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吴山点点幽 >

第24部分

吴山点点幽-第24部分

小说: 吴山点点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虬崴嘧急感薹康囊晃慌└荆帕炻分辽郊溲暗揭豢霉耪潦鳎嫡馐侨阶畲笞罟诺氖鳎上б丫菟懒恕E└敬掖曳祷兀僮呤绷福凳滞坊罨姑桓赏辏裨蚩梢远嗯阋换帷H萌擞忠淮胃刑敬说孛穹缰科雍每汀
  告别横山,经湖堤公路返回西山,金铎山在望。经过山脚下的东村,又以急行军的过度进去转了一下。东村是西山著名的古村,我已去过多次。因汉初商山四胜之一的东园公隐居于此而名。村里古迹很多,尤以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宅第著称。
  傍晚时分,巷口有几位老人聚坐墙边。有一位是敬修堂的主人之一,很憨实的一个老头,掏出腰间钥匙开门迎客,这座五进宅院已经村里修葺,作为卖门票参观的旅游景点了。村道旁还有一座古老的“栖贤巷门”夹在民居之间,不远处还有一间锁着的院子,据说是东园公住过的地方,当然已不是原宅了。
  位于西山北端的东村南依金铎,北濒太湖,与横山阴山隔湖相望,湖面还有数点青绿,如绍山、大小干山,则都是无人居住的绿色小丘了。
  这就是西山诸岛,湖波微动,风色清畅,平冈低岫之间,近岭杂树泛青,花木葱郁;远岛烟云茏碧,轻墨淡抹。古村如湖蚌之珠深蕴其内,入村不知身在水中,登山才见烟波浩渺,诸岛如绿叶飘浮其上。“远山近山云漠漠,前村后村水重重”(赵孟睿┏鋈肫浼洌褂小罢爸谇埃鲅稍诤蟆保匈忏辟猓恢母芯酢
  晚上在宝岛花园饭店用简餐。这座饭店建于长沙岛南部濒湖的山崖上,与叶山岛桥相连,水相接,能欣赏到很漂亮的湖上风景。现在是夜晚,正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时候,但太湖无论何时总是溟濛一片,夜幕下也同样空涵混沌,那些大大小小若沉若浮的岛屿,此刻都无声消隐,沉入无边空濛之中。
  唯有长沙岛上的宝岛花园晶光璀灿,像天外飞来的欧式城堡蹲踞在湖岛之一隅,用诧异的眼睛张望这片兀自沉睡的湖山。
  

横山主麓七子山(1)
七子山在苏州城南7公里处,海拔米。它因山顶上七个土墩石室而俗称七子山。七子山一山多名,据隋书《十道志》说它四面皆横,故名横山;《吴郡志》说它滨临太湖,若箕踞之势,又名踞湖山;《姑苏志》说因吴越葬忠献王元璙于此,建荐福寺,又称荐福山;此山有五大坞,又称五坞山。
  走向七子山,是我到苏州几年后的事了。
  那时,我已几乎走遍苏州有名或不那么有名的群山。
  忽然有一天,有人随意问起,吴中名山,你就七子山没去过了吧?
  这才惊觉:还有七子山没去呢!
  七子山是吴中名山吗?可它在现代苏州几乎默默无闻,偶尔被人提起,只因为那里是苏州的大型垃圾填埋场,有毒有害气体弥漫,也因而成为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
  “谁会去那里?没人去那个地方,还没到,气味就会让你受不了。”这是有时我向人打听七子山,常听到的回答。
  七子山就这样沉寂了,成为垃圾场的代名词,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
  可七子山并没有真正从我心里消失,它只是沉淀了下来,静静地守候着,等待着,不定哪一天,它会提醒我前往。无论七子山现在是什么状况,只要仍然存在,我去就不需要任何理由,但究竟什么时候去,却是十分偶然,看上去好像遥遥无期一般。
  几年后的某一天,我突然说,今天可以去七子山。
  一路寻觅问讯而去。横亘在苏州城西南七公里处的七子山群峰连绵,远看是道迤逦起伏的低岭丘岗,在灰白的天光下呈青黛色,但似乎又蒙了一层灰雾,色泽便显朦胧。
  苏州的湖光山色从不给人鲜明的感觉,总像隔簾看花雾中观景一般,渲染出一种若即若离,虚无飘渺的意境。
  当七子山绵延波动的姿影映现在天底下的全景终于出现在眼前时,我马上就明白,它何以称“七子山”了:山顶之上一字排开有七个土墩石室,如同七座尖尖的小山头。
  我看过有关考证资料,七子山上的土墩石室都作平顶圆锥形,水平高度5米左右,底径20米左右,顶径8米左右。墩用石块和石条堆砌而成,石壁呈“八”字形,上有压顶石,可容十多人藏身。
  此墩何用,至今是个谜。
  有人说,七墩为吴王七子之冢。
  有人说,此乃吴国防御越国所筑之藏军洞、烽燧土墩、望越墩。
  有人说,这是镇风水的压胜……
  只有一个事实大家确认无疑:七座土墩石室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遗迹。
  其实,这一切早已退隐到历史的深处,只有少数学者于史料钩沉时才被触动,偶尔泛起闪现一下又归沉寂。大多数人不知道七子山,更不知道2500年前那里曾经有无数英雄人物咤叱过历史的风云,演出过一幕幕多姿多彩的大剧,然后曲终人散,空留舞台在岁月风雨中渐渐颓败。
  那天,我由远而近仔细观察这座山,起先,七子山遁隐在西南天际的烟霭中,靠近些才显现其纵横蜿蜒的曲线,还有绵长的山巅之上,那一字排开的七座尖尖的小山顶。远望七子山的全景,可欣赏正在天地间展示的“山色有无中”的山水画意境。我想:就是这座山了,它曾是古苏州的天然屏障,正如《续图经》所说:“此山镇苏州西南,临湖控越,实吴时要地。隋时迁郡于此,亦以是为屏障矣。”而现在它仅仅是一座山而已。
  再接近,感觉山渐渐升高,变大变残了。山体处处留下曾经开矿采石的痕迹,残壁耸立,地下水冒出形成水潭,野草环立,黄崖倒映其上。附近有座大型水泥厂,正向空中喷吐烟雾,四周是成片堆放在路天的矿石和煤炭,大卡车来来去去,道路上尘土飞扬。在未被采石的山上,从山脚至山坡,大多是公墓,白花花的一片。
  越往山前走,一股腐败的气味越浓烈,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下车进路边一家简易小店问路,弥漫在空气中的腐臭味说明了为什么途中没有人烟和居住的痕迹原因何在。小店主人是和偶尔来往的行人都是外地人,可能是为水泥厂服务的民工和他们的妻儿。
  这股无处不在令人窒息的气味发自七子山下。那个大型生活垃圾填埋场建于1993年,占地300多亩,是苏州唯一的一处生活垃圾填埋场,近年日产生活垃圾量不断大幅上升,夏季更是日产近3000吨,已不堪重负,污水与异味严重影响周围环境,曾有拾荒者被不名化学品毒倒抢救的情况发生,现进入垃圾场的入口设了关卡,只让垃圾运输车进出。 。。

横山主麓七子山(2)
我沿着通往垃圾场的盘山路一直抵达那个发散着强烈异味的巨型填埋场的边缘,在那里可以俯瞰到层层叠叠充塞整个山坞的垃圾场全貌,盘旋而下的大卡车,变成活动的小火柴盒,人成为细微的活动着的个体。
  从填埋场往上,有条不引人注意的小路隐藏在树木草丛之中。穿行其间,感觉与其它无人涉猎的野山差不多,自由生长的树竹草木杂乱交错,地上簇簇野花浅白浅蓝或浅紫,只在注意到时才显出微弱暗淡的色彩。因较长时间没有下雨,干旱多石少土的山体植被呈现一种干燥的老绿,叶片上蒙着一层干灰。
  一股浓烈的异味弥漫四周,让人无法呼吸,只能屏息憋气疾走,以尽快摆脱侧下方那个巨大垃圾场释放出的似乎无处不在的浊气,直到随山势升高,气味渐渐减褪。当最终登上山梁,眼前景物豁然开朗,呼吸也重新变得畅快和轻松了起来。
  一条土黄色的路静静地横亘于山梁中间,它从左面的山头延伸而下又向右面的山头渐渐扬起。路对面是一片整整齐齐的野栗树林。树下是野芦、野灌和野草,此时全寂然肃立如木刻画,我的偶然闯入,如不速之客将原本死水般的寂静搅起了无形的涟漪。
  现在已是中午12:00以后,人们吃饭的时候,我不知道这山在其它任何时间是否都如此阗无人迹?我想恐怕这是常态,因为巨型垃圾场的缘故,全山不但没有人迹,连飞鸟都不见踪影,更听不到泉鸣了。
  没有了飞鸟和流泉的声响,山便显得有些沉闷,像一座空城。
  土黄色的砂石路静静贯通各座山头,我眼前的这段路上有卡车履痕,路畔草丛中竖着一座小石碑,上刻“严禁火种,封山育林”字样,是林场管理的地盘。石碑背面有三个潦草的毛笔字“七子山”,还画了一个箭头,指向右面的山峦。
  就按箭头的指示方向向前走去。这条简易公路较宽畅,车辄压过的地方是两道凹下去的土黄的砂石地,路中间则是鼓起来的一道绿草长垄,像天然中界线将路划为两半。分列两边的橡树,细高挺直郁然耸秀。一侧的树整整齐齐挺立在隆起的山坡之上,另一侧的树则因山势向下倾斜而稍矮,在橡树林间长满灌木。路畔野草野花茂盛。
  顺着山路很快就到了另一座小山头,山巅崖侧有座断垣残壁矗立荒草丛中,石缝爬满藤蔓草木。仰头望去,碣黄残壁之上绿叶纷披,再之上是蓝天白云悠悠。有棵一米多高的野树从石壁中钻出,像独舞的小树仙,在天幕下形态婀娜。
  走近才见是座古庙残基,有石阶通往院内。拾级而上,里面是个工地,一座正在修建的大殿前还搭着脚手架,满地是杂乱的水泥、木条和砖瓦,几个民工正在一间简易工棚里吃中饭,院墙边有座水泥塔楼,一看就是林场护林员的了望塔,入内一问果然,护林员是个老汉,正在狭窄的塔房里吃饭。征得同意后,我便沿螺旋上升的狭迫的楼梯上到了塔台,绕行四周暸望山林。
  现在山川形势一目了然。七座山脉条分缕析历历在前,它们那倾斜着的层层迭迭由高而低直至与大地拉平的剖面,在长天下十分壮观。那色彩也令人着迷:近处是沉郁的绿,稍远是青黛,更远是深灰,直至融入灰白的天光里,仔细辨认,仍能觉察出在无边的天光里,那一道道一层浅过一层的色彩的律动。
  下塔和正在门口吃饭的护林员交谈了几句。
  我问:“这是七子山吗?”心里早已认定,只是想证实一下。
  肤色黑红发亮的老护林员说:“这就是七子山,七座山里的第七座山头。”
  他告诉我,这里正在修复乾元寺,年底再来,了望塔就搬到前面一座山上去了,那里风景更好看。
  乾元寺的前身是古吴越国时期的光福禅寺,直到清朝,这里仍香火鼎盛。“遇三元日,士庶拈香,骈集于院观有神像者。郡(吴郡——引者注)西七子山有三官行宫,释氏奉香火,至日,舆舫络绎,香湖尤盛。归持灯笼,上御‘三官大帝’四字,红黑相间,悬于门前,云可解厄。或有人以小杌插香供烛,一步一拜至山者,曰拜香”(《清嘉录》清顾铁卿)。
  当年的七子山,原本是十分热闹的处所。现在有点曲终人散,天空地阔的感觉。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横山主麓七子山(3)
我顺着护林员手指的方向朝稍远处的山峦望去。看见与此山毗邻的另一座山顶之上正在砌塔楼,只建到三分之一的样子,像往那道绿色弧形的顶端打入一截小小的水泥桩子。在那道绿色圆弧的后面,一道又一道的山脉弧线呈梯次扇形展开,正在天底下作优美的波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