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论语 讲义 >

第12部分

论语 讲义-第12部分

小说: 论语 讲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是孝的四个境界,最高境界是“色难”,最基本的是“无违”。这四段话,可以说把各种孝都讲清楚了。
  孟懿子是什么人呢?先说一下上古的制度,最高的是天子,天子治理的地方称作天下。天子下边是诸侯,诸侯统治的地方叫国。诸侯下边是大夫,大夫统治的地方称为家。大夫下边是士,士下边就是庶人。士就是读书人,庶就是平民。周朝建国之初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各个诸侯国开始都听周天子的号令,到了周朝末年,诸侯各自为政,开始争霸,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到了春秋末年,诸侯的权力全部落到大夫手里,大夫也不听诸侯的了,大夫把诸侯也架空了。先是诸侯把周天子架空,然后是大夫把诸侯架空。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大夫操纵诸侯的时代。孔子是鲁国人,当时鲁国有三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这三家控制了鲁国的朝政。这个孟懿子就是鲁国大夫。孔子最反对越礼,诸侯把天子架空,大夫把诸侯给架空,这都是孔子所反对的,认为他们超越了自己的本分。诸侯不安诸侯的本分,想做天子;大夫不安大夫的本分,想控制诸侯,都是越礼。所以当孟懿子来问孝的时候,孔子就说“无违”,你不要超越你的本分。为什么呢?因为孟懿子的父母亲本来只能够享受到一定规格的待遇,可是他不以大夫的规格来侍奉他们,而用诸侯的规格,这就是越礼了,越了本分。所以孔子就说“无违”,你不要超越你的本分,这才是尽孝。超越了你的本分,表面上你是孝,其实你是大不孝。因为他消受不了,你折他的寿啊。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为政第二(6)
樊迟是孔子的弟子,“御”就是驾马车。樊迟给孔子驾马车,孔子就对他说,今天孟懿子来问我孝,我跟他说“无违”。樊迟不理解了:“何谓也?”什么叫无违呀?孔子告诉他,“生,事之以礼”,父母亲活着的时候,依照你该用的礼节来侍奉他;“死,葬之以礼”,父母亲去世,要按照一定的礼节来埋葬他们,“祭之以礼”,你祭祀他们的时候,也遵循你应当的礼节,这就是尽孝。如果你超越了你的礼,就是不孝。比如,我是一个区长,一个月收入两三千块钱,我就尽我的能力来侍奉我的父母亲,让他们的日子过得好,这就是孝。可是你不按照你的能力来侍奉父母,本来三室一厅就够住了,可是你给他们买了几栋别墅、几辆车子,请了几十个佣人,那你肯定是个贪官,否则你从哪里来那么多钱啊?父母亲明明知道你只是一个区长,区长怎么会有这么高的待遇呢?他们用得也不安心,老想着怎么回事啊。他们不安心,退一步说,即便他们用得心安理得,他们也消受不了,消受不了就要折他们的寿。你对父母好,可是靠的全部是贪污腐败来的钱,有一天你坐牢了,你的父母会心安吗?不会。所以孝最基本的是无违,你不要超过你的本分,你按本分尽孝心就行了。我是个老师,我就以老师的本分来尽孝。我不以老师的本分,我非要让父母亲吃山珍海味,比许多高官的父母亲还要过得好,结果是我肯定不能安于本分,肯定要四处投机钻营,但这反而是不孝。所以孔子说孝的第一层意思就是要无违,不要超越自己的本分,不安本分,就是无礼。人要各安其分,各尽其职,这是礼的核心。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他来问孝,孔子就给他讲,真正的孝是“父母唯其疾之忧”。“疾”和“病”在古文中是有区别的,小病为疾,大病为病。父母最担忧的就是子女得了病,不要说大病了,就是生了小病,染了小疾,父母亲都非常担忧,所以叫“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亲最担心子女的就是生病。父母亲对子女,成天嘘寒问暖,特别是子女在外地的,只要打电话,总是问最近怎么样啊,吃饱没有啊,有没有生病啊……听说你生病了,就着急、担忧得不得了。所以你要尽孝就不要让你的父母亲担心,怎么才能真正使你父母亲不担心呢?你首先不要生病,不要染疾。儒家讲的生病,与我们一般意义上说的生病有所区别,所谓“心君泰然,百体从命”,心安了,才能百病不生。而心安是要经过长期修炼的,就是要完善你自己,完善你的人格,你的人生境界提升了,你的身心修养达到一定程度,你的病自然就会减轻、消除,这样才能真正尽孝。不使父母担心就是最大的孝,这句话的核心就在这里,这是孝的第二层次。
  子游问孝。子游是孔子比较喜爱的弟子之一,姓言名偃。他来问孝,孔子就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今天我们所说的孝,就是能养活父母亲,这就叫孝。你能够把父母亲养活就叫孝啊?你喂只猫,喂只狗,养个宠物也要给它一碗饭,如果你对父母亲不尊重,那不就等同于养宠物吗?甚至比养宠物还不如。有些人对父母亲爱理不理,对宠物还要抱着它亲热一阵,对父母亲就没有这一套了。管你吃不吃,你吃得进就吃,吃不进就算了,吃不够也不给你吃了。如今很多人有钱了,成天很忙,一个月给父母一点钱,就算尽孝心了,把他们扔在一边。老人最需要什么呢?那一点敬心,嘘寒问暖,和他们拉拉家常,说两句话,这比你给多少钱都要让他们高兴。《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之所以为大家喜欢,道理就在这里。如果不尊敬父母,那与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孝要有尊敬之心,要敬爱你的父母,这是孝的第三层次。
  子夏问孝。子夏,孔子弟子里边文学最好的一个,姓卜名商。他来问孝,因为卜商是个很淳厚的人,孔子就跟他说,孝的最高的境界是“色难”。孝的第一步是“无违”,第二步是“唯其疾之忧”,不使父母担心,第三步是敬爱父母,第四步就是“色难”。比如父母亲打电话来,跟你说家里的厕所堵上了,你跑回去把厕所疏通;说房子哪里漏了,你跑回去用瓦片封好;说家里床坏了,你又回去修好……这就叫“有事,弟子服其劳”。这里“弟子”就是“子弟”,指儿女。“有酒食,先生馔”,有好酒好菜,让父母亲先吃,这叫“先生馔”。“馔”读zhuàn,本义是食品,这里指吃的。“先生”,按字面就是比自己先出生的人,就是指父母。“曾是以为孝乎”,难道这就叫做孝了吗?——你以为给父母亲做点事,给他们吃点好的,就叫孝了吗?还不够,最难的是“色难”,这里的“色”指的是脸色,对父母亲有好脸色,这才是孝里最难、最不容易做到的。为什么呢?因为父母亲太关心你了,这样就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哎呀,今天又降温了,你要多穿一点哦,为什么还没加衣服啊……吃饱没有嘛,再吃一个苹果,把这根香蕉也吃了……你读书读得怎么样,没读好要多问老师哦……结果呢:好,好,好……晓得了,晓得了……啰嗦得很,行了,行了,我晓得了……子女就觉得厌烦了,脸色就不好看了,不耐烦了,脾气也来了,这就是为什么“色难”。孝的最高境界是“色”,和颜悦色。侍奉父母时要和颜悦色,孔子讲这个话是很有深意的。和颜悦色说明什么呢?说明你仁慈,你对父母亲和颜悦色,对天下人就都能够仁慈。你对父母亲都凶神恶煞,还能指望你对其他人好吗?不可能。儒家讲真正的孝子心,像豆腐脑那么细腻,那么柔嫩。孝是仁人之心。有这个心的人,他对任何人,都能够宽容、慈悲,都能忍耐,而不是铁石心肠。无情无意的人就是铁石心肠。所以凡是仁德的人,你从他的脸色就看得出来,和颜悦色,因为他的心慈爱。很多人喜欢《西游记》,但没能看出《西游记》的真意。解放初,绍兴剧团进京表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郭沫若看了演出后写了一首诗,其中一句是“千刀当剐唐僧肉”,唐僧不能辨别是非善恶,孙悟空降妖除魔,他反而把孙悟空给赶走了,因此“千刀当剐唐僧肉”。毛主席也看了这部戏,他写的是“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毛主席站在另一个角度上说唐僧与孙悟空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真正作恶的是妖魔鬼怪。一般人都认为唐僧没有头脑,不起作用,其实唐僧是真正的仁者,真正具有豆腐脑般的心肠,在他身上真正体现了佛法的慈悲。刚柔并济,但一般人只看到唐僧的懦弱,没有看到他的慈悲,看到了唐僧的柔,没有看到他的刚。唐僧的刚在哪里?以他的柔弱之躯,跋涉千山万水,用十八年时间到东土去取经,没有百折不挠的信念和决心,能办成这样的事吗?唐僧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历经艰难困苦,却从不放弃对理想的追寻,所以他才是仁者。在《西游记》里,孙悟空这么了不起,连玉帝都要撬翻,如来佛都不怕,可是为什么要拜在唐僧门下做徒弟呢,就是因为唐僧有伟大的人格。这里说到孝是仁人之心,所以顺带说到了唐僧。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为政第二(7)
上面四段话是孔子讲孝,第一是不违,第二是不忧,第三是敬父母,第四是和颜悦色。你看,前两段是不要让父母担心、操心、难过,后两段是要让父母高兴。《二十四孝》里面有个老莱子,七十多岁了,为了使他父母亲高兴,他还经常穿着彩衣,像小孩一样戏耍,以博父母开怀。在四川乐至县有位刘克生老先生,今年刚好一百岁,是一位硕儒、大诗人。他和柳亚子、于右任是好朋友。他的儿子都八十二岁了,他的母亲去世已五十多年,他的妻子也死了二十多年。但他侍奉他父亲,仍相当周到,不管他父亲怎样,他都和颜悦色的。孝的最高境界是“色”,脸色好不好,表面上看是形式,但事实上它并不仅仅是形式,“色”还体现内容,体现你的心,慈爱仁孝之心。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讲孝就是讲子女侍奉父母之道,至此,孔子将孝道推广开来,讲弟子如何对老师。
  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我对颜回讲学,从早谈到晚,“不违”,他一句反对的话都不说,一个问题都没有,“如愚”,像个傻子一样。“退而省其私”,当他退下去以后,我观察、考察他,发现他不但把我讲的话在生活当中一一奉行,而且还有所发扬,做得比我讲的还好,“回也不愚”,颜回并不愚钝啊。这是称赞颜回的德行。
  一个人能做到跟老师或者长者讲话的时候,不管怎样都不反对,那是大贤人的境界,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有的人,你和他讲话的时候,往往是你说上句,他接下句,你说前边,他就接后边。又比如现在讲课,大家表面上看是不违,都没有说话,但那是被课堂秩序所限定了,内心不一定不违,很可能在想,讲的啥子哦,还没有我讲得好……应该那样讲的,都没讲清楚……表里不一,这是第二种情况。还有一种,听了上半句,他就以为他懂了,他还不知道下半句是什么,就认为他的理解和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