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红楼如玉君子 >

第141部分

红楼如玉君子-第141部分

小说: 红楼如玉君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就是想整和尚嘛,虽然林海不知道宣德帝整这和尚要干什么,但是这并不妨碍,林海的计划。而且林海也猜到为什么这种事情,宣德帝不找其他,而要单单找他和衍圣公出马。

华夏的文化灿烂。源远流长,对外来佛教文化的融合吸收,就显示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但佛教初期自西汉传入中国盛为华夏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之前。并不是那么顺利的。

佛道儒之争,从一开始就一直没有停歇过。

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使得儒学,蓬勃发展,一日千里。道教固然不如儒家‘但老子与孔子‘在理论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未受到多少影响,发展同然比不上儒学‘但也呈现争长之势。

佛教初传中国其势力弱小。尚不能与儒、道相抗衡,需借助于儒、道的势力来发展自己。这一时期,三教‘夷夏之辨‘刚刚萌芽体现于东汉末年牟子所著《理惑论》中,在梳理时人对佛教的困惑和误解过程中牟子提及了儒生用‘夷夏‘问题来诘难佛教牟子对此也作出了有理有据的应答。但这个时候的佛教就如受委屈的小媳妇,挨了打,不敢还手,只是轻声细语的解释着。

但随着佛教的渐渐壮大,在东晋时期,已经展开了反击。

前述元魏僧徒所作《汉法本内传》,便是这种反击武器之一。还有许多和尚们写的不少经典著作‘多称佛,也就是释迦牟尼为老子并且亦是孔子的老师,甚至更长辈。比如东晋名僧支遁在《释迦文佛像赞序》中说:‘昔周姬之末,有大圣号佛:…………络聘周以曾玄。‘书中不但把佛说成是老子的师父,而且还是他的‘太爷‘辈;老子和庄子则成了佛的‘曾别‘和‘玄别‘,连当弟子的资格都不够。以后的《正诬论》又说老子闻道于竺乾古先生。古先生即是佛,所以‘老子即佛弟子也。‘《清净法行经》也说:‘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丘。净光菩萨,彼称颜回。摩诃迦叶,彼称老子。‘

这里的震旦即指中国,到了这里儒道的祖师都成了佛弟子的化身‘也就是说中国的儒道文化都是从佛学演变来的。

这种论点无疑是跟某棒子国的某些习性很像。

面对这种荒唐的事悄。儒道,自然展开了有利的反击。

儒家多从治国安民的角度对佛教进行批评,奉佛造寺,使国贫民穷:僧尼增多,使国家承担赋役者人减少:僧尼离开亲人出家,不要妻子。违背儒家的伦理纲常:佛教教理虚妄,对民众进行欺骗等等。

而佛家也不甘示弱,逐一进行驳斥‘指出佛教对社会民众施行教化,于治国有利:通过个人出家修行而使祖先亲属的灵魂超脱苦海‘也是尽孝的表现;佛教与世俗礼仪不同,以断除情累为志向,弃妻剃发,出家修行,是无可非议的。

但中国的百姓君王大多都很理性,旷日持久的佛、道、儒三教之争,始终仅限于君子动口不动手的范围内。即使有杀害,也只是惩办几位被视为首恶者。就如祟佛的齐文帝宣布灭道教,便仅杀了四名不肯落发的道士。周武帝灭佛,亦不肯杀一个僧人。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氛围所使然。因为古代儒家讲究中庸、宽容,道家讲究清静无为,而佛教则更是高扬和平与平等的大旗。不像西方的宗教战争,一打就是几十年、上百年、数百年。

三方的争斗到了初唐时期方才告一段落。

唐朝完全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明的国度,他们对于各族文化都以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接纳。在唐朝你可以打吐蕃传来的马球,穿北方胡人的衣服,看西域来的歌舞……

但是随着武则天的大兴佛教,使得这一平衡又被打破,虽然在读书人的眼中,还是儒家重,甚至在历朝历代的朝廷上九成的官员都是儒家出身,但是这也并不能改变在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心中,还是佛教更吃香一些,毕竟古代能读书的人可谓是少之又少。

于是为了生存的空间,儒家和道家可谓是联手开始排挤佛教,因为武则天的事,儒家和道家也开始走皇帝路线,这点从唐睿宗李旦和太平公主信奉道家可以看得出。

经历了微妙的平衡后,三家各自发展着自己的信徒,但是这样的局面又被神棍的天朝打破,皇上开始谁都不信了!因为这样的势力威胁到了皇权。

虽然三家又一次的回到了平衡点,但是这仇却是深深的结下了!

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圣人的嫡枝的后人——衍圣公,来搅乱佛家的法会这不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事吗,而作为衍圣公的女婿,由正经的儒家教养出身的自己当先锋官这天经地义的事吗?

果然有人认出来了!不过不是认出林海,是他身后的衍圣公。

空道脸色苍白,一脸的惊骇,衍圣公的大名如雷灌耳,在整个凤朝如日中天,他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和尚,连跟衍圣公相提并论的资格也没有。

果然衍圣公一出马,谁与争锋!

ps:

【感谢凤天舞剑之珍缡童鞋的粉红票,感谢at童鞋的打赏!】【莲莲说明一下,本书莲莲没准备太监,最近更新不稳定是因为期末考试快到了的原因,为了美好的暑假生活,莲莲在临时抱佛脚,学生党伤不起。7月15号莲莲回家后,更新就会稳定下来,摸摸各位一直在支持莲莲的亲,爱你们。】

第三卷仕途之路 第202章 王八之气爆发的主角

衍圣公的招牌一亮出来,那效果,就不用说了!绝对是以一抵众。

这种大场面空道这个小字辈的自然是不能做主了,还得陈佛寺的主持同样是圆字辈的圆心大师出面“几位有心向佛,贫僧自当欢迎。请……”

林海笑了,既没有上前,也没有后退,只是玉树临风的站在那里,似笑非笑的问道:“圆心大师,冒昧问一句。我们凭什么坐在上首,坐在台上如此尊贵的位子?难道就是因为我岳父是衍圣公,还是因为我身上有官职?佛家不是说,众生平等嘛?既然是众生平等,那大师身为主持,作为一代高僧,为什么在这万千信徒面前,搞特殊化?”

面对林海的质问,衍圣公的沉默,圆心法师终于醒悟,林海就是是来砸场子的,心中气得几乎骂街,想来想去,实在不知自己在什么地方得罪了眼前的这尊大神,面对质问,却也不得不答。若是不回答岂不是坐实了,嫌贫爱富的名声。

于是圆心迅速的在心里想了想,开口道:“施主误会了,你所知的众生平等,非是佛家的众生平等。昔日婆罗门出生的婆私吒、婆罗婆受佛法的薰陶,转而皈投佛陀座下,成为佛弟子,因而受到婆罗门责难。佛陀说‘众生平等’。

不管那一个阶级的人,都有做善事和做恶事的人,任何阶级的百姓,只要能够谨言慎行,身口意三业清净,舍弃一切执迷,努力开展自己的智慧,自利利人,这样的人便有资格被称为至高无上的人。有人行善多,有人行善少。有人作恶多,有人作恶少。没有理由要求不论作恶行善,转世为人之后就要得到相同的待遇。故而众生平等是指在因果循环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林海挑起了嘴角,这圆心法师倒是真能言善辩,不过林海的脑袋也不输给他:“圆心大师的这番话,在下可不敢苟同。既然众生平等是指众生法性平等,那么更不应该有这特殊化。

在场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百姓都是佛家虔诚的信徒。他们礼佛,将自己辛辛苦苦赚取来的血汗钱拜佛。他们敬佛,对佛报以一颗敬慕的心。他们有心向佛,所以才会来这里听诸位高僧论佛。

这颗真心。依照佛家众生平等一说,诚心就应该没有任何的多寡,为什么他们却只能站在台下,顶着太阳聆听。而你们这群佛家的子弟,却堂而皇之的坐在高台上怡然自得。这就是你们所谓的平等?难道就是因为你们是和尚,所有就可以搞特殊化嘛?

还有在下一不信佛,二不拜佛,甚至从来没有在佛门捐过一分香油钱,自问比不了这台下的每一个百姓,圆心大师却冒然的让我这个对佛毫无敬意的人。坐在上首这也是众生法性平等?

那在下就要问问圆心大师了,为什么我刚才想上去的时候,这位空道大师不让我上。而等着有人认出来我岳父是衍圣公后。您这位陈佛寺的主持大师,却来恭恭敬敬的请我们上去了,难道这也是大师你所说的众生平等?”林海能说会道的本事,在这一刻也表露无疑。以自己为由,表示一个毫无佛心。对佛毫无敬意的人,却能够位于众多虔诚信徒之上。以此来攻击众生法性平等。

林海在说完这番话后,不经意的扫过宣德帝所在的地方,果然眼见得看见宣德帝嘴角的那么微笑。心里有底了,就算是这圆心大师今天能能言善辩的脱身,林海的这番作为也已经映入到了宣德帝的眼中。作为一个皇上,最喜欢看见的便是能看得懂他眼神的臣子了!

至于不信佛的说法,这也是有的,林家是世代的书香之家,从小就是在四书五经里长到了,信奉的是儒家的那一套,对于佛教可不怎么信。而且因为有了国师在护国寺当道士,很多官员为了投其所好,这年头不信佛的世家弟子多着了!

林海见圆心大师一时之间回答不上来,不给他思索的机会,又立刻王八之气爆发般的问道:“圆心大师说的因果之说,又因就必有果,还请问,圆心大师,这个世上是如何判断因果的了,何为虔诚的信徒,难道就是以布施大方来判断的吗?”

看见其他的僧人有人喉咙动了,林海不给别人立马开嘴道:“那在下再问圆心大师,为什么这些人有什么资格高坐这台上?不否认他捐赠的香油钱远远在其他信徒之上,但他家财万贯,所捐赠的香油钱在他身上不过是九牛一毛,根本不值得一提。

可万千百姓捐赠的香油钱却是一滴血一滴汗赚来的,虽然不多,但论价值论意义远远在这些人之上。论虔诚之心,亦是相同,为什么他却高高的坐着,百姓却低低的站着?大山你又怎么说?”

这个时候台下默然无语,偏向林海的心已经越来越重的。这也是林海的高明之处,他的落脚点处处像百姓考虑,自然能够赢得百姓的赞同。尤其是林海认可他们凭借血汗赚来的钱时,更是有一种得遇知己之感。

林海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虽然他不知道宣德帝打击佛教来干什么,但是林海却知道,宣德帝觉得不想因为打击佛教,而引发民间的暴动,历史那么多君主对佛教束手无策,很大程度上就有百姓这道巨大的护身符,怕引起暴动,因此不该动佛教。

只有让百姓的心里觉得自己正在被骗了,被愚弄了,才不会反对朝廷对佛教出台的一系列措施。而林海现在要做的,就是拆穿这些假和尚的真面目。

想到这里林海高声道:“听闻陈佛寺有一位大师大驾光临,在下的妻子最近给在下生了一个儿子,所说要来还送子观音的愿,因此在下尽管不信佛,特意为了妻儿来拜一拜,为家人祈福。

刚刚我去买香,却让香的价格吓了一跳,据这些了解,外面的香很便宜,一扎二十根二个、铜钱,而在这陈佛寺一扎三根,却也要两个铜钱,格相差六七倍之多。

一个纯铜小佛像,做工一样。外边卖一两银子,而寺庙里的却要卖五两银子,差价是五倍,也就是四两银子。这差价虽然在下是世家子弟出身,可以却也知道这些银子供百姓生活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