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边境插队手记 >

第8部分

边境插队手记-第8部分

小说: 边境插队手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吴茂财不管这些,他吃完了当月的定量,依旧到食堂向管伙食的昊宇借粮票。

昊宇说:“本月起不再借粮。”

吴茂财一气之下,伸手到发饭的小窗口里拿起两只馒头就想走。

昊宇从食堂里追出来,揪住吴茂财不让走。

施卫疆在场看见,上前分开他们俩人,责令吴茂财把馒头放回去。

吴茂财却把馒头往嘴里一塞,骂道:“管你屁事!你妈的*!”

施卫疆生气:“你骂人?”

“骂你怎么样?你妈的*!”

“你再敢骂!”

“你妈的*!”

气氛紧张,俩人之间眼看就要发生一场恶战。

谁知,施卫疆转身走了,剩下昊宇和吴茂财俩人大吵了一顿。

插队干部老孙对着星星气了一会儿,来找施卫疆和我。

他说:“这样饿下去不行,要想个法子。这样吧,从明天开始,食堂每顿都煮一些窝瓜,以瓜代粮。

施卫疆没意见,说:“只要能打发肚子就行。”

我说:“这样最好,但吴茂财这么骂人也太不像话了!”

施卫疆说:“没办法,吴茂财是和我一起来的老知青,离开父母到这儿,都不容易。我当知青的头,不能回骂,更不能打他。唉,以后只好自己带头再少吃些,把裤腰带勒勒紧,会好些的。”

在昏暗的灯光下,我发觉他明显地瘦了。

其实,大多知青都瘦了一圈。

说完话,我回到清真寺破烂的南厢房里。

这里的两排大炕上,住着新来的16个男知青。现在,他们最难受的不是劳动的累,不是住房的破,而是肚子的饿。

“老孙跟你们说什么了?” 云龙躺在大炕上,见我回来,问我。

“明天开始,以瓜代粮,食堂每顿都会煮一些窝瓜。”

大家一起叫起来:“窝瓜呀,那不是喂猪嘛――”

云龙问大家:“刚到那晚,吃的那碗大米饭和豆腐汤,你们还记得吗?”

肖明也问大家:“还有前几天那只大白鹅,你们还记得吗?”

大家再一次起哄:“别说了,一提起吃的事,晚上更要饿得睡不着了!”

  
 23、过中秋节 '本章字数:1319 最新更新时间:20121229 13:15:17。0'
秋。飘来一阵阵松脂和草土味。涨潮了。

江突然宽了好多,翻滚的泡沫里夹杂着碎草、树皮、木片、残枝。 庄稼汉们上工前,扛着一根长木杆来到江边,一头压在沙滩上,一头伸在江面上,拦住江上的漂流物。下工后,用铁丝耙一下子就可以捞起一大堆柴禾。

飘来一阵阵鱼腥味。落潮了。

江突然窄了好多,不时有小鱼在碧绿的水面上,划一道银光,溅一朵水花。 庄稼汉们下工后,拎着一盘挂着一串鱼钩的线绳来到江边,线尾钉进沙滩里,线头拴着铁坠子捏在手里,甩几个大圈,然后挺直身子,扬起手臂,唰──!在暗红色的晚霞中,这黑色人影的手中飞出一个小黑点,连着一条细细的黑线,沉落在黑黝黝的江心里。

睡一个好觉,早上准能收起半篮子小鱼。

秋天的黑龙江,慷慨大方,不管涨潮还是落潮,都给准备越过漫长寒冬的乡亲们送来自己的奉献。

早起放杆收鱼,傍晚捞柴甩线,几乎不费什么劲,家家户户后院的篱笆旁,就堆起了一垛垛柴禾;前院的柱杆上,就挂满了一串串小鱼。

还有两天就是中秋节,知青们第一次领到了预支。

预支是队上按知青的劳动出勤天数发的。从四月到八月138天,劳动50天以下的预支3元,劳动100天以下的预支5元,劳动100天以上的预支7元。

我劳动了125天,晚上,到出纳那里领了7元。

本地社员劳动100天以上的可以领20元。

有的知青不服气,尤其是出工少的,常常是用钱多的,但恰恰预支得少,才领了三五元,口里嘀咕着:“这点钱,够干什么?”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一想,也就没什么不服气的了:

社员拖家带口,知青单身一个;社员油米酱醋都要钱,知青有食堂统一安排伙食。

再说,预支多少,到年底分红时都要扣的,少预支少扣,多预支多扣,到年底谁也不会吃亏。

对我来说,下乡五个月,带来的15元正好用完,有了这些预支,置买些防冻物品也够了。

中秋这天收工时,爱辉古城的上空弥漫着一片烟雾,东边天上一轮圆月,黄黄的,个儿特别大。

江面上拖着很长的一片月光,像一座跳动的桥,把黑龙江两岸连接了起来。

月光底下,江水南流。

白天,一行行大雁沿着江水向南;晚上,都宿在江中的渚洲之上。

天有点凉,我站在江边,身披大衣,望着南方,望着异样的月亮。

月亮中间到底有什么呢?

一棵桂树?一个老翁在砍着桂树?

一位嫦娥?几个白兔在跟着嫦娥?

虽然祖先没有像我们现在这样的科学技术,能观察到那上面只不过是一些坑坑洼洼的山影,但他们却用丰富的幻想,创造了吴刚嫦娥的神话传说,给我们留下了人类美好的理想。

中秋晚餐是特意准备的,四桌。

九菜:巴丝土豆、油炸茄子、毛豆辣椒、白糖西红柿、土豆芹菜……没有肉,因为中秋还不到杀猪的季节。

三样主食:月饼、葱油饼、大米粥……没有粗粮,因为今天是节日。

老知青对我们说,去年的中秋和国庆都没有这样热闹过。

破旧的清真寺,灯火辉煌,笑声阵阵,热气腾腾,香气飘满了整个院子。

贫协主任、生产队长也来参加知青的中秋晚餐。

他们在晚餐时告诉大家,队里决定,将小麦打场的底粮和扬场的麦头整理干净后,给知青解决粮食问题。

所谓底粮,是指那时生产队还没有水泥晒麦场,把场院的泥地夯实后用来打小麦,免不了很多麦粒和泥土混在了一起。

所谓麦头,是指扬场时分离出来的颗粒不饱满的小麦。

不管怎么说,知青们勒紧裤带节食,用下个月的粮票来还上个月欠账的日子,终于从此结束了。

  
 24、金水三线 '本章字数:1578 最新更新时间:20121230 10:10:20。0'
1969年中苏“珍宝岛”一战后,沿江各公社从战略考虑,都到小兴安岭里寻找“小三线”种粮,如果边境开战不利,沿江各公社就会组织人马向那儿撤退。

我们公社选择的就是金水。

金水,离爱辉古城150多公里,在小兴安岭腹部,那里有黑河地区的最高峰:大黑山,也是黑河地区法别拉河和公别拉河的发源地,一年的无霜期才**十天。

公社在那儿种了几十垧小麦,要从各大队抽人去收割。

我一直想深入兴安岭看看,今年春天在小兴安岭的脊背上修战备公路,没让我去,已经够遗憾的了;这次无论如何都要争取一下。

聪明人在世界上办不成大事,因为主意太多。大老粗却常常能成大事,因为只有一个心眼。我就学大老粗,一个心眼地要求吧。

这天早上,临时开社员大会。

原因是孙洪才坚持不当一把手,生产队稍稍调整了一下队长的分工。

副队长老吴代一把手队长,北头的木匠王喜奎当生产副队长,孙洪才调整为车马副队长。

会一散,新上任的老吴代队长就通知我:同意我去金水三线收麦。

去前,老乡告诉我,那儿全是森林,小麦地就在森林中间,生活十分艰苦,喝的是稀泥水,早晚特别冷,没有蔬菜。

走前,知青点班子开了会,大家交接了工作,也交换了意见。

9月20日,经过一天半夜的山路行程,终于来到了小兴安岭腹地:金水。

清代,金水是鄂伦春族的游猎山林,因附近发现了金矿,才有了外来人的进入。但直到我去的那年,金水还只是一个地名,那里没有居民,只有一个小邮局和小供销店,好像是专为附近路过的猎人和探矿者服务的。

宿营地不在这里,还要向山里深进去好远。

一路上,一个又一个的山头,从隐隐约约到竖在眼前,起伏不平,像暴风雨中的海浪,似草原上奔驰的群马。森林已经是一片秋色,青、黄、红三色杂陈,远近色彩各不相同。

宿营地是一排白桦木搭成的小屋,屋里有两排白桦木搭成的通铺,抱来草,摊开被褥,就算安下了家。

第一天就下雨,没事干。

按规定,不干活的日子只开两顿饭。

一起来的老乡说,只要外出了,下雨不干活也有工分,每天还有菜金补助6毛,粮票补助8两,吃饱了睡,睡足了吃,这真是神仙过的日子!

邀了几人一块打扑克,甩了几把,觉得没劲,不玩了。

听人说,出门向左的苔头甸子旁,有很多杜斯。我就去采杜斯,这里的杜斯长得真密,个头也大,紫得发黑,裹着白霜,特别新鲜。

直吃到嘴唇、牙齿都黑了,我才罢休。晚上,拉的屎都是黑的。

第二天,天晴了,出发去麦地。

山涧里,烟雾腾腾,座座青山如腾空而起,满山的树林散发出一阵阵树汁的甜味。

大家钻进宁静的树林里,前面有一条小路曲折蜿蜒,路两旁是白色的桦树,偶尔有几棵折断的高大松树卧躺其间。不知道它们是被雷公劈死的还是被大风吹倒的?在它的身上,已经爬满了青青的苔草,它们把梢头直伸进土里,深深地呼吸着曾经哺育了自己的黑土,抚摸着四周几十年来自己撒落的枯叶。我不小心碰到它的树干,竟然一触即碎,除了树皮,它已经完全空洞了,正在经历着重新化泥的过程。

树林里不时传来一阵阵鸟鸣,树愈密,愈宁静,愈幽暗,踩在松软的地上向里深入,地上全是腐烂的叶子和草,发出古怪的异味。

前面没有路了,我们走进淹没胸口的草地,艰难地一步步向前。

钻出草地,听到了叮叮咚咚的山水声,一条清凉见底的小溪唱着歌儿流向不知前途的地方。

一个个苔头长在山沟里,我踏着苔头过了沟,又走上了泥泞的小道,真的是“路隘、林深、苔滑”。

“噢――!”有人大叫,我回头一看,原来是老乡采了一大把杜斯赶上来了,他满嘴紫色,一脸兴奋。

幽暗的树林里露出了一丝亮光,越来越亮,顺着亮光,道路已到尽头,面前出现一片广阔的麦田。

小麦地到了。

刚刚,就好像穿越了远古的神话,我们来到了现实之中。

今天的任务是打芟刀,为明天的拖拉收割开道。

我跟在芟刀手后面捆小麦个子,活儿不累,很轻松的一天就过去了。

晚霞上来,下班,又走在崎岖的小道上,霞光透过密林,把大家身上点缀得像开了五彩缤纷的花。急促的脚步,踏得林间腐叶发出“沙沙”的声响。

  
 25、世外桃园 '本章字数:1050 最新更新时间:20121231 09:32:43。0'
金水小三线的生活条件是苦了点,但活儿很轻。

有时去森林里伐木头,做拖拉机拉的爬犁;因为山里是无法行车的,只能用爬犁把打下的粮食拉回来。

有时去地里检小麦个子,或者用铁丝耙搂小麦穗,这活儿在生产队是娘们干的;因为大面积的小麦收割,是由机器来完成的。

我这次出来就是一个干活的,不负责任、不用开会、不用操心食堂、不用担心有人吵架,只要管好自己就行。早晨,有山林里清新的空气供氧;中午,有苔头甸子边茂盛的杜斯解馋;晚上,有大把的时间来看书记日记背诗。

身处深山,没有电、没有信、没有广播、没有消息,就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