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边境插队手记 >

第33部分

边境插队手记-第33部分

小说: 边境插队手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拉公粮的车送走后,天上下起了小雨,老乡叫它“关门雨”,说:“早上雨一天晴,关门雨下一宿”。

这一宿,开会开到很晚。

这是工作队召集大队的“一打三反”紧急会议。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参会者大部分都是上海人:来自于各生产队的知青骨干和插队干部。

生产队的年轻人已经厌战,昨天晚上团小组活动,就有当地青年提出,“一打三反”没有名堂,三年搞了三次,每次结尾都增加了矛盾,令人伤心。

今天早上出工时,老吴副队长坐在马车上也说:“什么么工作队?白天睡大觉,不劳动,晚上和我们闹。我们这些干大活的,一天下来早累了个屁的了,哪闹得过他们呀?”

工作队来到生产队已经好几天了,知道大家对“一打三反”有厌烦,正商量如何进行动员呢,这不,事情来了:

今天一早起来,黑龙江发起了大水,江面上晃晃悠悠地漂着好多木头。

老乡说:多年没见到上游漂下来这么多木头了,而且正好顺风,好多老毛子的大木头漂到了中方一边。

往年不顺风,不会水的老乡,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木头漂走。

今年,站在江边,就能捞着木头,你说,能让木头白白漂走吗?

有社员心里痒痒得厉害,干脆不出工,去捞木头了。

老老实实去地里干活的社员下班回来,看到没出工的人都捞到了木头,个个脸上笑眯眯的。他们心里不平衡了,说:“队里如果没个说法,明天大家都不出工了!”

问题反映到工作队,于是工作队就以处理“不上工捞木头”事件为抓手,召开紧急会议,同时动员开展“一打三反”运动。

我对出席这次紧急会议的都是上海人很担心,因为知青点一直在捞木头。尽管知青点是以集体的名义,有政府的下江作业证,但农民不一定这么认为,他们会想:你集体户是大捞我农户是小捞,不都是为了盖房吗?为什么农民捞点木头就要搞“一打三反”呢?

我提醒自己,千万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不要让上海知青出面去搞以处理木头为开始的“一打三反”运动,这会引起农民与知青的矛盾。

二、即使要纠正农民捞木头的问题,也要注意这是人民内部矛盾,要区别对待,谨慎处理。

第二天,生产队开会。

上面派来的工作队作了一个很猛烈的发言,他把老吴副队长那天在马车上说的话作为反面例子提出来,最后还发问:“此人算是贫下中农吗?他的‘贫’字值得研究。”

我看见老吴的脸一抽一抽的,低下头。

会上还选出了“木头事件”处理小组,有我、李晶霞、刘承新。

这是我最不想干的事,我再三推辞,工作队不让。

我叹了口气。

随后,大队搞了一个“骨干培训班”。

培训班上,大队副主任老周作总结,他引火烧身,亮了自己的错误:不经请示,私用大队小船捞木头。表示所捞木头全部归集体。

老吴副队长一开始对这次要处理木头的事也来火。在地里干活时,他黑着脸,嘴伸得老长地叫着:“要抗就抗到底,我才不怕呢!”

大家知道他就是嘴头硬。有人戏弄他,拉起山东腔唱着调:“老吴――上面蚊子咬,下面瞎虻叮,这活怎么干哪!”大家全都大笑。

老吴偷偷地也忍不住笑。一会儿,他把脸一板,忘记了刚才“抗到底”的话,以一个队长的身份,大声向年轻人喝道:“快点干!别浪荡!”

但老吴看到大队副主任老周也自我检查,木头归公了,知道自己也抗不下去,就去屋后,扒开藏在草中的木头,让工作队查看。

他老婆为此还和他吵了起来。

我们生产队一共查出木头近五十根。

大队这时要派我出去搞外调,我心中暗喜:好脱离难点了!

但生产队坚决不肯放。王队长和老吴队长还一起来向我打招呼,让我不要有什么想法,并和我一起商量社员捞的这些木头怎么处理。

我知道,工作队决定由队里没收社员捞的近五十根木头,社员正顶得嗷嗷叫,他们不敢得罪社员,希望我能挡在前面,事情就算闹大了,我也是要走的人,不会留下后遗症。

  
 92、平息矛盾 '本章字数:1384 最新更新时间:20130325 13:49:53。0'
我被顶在了杠头上。

晚上,开了一个社员大会。

工作队会后把捞木头的社员都留下谈话。

曹士英和杜义田情绪很大,对工作队处理木头的决议不满。刚刚毕业回队干活的小乐说:“让我们挣工分?光挣工分能盖得起房子吗?”

曹士英干脆一口一个“操”字,把工作队骂了个狗血淋头。然后把手一指我说:“连你也算在内!”好在还算口下留情吧,没骂娘。

旁边的杜义田、小牛等人一听都笑了,笑这小子二百五,连工作队也敢骂,爽;笑这小子有点孬种,不敢骂上海知青,臭!

不过这一笑,把现场紧张的气氛缓和了一下。

轮到杜义田表态时,小心翼翼地把话说得滴水不漏:“要是大伙都同意这么处理,我也没意见。”

工作队挨了骂,此时忍无可忍,与这些捞木头的农民争了起来,让他们几个“要老实一点”呀什么的,弄得很僵。

我知道肯定是这么个对立的场面

会前我就向工作队建议过,先个别做工作。但工作队批评我做事怎么婆婆妈妈的。

没办法,只好陪工作队一起和农民谈话吧,但我提醒自己,注意口气,不要对立。

看工作队和农民越吵越凶,我也插不上话,就走出房间,细细地在心里分析这件事。

我认为再谈下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而且会使“木头处理”陷入被动。

我让李晶霞出来,去劝工作队结束这次谈话。

李晶霞一会儿跑出来对我说:“工作队坚持一定要谈下去。”

屋里面的吵嚷声更大了,无法收场。我不得不再回到屋里,对大家说:“既然工作队决定由队里没收,那队里明天会拿出具体的没收意见,今天先谈到这里吧。”

大家这才悻悻然散去。

天已经很晚了,但我还是去找王队长和老吴副队长商量意见。

两个队长也都挠着头,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说:“可不可以这样,根据老乡家房子的不同情况,采取收、留两种方案:房子很好不用维修的,木头收归队里,但发放打捞费;房子破了需要维修的,留下木头,但收一定的木料费。”

我补充说:“这两种方案也可以让社员自己选择。总之,不要与社员对立起来。”

王队长说:“这敢情好,但工作队已经宣布全部没收了,还能改吗?”

老吴副队长也说:“就是,这上面的决议,怎么能改呢?”

我说:“工作队只提到要队里没收,但没提队里具体怎么没收,我们要想一个可以操作的办法。世界上什么事情不是人提出来,然后去粗存精的?不管什么事,队里总得充分发表个意见吧?行不行再说。”

没想到,其它几个生产队也都发生了捞木头老乡与工作队吵架的情况,他们正在连夜讨论如何调整策略。在听了我们提出的建议后,他们第二天早上通知我:同意这个方案。

第二天夜班打场前,再次召开社员大会。

会议由我主持,公布了这一处理决定。

捞木头的社员那天大都打捞了三四根木头,生产队只收一二根。

收上来的,发给打捞费,留下的,扣一点木料费,大家听了也没什么意见。

曹士英、小乐对这样的结果很高兴,还当场检查了自己那天的态度。

杜义田那天捞得最多,共八根木头,生产队决定给他家留三根,收了五根。

他听后倒在会议室后边的草堆上睡觉去了。说实在的,留给他家的数量并不少,只是他捞得多,被收的也多些。

只是算给他的打捞费毕竟抵不上那些木头的价值,他想不通,“呼”地一下站起来,把门“砰”地一声关上,震醒了几个开会时打瞌睡的老乡。

大局已定,形势已稳,剩下他一个人有意见,也闹不起来,只好这样了。

木头风波终于告一段落。

“一打三反”也没什么好继续搞下去的内容,工作队要撤了,老邵也要调回上海,生产队几个当地干部虽然情绪低落,但对我说:“还是你们上海知青招数多,也敢说话呀。”

  
 93、送插队干部 '本章字数:1248 最新更新时间:20130326 10:55:24。0'
上午,我套车去松树沟,帮调回上海的插队干部取打包裹的草绳。

三队插队干部老田与我一起去,他和老邵一起调回上海。

两匹马中,有一匹是生产队最操蛋的马,即不能驾辕又不会拉套,好几次趴到了道沟里。

好不容易到了松树沟,回来的路上,我把那匹操蛋马干脆拴在车后,不用它拉车了。

可就是拴在车后它也不老实,已经快到古城了,它竟然挣断了二指粗的麻绳,滑进了道沟。

任凭我和老田怎样拉它打它,它都不爬起来,弄得我们浑身泥浆,一双鞋像两只泥团子。

看着老田那副狼狈样,我劝他先回去,到生产队叫去人。

老田走后,我找了根棍子,垫在马脑袋底下,不让沟里的水灌进马耳朵,然后就自己找了个地方坐下睡觉。

三个小时后,我听见有人声,醒过来一看,王队长带了三个人,赶马车过来了。

用绳子套上那操蛋马,一用力,那马被拉上来了,一看,它腿都硬了,好半天才缓过来。

两天后,我和几个知青送插队干部到黑河。

离开爱辉古城时,大队书记郭木森跟在胶轮拖拉机后,紧跑了几步,拉着插队干部的手不愿放开。

天飘起了雨点,老田在车上高喊道:“下雨啦!这黑龙江的老天也对我们有感情呀,挥泪作别呢!”迎着细雨,一路上几位老头笑声不断。

我的心情却不像他们那样欣喜惹狂,蒙着一层茫然。

在黑河客运站,老邵最后问我:“你什么时候回爱辉?你带着粮票,带着钱了吗?”

我说:“我都带着,饿不死我,你放心走吧。”

晚上,睡在黑河施卫疆的宿舍里。

打仗了!为了掩护撤退的老乡,几十名知青都牺牲了,我是剩下的最后一个。

一场血性的肉搏战打响,我负伤晕过去了。

好一会儿,我睁开眼一看,老邵、小邵、施卫疆……正对着我微笑。

我醒了,向四周一看,什么也没有,云龙和我挤在一张单人床上,他的一只脚压在我的肚子上,嘴里打着难听的呼噜。

我搬起他的脚,又轻轻踹他一脚。他这才翻了一个身,照样睡死过去,不过停止了呼噜。

终于安静了下来。

从黑河到爱辉,开江后是可以走水路的。

那船很古典,后屁股有硕大的扒水轮,就像南方农村的水车,一半在水下,一半在水上,在火力蒸汽下不停地向后翻水,推着船体向前。

我迎着扑面而来的江风,站在甲板上,看着对岸那与我们全然不同的国家。

苏联那时已经有一种整个船体密封得像个棺材,前半部离开水面的气垫客船,速度飞快。我们叫它“棺材船”。

当苏联一艘客船与我们交会而过时,他们欢呼起来,招手挥帽,满脸笑容。我们一船的人,全都冷冷地看着,脸上没有半点表情。

最有意思的是,当一艘小游艇从我们船边飞驰而过,船上一对苏联中年夫妻,女的把手中的拖把扔给丈夫,摘下脖子上的头巾,又蹦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