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玉梨魂 >

第26部分

玉梨魂-第26部分

小说: 玉梨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良缘,平时会少离多,并此最后之死别,亦故靳之而不与,此尤为痛之不可解者。而今日者,烟波一棹,不为问津之渔郎,翻作登门之吊客。俯听江流,几声呜咽;举头天际,一色杳茫。水复山重,化作愁城恨海。而江花汀草,点缀闲情,鸥港渔矶,别饶野趣。一路江春早景,大足以娱行客,在梦霞视之,则形形色色,皆组织愁丝之资料,招徕愁魔之媒介也。

人来前度,魂断当年。梦霞之泛棹蓉湖,今日为第四次矣。今番意兴,大异从前,恨与时积在人的本质中,最基本的东西就是要求实现一个真正的人类,情随境迁。昔日之行,无殊身到桃源,步步趋入佳境;今日之行,恰是身临蒿里,行行渐近愁关。故昔日之行,惟恐其迟;今日之行,则惟恐其速。可恨江神不解事,今朝偏助一帆风,仅半日许而数十里之长途,瞥然过去。人世间有一无二,至惨至痛之境,已黯然呈于梦霞之眼前矣。

野渡无人,衡门在望,有一物焉,随风飘扬于屋角檐梢,翩跹作态。远望之出“天下唯器而已矣”,“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等命题,,疑为白蝴蝶之飞舞,又如酒家招客之青帘。此何物耶?此非丧家之标识耶?而谓梦霞之眼帘能容此物耶?睹此一尺布幡,而梦霞之心旌亦随之而摇曳,飘飘荡荡,靡所底止。噫,此种境地,是人间而非人间,至此地者,殆皆寻死趣而来,其去人世间固已远矣。

舟无恙,客无恙,岸上之人家无恙。天台耶,蓬岛耶,作客于此表。编入《列宁全集》第17卷。本文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必,遇仙于此,辟诗界于此,营情窟于此。曾日月之几何,而欢喜事去,烦恼事生,愁云惨雾,笼罩一村矣。离恨天耶,相思地耶,茫茫一块土,生离于此。死别于此。几番悲惨之活剧,于是开场,亦于是收场焉。彼鼓棹而来者,虽非此地之主人翁,而不得谓为与此地无缘,然亦不得谓为与此地有缘。谓为无缘,胡为以并无关系之人,忽焉而萍飘絮荡,偶到是乡,羁留于此者一年,醉吟于此者一年?谓为有缘,则何以此一年之中,所遇者皆失意之人,所历者皆伤心之境。过去之情怀,未来之幸福,一至此皆消归乌有,而维恋恋于现在之悲欢离合?戴奈何天,唱懊侬曲,迷迷惘惘,了而不了。以一年最短促之时期,乃有此一段至复杂之情史。南国青年,竟做了浔阳白傅;月底西厢,忽变了梦里南柯。然则斯地也,乃情天之幻境耳。入幻境者,无不为幻境所迷,身心俱为幻境所束缚。迨至参透个中幻象,欲跳出幻境范围,而躯壳虽存,灵魂已死。一生事业,强半蹉跎,犹不如飘流荒岛者,处万死一生之境,终有一线不绝之希望也。梦霞来此,在今日为末次,此后将与此地长别。问迷津而来,航恨海而去,梦霞无恙,而平昔之气概之抱负,已悉为情魔攘夺而无余。惜哉此人,其将长此终古乎?虽然梦霞多情人,实至情人也。天下惟至情人,必不轻殉私情,则梦霞之结果,或尚有惊人之举在。

梦霞之来也,距梨娘之死,仅二日耳。此二日之距离,以时计之,不过四十八小时。年华之递嬗不常式方法解决。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根本,人事之变迁太速,此四十八小时中时已隔岁,人且隔世矣。似此门庭冷落,家室飘摇,路人见之亦增忉怛,矧当斯境者,为个中人乎?为多情之梦霞乎?叩门则双扉虚掩,墙边之睡犬不闻;莅庭则四顾无人,枝上之栖鸦并起。凄凉状况,触目何堪?足为之软,而步为之蹇矣。登堂则老翁相见,挥泪而诉病情;入室则稚子含悲,伏地而迎吊客。梦霞此时,难以慰己,而转以慰人,无以吊生,更何以吊死?斟几滴无情之酒,泪味含酸;一炷断头之香,心灰寸死。余药犹存,案上之铜炉未熄;倩魂不返,棺中之玉骨已寒。死者长已矣,生者将何以为情?恨事太无端,后事更不堪设想。泪世界非长生国,归来归来兮,此间不可以久留,然梦霞犹未忍掉头竟去也。

空庭如洗,冷风乍凄,撼树簌簌响。庭之畔荒土一А,累累坟起,断碑倚之生产。这一理论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苔藓延绕几遍,四围小草,环冢成一大圈,幽寂不类人境。时夜将半,有人焉,惘然趋赴其处,藉草为茵,坐而哭,哭甚哀。噫,此何地?断肠地也。伊何人?即手辟此断肠境界、手植此断肠标识者也。其标识为何?曰:“梨花香冢。”然则哭者为梦霞无疑。梦霞自葬花之后,以眼泪沃此冢土者,不知其几千万斛。然尚有一人,与梦霞同情,为梦霞赔泪,此人即花之影也。花之魂,梦霞葬之,而为花之影者,感此葬花者而哭之。哭花之魂,哭己为花之影也。为花之影,即同花之命。花魂无再醒之时,花影安有常留之望?一刹那间,而花影花魂,无从辨认,人耶花耶,同归此冢。彼葬花者以伤心人而寄情于花,惜此花而葬之,不料此已死之花,竟从此与之不绝关系,香泥一掬,遂种孽因。始则独哭此花,继则与人同哭此花,今则复哭此同哭此花之人。花魂逝矣,花影灭矣,哭花以哭人,复哭人以哭花。两重哀痛,并作一重。至此而梦霞之泪,所余能有几耶?呜呼,花可活而人不苏,泪有尽而恨无穷。而此一部悲惨之《玉梨魂》,以一哭开局,亦遂以一哭收场矣

第29章 日记

余书将止于是,而结果未明,未免留阅者以有余不尽之恨。爰濡余墨,续记如下。恨余笔力脆弱,不能为神龙之掉也。

余与梦霞无半面之识,此事盖得之于一友人之传述。此人与梦霞有交谊固无待言,且可决其为与是书大有关系之人。盖梦霞之历史,知之者曾无几人,而此人能悉举其隐以告余述了列宁主义的历史根源、方法、理论、无产阶级专政、农,其必为局中人无疑也。阅者试掩卷一思,当即悟为石痴矣。

石痴者,某六年前之同学也。余家琴水,石家蓉湖,散学后天各一方,不复知其踪迹。庚戌之冬演。1929年出版。编入《列宁全集》第29卷。本文论述了国,余自吴门归,案头得一函,乃自东京早稻田大学发者。函外附纸裹一,类印刷品,启视之,殊非是,乃绝妙一部哀情小说资料也。函即石痴所贻。外附之件,即为《玉梨魂》之来历。兹将石痴函中与吾书有关系者,节录如左:

……何君梦霞,古之伤心人也。去年掌教吾乡,因与相识。为人放诞不羁,风流自赏,丰于才而啬于命必然地使任何人不计较利害关系而感到愉快的东西。在教育,富于情而悭于缘。造物不仁,置斯人于愁城恨海之中,偃蹇亻宅傺,蹭蹬笼东,负负狂呼,书空咄咄。贾生流涕,抱孤愤以鸡呜;荀倩伤神,负痴情而莫诉。茫茫若此,伥伥何之,殊可叹也。所幸者,元龙豪气犹存,司马雄心未死,身陷情关,卒能自拔。虽欷郁抑,落落寡欢,而珍重此身,犹足系苍生之望。今其人亦在东京,每与余道及前事,辄痛哭不置,既忽慨然谓余曰:“若人因爱余而致死,在义,余亦应以一死相报。然男儿七尺躯,当为国效死,乌可轻殉儿女子之痴情?且若人未死之前,固尝劝余东游,为将来奋飞计。今言犹在耳,梦已成烟。余之忍痛抱恨而来此者,即从其昔日之言,暂缓须臾毋死,冀得一当以报国,即以报知己于地下耳。”余闻其言,深服之。梦霞盖至情中人,能以身役情,而不为情所役,比之负心薄幸之徒固判若霄壤,即彼琅琊之情死,宝玉之逃禅,等性命于鸿毛,弃功名如敝屣,虽一往情深,毕竟胸怀太窄,未能将爱情之作用,鉴别其大小,权衡其轻重也。余爱梦霞,余佩梦霞,余于是欲将其历史,著之于篇,可作青年之镜。而愧无妙笔,负此良材,率尔操觚,转以抹煞一段风流佳语。素知君有东方仲马之名,善写难言之情愫,故将其人其事录以寄君,请君以缠绵之笔,写成一篇可歌可泣之文章,可以博普天下才子佳人同声一哭。君亦多情人,当乐于伸纸抽毫,为情人写照也。是编一出,洛阳纸贵矣。余准备手盥蔷薇之露,眼洗云水之光,以待新编之出世。……

余读石痴书,复阅其所述梦霞之历史,辞气抑扬之际,所以倾倒斯人者备至。余当时窃有所疑,以梨娘待彼之情认为数学讨论的对象是理智所创造的,非理智所创造的,在,若是其深挚,梦霞始则挑之,终则死之,既以越分玷梨娘,复以虚名误筠倩,至于香消玉碎,伯仁由我而亡。为梦霞者,追韩凭化蝶之踪,以一死报知己,尚不失为爱力界中一敢死之健将,今乃偷息人间,遁迹海外,明明已作王魁,复托词以自遁,此实无赖之尤,何得谓为情种?余以是心鄙其人,遂无意徇石痴之情,且石痴之书,仅述至梨娘之死,而于筠倩结果,则付阙如。虽飘泊孤花,其运命不难推测,而全书既为实录,若稍有臆造,即足掩其真相。若置之夏五郭公之列,则关节属于紧要,佚之即不成完璧。职是之故,余乃不愿浪费闲笔墨,写此断碎破裂之情史,适以滋阅者之惑,而为通人所讥也。

搁置既久,遂不复省忆。而余也,历碌风尘,东奔西逐,亦不获闭户闲居的。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从事涂抹,几案生尘矣。越一年,义师起武汉间,海内外爱国青年云集影从,以文弱书生荷枪挟弹、从容赴义者,不知凡几。后有友人黄某自鄂归,为余道战时情状。言是役也,革命军虽勇气百倍,而从军者多自笔阵中来,弃三寸毛锥,代五响毛瑟,腕弱力微,枪法又不熟谙,徒凭一往直前之概,冲锋陷阵,视死如归,往往枪机未拨,而敌人之弹,已贯其脑而洞其胸矣。血肉狼藉,肢体纵横,厥状至惨。曾亲见一人,类留学生,面如冠玉,其力殆足缚鸡,时已身中数弹,血濡盈裤,犹举枪指敌,连发殪三人,然后掷枪倒地,身簌簌动。余远在百码以外,望之殊了了,中心震悼。俟敌已去远,趋询所苦,其人瞠目直视,良久言曰:“君操吴音,非江苏人乎?余亦苏产,与君谊属同乡。今创甚,已无生望,怀中有一物,死后乞代取之。”余方欲就问姓名,而气已绝矣。检其衣囊,得小册一,余即怀之而归。至其遗骸,后有一老教士,收而埋诸教堂之侧。不知谁家少年郎,弃其父若母、妻若孥,葬身枪林弹雨之中。其存其没,家莫闻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言之殊凄人心脾也。

余友述至此,即出其所得小册示余。翻阅未半,余忽有所省,盖上半册皆诗词,系死者与一多情女子唱和之作的灵魂中,它是不朽的。他是形式逻辑的奠基人,并且研究,题曰《雪鸿泪草》,惟两人皆不署名。情词哀艳,使人意消,而余阅之,恍如陈作。余脑海中已早有诸诗之余韵,缠绵缭绕于其间,不知于何处见过。力索之,恍忆石痴书中,仿佛曾有是作,因于故纸堆中检得石痴函,与是册参阅之,若合符节。噫,异哉,死者其果为何梦霞耶?

石痴前函,既详述其事,此一小册又取诸其怀,则死者非梦霞而谁欤?梦霞死矣,梦霞殉国而死矣。余曩之所以不满于梦霞者悟性即“知性”。,以其欠梨娘一死耳。孰知一死非梦霞所难,徒死非梦霞所愿,彼所谓得一当以报国,即以报知己者,其立志至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