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元明清那些爱 >

第16部分

宋元明清那些爱-第16部分

小说: 宋元明清那些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知道这话说得已经是很严重了,首先给张倩女的这种行为定了性,这就是私奔,这有两个后果,一是“奔则为妾”,二是“有玷风化”,尤其是第二条,这是王文举这个儒生所不能接受的。

8 但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4)
那么张倩女面对王文举的义正严辞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张倩女这时候的回答也是不客气的,她说“王秀才,赶你不为别,我只防你一件。”你看这里不叫“哥哥”,也不叫“王郎”了,直称其为“王秀才”,这说明在倩女而言这段话不是哀求,也是义正辞严的理由。
  王文举就问了“你防我那一件来?”
  这时候,张倩女唱道,或者应该说是张倩女的鬼魂唱道:“你若是赴御宴琼林罢,媒人每拦住马,高挑起染渲佳人丹青画,卖弄他生长在王侯宰相家。你恋着那奢华,你敢新婚燕尔在他门下?”
  通过这段唱词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倩女说“你恋着那奢华,你敢新婚燕尔在他门下?”但这并不是说她对王文举就一点没信心,在倩女心里,关键是“媒人每拦住马”,关键是那些“生长在王侯宰相家”的“佳人”的诱惑,也就是说对这种社会大环境对他们爱情的破坏力,张倩女是认识得特别清楚的。所以与他一路同行,看护着王文举,也就是看护着张倩女自己的爱情。
  有人会说,张倩女这样做完全没必要,有的人尤其是有些女子谈论起爱情来,总是用一付显得比较“高雅”的姿态说:“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争来也没用”。当然就不同的情境而言,这种豁达也有它的必要性。但在男女的感情上,尤其是对比较弱势的女性一方而言,我觉得这种观点实在是弊远大于利。这让中国的女性在面对爱情时,表现出来的人性精神依然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也就是“女子被动便是德”。我认为对这种精神特点的崇尚,本质上就是传统男性社会对女性在爱情、婚姻中自身权利的一种剥夺和扼杀。回到每个人具体的爱情历程来看,这种观念也会导致爱情与婚姻的不作为,事实上我认为正是由于中国传统女性的这种不作为,才导致了她们在婚姻与爱情生活中有着大量的悲剧结局。
  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问责机制,对于政府职能部门而言,不作为那是要问责的,那么在婚姻与爱情中的不作为,是不是也应该对悲剧的结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呢?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张倩女“看护”自己爱情的行为,就是一种“作为”,就是一种主动。如果说贝多芬的那句“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是生命里的最强音,那么张倩女的这种哪怕灵魂出窍也要与王文举一路同行的举动,同样也是用自己的手去紧紧地握住人生幸福的“咽喉”。所以又有什么值得非难的呢?
  要知道这是张倩女的心结所在,也是她争取自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关键所在,所以她说起来理直气壮。王文举受这一激,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你就跟我来吧,看看我到底是不是一颗红心不动摇。
  于是,张倩女的灵魂就跟着王文举,踏上了不为人知、也不为己知的幸福旅程。
  但细心的朋友也许会问,不是说古代人们认为只有在死后,灵魂才会出窍的吗?而且张倩女灵魂出窍,她自己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这就要说到我们把这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放在一起参照的原因了。
  我们看,在送别王文举的时候,倩女最担心的事是什么?是王文举的移情别恋。那么最后导致张倩女一命呜呼的原因是什么?是带个小姐回家,也正是王文举的移情别恋。而中间导致王文举同意她一同赴京的原因也在于赌她这个“移情别恋”的猜疑。所以在这个关键的节点上,张倩女可以说是贯注了非同寻常的精神力量。
  我们说,当一个人在某一个事的某一个点上贯注了所有精神力量的时候,他的潜力也就可能会因此被打开,这时候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小宇宙”了。事实上,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认为,意念力与精神力是具有很强大的物质力量的。曾经有报道说,一个母亲在儿子临危的情况下,为救车轮下的孩子,可以抬起十吨重的卡车,这在物理现象中是不合理的,但现实却存在。所以郑光祖很聪明地把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倩女的这种担心上,也就体现了她对爱情的痴迷与执着,这样灵魂出窍之举就显得不是故意在装神弄鬼,而是水到渠成的精诚之爱了。
  在张倩女的灵魂进到张倩女的房间后,她扑在床上倩女的尸体上就不见了,而这时床上的张倩女也苏醒了过来,故事终不免会有一个中国传统戏曲的大团圆式的结局:
  从此,文举与倩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说到幸福生活,明清的才子佳人戏有一种较为固定的模式,开始总是“私定终身后花园”,结局总是“奉旨完婚大团圆”。说起这种模式来,就不得不说到它的创始人:裴少俊与李千金。
  请看下回:《墙头马上》的故事——“一枝红杏出墙来”。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9 红杏枝头春意闹,肯爱“千金”轻一笑(1)
——《墙头马上》的故事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疑惑:就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那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么好的一句诗,最后是怎么演化出了“红杏出墙”这么个略有些情色内涵的贬义词汇来的呢?
  我考证了一下,发现原来叶绍翁这句话竟也不是原创,早在唐代,一个叫吴融的诗人就写过“一枝红杏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到了北宋的王安石则有一首著名的《杏花》诗,其中有一句“独有杏花如唤客,倚墙斜日数枝红。”而北宋的另外一位女词人魏夫人在她的词作里也有过“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的词。就是叶绍翁同时代的陆游也有诗说:“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看来“那枝红杏”远不是因为叶绍翁才“出墙来”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诗人会写到“红杏出墙来”呢?
  我认为答案一在于“红杏”,二在于“墙”。
  首先,这里的“一枝红杏”肯定不是指我们吃的杏子,而是杏花,而杏花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春色。你看古人说“杏花春雨江南”,又说“杏花枝头春意闹”,所以这种春意、春色在中国文化里跟杏花就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另外,由于汉字独有的象形会意功能,像春色、春意这样的词又和年青女子的恋爱情绪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早在《诗经·召南》里就说“有女怀春,吉士诱之。”也就是沉浸在恋爱情绪中的女子在《诗经》的时代就被称为是“怀春”的女子,“怀春”就是“心怀春意”,这个春意当然指的是男女之间那种爱恋的情绪,而“杏花”又是“春意”的“形象代言人”,这下,“杏花”与“有女怀春”也就拉上了关系。
  再来看“墙”。华夏文明从本质上说还是一种陆地文明,土地对华夏文明来说有着一种源流的关系。所以中国人特别重视墙文化,即使现在,家庭或单位装潢的时候也经常搞个文化墙,这个墙字就是从“土”的,所以有个提土旁。由于陆地文明是一种农业文明,所以重稳定,重内敛,重收获,也重收藏。所以要保护既得利益,也就有了“墙”的出现。
  墙的字根从吝啬的“啬”,吝啬就是小气,就是占有;而这个“啬”最早就是收成的意思,所以你看古代专指农业的一个词叫“稼穑”,这个“稼穑”的“穑”字根也是从“啬”。另外,因为我们现在把吝啬当成一个贬义词来看,所以觉得“啬”这个字的意义不太好,事实上其本身的意义倒是象征了富足与安稳的生活状态。所以清末状元、近代民族实业家、教育家南通人张謇就给自己取了个号叫啬公,现在南通还有个啬园。而“墙”字从这个“啬”,其意义可想一斑。
  再从考古的角度看,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中国人就掌握了成熟的筑墙技术。到了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那是可以考证出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地筑墙时期。到了秦始皇,就更不用说了,长城是什么?那就是长长的城墙啊!整个国家都围在墙里,象征着权利与相关利益的固若金汤。
  后来这种意思演化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你看“大宅门”后面往往意味着“大宅院”,各个单位都喜欢建自己专属的高墙与大院。我记得,小的时候就生活在部队的一个大院里,就像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演的那样,那儿简直就是一个封闭的王国。
  但这种高墙之下的稳定、占有、收藏渐渐地也演化出另外一种内涵出来,那就是保守与束缚。所以有个词儿叫“破除蕃篱”,这还只是破除篱笆墙,就已经具有了打破陈规、摆脱束缚的内涵,要是能把那厚厚的城墙给推倒,那在中国文化里就绝对是件惊世骇俗的事儿。所以孟姜女不是因为她跟范喜良的爱情而被后人称颂的,她之所以会被民众世代景仰,是因为她哭倒了中国最厚、最大、最长的墙!所以,当你理解了华夏文明中这种“墙文化”的内涵,我们对于那些在封建束缚中即使能翻出墙来,或者只是探出墙头来的勇气也应该刮目相看。
  最早从又厚又高的封建夫权这堵墙的墙头上探出美丽脸庞来的一位女子,是一位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她的名字就叫“李千金”。

9 红杏枝头春意闹,肯爱“千金”轻一笑(2)
李千金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代白居易的叙事诗《井底引银瓶》,但早在宋话本就有人引进了“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象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演绎,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宋代话本《西山一窟鬼》其中形容女子有一句话,叫“如捻青梅窥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这个“骑红杏出墙头”来窥探小伙子的姑娘就应该是元代戏曲《墙头马上》中的那个李千金。
  请注意,我们说了这个李千金是个姑娘,也就是个未嫁的女孩子,有人会问这和我们日常所说的“红杏出墙”所指的已婚女子出轨行为的这种涵义不相符啊?
  确实如此,最早在李千金的故事里,红杏出墙的喻义本来是非常健康的,非常明朗的,甚至是非常有反封建的意义的,但民俗文化的渲染有一个特点,这也是必需要承认的,也就是很多东西在民俗化的过程中也有着低俗化的倾向。要不然我们也不叫“民俗”了,这个“俗”正是跟“雅”相对的。
  由于红杏出墙本身就跟“有女怀春”的情恋主题相关,而李千金的故事本质上也确实是个摆脱一切束缚,尤其是男性夫权社会的束缚去追求的真爱的情节,这样“红杏出墙”的形象说法就被引申到了现实普通百姓的生活层面,再加上宋元以后市民文化对性文化等俗文化的推波助澜,本来一个美丽健康的“一枝红杏出墙来”就演变成了一个稍显阴晦、低俗、甚至有些色情的“红杏出墙”。
  回过头来,我们既然说李千金是以一个未婚女子的身份来追求自己的真爱的,也就是说她的爱情历程是健康明朗的,那么为什么又说她“红杏出墙”的行为是对封建男权社会的抗争呢?
  我以为答案正与由李千金开创的那条从“私定终身后花园”到“奉旨完婚大团圆”的才子佳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