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谍海火狐-代号007 >

第17部分

谍海火狐-代号007-第17部分

小说: 谍海火狐-代号00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急刹车把他惊醒了,睁着朦胧的睡眼一看,四周漆黑一片,肖锐锋正想发作,阿华激动的有点变调的声言叫着:就这,就这,看前面,看前面。

  原来,漆黑的“荒野”中有一座灯火通明的西式建筑,他们的目的地到了。

  低头看看表才凌晨零点整!

  大家并没有朝楼房走去,却走进一条偏僻的小巷。

  肖锐锋心里嘀咕着:“这么荒凉偏僻不会是黑店吧?”

  但在阿华那夸张的动作引领下我们还是进入了这座建筑…。

  “阿华啊,不是吧,跑这么远的路就到这个破地方!”

  他也不无夸张的对阿华叫到。

  地方太小了,摆设残旧,主人的眼神中透着凶光, “这可不是一般人敢来的,来到这里的都是稀客,别的地方都只是小角色啊!”

  阿华贴着他耳边说道。

  肖锐锋擦了擦被他喷到脸上的口水,一言不发的走开了。”

  既然社会是分层次的,弄堂也有高中低之分。

  不同级别的弄堂房子在质量上虽有差别,但更重要的是地段。

  一般来说,位于闸北,南市的较差,虹口稍微好些,静安寺路与霞飞路一带最好。

  故上海有“上只角”“下只角”之称谓,";上只角";指城市西区的高级住宅区,两";角";的房租可以差三四倍甚至十倍以上。

  南京路中心地段的弄堂在早期时曾因其商业价值而兴旺,它们是上海最早的";商住楼";。

  当时无论是广邦或宁邦的“字号”进出口行均集中于此。

  这些房子常为“三上三下”或“五上五下”,开间较大,前店后屋或下店上屋,前面的天井可临时货栈之用,后面还有可供职工居住的";后楼";。

  在30年代,随着进出口业体制的更新与新型办公楼的兴建,这些弄堂也逐渐沦为居住条件较差之列。

  旧上海是暧昧的,在那里有说不尽的妩媚*,从老唱片里传来的一些嗲声,一些只言片语的历史记忆,诉说着无限的传奇。

  纸醉金迷的生活令多少人沉思,迷恋,又令多少人恶心,愤怒。

  旧上海租界里的生活是自由的,那是今日风花雪月的时尚,霞飞路与淮海路有钱人住的地方,那里象征着品位与格调,优雅与浪漫

  夜幕降临的旧上海,舞厅的霓虹灯此亮彼暗地闪烁着,华丽的舞场,*的舞星,西装革履的社会名流,随着优美的舞曲成双成对步入舞池。

  仙乐都,百乐门都是领有牌照的正当营业场所,舞小姐也都有领取从业执照。

  租界里的十里洋场,西方融汇的城市造就了这个资产阶级城市共和国。

  也正因为这十里洋场,经济的发展和中产阶层的出现,使上海发展成一个世界性的都市-东方小巴黎。

  后来的世界大战,上海除了租界全部沦陷被日本占据,成了孤岛,而也只有这租界一块净土,在文化上延续了二三十年代的文脉,依然繁荣。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十一章。迷惑敌人“障眼法”
一。

  十里洋场”是旧上海的租界或租界的繁华景象。

  1845年英租界在上海县城以北的洋泾浜北岸建立,1848年美租界在苏州河北岸的虹口建立,1849年法租界也在上海县城与洋泾浜之间的土地上建立。

  这些租界是为避免“华洋杂居”容易发生华洋冲突而划出和建立的洋人居住区,因当时称洋人为“夷”,所以华人称租界为“夷场”。

  1862年,署上海知县王宗濂晓谕百姓,今后对外国人不得称“夷人”,违令者严办,于是改称“夷场”为“洋场”。

  “十里”之名,一般认为只是一个虚拟词,表示大,也有人认为美租界沿苏州河两岸发展,英租界和法租界南起城河,西至周泾和泥城河,北面和东面分别为苏州河与黄浦江,周长约十里,故被称为“十里洋场”。

  以后租界面积虽扩展若干倍,但“十里洋场”之名一直沿用了下来。

  英租界的福州路成了“十里洋场”的风花雪月之地,一些外国人也抢摊这里,摆弄一些西洋玩意,赚点小钱。

  其中在当时的第一楼茶室对门,有一个美国人租赁了一幢房子,门前挂起一幅标语“新到美国野人,有头无身,供人观览”。

  很多上海人前去观看这个“野人头”,一时十分热闹。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人们知道了所谓的“野人头”只是一具逼真的西方蜡人头,是外国人做假的骗人行为。

  这几个美国人于是也只好关门大吉,而上海滩上则多了一俗语语汇— “卖野人头”。

  从1927年下半年起,国民党军警宪特们不断地对上海学生运动和进步工会进行大规模逮捕和*。

  当时在国民党统治的大多城市,单独地进行工人,市民的武装起义,可以肯定地说,一般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将城市中多年积聚的革命领导力量在敌人尚未最后崩溃之前过早地损失掉,这是最失策的事。他指示还要求大家:不论党内党外,凡是已经暴露或为敌特注意的分子,都应设法离开岗位,首先向苏区撤退。

  他对地下党作出必须坚持要积极发展革命力量,依靠群众,团结大多数,隐蔽精干,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作了精辟的论述,使上海地下党避免左倾冒险主义倾向。

  上海市政府为了整顿市容,下令取缔黄浦,老闸北两个区的街头摊贩,引起数万小贩不满。

  上海的地下党员策划并导演了一场全市性的群众运动。

  8月底,由地下党员张振中等16人组成黄浦区摊贩委员会,派专人在设摊马路两端望风,每次取缔行动前先由警局内部的地下党员通风报信,使警方查缉行动常常落空。

  黄浦分局由局长带领大批便衣警察兜捕1千多名摊贩。

  摊贩委员会当即发动3000名小贩家属到黄浦分局请愿,还焚烧了一家印刷厂,砸烂了南京路上四大公司的玻璃橱窗,造成全市性的罢市局面。

  最后上海市长把黄浦分局局长当替罪羊撤职,释放了全部小贩,发还已充公的货物,下令停止了取缔小贩的行动。 

  二.

  肖锐锋自加入秘密情报战线以来,他风尘仆仆地往来宁,沪,奔走沦陷区与苏区根据地,冒着个人生命危险,出入敌营之中,周旋于魔鬼之间。

  不仅获得了不少有战略意义的情报,而且利用可靠的情报网络,出色地开展了党的地下保卫和*工作。

  他机智地将收发报机和天线藏在秘密的假三层的夹缝中,壁上糊着墙纸,开启处用墙纸的条纹图案遮住,前面再放上一张茶几,因而未被宪兵,特务发现。当时

  有人主张立即撤退情报组,但他认为,敌人既未找到证据,一撤反而暴露,势必牵连户主及住房的保人,坚持不露声色,待风平浪静后,终于安全撤退。

  随着日军进入租界,整个上海出现了“军宪环伺”,“密探如毛”,“汉奸为虎作伥”的局面,上海地下党的处境日益险恶。

  有一次,肖锐锋奉命必须派人将《全会文献选编》带到苏区亲手面交苏区党的负责人,当时既不能派人分散带走,更不具备把文件翻拍成缩微胶卷的条件。

  如何才能不被沿途敌人察觉,一时间谁想不出好办法。

  正在这时,他为文件设计了一个迷惑敌人的“障眼法”,先把党的文件密封,按中统公文款式妥加一层封套,封套上按照当时习惯,用毛笔恭楷直书,上款写明中统特工机构江西站头目的职衔某某亲启,下款则书写上海特工站某某缄。

  肖锐锋为此制定周密计划,根据敌情,巧于应付,真正做到万无一失。

  他派交通员带着这个密封文件,一路避过了敌伪的盘查,通过了几个关卡,终于顺利到达苏区,将文件面交给党。

  周恩来同志对蒋统区形势的分析,非常精辟地指出,工作重点应紧紧抓住推动群众斗争和开展统一战线两个环节。

  周恩来同志要求他们,既要坚定勇敢,又要机警谨慎。

  这一指示,对当时上海地下党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开展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当时形势,敌情动态,并根据恩来同志“避免硬碰”的精神,进行部署,不要地下党采取举行大的红色示威*,而是采取扩大各种爱国运动等方式进行斗争,使国民党准备大肆逮捕*的计划未能得逞,陷于各界人民谴责,抗议的窘境。

  国民党统治者越是面临崩溃,对人民革命运动越是疯狂的*。

第三十二章。温热缥缈的记忆
一。

  在上海开埠之前,苏州河是一条没有桥的河。

  上海的繁华在苏州河南岸,北岸一片萧寂。

  那时,两岸的人们舟楫往来,河道边众多的渡口便是印证。

  19世纪中后期,苏州河上掀起了第一波造桥运动。

  当年,南岸租界人满为患,这个城市急切地需要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河那边,北岸正是新天地。

  于是,英国人在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处,建造了苏州河上第一桥—“威尔斯桥”,这座木桥的精确建造年代是1856年。

  之后,河南路桥,福建路桥,浙江路桥。

  一路向西,将北岸和南岸连成一体,大上海由此拓展,苏州河演变为城市内河。

  上栋下宇,南北平屋,东西或有厢房,中间呈现一个场院,植树种花,可容纳车马。此类也有2进或3进的大宅,宅后总临小河,可沿石阶下河边洗涤。

  正门开在临街的南屋,这种建筑格局基本上与北方四合院大体相仿,所不同的是不大注重东西厢房。

  房屋建筑大多是木架人字形结构,前后两坡大屋顶,白墙黑瓦,每个院落都带有浓郁的吴越地域古朴风味。

  石库门房屋大都成排建筑在井然有序的里弄内,是一种砖木立帖承重结构的毗连式房屋,脱胎于传统的四合院,三合院民居住宅。

  弄门纵向深入,过道两旁即为相互毗连的石库门民居。每排三至五个门口不等。

  将四合院落的门埭改为高围墙连接的石库门。

  屋两面三刀端砌有马头或观音兜压顶的风火山墙。

  进门为一小天井。

  老式石库门为3门带两厢,或3上3下,5下5下和6上6下。

  早期四世同堂的家庭多采用这种建筑格局。

  正间的客堂有落地长窗8扇,左右为厢房和次房,用挂落分隔。后有一小天井,最后是单层所谓“灶披间”,即厨房。

  二楼正中为客堂楼。

  两边为上下厢房。

  正屋子后面的附屋子为晒台。

  后天井设有水井。

  房屋前后各设有出入口,即前门和后门。

  因此人们总是用“客堂厢房小天井”来概括石库门民居。

  二.

  黑漆的大门仍然一家挨着一家。

  隔着不宽的弄堂;这些客堂天井的大门;又对着前面一排房子的“灶披间”后门。

  在房子里面;沿着客堂间和灶披间之间窄窄,暗暗的木楼梯走上去;就分别是二层阁,亭子间,前楼,后楼和三层阁了。

  石库门里的日子;不管是温馨还是困窘;也不管是宽舒还是局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