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那时的智慧与风情--闲话清朝人与事 >

第3部分

那时的智慧与风情--闲话清朝人与事-第3部分

小说: 那时的智慧与风情--闲话清朝人与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肪车难沽ο拢退憧滴踉儆⒚鳎馊鹨膊豢赡懿环础V皇钦馄渲械目鑫睹挥屑溉四芏樟恕

  满清入关之后,吴三桂一直是清廷最厉害的棋子。当是时,满汉间的隔隙依然存在。虽然满清已经具有强大的武力,但汉人的抵抗亦自剧烈。用汉人去号召汉人,招降纳叛,无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吴三桂一度被重用。顺治定下北京之后,即授予吴三桂平西王之册印。吴三桂果然未负顺治之望。先是跟随英亲王阿济格出征陕西,*李自成。一路胜利连连,尤其西安一战,“三桂督兵奋击,斩首数万级”。并一直追击李自成到湖北,直至自成“走死”。顺治八年,明桂王朱由榔在南宁称帝,时时派兵出击川北诸县。顺治命三桂率军*。这实为平定西南之序幕。吴三桂一路过关斩将,偕同其他将领攻城略地,战功卓绝。至顺治十六年,西南基本平定。朱由榔败逃缅甸。此时,朝廷诏下,令吴三桂镇守云南。

  吴三桂功劳巨大,顺治给他的回馈也是巨大的。每次吴三桂立下功劳,顺治都给予十分丰厚的犒赏。李自成覆灭那一年,顺治赐吴三桂绣朝衣一袭,同时将其晋升为亲王,并让其出镇锦州。三桂除了辞去“亲王”这一称谓外,对其他似乎并不满足。他上书又谈了许多条件,比如要求增拨饷银,给手下升官等,可能是开国之初,急需人才,顺治一一满足了他的条件。到得镇守云南,吴三桂的权力更是无限扩大,朝廷让他“总管军民事。谕吏、兵二部,云南将吏听三桂黜陟”。这当然是满清当局在当时情势下一种不得已的权宜之计,但客观上对吴三桂形成了一种“纵容”。吴三桂拥有了空前的权力,同时也为日后的造反、灭亡埋下了“前因”。

  可惜的是,清廷对吴三桂纵容并没有停止的迹象。顺治驾崩后,康熙对吴三桂的要求仍然是言听计从。特别是康熙元年,明帝朱由榔被吴三桂从缅甸抓回绞杀后,吴三桂的权力更是如日中天。康熙不仅下诏让其称“亲王”,而且还让他兼管贵州。这一来,不管是政治上,还是地域上,都极大地拓宽了吴三桂管辖的边界。这种纵容,实际上正慢慢把吴三桂逼到的“反”的边缘。吴三桂到底有多大的权力呢?从管辖范围来看,云南、贵州两省都是他的地盘,两省的总督、巡抚都受他节制;从用*来看,吏部、兵部不得掣肘。一个地方官位空缺了,三桂有权派官,他派的官叫“西选”之官。魏源在《圣武记》里说:“西选之官徧天下。”这可能说得有些过了,但说吴三桂控制了整个西南的官员任免权,则大抵是符合事实的。从财权看,西南富庶之地,吴三桂在那里挖盐井、开金矿,与周边诸省搞贸易,又不用交税给朝廷,自然是富得流油。更可笑的是,朝廷因为他镇守边关,每年还给他数千万饷银,搞得周边省份颇多怨言。对于吴三桂权力边界的无限延伸,朝廷的官员并不是没有察觉,当时就有许多官员弹劾他,但朝廷可能还要倚重于他,不仅不怪罪吴三桂,反而把那些弹劾之人狠狠地处理一番。这实际上已是一种严重的“骄纵”。在这种宽松环境下,吴三桂的人权、财权特别是军权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的欲望也逐渐膨胀。

  此时,吴三桂已经站在了“反”的边缘。这就好比一个人,你成天地让他身居高位,天天让他饫甘厌肥,突然在某个日子,你让他这一切都化为乌有。而他,却有着反抗的实力,他能不反吗?康熙十二年,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康熙已经拥有了相当雄厚的实力。也许是觉得可以动一下那些飞扬跋扈的藩属了。恰好,吴三桂这一年试探性写了个奏折,申请撤藩。朝廷议论良久,不敢答应他的请求。唯康熙果敢,下特旨准许三桂撤藩,并派出钦差大臣经理撤藩事宜。吴三桂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纸试探性奏折居然弄假成真,又不甘心到手的荣华富贵如此轻易地失去,只好仓促起事,反了清朝。这后来的故事,读者已是十分清楚。无非是几经周折往还,三桂病死,其孙吴世Ъ坛兴姆辞迨乱担钪找彩鞘О芏馈

  考察吴三桂一生,我们发现,他自始至终都在走着满清为他预设的命运。他如此顺利地拥有高位重权,只是因为他还有利用价值。然而“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似乎并不会因为一时的成功而改变。一旦你身上再也无利可图,面对声势浩大的皇权,你又能蹦跶什么呢?我想,即使不反清,吴三桂想必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吧!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多尔衮的雅量
大凡成大事者,皆有容人之量。这个世界上,人才无数,身份、性格、气质也迥异。只有容人之人,才能纳天下之才,助自己成事。多尔衮显然是知道这个道理的。从满清入关到顺治治国,睿亲王多尔衮居功至伟。他能建立如此功勋,与他能容人、善用人有着紧密关联。《朝鲜实录》载其举动,“在满州中独为温雅得体,固其资质之美,即天之所以启女真,生才非意想所及也”。此段评价,足见多尔衮之才,亦足见其对满清的重要性。

  多尔衮的雅量,最为明显的标志是善纳贤言。顺治即位时,多尔衮即率军队入关伐明。当时在满清较为有识见的谋士是范文程。范文程虽非满人,但多尔衮对其极度信任。顺治元年四月初四那天,范文程上书摄政诸王:“正摄政诸王建功立业之会,成丕业以垂休万祀者此时,失机会而贻悔将来者亦此时。”当时,满清尚无争霸中原、雄霸天下之志,平时在边境作些骚扰,不过干些劫掠财物的勾当,目光短视胸无大志。范文程在进言中分析道:“中原百姓蹇离丧乱,备极荼毒,思择令主,以图乐业。曩者弃遵化,屠永平,两次深入而复返。彼必以我为无大志,惟金帛子女是图,因怀疑贰。今当申严纪律,秋毫勿犯,宣谕进取中原之意: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贤能,恤无告。大河以北,可传檄定也。”(《清史稿》)这段话大意是说,中原百姓经过明末李自成等战乱,不堪辛苦,只想找一个好的皇帝,安居乐业。而我们前面放弃遵化,屠杀永平,两次都打到关内又跑回来,中原百姓肯定以为我们没有大志,只是想抢些金银财宝罢了。现在,我们一定要严肃纪律,把进攻中原的宏图大志给老百姓讲清楚:(那些被李自成革掉的)官仍复原职,老百姓仍旧干自己的活,录取贤能之士,安抚无依无靠之人。那黄河以北,很快就可以定下来。范文程的这个言论,体现了一种远见卓识。更难能可贵的是,多尔衮能接受他的建议。这时,摄政王并非仅多尔衮一人,但多尔衮力排众议,听纳良言,作出关键性的决定。自此以后,满清的战略便由短视变为长远,由“意在财宝”变为“志在中原”了。这种方向性的转变,是后来夺取全面胜利不可或缺的基础。

  范文程早年入满,是多尔衮赏识之人,听取的他的建议也许不足为怪。但对于作为降臣的洪承畴,多尔衮也颇为重视。这是要一点容人之量的。因为洪是汉人,且与多尔衮在边境多次交兵,无形中是有些疏隔的。再者,他是从大明那边投降过来的,既然今日能投降我,焉知他日不会投靠他人?可多尔衮不管这些,他坚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顺治元年四月十三日,在伐明途中,多尔衮已知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多尔衮即以进攻之事咨询洪承畴。此时正是关键之时,多尔衮拿如此重大的事情来向一个降臣咨询,足见其度量过人。洪承畴也确实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曾作为明将在西北与农民军作战10年,有着与农民军战斗的丰富经验。就是多尔衮自己,也多次在战斗中领教过洪的厉害。洪承畴感念洪承畴的知遇之恩,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这次进言,与范文程所论大体相当,他详细分析了进军北京的利害关系,以及战胜李自成的具体办法。更为重要的是,他给多尔衮提出了明确的军纪要求:“宜先遣官宣布王令:此行特扫除逆乱,期于灭贼。抗拒者诛。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降者官则加升,军民则秋毫无犯;不服者,城下之日,诛其官吏,百姓仍予安全。”这实在是攻打北京的“金玉良言”。多尔衮是识货之人,当然全盘接纳。入关后,他郑重交代诸将领:“此行除暴救民,灭贼(李自成)安天下,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违者罪之。”结果大大赢得了民心。这全是善纳范文程、洪承畴之言的功用。

  清初开国之时,本没有多少人才。史家孟森在《清史讲义》里说:“其时能持论者,实无几人,旧人中惟文程,降臣中惟洪承畴,为有见地。而多尔衮皆能虚受其言。”他称赞多尔衮能听受这些“为清有天下之大关键”的言论,是“天之所以厚清而生此美质也”。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没有多尔衮的雅量,满清入关只怕不会那么顺利吧。 。 想看书来

不可不说的范文程
清代之所以能取明朝而代之,除了游猎民族本身的剽悍之外,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得力于汉人的辅佐。——这是我读清史时一个最大的感受。满清刚开始与明朝战斗之时,往往缺乏长远眼光,只是掠些财物、抓些奴隶而已。不可否认,满清子弟中确实有才略过人者,比如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等,就可称一时之豪杰。但这些豪杰如果缺少了汉人的帮助,最终很可能只是停留于原野的草莽英雄罢了。

  范文程就是这样一个汉人。与和⒓拖暗热吮绕鹄矗拿〉枚唷5挥姓飧龊喝耍逅忱牍氐睦非樾我残砘岣男础7幌履嵌卫罚颐巧踔粱嵝似稹懊挥蟹段某蹋忝挥新濉钡母锌

  范文程(1597-1666),字宪斗,据称是宋朝名臣范仲淹的十七世孙。21岁前,他一直生活在明朝的汉人社会里,家世显赫,曾祖、祖父都是朝廷重要官员。他本人也十分聪明,才智过人,18岁时就在沈阳县学考取了生员(秀才)。三年后,努尔哈赤带兵南下,攻克明属的抚顺等地,大肆掳掠,并将所得人畜30万分别赏赐给有功官兵,21岁的范文程身在被掳之列。这次被掳,成为了范文程政治生涯的起点。据《清史稿》记载,努尔哈赤见到范文程的时候,十分器重他,交代诸贝勒说:“此名臣后也,善遇之!”

  从此,范文程踏入了满清的政治圈,历仕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朝,成为满清开国时期的重要人物。

  劝降洪承畴是范文程的得意之作。洪承畴是福建泉州府人,晚明重臣。他自幼家境贫寒,靠走街串巷卖豆干为生,但天赋聪颖,被村学先生洪启胤看中,得以入村学,遍读《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书,有经世报国之志。1642年松山之战战败后,洪承畴被满清俘获,满清使出各种手段劝降,均无功而返。关键时刻,皇太极派出了范文程,看洪是否真的抱有宁死不屈的之心。范文程到了狱里,洪承畴大骂不止,但范不提招降之事,只是与他谈天说话。谈论间,梁上的一块燕泥掉落在洪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将其轻轻擦去。范文程据此回奏皇太极:“洪承畴不想死。他对自己的衣服尚且那样爱惜,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