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科幻恐怖电子书 > 野人考察纪事 >

第4部分

野人考察纪事-第4部分

小说: 野人考察纪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秘书长说: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是国际公认的古人类起源地之一,我国古人类学家找到了大量巨猿化石。关于“野人”,我们不仅古代有古籍记载,近现代有文化传说,当代有目击者、有不断出现的脚印、有毛发及各种化验分析报告。在神农架及周边地区不仅有人不断目击到这种不明动物,还经常发现人形动物吃食现场和粪便。现在,贵州月亮山的发现,又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些科研优势,是我们揭开“野人” 的独有突破口。如果把“野人“搞清楚,从猿到人的进化链上的缺环才算真正补齐,人类才算找到了自己的直接祖先啊,这就是我们能够揭开“野人”之谜的基础。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发现,世界“野人”之谜一定会在中国彻底破解。

  虽然我国自有文字以来,就差不多一直有关于人形动物的记载,但将人形动物作为科学命题并对其进行科学考察,只有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各种形式的“野人”考察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没有间断过,王方辰秘书长将其粗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国家拨款的科学考察共持续了4年,考察中动用了部队和猎犬,考察获得的与人形动物有关的直接证据很有限,其中的毛发及化验分析报告得到国内外科技界的公认,结论是:该毛发区别于任何已知动物。

  第二阶段:1981年至1994年,原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成立至该会改组,其间共13年。主要成果是扩大了“野人”考察的影响,举办过若干次“野人”考察展览,组织过多次小规模“野人”考察,使神农架“野人”事件家喻户晓。此阶段是我国民间人形动物考察的高潮期,会员人数量多达到1300余人,但问题也比较为突出,江湖骗子盗走部分展览素材并在全国各地到处举办低劣“野人”考察展览,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遭到一些动物学专家的坚决反对。

  第三接段: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改组了原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由主流科学家直接指导并参与对人形动物的科学考察工作,使我国民间人形动物考察研究不偏离科学轨道。此间进行过中等规模综合人形动物科学考察一次,“猴娃”遗骨发掘、复原并进行了DNA研究,另外也组织过数次小规模人形动物综合科学考察,制定了目击事件的判定标准,对人形动物毛发进行了DNA研究。

  到目前为止,可以说,中国的人形动物研究水平依然略领先于其他国家。 。。

(五)1995年神农架“野人”考察回顾
(五)1995年神农架“野人”考察回顾

  1995年的那次神农架“野人”考察,是原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在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刘东生院士支持下,改组成为该协会所属的奇异珍稀动物探险考察专业委员会之后的一次大规模野人考察。这支队伍来头很大,新闻上吵得轰轰烈烈,连大名鼎鼎的唐师曾唐老鸭都来了,随队记者从《人民日报》、新华社、CCTV、《中国青年报》到《北京晚报》,也清一色全来自北京。我去找队长王方辰,他表示非常为难,说名额实在太有限了,地方的基本不予考虑。好在我当时直接受市里的宣传部长领导,部长又十分开明得帮我作工作,几经周折,我终于有幸作为地方记者加入。至此,我才开始摈弃个人成见,要求自己平心静气地、仔细而系统地观照野人。

  当时,与媒体的轰轰烈烈相反,王队长当时的言语其实很低调:这次综合生态考察不是单独的对该地区流传的大型直立行走的奇异动物(当地称之为“野人”的特殊动物)的追踪,重要的是要了解在神农架有无“野人”的生存条件,也就是说是进行“野人”存在的可能性研究。……也可以说从那次考察后,我才从一个怀疑派有了正常的看待“野人”问题的心态。

  这次考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建议开展的,贾兰坡先生说: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发现了许多与“野人”有关的东西,但是至今没有找到实体,我看没有发现不等于没有,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只是自然的很小一部分,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我们都不了解。现在越研究问题不是越少,而是越多。有人会问,你们有完没完,我们回答,没完,不可能完……

  那次考察的直接诱因是1993年9月3日铁道部大桥工程局谷城桥梁厂和铁道部科学院等单位10名游客,在神农架209国道190公里处与3个“野人”不期而遇。当年9月3日,铁道部大桥工程局谷城桥梁厂的副厂长王发先陪同来该厂工作的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钟美秦(女)、关礼杰、王俊发到神农架参观游览,随行的还有该厂计量室主任赵玉兰,厂安质科科长方鸣皋,厂办主任周林(女),谷城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汪光钧,以及黄先亮、欧镜生两位司机。

  9月2日傍晚,王发先等一行10人到达神农架松柏镇,下榻神农架宾馆。第二天(9月3日)一大早,他们乘坐该厂三菱面包车前往神农架各处参观游览。由于贪看山景,一路上留连太久,他们从风景垭往回赶是下午3点钟了。爬山登崖使他们很疲乏,除了司机黄先亮因职责必须全神贯注外,其它人都有点昏昏欲睡了。直到下午6点10分,他们一行才赶到燕子垭垭口,这时太阳已经快落山了。过了垭口就是一长段下坡,黄先亮关了发动机,靠汽车的惯性下滑。6点20分,汽车走到这段下坡的倒数第二个弯道上。

  汽车一拐弯,司机黄先亮猛然发现车前方20米处的公路上有三个长着一身黑红毛发的怪物正佝偻着腰,低着头,并排向汽车方向走来。听到声响,走在中间的矮胖者抬头一望,慌忙把走在靠右边的高瘦者一推,嘴里发出一阵尖叫,三个奇异动物转身就向公路坡下的密林里跑去。车中不知是谁惊叫起来:“有‘野人’,有‘野人’,快停车!”

  黄先亮赶紧刹车,汽车滑行了十几米停了下来。停车的地方距原先三个奇异动物站立的地方相距不到5米。这几个人争先恐后钻出车外,最先下车的人可以依稀看到奇异动物用手用力向两旁拨开树枝、藤蔓的背影,后下车的人只能听到密林中劈劈啪啪的树枝折断声了。

  在很短的时间里,三个奇异动物就跑得踪影全无。这时他们才突然醒悟,怎么没想到照相或摄像呢?他们怀着极期遗憾的心情,在公路上寻找标志,在不远处的公路边有一块路碑,刻有“190”字样。太阳已经落山,密林中一片昏暗,想去林中寻踪已是不可能了,他们只好又激动又遗憾地上车返回了神农架宾馆。

  晚上吃饭地时候,遭遇“野人”的这10位铁道部门的同志七嘴八舌地向接待他们的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元启谈起他们在路上巧遇“野人”的经过。张元启副区长第二天把这个消息向林区党委书记郑清胜做了汇报。郑清胜认为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当即找到林区党委宣传部部长戴铭,责成他把这件事迅速调查清楚。随后,神农架林区党委宣传部专门派尹本顺等人赴谷城桥梁厂调查核实情况。

  在该厂的座谈会后,尹本顺起草了一篇通讯,谷城桥梁厂在通讯稿上郑重签署“情况属实”字样,并加盖了党委宣传部公章。为了进一步弄清真相,当时担任神农架林区党委宣传部部长的戴铭和几位记者一起来到了目击现场,沿脚印的痕迹寻踪,很容易就找到了100多个深浅不一的脚印。这次现场调查,发现了许多与目击者讲述吻合的证据,参与这次调查的人员中,原来不相信神农架存在野人的人,观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1995年,北京来的考察队抵达神农架的当日,神农架林区野人考察研究会会长杜永林先生向新闻界首次披露了他们有关“野人”研究的准确数字:从1924年至今,神农架林区行政区域内共有360多人114次看见过138个野人个体……考察随后按计划进行,王队长说,这次综合生态考察就旨在“野人”追踪的基础上,研究神农架有无“野人”的生存条件,也就是说对“野人”存在的可能性进行研究。

  这支考察队认为,已往的科学考察在神农架的北部发现了郧西、郧县、梅铺的三大猿人遗址;在神农架南部的长阳、建始、巴东、兴山等地都有不同年代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和化石,尤为重要的是建始的一个洞里就发现237颗巨猿牙齿化石,1989年在神农架西南部的巫山猿人遗址里又发现了14颗巨猿牙齿化石;在武当山曾发现过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古象牙化石,这一地区的遗留物种数不胜数。最重要的是,这一地区一贯传说的“野人”从地方志与目击者的描述来看其特征是一致的,与化石基本吻合。神农架位于东经110o 03'&;#61485;&;#61485;110 o 34'。北纬31o21'31o 37'之间,总面积704667公顷,是中国西部高山向东部丘陵的过渡区域,山势险峻,地形复杂,小气候明显,区内最低海拔480米,最高3100多米。这是位于我国西部高原与东部平原之间,地理上称其为第二阶梯,由于北上的东南暖湿气流在此受到阻滞,因而雨量充沛,草木茂盛。在地球第四纪冰川到来时,这里并没有被冰川完全覆盖,很多动植物躲过了受灭绝的灾难。今天,这时险峻的高山,又给人类的活动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人所不能及处,自然也就成了动物的乐园。近年来,古人类学专家黄万波先生,就在此地不远的巫山县发掘了巨猿化石,找到了巨猿北移的理论依据,从而大大增加了在神农架揭开“野人之谜”的可能性。

  考察队到达神农架,各处兜了一圈,有了感性认识后,一杆人分组行动。我和中国市场经济报记者袁立随考察队追踪组组长、中国环境报记者杨西虎赶往燕子垭。找到于工时,他正在孵一窝从山上弄来的珍稀鸟蛋,于工说,这地方道道多了……于工对周易颇有研究,当夜他说是个极好的日子,便决定去静守“野人”。几人分工,于持猎枪,杨持照明装备,我持一柄长刀。事先定约好,万一有动静,杨灯光一亮,我即跃起拍照……

  夜9时摸到于工早已探好的地点,几人潜伏,虽已是五月,但仍是极冷的夜,我穿上一件毛衣、一件羽绒背心,外套一件考察队专用羽绒服才算挺住。几人都不敢动,耳边只有风声和虫鸣,头顶只有朦胧冷月,极难耐的差事,不能说话,不能抽烟,翻身都得小心翼翼。

  燕子垭因垭口附近有深到据称通到四川的燕子洞而得名,我说据说是因为还尚未有人能走通过。洞里成群的的金丝燕据称竟和一种海鸟同科,令人叹奇,小的我再说据称是因为我实在搞不清当时也没记住哪些复杂的动物学名词。这一带山高谷深,林木葱茏,暗夜里,不知名的小虫和飞鸟不是或悦耳或不悦耳的鸣叫,都叫人心里七上八下……我压下心中激动和不安,紧握长刀,圆睁双眼,渴望能有奇迹发生。

  杨西虎的防身工具是一个大弹弓,可以打钢丸,是用细钢筋和专用橡胶管精心在王方辰家的小机床上做成的。杨当过侦察兵,臂力过人,他那弹弓,力气小的人还真拉不开。后来,我参加“雅漂队”他参加“国家队”,在穿越雅鲁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