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那些生命中美好而温馨的事 >

第22部分

那些生命中美好而温馨的事-第22部分

小说: 那些生命中美好而温馨的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卷: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母恩情(24)
8年前,10岁的普钦可夫被确诊双眼患上恶性黑色毒瘤。几十所医院几百名大夫像串通好了似的,众口一词:做眼球摘除术!不然的话,快则三月、慢则半年……
  命运如此残酷,天真活泼的儿童就得面对要么死亡要么黑暗的选择。这选择沉甸甸的,压得人透不过气来。普钦可夫直愣愣地望着母亲,用清纯而困顿的嗓音说:“妈妈,书上说‘光明无限好、世界很精彩’,我还没看够呢;书上说‘生命是第一可宝贵的,对人只有一次而已’,我才刚刚起步呢。”
  柳莎完全明白儿子的意思。是呀,光明与生命二者兼而有之是再好不过了。可是,她非常清楚,感情战胜理智的结果是非常可怕的,她不能忘却丈夫的前车之鉴,她一字一顿地说
  “儿子,你爸爸的病与你的一模一样,他不听医生的,结果呢……”柳莎再也说不下去,她声音哽咽,眼泪在眼睛里打着旋儿。
  柳莎与儿子当机立断:两害相权取其轻。
  决定一经作出,柳莎变卖财物,仅仅两天的时间,她一股脑儿地把汽车、钻戒和满头金发换成了现金。她卖得那样的果断、那样的坚决,她要让儿子在手术前看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美国的大峡谷、法国的凯旋门……
  母子俩一路欢笑,怎么看也看不够,怎么说也说不完。普钦可夫忘却疾病,完全沉浸在母爱的幸福里。
  这样愉快的旅程却不得不在中国长城的烽火台上戛然而止,因为柳莎的随身听的声波有力地撞击她的耳膜:眼科专家巴甫琴科发明了视神经诱导接合剂,使移植眼球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一只盲犬已重见天日。
  柳莎母子分秒必争日夜兼程,很快就来到巴甫琴科面前,
  要求马上手术:把母亲的一只眼球移植给儿子。
  巴甫琴科看见了柳莎的眼睛,那是一对世界上最漂亮最湛蓝最纯洁的眼睛。
  “眼球移植还从来没有在人身上试验过。”巴甫琴科说。
  “总得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大夫,把我的一只眼球移植给我的儿子,我和儿子就都有一个光明的世界。大夫,平白无故多出一个光明的世界,合算,合算。求您了。”柳莎说。
  尽管柳莎的眼球和普钦可夫的眼眶配合得天衣无缝,尽管巴甫琴科努力努力再努力,人类史上第一次的眼球移植还是失败败了,世界上徒添了两只义眼,一只在柳莎的眼里,另一只在钦可夫的眼中。上帝就是这样,撒下了希望的火种,又浇灭了光明的火苗。
  柳莎要进行第二次眼球移植:把她的第二个眼球移植给普钦可夫。于是,就有了一场艰难的对话。
  “你是否知道最可能的结果?”巴甫琴科问。
  “知道。”柳莎回答得很干脆。
  “你坠人黑暗,你儿子也见不到光明呢?”
  “知道,我做好了一切准备,能接受最坏的结果,能忍受一切痛苦。”
  面对这样的母亲,巴甫琴科沉着冷静地做了第二例眼球移植手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手术成功了。
  柳莎和普钦可夫出院的那天清晨,天特别的蓝,风特别的暖,太阳和月亮都赶来看人间最动人的一幕:柳莎背着她的儿子,儿子闪着明亮湛蓝的右眼,发着走、停、左拐、右转的口令,母亲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一直向前。
  26.悠悠寸草心
  青年右手拿着毛巾,左手去握母亲的脚,他这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的脚潸然泪下。
  石韬
  日本一名牌大学毕业生应聘于一家大公司。社长审视着他的脸,出乎意料地问:“你替父母洗过澡擦过身吗?”
  “从来没有过。”青年很老实地回答。
  “那么,你替父母捶过背吗?”
  青年想了想:“有过,那是我在读小学的时候,那次母亲还给了我10块钱。”
  在诸如此类的交谈中,社长只是安慰他别灰心,会有希望的。
  青年临走时,社长突然对他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刚才你说从来没有替父母擦过身,明天来这里之前,希望你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能做到吗?”这是社长的吩咐,因此青年一口答应。
  青年虽大学毕业,但家境贫寒。他刚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从此,母亲为人做佣拼命挣钱。孩子渐渐长大,读书成绩优异,考进东京名牌大学。学费虽令人生畏,但母亲毫无怨言,继续帮佣供他上学。直至今日,母亲还去做佣,青年到家时母亲还没有回来。
  母亲出门在外,脚一定很脏,他决定替母亲洗脚。母亲回来后,见儿子要替她洗脚,感到很奇怪:“脚,我还洗得动,我自己来洗吧。”于是青年将自己必须替母亲洗脚的原委一说,母亲很理解,便按儿子的要求坐下,等儿子端来水盆,把脚伸进水盆里。青年右手拿着毛巾,左手去握母亲的脚,他这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的脚潸然泪下。在读书时,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亲如期送来的学费和零花钱,现在他才知道,那些钱是母亲的血汗钱。
  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对社长说:“现在我才知道母亲为了我受了很大的苦,你使我明白了在学校里没有学过的道理,谢谢社长。如果不是你,我还从来没有握过母亲的脚,我只有母亲一个亲人,我要照顾好母亲,再不能让她受苦了。”
  社长点了点头,说:“你明天到公司上班吧。”
   。 想看书来

第四卷:来自天堂的红玫瑰——夫妻情深(1)
“永远”只有两个字,却没有人也没有文字可以说得完全,它也不会随着生命的短暂而消散。真正的爱永远是藏在心里的,尽管天会变、人会老。
  1.深深的爱
  埃德温?帕尔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草率成婚的人当中,有一对性情热烈、引人注目的年轻夫妇——克拉拉和弗莱德。他们住在芝加哥北边的密执安湖畔,我是他们的邻居。
  克拉拉和弗莱德婚后,除了有几次短暂而炽热的共同生活之外,大部分时间是天各一方,长达几个月叫人烦恼压抑的分离。接着,他们像许多同代人一样,不得不回到平凡沉闷的生活轨道上,在惴惴不安的环境中,天天厮守在一起。
  1919年劳动节后的一个晚上,他们争吵起来。几个月以前,他们已经有纠葛了。尽管他们依然相爱着,可两人的婚姻已经岌岌可危了。他俩甚至认为:两个人总是在一起,既愚蠢又陈腐。所以,这天晚上有个叫查理的朋友要来接克拉拉,而弗莱德则跟一个叫埃雷妮的姑娘约好一起出去。
  这对年轻夫妇一边喝鸡尾酒,一边等待朋友的来临。弗莱德刻薄地开查理的玩笑,于是,争吵又爆发了。这天晚上,虽然他们的关系还没到决裂的地步,不过他们的确是准备分道扬镳了。
  突然,一阵震耳欲聋的汽笛呼啸着打断了他们的争吵。这声音不同寻常,它突然响了起来,接着又戛然而止,令人胆战心惊。一英里以外的铁路上出了什么事,无论是克拉拉还是弗莱德都一无所知。
  那天晚上,另一对年轻夫妇正在外边走着。他们是威廉?坦纳和玛丽?坦纳。他们结婚的时间比弗莱德和克拉拉长,他们之间存在的那些小芥蒂早被清除了——威廉和玛丽深深地相爱。
  吃了晚饭,他们动身去看电影,在一个火车道道口,玛丽右脚滑了一下,插进铁轨和护板之间的缝儿里去了,既不能抽出脚来,又不能把鞋子脱掉。这时一列快车却越驶越近了,他们本来有足够的时间通过道口,可现在由于玛丽的那只鞋捣乱,只有几秒钟时间了。
  火车司机直到火车离他俩很近才突然发现他们,他拉响汽笛,猛地拉下制动闸,想把火车刹住。起初前边只有两个人影,接着是三个,正在道口上的铁路信号工约翰?米勒也冲过来帮助玛丽。
  威廉跪下来,想一把扯断妻子鞋上的鞋带,但已经没有时间了。于是,他和信号工一起把玛丽往外拽。火车正呼啸着,朝他们驶来。
  “没希望啦!”信号工尖叫起来,“你救不了她!”
  玛丽也明白了这一点,于是朝丈夫喊道:“离开我!威廉,快离开我吧!”她竭尽全力想把丈夫从自己身边推开。
  威廉?坦纳还有一秒钟可以选择。救玛丽是不可能了,可他现在还能让自己脱险。在铺天盖地的隆隆火车声里,信号工听见威廉?坦纳喊着:“我跟你在一起,玛丽!”
  说那天晚上制止弗莱德和克拉拉争吵的是那列火车的汽笛声,这不符合实际。但是,铁路道口发生的事情的确截住了许多行人,查理就是其中之一。他没去接克拉拉,而是开车回了自己的家,他拿起了电话。
  弗莱德拿着电话说:“我想你是要克拉拉接电话吧?”
  “不,跟你说就可以了,”查理的声音异常柔和,“我不去找她了,弗莱德,你告诉她。”弗莱德问出了什么事,查理似乎不知从何说起,“你认识坦纳夫妇吗?”他问。 。 想看书来

第四卷:来自天堂的红玫瑰——夫妻情深(2)
“坦纳夫妇?坦纳夫妇……”弗莱德竭力思索了一下,“啊,对了。他们一直不怎么出名,是他们吗?”
  “不错……不怎么出名。”查理张了张嘴,还是把电话挂上了。
  不久以后,邻居们到弗莱德家做客,把那幕惨剧讲给了他们听。
  “……丈夫本来能脱险,可他没想走掉。他用胳膊紧紧抱着妻子,紧紧地抱着她。这时候那个信号工听见他说:‘我跟你在一起,玛丽!’他俩紧紧搂在一起——火车前灯的光照在他们的脸上。他始终跟妻子在一起。”
  威廉?坦纳用他的死证实了人世间不乏高尚的情操和行动,也使那些玩世不恭的人和欺诈虚伪的人在他面前相形见绌。每一个听到这个故事的姑娘都应当扪心自问:“我是否曾经使一个男子对我这样关怀?”
  同样,这个故事也向男人们提出问题:“如果你在自己身上没找到促使威廉做出那种举动的那种感情,那么你对爱情究竟懂得多少呢?”
  我敢肯定,克拉拉和弗莱德之间关系的好转就是从那个晚上开始的。通过威廉?坦纳的行动,其他人开始认识到他们的婚后生活还有尚待探索的深度,于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2.幸福的黄手帕
  彼德?汉密尔
  几年前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是在纽约格林尼治碰到的一个女孩子说的。她说当时那些人里有她。此后别人听我提起这件事,便说他们记不起是在哪本书上看到过大致相同的故事,或说听熟人讲过,是那位熟人的朋友的亲身经历。
  这故事很可能就是那种深藏在人们心底的神秘民间传说,每隔几年,就以不同的说法流传一次。尽管故事中的人物不同,寓意却始终如一。我倒愿意相信某时某地真有其人其事。
  他们到佛罗里达去,3个男孩,3个女孩。他们用纸袋带着夹肉面包和葡萄酒,上了长途公共汽车,梦想着金黄色的海滩和海潮,灰暗寒冷的纽约,在他们后面消失了。
  长途汽车隆隆南驶,一个名叫温哥的男人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他坐在他们的前面,身穿一套不合身的褴褛衣服,动也不动,灰尘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