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芳心似火--兼论齐国的恣与累 >

第3部分

芳心似火--兼论齐国的恣与累-第3部分

小说: 芳心似火--兼论齐国的恣与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诱惑人,却也容易被当成一派胡言,因为大多数人与他们还是难以沟通。对付怪人的办法,在一个不知民主为何物的封建城郭中,杀伐就成了最简单的选择。
  有些方士吓跑了,有些方士杀掉了,有些方士还在观望。而此刻远在齐国东部沿海,怪人们的大本营,正孕育着一场更大的阴谋或计划。说到底还是地理环境决定了文化传统,这种传统会长久地维持下去,滋生出一个个代表人物。齐国从建制上被秦国灭亡了,但它的文化风习直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也还存在,更不用说当年了。齐国都城以至于东部腹地的富庶繁荣气象,也会让人一直怀念下去。
  齐国是怎么强盛和富裕起来的,大可以讨论。但总的看似乎可以认定:它如果没有吞并东部的莱国,从而将东海地区纳入版图,要变得如此强大也是不可能的。莱国占据了东部,是最早的丝绸业发祥地,还发明了炼铁术,拥有世上最大的粮仓和最多的骏马,还是水稻最初的栽培者。这里被称为东夷。从记载上看,莱国被齐国所灭是齐襄公六年。但莱国并未就此消失,而是继续东迁,成了历史上所说的“东莱”。大多数专家认为,东莱的国都就在今天的龙口市归城村,那里直到现在仍然存有古城遗址。不管怎么说,齐国最后完全囊括了莱国,于是东部沿海地区成为它最重要的经济带,使其富甲天下。
  考察齐国的山水才能理解它的独特文化。这是中国北方最不寻常的文化支脉,今天虽然保留了下来,但因为儒家文化、西部的农耕文化成为了主流,齐文化已经面目模糊起来。从地形上看,它就像伸进大海中的一只犄角。这犄角与日本列岛、辽东半岛及朝鲜半岛遥遥相望,此呼彼应。犄角上有一些林木蓊郁的山峦,如栖霞的牙山和荣城的崑嵛山、龙口的莱山以及青岛的崂山、莱州的峄山等等。这些特别的地形地貌,也就形成了文化的皱褶,里面夹杂有各种奇特的人物传承。比如道教,就在这里找到了最好的生存土壤,道教大师丘处机就出生在栖霞市宾都里,这里至今仍有他生活和传道的踪迹,著名的道教胜地太虚宫仍然残存。莱州的铁槎山、青岛的崂山、荣城的崑嵛山,无一不是道教重地。
  西部人眼里的怪人,在齐国东部则是见怪不怪。就在秦始皇大肆杀伐方士的年代里,东部沿海仍然活动着一大批方士。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曾经东巡,走到齐国瑯琊一带又杀了一些方士。然而当秦始皇继续向东,渐渐抵达方士们老巢的时候,却有一个人敢于大谈长生不老神仙术,并主动求见了秦始皇。
  

关于方士徐福的考证
(见原书第一章之《徐福》)
  这个因为胆大包天而名传千古的人,就是徐福。《史记》等正史上记为“徐巿”,后来不知怎么通作“徐福”。可能后来人着眼于他成功地欺骗了秦始皇,出逃成功,总算为齐国出了一口恶气,算是修成了大福吧。可见这个人的手眼心术非同一般。
  徐福是齐国海边的一个方士,这是没什么争议的。有争议的只是这个人更具体的籍贯以及最后的出航地。有人认为他是胶东半岛南部人氏,也有人认为他是蓬黄掖即今天龙口一带的人。至于出航地,从古航海学的角度来看,也只能从龙口或蓬莱湾过海,先抵辽东半岛,再逐海岛链往东,这样才能不断规避风浪和补充淡水,最终抵达朝鲜或日本。当时的航海条件也只能如此,因为徐福出航的时间整整比哥伦布早了一千七百多年。所以说这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大事件,虽然最初只是求仙寻药的借口,最后却从许多方面产生出了历史的大意义。
  徐福要取得秦始皇的信任,就得冒着杀身之祸把谎撒圆。以前的方士试了多次,结局是身首异处。秦始皇修长城,平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干的都是前无古人的大事,是所谓的大手笔。这样一个人对一些谈天说地的海边怪人随手杀上一批,应当是很小的事情。但现在的问题稍稍有了不同,就是他已经年老体衰,自觉来日无多了,豪气虽然还在,但已经不像过去那么长了。他几次来东方巡视,其中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想亲眼看一看神仙出没的大海,心里想的依旧是一件最最要紧的事情,那就是长生不老。
  这之前他也服了不少丹丸,可能有些效果,但功效不能持久。受道家异术的影响,他还试过其他一些不可思议的健身法,如有的书上说他甚至接受过采阴补阳的损招。一切极端的方式都试过了,还是不能阻止衰老的脚步,那就得下更加坚定的决心了。想一想以他这样的身体和年纪,坐着一辆马车从咸阳赶到胶东海边,那该是怎样的长途苦旅。可是这在他看来差不多是和死神赛跑。所以这一次他就近与徐福谈论寻找仙山的事情,内心里还是抱了一个很大的希望。
  徐福不仅有多次出海远航的经历,精通大九洲学说以及诸多方士的技术,还一定会有相当高明的表达力。直到今天胶东都流行一个说法,即“黄县人的嘴”,说的就是这个地方的人特别会说话,有超人的说服力。徐福对秦始皇说了求仙之苦、多次不成的症结所在:海里由于有大鲛拦路,根本不能靠近仙岛。他认为要想一举成功,必须再做更周到更严密的准备,把困难和艰险想得更足才行。他提议要打造更坚固的楼船,形成一个浩大的船队,并且要配备最好的弓弩手,还要载上五谷百工和三千童男童女。
  他提出的船队和粮草武装之类今天倒好理解,但把那么多童男童女拉走就不好琢磨了。这种明显的移民嫌疑,秦始皇怎么就没有察觉呢?这次大王竟然一口应允了,命令从广大地区寻找面貌娇好的男童女童。今天有人推论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即徐福当时要以祭祀的理由说服对方,说既然是一桩伟大庄严的求神使命,那就需要非同一般的仪式,到时候需要最隆重的生人祭。他以献给海神一大批美物为借口,生生把三千青春运到了海外,这真是一个大胆的计划。可是他真的成功了。
  秦始皇也许是为了验证徐福的话有多少真实吧,记载中他亲自率人沿大海走了一遭,从古黄县一直走到东邻的福山,然后又去荣城成山头,还亲手射杀了一只大鲛。这使他对大鲛的存在以及拦路一说深信不疑。这次东巡,除了射鲛,他还登上了龙口的莱山,这在当时是一座名山,上面是月主安居之地,建有一座月主祠。他祭了月主,然后又祭了阳主,阳主在荣城成山角,那是海的最东端,是太阳最早照亮的地方。
  秦始皇登基之初就上了泰山,搞过声势浩大的封禅活动。可见他对于神是多么敬畏。这在现代人看来有些愚昧,觉得他在浪费工夫。其实无论是帝王还是平民,有所敬畏总比没有要好。敬畏可以约束自己的行为,修葺自己的内心。毫无敬畏的个人和群体往往是非常可怕的。徐福利用了秦始皇的敬畏之心,而他自己也是充满了敬畏的人。现在胶东一带还有许多当年徐福出海祭祀的地点,一些关于他率船队出海之前举行祈祷仪式的记载。方士本来就是言说鬼神的,这种言说对他们来说不可以看作是一种策略,而是真实的认识、是一种世界观。大海深处出现的海市蜃楼现象,还有无边无际的大水,对他们都是无尽的想象和神秘。
  有人推测徐福是齐国隐藏下来的学人,是暗中与秦国对立的代表人物,只不过以方士的身份遮人耳目罢了。他船上真正装载的,主要还是一些思想和政治人物,不过这会儿化妆成了技术人士。这种推测当然也能成立,因为自从焚书坑儒事件发生之后,一些学术思想人物流散到了各地,他们的生存压力一定很大。秦国的文化政治中心在咸阳,它的威慑力自西往东会逐步减弱,于是越来越多的异端人士也就流向了东夷,即胶莱河以东的海角地区。但这里对于他们来说,恐怕也不是什么长久之计,早晚还是有个移民海外的问题。
  可能是秦始皇的第二次东巡,过瑯琊时杀掉了许多方士儒生。这次大屠杀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都是极具威胁和刺激性的,于是徐福率人出走,已经是十二分紧迫的事情了。
  结果徐福在两到三次探索性的出海之后,最后一次终于成功了。正史上记载他的浩大船队逃到了日本外岛,得到了一大片“平原广泽”,于是自立为王,再也不回故国了。直到今天的韩国济洲岛等地,还有徐福路过的遗迹,而日本的许多地方这种遗迹就更多了,并有不止一处徐福登陆纪念地。一个人就这样成了王子,而且带走了一大批能工巧匠、三千个童男童女。这一切都足以引起后来人的羡慕和想象,所以把“巿”字改成了“福”字,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秦始皇的求仙之道
(见原书第一章之《向东方》)
  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完成了一些大事,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派遣了这支徐福船队。至于东部沿海的考察、大海风光的绚丽奇异,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他,不然也不会有接二连三的远行,车马劳顿对他来说已经很不适宜了。虽然当时他的年纪只有五十左右岁,但他这五十年干的事情可不一般,太多太大,足以折寿。古人的寿命要少现在许多,可是他们用来做事情的时间仿佛仍然充裕。这在许多考察历史的人看来常常感到吃惊,因为以古代的人来比今天的人,今天的人不仅成熟得太慢,而且还显得成事不足。关于寿命,有人推论今天的人活得久,主要是药物的发展,是对生命规律的认识提高了。也就是说,“炼丹”还是有用的。现代丹炉仍在熊熊燃烧,不同的是,它经过了几千年的改造之后,已经不需要再架在山野里了。
  但是也有个说法,即我们寄身的这个地球转速越来越快了,所以从计数上看,我们的七八十年与古人的六七十年相比,在总量上也差不了多少。这只是一种想象,虽然现代科学测量已经断定,地球自转的速度确是加快了。
  不管怎么说,秦始皇最后一次从东部往咸阳赶的路上,真的是上气不接下气了。与他同行的有丞相李斯和大内总管赵高,这两个重臣就像他的左膀右臂。这样一路上可以商量处理所有的国家大事。他们回程走的路还是靠近大海,大致是顺着渤海湾往西绕行。帝王的心不同于一般的心,令他满足和向往的常常是最辽阔最伟岸的事物,所以面对崇山峻岭或一大片平原会神往,见了浩淼连天的大海更是感慨万千。秦始皇的晚年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可以有多方面的解释,但与一种帝王的人格气质,仍然有深刻的联系。
  大约走到了沙丘一带,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内一处海滩上,秦始皇的生命抵达了终点。他死在了东巡之路上,这大概是连他自己也料想不到的吧。本来为了求长生而来,却连赶回家的时间都没有了,时间对他来说就这么突兀地结束了。地球仿佛停止了转动一样,整个东巡的车队都被巨大的恐惧笼罩了。可以想见随行的文武大臣会有多么害怕,其中的李斯和赵高慌得大概不知怎样才好。他们为了遮掩皇帝死去的真相,害怕闷热天气中散发的尸臭泄露了秘密,就在大王的寝车上装满了鱼虾。就这样,一车臭鱼烂虾,陪伴了千古一帝最后的旅程。
  秦始皇的一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