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清代皇子教育史 >

第3部分

清代皇子教育史-第3部分

小说: 清代皇子教育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进展,大批的汉族知识分子不断涌进满洲,他们带去了相对先进的汉族文化。范文程就是一个突出的事例,每逢议事,皇太极都会请教范文程;后来他被任命为内秘书院大学士,这是清朝汉人任相之始。这些汉族人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满族人缺乏文本材料的不足。

  有了文字与文本材料这两个条件,再对皇子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那就便利的多了。此外,翻译书籍也是满族人获取汉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措施。天聪元年(1632)月,书房秀才王文奎再一份奏疏中说:“帝王治平之道,微妙著载再《四书》,显明者详诸史籍,宜于八固山读书之笔帖式内,选一二伶俐通文者,更于秀才内选一二老成明察者,讲解翻写,日进《四书》两段,《通鉴》一章。汗于听政之暇,观览默念,日知月识,作之不止,乃成君子”。在这种形势下,到天聪七年(1635)五月,皇太极召集文馆大臣们训话,要求他们将:“有关治要者,汇纂翻译成书,用被观览”。从后金到大清,翻译和编纂了大量的汉学文献资料,这样就为皇子的文化知识教育打开了方便之门。

  总的来说,虽然在草创期以军事教育为主,但是对文化知识的教育也同样提上了日程,这就是这个时期内皇子教育的特点。随着满族入主中原,取得了统治权,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皇子的教育也开始步入正规,因为他们接触汉族文化的条件要比在关外时期优越的多。这也是满族人汉化进程的一大步。要想统治汉族人占绝对优势的中国,满族统治阶级就必须从汉族的传统文化中找到给养。与元代相比,清代的汉化进程是比较高的,因为“元恃武力,固轻视中国;满族无所恃,故刻意模仿汉化”(钱穆语)。接下来,我们分析成型期的皇子教育情况。。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章:成型期(一)
在初创期,皇子教育共经历了两代帝王,即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共有皇子27位。初创期的皇子教育是在当时严峻的社会环境中萌发并发展的,在地域上也仅仅限于我国东北地区。皇太极死后,皇子教育出现了危机,不仅豪格兄弟们被摄政王打压的无翻身之力,就连作为大清皇帝的福临也基本上被多尔衮夺取了接受教育的机会。这种教育危机系于多尔衮一人,也就是说只有多尔衮失去权力才能摆脱这种危机。历史会不会给福临兄弟这样一个机会呢?我们知道,多尔衮通过打击异己,培植亲信,从而得以独揽大权,实际上已成为大清国说一不二的最高掌权者,况且此时的多尔衮正是而立之年,年富力强;加之豪格兄弟被打压的元气大伤,反对势力也分崩离析。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多尔衮死亡才能有福临兄弟们的受教育机会。此时的福临已经过了十岁,而且还未能接受教育。其实对多尔衮而言,福林的素质越低,他的地位才越能得到保障。

  历史偏偏给了福临兄弟这样一个机会!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尔衮暴死在喀喇城(今河北省承德市郊外),年仅38周岁!而此时的福临已经十二周岁。多尔衮摄政的七年之内,福临受尽屈辱,帝位也岌岌可危,仅仅是一个傀儡而已。后来,福临回忆着七年的时光时说:“朕魏拱手以乘祭祀,凡天下国家之事,朕既不预,亦未有向朕祥陈者”。可见,多尔衮的暴亡对福临来说是一个天大的机遇,对处于危险关头的皇子教育而言,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关键就是看幼帝福临能不能把握这样的机遇了。

  此时的大清王朝已经成为中国的统治者。居于东北地区时期是接触汉族文化,这毕竟是一种有限的获取汉族文化的方式。定都北京,统一中国后,整个统治阶层都进入了汉族文化的腹地,那么,对于满洲贵族学习汉族文化,提高汉学修养而言,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更深一层而言,只有更深入,更深刻的掌握汉族文化,才能有效地统治整个中国。顺治十二年(1655),他在给礼部的谕令中称:“帝王敷治,文教是先。臣子致君,经术为本。自明季扰乱,日寻干戈,学问之道,缺焉未讲。今天下渐定,朕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可见,满族统治者已经认识到文教对于稳定统治的作用。那么,统治者也必然认识到自身的文化水平对维护本阶级利益的巨大作用。

  可以说,摆在幼帝福临面前的也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以适应处理政务的需要。经过两代帝王及一代摄政王的积累,留给福临的是一份丰厚的遗产,但是他还面临着另外一种困难,就是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他后来说:他刚亲政的时候,连臣下的奏章都看不懂。多尔衮摄政期间,福临多少还是受到过一点教育的。《清通鉴》中记载:“丁未,都察院承政公满达海等上摄政王启,请为皇帝选择博学明经之人,置诸左右,朝夕论讲,以资启沃”。但是,一直到亲政,福临都没有正经从师学习过,对于满文还基本能掌握,至于汉文,只是略识一些字而已,这种情况是极不利于他施政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顺治帝自觉的迎难而上,开始了正规的学习。可以说,此时的皇子教育也已基本上走出了危险期,并开始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正规化。此时,顺治帝已是十几岁的少年,接受教育已属大龄学生了。自古以来,皇子们受教育的年龄虽不统一,但多在十岁以下。《大戴礼记*保傅》中记载:“古者八岁而就外舍”;《礼记*典礼上》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因而,年龄对顺治帝学习而言是一个不利的因素,但是她的悟性很好,并且十分勤奋,文化水平提高很快。一开始,他便五更起,趁着天气晴朗。认真地记诵;处理完政务后,就开始读书,一直到深夜。这样坚持了九年,通读了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和唐宋八大家及元明著作。除了这种从书本上直接获取的知识外,他还请教那些满腹经纶的汉族大儒。顺治十二年,在宫中开设经延日讲,就是设置日讲官,辅导皇帝学习儒家经典。日讲官由翰林院学士们担任,当时由王震、麻勒吉、折库纳、王熙、方悬成、曹本荣等人,其中尤其以王熙最受宠遇。当时汉族儒臣集中的地方是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自然也是顺治第经常光顾的地方了。

第三章:成型期(二)
以上是从学习文化知识这一方面而言的,那么,对于满族人的老本行——军事教育,则又是如何呢?满清贵族定鼎中原,满族人也逐渐由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转变;在意识上也由尚武转向崇文。因而文化知识的教育也逐渐重于军事教育。我们可以做以下分析:

  1:中国已基本上统一,而且也基本上没有大的战争,政局也逐渐稳定。顺治帝曾说:“帝王敷治,文教是先”满清统治者此时已经认识到文治对于稳定统治的作用要优于武功,因而文化知识的教育也逐渐重于军事教育。这是从当时的历史环境而言的。

  2:顺治年间,八旗兵逐渐被绿营兵代替,一旦有战事,则多用绿营兵,八旗兵的斗志在进入中原后被逐渐消磨。优绿营兵为清朝效力卖命,八旗兵久而久之也多成了享乐之兵。因而,统治者对军事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就降低了。

  尽管如此,清朝统治者仍旧认识到 军事教育的重要作用。顺治帝曾谕旨说:“我朝原以武功开国,历年征讨不臣,所至克捷,皆资骑射,今仰荷天休,得成大业。虽天下一统,勿一太平而忘武备,尚其益习弓马,务选精良,嗣后满洲官民不得沉浸嬉戏。耽误丝竹,违者即拿送发司治罪”。军事教育是“国本”,因而会手到统治者的重视。

  可以说,顺治年间,皇子的正规化教育已经开始起步,既有文化知识的教育,又有以骑射为主的军事教育。那么。顺治帝的皇子是怎样一种情况呢?顺治帝二十四岁逝世,共有八位皇子,他们是:

  长子:牛钮

  二子:福全

  三子:玄烨

  四子:未取名(早夭)

  五子:常颖

  六子:奇授(夭折)

  七子:隆喜

  八子:永干(早夭)

  顺治帝病逝时,长子、四子、六子、八子都是已经夭折,活在世上的四位皇子都是孩童:二子福全七周岁、三子玄烨六周岁、五子常颖三周岁、七子隆喜出生仅仅八个月。由于这些皇子都是孩童的缘故,顺治帝在去世前也来不及顾及皇子的教育。这样,这些皇子们接受教育也只有在康熙年间进行了。

  顺治帝享年仅仅二十四岁,她的皇子最大仅仅七周岁。所以,这四位皇子中,无论谁继承帝位,都会出现顺治帝当年即位时的情况,即幼年天子登皇位。在继承人问题上,顺治帝在临死前指定六周岁的玄烨为嗣皇帝,同时又指定了四位异姓勋臣“保翊幼主”,辅治国政。这四位大臣是:索尼、遏必隆、鳌拜、苏克萨哈。他们承担的是辅治国政的责任,不是共治,而是在皇帝年幼无力处理政务的情况下代摄政务。与多尔衮摄政相似,但又有根本的不同,因为多尔衮是皇室人员代摄朝政,四大臣则是异姓勋臣。顺治帝面临的是皇权被篡夺的危险,而康熙帝面临的是皇权被限制的危险。因而,康熙帝接受教育的机会不会被限制,反而会得到支持。在亲政之前,有四大臣辅政,因此康熙帝每天都有充足的时间用于学习。

  在他幼年学习生涯中,孝庄文皇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康熙帝后来回忆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规度。虽平时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克以有成”。孝庄文皇后给幼年玄烨的首先是亲情,其次才是教诲。在做皇子的几年里。他都是住在紫禁城外的一座小宅院里,而且终年不见父母,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玄烨八岁丧父,十岁丧母,两年之内,父母双亡,可以说是人生幼年最大的不幸。康熙六十年,当他六十八岁时,尚且凄怆第回忆说:“世祖章皇帝因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憾之处”。对于这个缺憾,孝庄文皇后多少能给一些弥补,毕竟他们之间是祖母关系。从亲情上给与关怀,而且给幼年玄烨提供了一个安定的学习环境。孝庄文皇后也是玄烨的第一位老师。

第三章:成型期(三)
在玄烨的启蒙教育上,孝庄文皇后的作用是巨大的,这些教诲包括许多方面,孝庄文皇后已经历了皇太极和福临两位皇帝,尤其是对他的儿子福临的教育上用了大半生的心血,也积累了必需的经验。孝庄文皇后的这些教诲,我们可以归结为:

  1:为君之道。就是教康熙如何做一个圣明的天子。比如“俨然端坐”是君临天下的德容,使一个帝王必备的外在形象。孝庄文皇后就反复教诲“凡人行、坐、卧,不可回顾斜视”。亲政之后,无论是询问词工,还是迎接宾客,或是训示子孙等都能长时间俨然端坐,庄严而且肃穆,不失伟人仪表。用玄烨自己的话说就是:“此乃朕躬自幼习成,素日涵养之所致”。从帝王必备的一些基本素质方面着力培养,既要懂得为君的不易,又要明白为圣明君王的必要,这一点,孝庄文皇后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