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清代皇子教育史 >

第1部分

清代皇子教育史-第1部分

小说: 清代皇子教育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章 写作缘由

  写这本书是很久以前的想法了,我的专业与教育相关,在大一时学了一门《中国教育史》的课程,学完后,算是系统地了解了中国的教育发展历程.而且当时也学习了很多现代教育基本理论,总觉得大家对中国古代的教育多是些批评的意见,好象是因为这些知识已经过时,没有什么价值了。我看了顾明远写的<;<;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很受启发,我觉得中国的传统教育还有很多值得发掘的东西。拿中国的启蒙教育来讲,在中国有(南北朝)颜之推著的<<颜氏家训 >>,唐太宗的<<帝范>>等家庭教育的名著,就可以为我们当今的学前教育找到一些可利用的东西,现在的学前教育还是有很浓重的传统色彩,每位家长都知道孩子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可是又有多少家长真正懂得如何进行这种教育呢?很多家长是盲目的看别人如何如何做,难以顾及孩子的基本情况.

  《中国教育史》这门课的论文作业我就是以这样的想法写的,当时选取的是清朝的皇子教育作为内容,写的很简略。此后,我决定多多查阅资料,力求在毕业前写成一本能都全面反应清代皇子教育的书,于是,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成了我每天的任务,三年来 ,我翻过了我能看到的所有有关中国教育史及清朝历史的书。现在临近毕业了,这种想写书的想法也很迫切,于是我就开始写这本书。

  写这本书有几个目的:

  一:让大家能够全面了解清代的皇子教育。

  二:能够为当今的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三:为我们当今的家庭教育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这几个目的也是我一直说的:我们学习任何一种教育理念不可以为了研究而研究,要应该用到实践中去,那怕这种教育理念不适合具体的教育实践。

  书中的体系借鉴了现代教育理论的体系,希望大家看过后多多批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章: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看
中国的社会形态是以传统的小农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埴根于这种土壤之上的。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它不断吸收,不断融合其他多种文化因素,进而形成了一个包含多个民族文化的大系统。在这个大的系统之中,汉族文化这个子系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由其处于主导思维的文化所决定的。西方以基督教为主体的宗教文化是其主导型的文化,可以说,西方的文化是宗教文化;而中国无宗教或者说有宗教,但都不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在中国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化是儒家的文化,其他各种文化类型都是处于儒家文化地位之下的。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就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其目的也不是消灭儒家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而是把儒家文化的地位单独地提高了。其他类型的文化同样可以获得发展,只是他们的地位再不能与儒家文化相等同。

  梁漱溟〈〈中国文化之要义〉〉一书中说:“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伦理首重家庭”,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说:“西洋民族是以个人为单位,东洋民族是以家族为单位”。小农自然经济是一种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中国的封建社会讲求的是儒家文化所推崇的“名份”。而这种“名份”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有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符合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宗法制度的要求的。

  在这个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环境里,往往是几代人居住在一起,成为一个大的家族。久而久之,“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也便成了每一个家族的治家格言。而在历史的进程中,要想维持家族这棵大树不倒,就要让子孙读书,使这个家族成为“书香门第”。一个家族的昌盛与否以及社会地位的高低,得以达成的最佳途径是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望子成龙”的传统。在这样一个独特的社会环境里,每一个家庭的父母所祈盼的就是他们的子孙能够考取个功名以光耀门楣。然而,在封建社会里。老百姓的子孙通过科举考试走仕途之路也只能称之为“成材”,只有帝王家的子孙才能称之为“成龙”。

  对一般家庭而言,难道就只有仕途这一条路可走吗?并不是,他们还可以从事商业。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推崇“重农抑商”的,似乎惟有“学而优则仕”的途径才是正道。因而,在我们的思维中官本位意识要重于商本位意识。可以用下图来分析:

  官本位               商本位

  |                 |

  |                 |

  做 官      官 商      经 商

  |        |        |

  |        |        |

  地 位      兼而有之     富 裕

  |                 |  

  |                 |

  等级观念               金钱观念

  1        3        2

  从1、2这两个链条来看,大多数家庭选择的是是官本位,而不是商本位。至于奏这条路,最先考虑的也是官本位,是以官的身份从商,而成为官商的,因而这条路也深受管本位意识的影响。走官本位这条路,能成功的根本条件还是在于“教育”,这也是一般家庭的必走之路。然而,帝王家的龙子龙孙们却不需要走科举之路,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特权,这样的家族要有别于一般的家族。在中国的封建王朝中,几乎都是一姓之天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天下”,但是也有例外,如五代时期,后周的太祖郭威就传位于养子柴荣,使后周成为两姓之天下。不过这样的例子毕竟是少数的。

  统治中国达268年之久的清王朝,也是一姓之天下的封建王朝。在这个封建王朝中,最根本的是由“家庭”而发展为“家族”,进而形成了一个统治阶层,并且掌握的国家政权。爱新觉罗家族统治着中国,其中这个家族的成员却又是一个个单独的小家庭。因而,对于一姓之天下,我们可以分析为:

  家庭————家族————国家

  在这样一个变化发展过程中,能够维持这个发展过程不间断需要很多的条件,而教育则是最根本的条件。只有是这些龙子龙孙门从生来即有的特权中走出来,通过一定的教育使之成为国家的栋梁。才能保证这个家族的稳定。往更高一个层次上说,也只有如此,才能保证龟甲的正常发展。一个国家如同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的一艘巨轮,只有高素质的舵手,才能保证航行的方向与安全。这也是龙子龙孙门接受教育的意义所在。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三章:皇子教育的历史发展概况
爱新觉罗家族对皇子所施行的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这种教育要比一般的家庭教育拥有更重要的意义。对于这个中非同寻常的意义,康熙皇帝曾说过:“自古帝王莫不豫教储贰为国家根本”。帝王之家的皇子教育就是培养接班人的教育,所培养的储君的素质和能力不仅关系到本家族的兴衰,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尚书*舜典》中记载“夔,命汝典乐,教胄子”,可见这里是指任命专职人员对贵族的子弟进行教育;《礼记*学记》中说:“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意味着把教育摆在立国的首要位置。自古以来,统治者都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对皇字教育最早的史料记载是周公辅佐周成王。周成王即位时,年龄很小,周公就让周成王与自己的儿子伯禽一起接受教育。周成王长大后,周公归政与周成王,但他仍然以长辈、以师长的身份教育周成王。《大戴礼记*保傅》中说:“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

  我国古代社会有很强的等级尊卑意识,那么,人们不禁要问:皇子门生来就是尊贵的人,有别于一般家庭的子女,他们还需要接受教育吗?因而,对皇子的教育必须有其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理论解释才行,这就要有一种理论来为皇子教育的正当性提供支撑。到西汉时,长沙王太傅贾谊从“人性”的观点出发创立了皇子教育正当性及合理性的理论。

  贾谊把世上的君主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他说:“臣又窃闻之:‘有上主者,有中主者,有下主者。上主者,可引而上,不可引而下;下主者,可引而下,不可引而上;中主者,可引而上,可引而下。’”这里所说的上主,中主,下主就是指个体之间的差异,这一点,贾谊是承认的。同时,他又认为上主是圣人,像尧舜一样,是很少见的,认为五百年才能出现一位圣人;而大多数君主是中主,中主就需要通过接受教育以达到完善,也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引而上”,不然就会“引而下”,成为下主。所以说,贾谊从人性论的角度找到了对皇子实施教育的依据。这样以来皇子教育便畅行无阻了,而且还越来越手到历代帝王的重视。于是,皇子教育也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系统化。

  西周时期,创立了保傅制度,这是最早的皇子教育,这一制度也被以后历代王朝所继承。

  西汉时期,专设太子宫,称为东宫。目的就是为了便于对皇子实施教育。

  西晋时期,正式确立了皇子讲学制度。皇子讲学,学以致用,强化了对皇子的教育。

  唐朝时期,从唐太宗时就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保障皇子的教育。加强了东宫内的保傅力量,主要是从人员的数量上体现出来;同时也编撰了第一本帝王家训《帝范》,内容主要是为君之道,共12章。这样就是尽力为皇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其目的也是为了强化皇子教育,培养有才识有能力的接班人。

  元朝时期,由于是蒙古族所建立,在制度上有别于汉族王朝。《元史*百官四》中记载:“储政院,秩正二品。至元十九年,立詹事府,备左右辅翼皇太子之任”。这一措施也是加强皇子教育的体现。

  明朝时期,开创了太子监国以求实践锻炼的制度,监国权包括军事与行政两个方面。这一措施也被后世帝王所继承。

  到了清朝时期,积累了以往诸朝诸代的皇子教育经验,可以说是皇子教育的集大成者。

  从以上这个简要的发展脉络来看,皇子教育基本上发展成为一种体制。

第四章:小结
满族从一个关东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取得政权,并享国达268年之久,这与统治者认识到皇子们的文化水平对立国的重要作用.努尔哈赤天命四年(1620年),察哈尔蒙古林丹汗致书努尔哈赤说:“四十万蒙古国主致书水滨三万满洲国主”。如果以一家五口人计算,此时的满洲不过十五万人,即使是到了顺治十二年(1655年)统计全国人丁户口时,也不回超过一百万。当时的全国人丁户口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