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超级穷人 >

第617部分

超级穷人-第617部分

小说: 超级穷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卷之三雄16

    第三十章愿望

    看完老九的那封信之后,康熙并没有立刻对此发表评论。沉默了一会儿,反问马齐:“这次赈粮还顺利吗?”

    去朝鲜赈粮的过程,人还没回来马齐路上已经专mén写了奏章飞马汇报。马齐不知道康熙此时再问起,是否有什么特别的用意。于是xiǎo心翼翼的回答道:“回皇上。奴才这次的差事还算顺利。九阿哥接到旨意之后五天后,就准备齐了一万石粮食。最近几年辽东许多地方都种植了九阿哥派人推广的水稻,因此尽管今年辽东的收成一般,关外的粮食依然还是很充足。所以奴才又在盛京筹集了一万石,而在山东只调集了一万石。”

    马齐走时,康熙定下的方略是从胤禟的粮行平价购买一万石粮食,然后从山东海运两万石。

    马齐心下犯了嘀咕,康熙不会因为这个而不高兴吧?

    没想到康熙没有接着这个话题,而是忽然又问道:“朕听说现在辽东各地都有xiǎo九办的那个……医院,而且听说口碑很好。”

    马齐进入上书房虽然时间还不算长,但对于康熙这种天马行空,说话时东一bāng子西一榔头的方式已经基本习惯了:“回皇上。不仅是辽东。整个奉天,每个县至少都有一家医院。此外在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等各驻地如今也均建有医院。奴才听说现如今关外fù人生产八成以上都在医院,关外人治病也有将近六chéng人习惯了去医院。奴才听说现如今只有那些偏远之地离医院太远的地方郎中们的生意才好些。奴才回来之前还听说,漠南已经有部落来联系九阿哥,希望他去那里开设医院。”

    “噢,是吗?”这些消息对于康熙来说算不上什么秘密,虽然因为几年前索额图的进言,这几年他冷落了胤禟,但是对于这个儿子,他还是很关注的。四位shì卫基本上每个月都要给他上密奏。虽然胤禟有些隐秘的事情例如xiǎo黑山岛的事情,shì卫们没有探知到,所以康熙并不知晓。又例如合和日本海贸的真实情况,康熙也不知道;例如胤禟船行的具体运作情况,康熙也不清楚;但这也怪不得康熙。因为康熙虽然重开了海禁,但是从骨子里他并不是一个看重海贸的君主,他依然将发展农业看作国家发展稳定的唯一途径,因此虽然他是个开明的君主,但清朝在他的治理下永远不可能跳出xiǎo农经济的圈子。也因此,尽管康熙认为自己已经很重视胤禟了,但实际上他还是远远低估了胤禟的能力。仅仅凭借四个几乎是半公开的密探怎么可能看的住胤禟呢?

    当然仅仅是胤禟表现出来的让康熙看到的一面,已经让康熙对这个儿子很吃惊了,他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所做的事情已经比他其他的兄弟要强的多得多,这也使得康熙没有再去怀疑胤禟还有jīng力sī底下再搞搞正。

    医院的事情康熙早就知道了,而且可以说知之甚详。别的不说,奉天省的官员已经数次上报说是:这两年奉天的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了。这已经让康熙非常高兴了。当然婴儿死亡率这个新名词也来自于胤禟创办的医院。康熙一生子nv众多,可是夭折的子nv也多达十多个。皇家的医疗条件尚且如此,民间更不用说了。而fùnv生产在这个时代的婴儿成活率实在不高,一尸两命的事情更是时有发生。但另一方面,荒谬的是fùnv生产如此重大的事情却又得不到这个时代真正的重视,基本上没有专mén从事fù产的医生。助产依靠的大多只是接生婆。而这些接生婆基本都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大多数人也都不识字,从事这一行依靠的只是口授相传以及自己的mō索。遇上难产,绝大多数的接生婆其实都毫无办法。

    胤禟创办医院,最显著的效果就是在fù产方面。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其他科系方面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原因其实一点也不复杂。

    首先此时老百姓看病基本上的程序就是:找个郎中开yào方,然后去yào房抓yào。先不论郎中的水平问题,仅以抓yào来说,因为中yào在这个时代几乎就根本没有成yào,所以同一个yào方,到不同的yào房去抓,很可能就有不同的效果。这种随意倒不是说yào房不负责任,而是因为各种中草yào因为产地、节气的不同,yào效是有差别的。有些的差别甚至相当大。而这个时代的yào房如果不是特别珍贵的yào草,很多并不标明产地。此外许多的郎中也因为自己的水平问题,yào方中标注的也不详细。总之即便是同一个yào方,治疗同一个人,也常常会出现相当大的差异。

    胤禟创办的医院,虽然中成yào还只研制出了有限的几种,但因为医院既能开方,同时也可以取yào,而医生对本医院的yào草也很熟悉,所以只要所开的yào方没有错误,疗效一般都要比那些一般的郎中开yào、yào房取yào的效果要好的多。

    此外,胤禟创办了医院后非常强调,一是医生互相学习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一是强调专科,以达到发挥个人专长的效果。这使得医院的医生们进步很快。特别是医生这个行当是个以事实说话需要大量实践的职业。靠单打独斗,一名医生即便从医一生,所接触的医例也是有限的。可是医院创办之后就不同了。大家是群策群力,而且胤禟要求所有的医生都必须养成写医疗记录的习惯。尤其是那些罕见的病例无论最终是否能够解决都必须详细的记录下来,存档。

    这样,几年下来,使得绝大多数的医生们的医术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而医学院培养的医生们也开始走上岗位,因此医院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同样又返过来促进了医生们水平的提高。而随着医院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也有越拉越多的郎中主动或者因为生计选择加入了医院,甚至许多原本对医院不屑一顾的名医们也选择了加入医院或者和医院进行合作。

    因此,几年下来,医院已经走上了逐渐壮大的良xìng发展道路。随之,如今盛京医学院的规模也逐渐壮大起来。仅康熙三十六年就有九十八人新入学。而这些人全部都有一定的医学基础,有些是做过郎中的学徒多年,而有些则干脆已经是单独从医的郎中。而如今的医学院也发展出了三个系,一是临chuáng。将来主要是作医生。二是yào理学。主要是研究各种yào物的yàoxìng,同时整理古代流传下来的各种yào方。三是制yào学,主要是制造成yào。

    这些消息胤禟基本上对康熙派来的四名shì卫没有任何的隐瞒。所以康熙所知甚详。当然胤禟这么做,也是有所图的。他所图的一是清朝的医疗水平实在是不高,但同时这个时代欧洲的医疗水平也不怎么样。所以,这个时候如果努力发展中医,建造完备的中医体系,也许将来就没有西医什么事了。

    此外一个国家想要发展,他的医疗水平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基础。这一点,康熙也是很清楚的。所以胤禟想着自己只要按部就班,稳步发展,想不出康熙有什么理由会来反对和阻止。胤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达到:整个中国所有的集镇都能够拥有一所医院,全国的医生基本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专业人才。

    医生需要在医学院里进行专业的培训,那么其他行业呢?仅靠读几本四书五经就能炼钢、造船、开矿、造炮、纺织、理财、指挥战争了吗?而他的最终目的则是以医学这个特殊的行业为突破口,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各行各业中的技能都是学问,都需要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养,让上位者认识到专业的事情必须专业的人来干。最终打碎禁锢整个国家人们思想的儒学的这把枷锁,使整个大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

    当然,这些如今只是胤禟的一个愿望,能否成功,他不知道。但是他相信如今每多做一点,未来的中国苦难就会少一点。

    而康熙虽然被后人称为圣君,但此时他的目光没有那么深邃,无法穿透历史的mí雾。因此,看到了胤禟创办医院带来的可喜变化之后,他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想法,是不是在全国都开始推广呢?

    其实这个问题他早就选择了是。但如何对待创办人胤禟则就成了一个困难。毕竟胤禟的危害只是存在于臆想中,说的不好听就是莫须有。对于一个一再立功的儿子不但不赏,而且多方冷落,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

    后世有句话叫做“清随明制”。而康熙之所以能够稳定汉人士心,也和他大力提倡清随明制有关。基本上除了保护满族利益的政策之外,大体上康熙推行的施政方略都是从明朝沿袭下来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康熙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得到儒生们的认同。

    不过,有一点康熙没有学前明,那就是他不主张象前明一样,将皇族子弟当猪来养。这话虽然有点难听,但却是实情。因为在明朝除太子以外,其余的皇族子弟尤其是皇子们基本上都是当成猪来养,“无才就是德”绝对是皇子们的写照。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朱棣以后,明朝基本上没有出现过宫廷之争(当然英宗和景帝之争是个特例)。总体来说明朝的皇权从内部来说是比较稳固的,这一点历朝历代中大概只有宋朝和明有的一比。当然任何事情有利必有弊,皇权是稳固了,但是在这样的方式培育下的皇子们除了耗费国家的钱粮外对国家毫无益处,同时也造成了在历朝历代中,明朝是昏君出的最多的朝代。

    尽管康熙早就立了太子,但是他对于其他皇子们的教育依然没有放松。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无论康熙的哪一个儿子接了帝位,都不可能成为像正德、万历之类的君主。而现在几位年长的皇子都已经成年了,康熙有意让几位年长的皇子都参与政事,以历练一下。虽然胤禟还不满十五周岁,但康熙却不得不考虑这个儿子的特殊xìng。他没有任何的职事在身,已经是让其他的兄弟黯淡无光了,如果再给他分配政事,那康熙担心只怕连他自己的光彩都会被遮盖的无影无踪。

    康熙觉得实在有些头痛。于是,按下这个念头不提,又问道:“上月,于成龙奏章中提到说辽东现在出产一种新的石料,叫做水泥的。坚固异常,是修河工的上好材料,不知道爱卿可知此事啊?”

    …………

    三月辛卯,直隶巡抚于成龙上奏他派遣西洋人安多等人正在勘测浑河,并修筑河堤,清除淤塞、开通河道。同时还绘制了图样上呈康熙,康熙批复:“于六月内完工。”

    这位于成龙也被人称为“xiǎo于成龙”。和“大于成龙”一样,在康熙朝他算得上是一位清廉的好官。但是清官、好官同样会犯错,而且犯大错。于成龙和原河道总督靳辅不睦,他认为靳辅治河乃是làng费钱粮,治河宜疏不宜堵(筑堤)。他的话听起来似乎不错,可惜只是个书生之言,泛泛之谈而已。正是在他的不断弹劾之下,康熙对靳辅这位鞠躬尽瘁的治河能手渐渐不满,最终康熙二十七年另一位康熙朝赫赫有名的大清官时任御史的郭琇弹劾明珠,顺便也稍上了靳辅。因治河九年无功,靳辅被免职。虽在康熙三十一年靳辅又复职,但积劳成疾当年病逝。

    在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召见时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