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超级穷人 >

第612部分

超级穷人-第612部分

小说: 超级穷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装填弹yào。一艘舰shè击完毕后第二艘shè击,一艘接一艘依次进行。这样的战术实际上使火力提高到原来的五倍左右。而最重要的是因为英国战船是齐shè,所以火炮乃是覆盖shè击。这样的命中率无疑大大高于各mén火炮各自单独shè击的效果。

    虽然胤禟的军事知识只是眼高手低的水平。但倒也不妨碍他做出正确的选择。那就是坚决放弃了撞角。同时要求尽可能得将战船头尾的船楼设计的矮一些。因为在他看来高船楼那简直就是个醒目的巨大的标靶。而撞角的用处实际上并没有设计师想象中的那么大,而且只要将来能够稳定的得到高质量的钢铁。那么他相信就能让火炮的威力翻着倍的提高,到那个时候撞角就是个多余。

    艾米利奥虽然不解,这些中国人怎么和英国人一样异想天开,但谁让他是个打工仔呢?只能服从了。不过,之后在船上安装的火炮复位器让他不得不内心里承认这些中国人也是有高智慧的。而在第一艘一万石的战船胜利号将下水之前,胤禟视察了几遍之后。忽然脑子里又多出了点想法。当然其实只是回忆出了两个想法。一就是用缆绳将舵柄(就是从船舵伸到船内的一根大杠杆,用它对船舵来进行cào纵)与装在后甲板上的舵轮连接起来。这一连接看起来简单,但却大大方便了舰船的驾驶。使得舰船转向所需的时间大大减少,使得船的安全系数大大提高了。其二就是将舰的水下部分覆盖上一层薄铜,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止藤壶(附在船底的甲壳动物)和可怕的凿船虫(一种咬啮木头的蠕虫)对木船底的侵蚀。以更好的保护船壳,此举将大大延长船的是寿命。

    胤禟的两个想法让艾米利奥不得不在心里翘起大拇指称赞:中国人也是有天才的。之所以是在心理,那是因为他的脸上无论何时当着中国人的面总是堆积着笑容。当然他想不到的是,胤禟在提出第二个想法的时候一度想着用铜或者铁将整个船体包裹起来,这样船的防御能力必将大大提高。当然了,这也只能是一闪而过的幻想而已,在风帆船的时代,这种铁壳或者铜壳木船的速度肯定会让驾驶它的船长和所有船员们气的吐血。

    约翰这个赌棍即便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仍然很快就在xiǎo黑山岛上欠债累累。不过不得不说他的造炮技术虽然算不得高超,但总算没有他的赌术那样烂。

    虽然说清朝早就能独立造炮,而戴梓又基本可以算得上是当时大清最优秀的火炮设计师,甚至在火炮的许多方面要超过包括南怀仁在内的许多耶稣会传教士。但是这些耶稣会传教士虽然很多人jīng通物理和数学,但基本上没有人是真正的铸炮专业人士。所以火炮虽然能铸出来,但即使除去材质的问题仅工艺水平也要比同时代的欧洲差上不少。

    英国是当时欧洲最重视铁炮的国家。因此约翰对于如何制造铁炮还是很有经验的。但是因为大清没有高质量的钢铁,所以胤禟还是决定先铸造铜炮。

    其实当时欧洲和清朝铸炮的技术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大型火炮的铸造技术都是来自于铸钟技术。最初很多的铸炮师都是干的铸钟的活。铸铜炮的过程就是将铜的熔液注入一个事先做好的粘土模子而成。粘土模子由模蕊和横壳构成。粘土模型放在一个凹坑里,熔化铜的熔炉有一出口使得铜水流进模子。当铸件冷却后,便打碎模子,再取出铸件。这样铸成的每一mén炮就象一件雕塑制品一样都是各自独立的产品,上面的jīng细饰纹也是相同的。铜炮和铁炮的制造过程大致都是如此。而火炮质量的优劣则取决于工匠们浇铸技艺的高低。

    戴梓虽然知道如何制炮,但是铸造过程中许多的工艺却也仅仅只是知道,真正铸炮依靠的还是下面工匠们的技艺。而铸炮过程中的许多工艺手段还有很多具体的窍mén并没有从欧洲传过来,只能依靠清朝的工匠们自己摸索。现在有了约翰,制造出来的铜炮工艺水准大有提高。因为许多工艺水平的提高只需要轻轻的捅破那一层薄薄的纸。

    而更珍贵的是约翰提出了用镗床来进行炮管内壁的加工。

    要说当时清朝和欧洲各国铸炮的工艺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是否使用了膛床。在打碎模子取出炮的铸件máo坯后,欧洲各国基本都采用用镗床来进行膛孔的加工。因为此时的镗床还很简陋,所以镗孔常常不能做到很jīng确。因此由于镗孔工序的问题,模子上原有的误差并不能再纠正。所以镗孔后还要进行火炮的测试,包括目测,和不停的用铁锤敲打,进行逐步加大火yào量的发shè,测试中最后一次发shè的火yào量基本要与弹丸重量要相等。如果试验合格,这mén炮才可jiāo付使用。

    而清朝的火炮则缺少了这一步工艺。因为泥模表面处理不过关,相当粗糙,所以导致铸造好的大炮炮管的内膛上布满了蜂窝状的气孔。这种劣质的火炮在发shè时,一旦装yào量过大,或发shè次数一多,就极易炸膛。因此为了解决炮身加固的问题,清朝工匠们就在炮管上加套铁箍,常常是密密麻麻一圈又一圈,但因为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效果一般。

    根据约翰的描述,戴梓和黄履庄很快就制造出他在英国时使用的膛床。这个时代的膛床实际上还很简陋,不过是一根装在长轴上的钻头。只是英国人利用了水车作动力。这也难不了戴、黄二人。

    有了膛床。制造出来的青铜炮无论是威力还是准度以及使用寿命都得到了不xiǎo的提高。对于机械,胤禟的了解实在不多,但他却对炮弹的设计提出了不少的想法。

    …………

    胤禟对于炮弹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改变炮弹的外形。此时的炮弹无论是用于摧毁建筑物和舰船的实心弹还是主要用于杀伤人的榴霰弹都是球形。也不是没有人想过用其他的形状,但是其他形状的炮弹飞出炮口后;总是东倒西歪;甚至还会翻跟头,不但shè程短,而且shè击jīng度误差太大。要知道这个时代最好的火炮800米jīng度shè击只有18,也就是说每800米最大偏差可达到100米。这还是球形炮弹,其他形状的炮弹偏差更大,基本没有实用价值。

    这个问题对于来自后世的胤禟来说自然不是问题。对于提高炮弹的飞行稳定度和shè击jīng度,后世有两个方法,一是改用线膛炮,使用旋转稳定。二是采尾翼稳定技术。对于第一个方法,胤禟觉得对于现在的他所掌握的技术力量来说还有一定的困难。这第二个方法在他看来相对来说应该更有把握一些。要说这尾翼稳定技术,说起来原理倒也并不复杂,就是和箭只一样,依靠尾部的羽máo来达到稳定飞行的目的。而炮弹当然不能用羽máo,而必须用金属。

    胤禟的想法很快得到了戴梓、黄履庄、约翰共同的认可。在胤禟看来这个发明应该算不了什么,因为毕竟弓箭这种武器早已经被各大洲的人类广泛使用。可是在戴梓等人看来,意义却又相当大的不同,因为许多伟大的发明看起来似乎都只是见简单的触类旁通,但它的意义却是非凡的。世界上的许多东西实际上都是如此,看起来似乎十分神秘,但是往往说穿了不过是隔着一层薄薄的窗户纸。

    尾翼制造出来之后,炮弹就变成了长圆形的。很快,戴梓等人就发现了这种新式炮弹的好处,首先是shè程得到了提高,当然这一点对于基本只进行近距离直瞄的舰炮来说没有太大的重要意义。但是如果陆上火炮也采用此种炮弹,意义就非凡。其次是就是shè击jīng度大大提高了,当时胤禟的属下有二十多人准备被培养成炮手。这些人当时没有一个是熟练炮手。但是他们的jīng度shè击基本在0。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使用这种新式炮弹每10米的最大偏差在1米左右。这样的shè击jīng度已经超过了这个时代所有的火炮。

    这让戴梓、黄履庄和约翰都欣喜不已。只有胤禟并不怎么高兴。尽管他知道炮手的熟练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火炮和炮弹的制作工艺必定还可以进行xiǎo幅度的提高,这样地话火炮的shè击jīng度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在他看来,这样的偏差还是太大,并不足以彻底改变海战基本最后还需登船ròu搏的战斗模式。

    此外,胤禟还提出了两种炮弹。这俩种炮弹一种是内装纵火剂的燃烧弹,此弹在15世纪的欧洲已经发明。这种炮弹内部大部分为空心,内部装满易燃剂。炮弹发shè之后,易燃剂在炮弹内部燃烧,火焰通过三、四个孔迸shè出来,燃烧时间一般为8分钟至10分钟,通常很难将火焰扑灭。不过,这种燃烧弹并没有广泛使用。原因嘛,胤禟觉得大概还是这个时代的技术还太过落后。易燃剂的成本太高而且达不到后世燃烧弹的效果,其次火焰燃烧的时间不能jīng确掌握,再次这样的炮弹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太过危险,很有可能还没有伤敌就先伤了自己。当然最大的没有被广泛推广的原因在胤禟看来估计还是shè击jīng度的问题。这个时代普通炮弹的shè击jīng度本来就不高。可以想象内部装有流动的易燃剂的炮弹jīng度就更成问题。

    而另外一种炮弹则是炽热的实心弹。胤禟记忆中好像最早出现于的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据说实心弹被加热后就具有了纵火能力,命中目标后极易燃烧,与过去效果没有把握的漂浮式火攻船和火攻筏相比,的确是一项很大的改进。而且这种实心弹与普通的炮弹相比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shè击jīng度也没有什么两样,而且制造成本基本也没有什么增加。所以它一出现就彻底淘汰了内装纵火剂的燃烧弹。使用这种炮弹唯一的要xiǎo心的就是必须避免加热的炮弹和发shèyào直接接触。以防止炙热的炮弹过早的引燃了发shèyào。当然使用这种炮弹也是有弊病的,而最大的弊病就是将一定程度的缩短炮管的寿命。

    当然了,其实胤禟最想制造的还是现代的炮弹,但是在黄sè炸yào没有制造出来之前,这只能是奢想。而现阶段只能大力的推广第二种炮弹,至于第一种燃烧弹,可以列入研究。毕竟后世的凝固汽油弹的威力太深入人心了。

    胤禟将炽热弹的设想提出来后,戴梓等人先是进行了试验。得出了威力果然不同凡响的结论,并且一致认为炽热弹绝对是海战中威力最大最恐怖的武器。

    不过,随之黄履庄又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炽热弹的威力大是大,但是发shè却很不方便。当然主要还是炮弹如何加热的问题。如果是在装入炮管以前加热,那么把炽热弹放入炮管就是个不xiǎo的麻烦。如果将炮弹装入炮管以后再加热,同样是个不xiǎo的麻烦。

    最终同样是他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一个是炽热弹不作成实心的,内部装入部分易燃剂同时也加装火绳。发shè火炮时,分别点燃发shèyào的火绳和炮弹上的火绳,炮弹发shè之后,易燃剂也在炮弹内部燃烧完成加热过程。另一个方法则是制作一个炮弹架子。炮弹在发shè之前放在架子里先行加热,然后通过cào纵炮弹架子将炽热弹装入炮管,最后卸开架子,点燃火绳,发shè炽热弹。两个方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