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超级穷人 >

第595部分

超级穷人-第595部分

小说: 超级穷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康熙当然不知道宜妃忽然起了这样的念头。他一点也不生气,饶有兴致的看着胤禟:“好吧,那你现在说吧”心里却很不以为然。这政务和其他的学问可不一样,繁杂细琐不说还需要大量的情报资料来参佐,不是靠着一点小聪明就能够玩得转的。再说了,康熙打定了主意就算胤禟说的策略有些见地也没用,他会直接就给否了。胤禟又能怎么办?对错不说,胤禟根本就没有实践的机会,他也只能乖乖的去上书房接受教育。

    “皇阿玛,您可真是贵人多忘事。您难道忘了您答应过儿臣,在儿臣提出建议之前先回答儿臣的两个问题吗?到现在您可是一个问题都没答呢?”胤禟不忙不忙的反问道。

    “嗯?”对啊,他只提了一个问题,然后就讲了个松赞干布的故事,之后大贬了李世民一通。当然了,实际上当时在场的康熙和众大臣都能听出来那是在借机讽刺康熙呢?要说平时有人把康熙比成李世民,那康熙还是很乐意的。可现在他只觉得一脑门子痛。虽然胤禟的话有些偏激,但是公正地说,还是很有道理的。作为一个同样有所作为的皇帝,康熙其实很能理解李世民的心态,就像胤禟说的那样李世民实际上就是看不起松赞干布,根本就没有把土蕃当盘菜。或者说李世民就是把松赞干布当成一个有点想法的土鳖。土鳖,康熙觉得儿子的这个词用得真是形象啊

    当然实际上历朝历代中原的王朝不都是把周边的势力当成土鳖来对待吗?前明对待满清不也正是这样的态度吗?可惜,最后吃了鳖(这似乎也是从老九那传过来的词。敢情还是配套的,真是贴切。)。虽然康熙脑门子疼,虽然他并不想在儿子面前回答儿子的第一个问题。因为他如果说是,那就等于让还没有出发的谈判团给自己一个耳光,可是如果回答不是,那就等于现在自己给自己一个耳光。这个老九啊,为什么要提这么尖锐的问题呢?他不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是能做不能说的吗?

    尽管如此,康熙还是有些好奇,胤禟的第二个问题会是什么呢?当然在他的心里现在已经不把胤禟当成一个六岁的小孩看了。而且康熙的心里也隐隐猜的出这第二个问题恐怕会和第一个同样尖锐?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他还是有些好奇。而且他更好奇的是之后胤禟能提出什么样的策略来对付俄国人呢?或许他真的有办法?虽然康熙有些不相信六岁的胤禟能解决他和一般大臣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同时康熙又很期待胤禟真的能解决这个问题。原因很简单,因为胤禟是他的儿子。

    康熙平复了一下心情,用和缓的声音说道:“问吧?”

    胤禟问的也很平静:“皇阿玛,儿臣的第二个问题是:在您心中,在朝廷的大臣们的心中,大清最大的敌人是谁?”

    第六章周边

    这一问康熙倒是没有生气,反而陷入了沉思。

    三藩平定了,台湾回归了。大清南方境内,虽然还有些土司不服王化,但均财寡势弱,不值一提。境外吗?据西藏来报南面最大的国家乃是印度,可是印度自古以来就没有真正统一过,历来是小国林立,有各土邦自治的传统。现在在印度最大的势力乃是莫卧儿帝国。据说如今当政的国王乃是奥朗则布,这是个很强势的国王,不但基本统一了北印度地区,而且正在不断的向南印度进行军事扩张。只是听说他不但强制推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奥朗则布是有突厥血统的蒙古人,但该帝国的官方语言是波斯语,信奉伊斯兰教。)并恢复对印度教臣民迫害的政策,因此引起许多势力的激烈反抗。

    是他吗?康熙摇了摇头,两国的边境地区乃是常年积雪的大雪山,注定了双方不可能有大规模的交战。

    再接下来势力比较强大的就是安南和暹罗。这两个国家在顺治年间就已经上表称臣并纳贡。乃是大清的属国。康熙摇了摇头。

    其余的缅甸、南掌、廓尔喀、尼泊尔等国,都国小贫弱,在康熙看来,大清不去找他们的麻烦就已经是他们的福气了。上表称臣纳贡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再然后就是苏禄之类的南洋岛国。这些国家也都是贫弱之国,康熙再度摇了摇头。

    此外还有西洋各国常从南洋而来。不过西洋各国均据大清隔着千万里的大洋大海,最多也就是因为贸易惹起一些小纠纷、小麻烦而已。更何况如今在南洋势力最大的和兰国(即荷兰)在顺治十三年就已经赍表称臣请朝贡。在康熙二年、二十二年都曾纳贡,并首请开海禁通市,康熙也答应了。

    在东边那就是朝鲜、琉球、日本了。朝鲜琉球都是大清的属国。而且上表称臣以来都几乎是年年纳贡。在康熙眼中,此两国乃是所有属国中最心向大清之国。

    至于日本,康熙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据说日本国刚刚结束漫长的战国时代,国力疲弱。而日本现在正在严格执行海禁,除大清和荷兰国外,日本禁止其他国家到日本国进行贸易。而且在去年日本国出台的新政策中规定清商年贸易为六千贯(1贯约合中国旧制银100两)而和兰商则为三千贯。进长崎港的清朝船只为70艘,而荷兰船为4——5艘。

    此外康熙还听到清商们带回来的消息说。日本政府将和兰商馆强行从平户搬到长崎河口的一个人工岛——出岛。和兰商人每年必须付给日本人5500两白银作为租金。即便如此,和兰商船进港时还要受到日本人的严格的检查,船上的火炮、弹药都必须被搬下船,存放到日本人的仓库里;船帆要被绑扎起来,船舵也要被搬走,直到船只出航的那天方才归还。日本检查官对和兰船员和商人也非常的粗暴无礼,甚至经常用棍棒击打他们,还规定未经检查官特许,船上的任何人都不能上岸。实际上,和兰人在出岛的地位就如同囚犯。

    大清因为银、铜缺乏,所以如今每年都要从日本购回大量的铜银以解时需。因此,在康熙看来,日本虽然不是大清的属国,但对于大清还是心向往之的。

    一圈算过来,比较麻烦的也只有北面和西北了。北面是不断挑衅的俄国,西北侧是野心勃勃的噶尔丹,而且他现在已经把势力扩展到了大清的北面——漠北。

    噶尔丹的确是气势汹汹、野心勃勃,可是要说他是大清的大敌,那还真是抬举他了。要说噶尔丹也算是一代枭雄了。在康熙十年,他从西藏返回,为兄报仇,并夺取了准噶尔部的统治权。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不但用武力整合了大漠西蒙古四部,而且占距了南疆,势力遍布天山南北。又借喀尔喀内忧外患之际,发兵漠北,一举击溃喀尔喀三部。接着又迅速南下,兵指漠南。

    但在康熙看来,噶尔丹猛则猛亦,但不足为大患。一是他的兵力太少。此次长途跋涉进攻喀尔喀,噶尔丹可谓是孤注一掷,但他纠集各部也不过凑了三万士兵而已。如果噶尔丹此刻不是集兵漠北而是在中原,那康熙根本就不会为此大伤脑筋,从而对俄国人进行妥协。二是他虽然取消了卫拉特联盟、取消了各部落头人的权利,将权利高度基本集中到在自己的手里,可以说基本完成了从部落联盟到国家的过渡,但必竟时间还太短。各部落的头人的影响力还没有完全消除。这样的军队和政权在顺利的时候倒也罢了,一旦失败或者进入长期的相持阶段,他的内部必然很快人心涣散。如果出现大败,则很有可能一下子彻底崩溃。而且噶尔丹发展崛起的太快,完全是依靠武力压制着属下的各方力量,现在他远离准噶尔作战,一旦失败,内部必然群雄并起,恐怕就算他能逃出生天,也只能落的有家难回的地步。

    对于康熙来说,如果和噶尔丹作战,最大的困难就是因为是在草原上作战,战场广阔而又人烟稀少,补给就成了最大的困难。此外,因为战场广阔,而噶尔丹的军队全部都是骑兵,那么如果噶尔丹始终不和康熙决战,而只是游击,那康熙就头痛了。一旦分兵就可能被其各个击破。不分兵,因为有火炮兵、步兵,行军速度必将远远落后于葛尔丹,追不上敌军,就只能空耗补给。环境险恶,大军本就补给不易,如果战场不断扩大,补给线不断拉长,那补给就更加困难。时间一长,万一补给不上,那就不败而败了。

    所以,在康熙看来,葛尔丹依仗的无非也就是地利而已。因此葛尔丹虽然是当前大清的头号麻烦,但是要说最大的敌人却谈不上。因为胤禟虽然没有明说,但那话音里潜在的意思就是这个敌人显然不是短时间内大清就可以解决的。剿灭葛尔丹虽然可能会有麻烦,但朝廷中从上到下,恐怕没有谁会担心葛尔丹平不了?

    至于说俄国,这个地跨亚细亚、欧罗巴两洲北境的国家,康熙从耶稣会的嘴里还是有所了解的。在耶稣会人嘴里的俄国,是一个贫穷、落后、野蛮、贪婪而又疆域广阔的国家。而且从顺治初年,俄国人就不断地在北疆上制造事端,蚕食领土。在和俄国人的历次军事冲突中,大清胜多败少。但据历次作战的将领报告,俄人的战斗力颇强,甚至略优于清军,且多携带火枪、大炮习惯于筑城而守。只是人数不多。而康熙又了解到俄国人的主要经济和军事力量都集中在欧罗巴地区,从俄国的首都莫斯科到尼布楚距离比从京师到尼布楚的距离还要远一倍,而且中间还要通过环境恶劣的西伯利亚荒原。这一点土谢图汗也来信证实了此事。(在康熙十二年的时候,土谢图汗就曾派使团到莫斯科要求俄军撤离色楞格斯克,被沙皇拒绝。)因此俄国人在边境上的军队很有限。也不太可能增援来大批的军队。

    所以康熙虽然即位后就多次派人前往俄方交涉,但他并没有把俄国看的太重。之所以一直没有采取大的行动,之前是因为三藩未平,之后则是因为国力疲弱,而且因为连番战争下东北地区军力不足。而且北疆环境恶劣,补给困难,朝廷一直没有在那里驻军。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也因此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之后,军队毁城之后撤回了后方。

    在康熙看来,俄国人战力虽尚可,但军队数量太少。因此注定了在北疆只能进行小规模的劫掠和对一些交通不便的边远之地进行蚕食。一旦剿灭了葛尔丹,大清腾出了手,还能怕他不成?这样的敌人应该算不上大敌吧?

    环顾大清四周,大敌在哪里呢?

    第七章掩耳盗铃

    胤禟等了半天,却没有等到康熙的回答,康熙轻抚着胡须坐在那里微笑。胤禟感到莫名其妙,这有何可笑之处?

    于是,他也笑,微笑。

    “有何可笑之处?”康熙见到他笑,不禁发问。

    “有何可笑之处?”胤禟反问道。

    康熙哈哈大笑:“回顾四处,我大清无大患已。”宜妃在一旁笑着说道:“这都是皇上的功绩啊”

    康熙笑而不答。让他奇怪的是本来他以为胤禟会反驳的,他早已不把胤禟当成六岁的孩童。所以也不会认为胤禟真的是在想向他请教这个问题。他知道胤禟心里早就有自认为的答案了。虽然答案是什么,康熙不知道。但没道理不反驳啊:“为什么不说话?”

    “儿臣无话可说。”胤禟顿了一下,又说道:“不过如果皇阿玛不怕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