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努尔哈赤 >

第114部分

努尔哈赤-第114部分

小说: 努尔哈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久,努尔哈赤带着六宫后妃,满朝文武,一齐来到沈阳,住进宫里,便终日与乌拉、纳喇氏饮酒作乐。大贝勒代善与众弟兄十几个,不是打猎,便是练武。这且不提。
  且说广宁失守之后,明朝上下一片惊慌,恐惧更甚于丧失辽、沈之时。
  明熹宗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军队败得如此之惨!似乎他已感到那龙椅已受到强烈的震动!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明朝毕竟已立国二百多年,它的根基仍是牢固着哪。
  皇帝一声令下,从各地又能很快地集结起庞大的军队,战略物资也会源源不断地运来。
  经过文武大臣共议,决定征调各地兵马,对山海关进行全力固守。
  那辽东经略一职,几经筛选,后经大臣们集体推荐,再任王在晋为兵部尚书,经略辽东。
  且说王在晋到山海关上任后,拿不出像样方略,却又老调重弹,提出“堵隘抚赏”的战略方针。
  所谓“抚”,就是让明朝皇帝拿出大把的金银,来收买蒙古;所谓“赏”,就是指望用蒙古的力量,来对抗后金。
  所谓“堵隘”,就是在山海外,再修一座关城,以此护卫山海关。
  但是,王在晋的方案一提出,立即遭到他的部将袁崇焕和孙元化等人的坚决反对。他们多次劝阻,王在晋仍旧不听。袁崇焕说:“大明自建立以后,蒙古一直与它对立,常年处于战争状态。双方好时,只是谈和,关系很不稳定。想利用蒙古去打后金,等于嘴上抹石灰——白说!”
  孙元化说得更有力:“当年马林守开原时,收买过蒙古的宰麦等,还签了约哩。结果,后金军队来打开原时,他们却帮助后金。还有王化贞防守广宁时,也曾用这办法,结果完全落空,等于画饼充饥!”
  袁崇焕对“堵隘”也有独到意见,他说:“在山海关外,再修一座城,还要筑一道几十里长的墙把它连起来,这是使关外有关,墙外有墙,用以保障山海关的安全,这也是行不通的。因为,修筑这道关城,既耗费大量金银,又要费工、费时。一旦修筑期间,后金前来攻打,又怎么办呢!”
  王在晋固执己见,不听两位部下的意见。后来传到熹宗耳里,皇帝也是举棋不定。
  这时,分管兵部事情的大学士孙承宗说:“请求皇上准俺到辽东去实地考察一番。”
  熹宗准奏,派孙承宗到关外去考察。
  这个孙承宗是高阳人,长得相貌奇伟,满脸络腮胡子向外疵着,活像打鬼的钟馗。说起话来,声若洪钟,似乎能把墙壁震倒。
  孙承宗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开始担任编修的官职,天启帝接位以后,孙承宗以左庶子充任日讲官。担任大学士分管兵部事后,更加留心辽东战事,经常向老兵询问了辽东形势。
  且说孙承宗亲自来到山海关外,经过一番实际考察,对王在晋的修筑重关的计划很不赞成。于是,他对王在晋说道:“这是事倍功半的做法,绝对不可取!”
  王在晋却固执地坚持说:“你有你的看法,俺有俺的主张。你的意见不能说服俺,更不能把你的意见强加于俺!”
  孙承宗回到北京后,向岳宗提出:“重建宁远城的意见可取,建重关的计划,万万不可以执行。此人偏激固执,不能胜任,必须尽快调离。”
  熹宗皇帝随即下圣旨,把王在晋免职。
  但是,满朝文武官员,一听说辽东事,便都缩着头,不吭一声,皇上说:“谁去接任辽东经略呢?”
  皇上连问了几遍,无人敢承担,也没有出来举荐。熹宗气得两手乱颤地说:“这满朝的文武,难道都是白吃皇粮的么?你们领了俸禄,不感到羞愧吗?……”
  这时候,孙承宗毛遂自荐地说道:“皇上若能信得俺,就让俺去吧!”
  皇上当即封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并经略辽东,又踢上方宝剑一把。
  这时,孙承宗不得不说道:“能得到皇上的信任,这是俺最大的荣耀!即使到了辽东,上刀山,下火海,俺也心甘情愿!只是有一点,俺想说出来,又耽心皇上听了生气,因此不敢说。”
  熹宗立即说道:“你说罢!朕不生气,也不怪你。”
  孙承宗便说:“小时候读书,听老师讲过孔圣人的学生——曾子的故事:一天,有人来到曾子家里,对曾子的母亲说道:”曾子杀人了!“
  曾子的母亲听了以后,没有理他,心里说:“简直胡说八道!俺的儿子怎么会杀人?”
  她坐在那里连动也没动一下。
  等了一会儿,又来了一个人,对她说:“曾子在外面杀人了!”
  这回,曾子的母亲心里不由得怔了一下子,俺那儿子可是远近闻名的贤人啊!他是不会随便杀人的!
  她仍然坐在椅子上没有起来。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人又跑来对她说:“曾子在外面杀人了!”
  这时候,曾子的母亲再也沉不住气,慌忙从椅子上站起来,匆匆跑了出去……“
  孙承宗讲到这里,停了一下,看着皇上说:“俗话说:知子莫若父母,像曾子的母亲那么了解她的儿子,信任她的儿子,可是,三个人都说‘曾子杀人了’。她也流不住气,吓得慌忙逃走了。”
  “俺在辽东任事,一定会竭忠尽智,效犬马之劳,以报答皇上对俺的恩情。只求皇上明察秋毫,不要听信挑拨俺君臣关系的言词。”
  熹宗皇帝听了,脸上觉得热辣辣地,心里也有些不大快活。但是,当前是危急存亡之秋,弄不好,江山会倒,朱姓王朝很有可能败坏在自己手里。所以不能发火,还要指望孙承宗这样的人,去执干戈以卫社稷呢!……
  于是,皇上点了点头说:“你放心大胆地干吧!等你打败了后金,收复了辽东,朕还要重重地赏你呢!”
  第二天,熹宗皇帝亲自送孙承宗到城外,手捧御酒,为他饯行。
  孙承宗拜谢皇恩,翻身上马,领了家兵家将,往山海关而去。
  且说孙承宗上任后,重用宁前兵备金事袁崇焕。两人密切合作,共筑宁锦防线。
  这个袁崇焕,广东东莞人。父亲原是明朝的一个将领,回乡后以养花自娱,兼教儿子武艺。
  崇焕六岁上学,即练开引搬石条,跳土坑,随着年龄增长,逐步练习拳脚,学习刀枪棍棒。身体越练越结实了。
  九岁以后,外家拳,内家拳他都喜爱。由于天资聪慧,加上勤奋好学,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已能打败大人了。
  一百多斤的担子,放到肩上,崇焕挑起就跑。邻人们说:“十几岁的孩子有这么大的力气,长大以后,会了不得啊!”
  一天,他到亲戚家去,无意发现一个白胡子老人,从雷公庙的矮墙里跳了出来。
  当时,他想:矮墙有六、七尺高,那老人起码有六十多岁了,还能从墙上跳过,一定是个有很强武功的人。
  于是,他走上前去,对着老人说:“你老人家有这么好的本事,肯收俺为徒吗?”
  白胡子老人笑道:“俺本来是不收徒弟的,也没有什么本领,如果你愿找苦吃,就跟着俺走吧!”
  崇焕连忙跪下,口称:“师父在上,弟子袁崇焕甘愿吃苦!”
  老人将他扶起说:“行,起来吧,跟俺到黑山口三皇庙去!”
  袁崇焕随老人进到三皇庙里,过了些日子,才知老人叫胡子阿元,他不但轻功好,而且擅长通臂拳。因此,平时劈木材,老人不用斧子,只用手掌,一劈一块,咔嚓直响。
  袁崇焕跟着老人,每天学习通臂拳,同时学习轻功提纵之术。三年之后,能跳过五尺高的矮墙了。
  一天晚上,老人对他说:“今夜三更天以后,俺教你雷角掌的方法。三年之后,定能有成。不过,你要牢牢记住,不能随便用雷角掌打人。”
  当夜三更以后,老人手把手地教他,直到四更多天,他才掌握了要领。
  次日起床后,崇焕发现师父留下一张字条在桌上,已不辞而别了。
  原来那老人年轻时,得过他父亲的恩慧,这次是来报答的。
  袁崇焕以后再也没有见过他的师父了。
  且说回家以后,袁崇焕一边读书,一边练习雷角掌,日子过得紧张、勤奋。
  一次,他到集上买东西,见到一家肉店老板,用杀猪刀背打学徒。他见小学徒被打得不出声了,老板还在打。
  袁崇焕顿生怜悯之心,随上前劝阻。那老板不但不听,反用刀背去砍崇焕。
  崇焕伸手夺过老板手中杀猪刀,朝街上一扔,并抓住老板手腕。
  老板的手腕顿时红肿起来,疼得直嚷嚷,崇焕没有松手,问老板说:“以后还这样打学徒的吗?”
  老板连连告饶,说:“再也不敢打了。”
  这时,崇焕才将手一松,老板滚到地上,捂住手腕喊疼。
  可是,那学徒却抓住他的手说:“你这样地整他,以后俺更加受苦了。”
  袁崇焕心里想,他说得也有道理,便走上前把老板扶了起来,从口袋里拿出两粒治伤特效的药丸,交给老板说:“吃下这两粒药丸,你的手腕就不疼了。不过,俺得告诉你,俺走了之后,如果俺发现你再打学徒,或是故意找他麻烦,到时候,俺将对你不客气了。”
  说罢,崇焕用两指头,将那厚厚的案板移开,迈开大步,走出肉店大门。
  老板看了,吓得直伸舌头,再也不敢打学徒了。
  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天命四年),袁崇焕考中进士,在福建邰武任知县。人们都说他为人慷慨,心雄胆壮,富有谋略。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天命七年)正月,正当广宁失守,袁崇焕进京朝见皇帝,被人推荐,破格提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
  不久,他亲自到山海关考察。回到京城,他向皇帝表示:“若能给俺兵马钱粮,俺一人足以守关。”
  当时,朝野上下,一片惊慌失措,南逃之风,在广大官民中间盛行。袁崇焕的豪言壮语,禁不住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希望。
  熹宗皇帝十分赏识,提拔他担任山东按察司企事山海关监军的职务。
  他在王在晋麾下任职,由于尽心尽职,政绩突出,又被提升为宁前兵备金事。
  孙承宗到任后,二人志同道合,谈得投契,整日忙于练兵备战,有时在一起切磋武艺,谈兵论武,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再说后金攻下辽阳之后,下命令说:“城内所有汉民,一律剃去额前头发,以示归顺;有不听从命令者,一当查到,格杀勿论。勿谓言之不谕也!”
  第二天,原辽阳通判黄衣,剃掉头发,光着脑袋,披着大蟒衣,骑上一头又高又大的骡子,手里敲着铜锣,沿街走着,喊道:“凡是自动剃掉头发的,都是大金的顺民;不剃发的人,要被砍头!”
  于是辽阳城里沸沸扬扬起来,不少的人都乖乖地剃了头发,当了大金的顺民。浑河路上,几乎都剃了头发,成为辽阳城的“模范头”。
  俗话说:十个指头还不是一般长哩。还有不少的辽民,他激于民族的义愤和气节,纷纷起来反抗,宁死不肯剃发。
  当黄衣的游行队伍来到辽南街时,开始有一群孩子站在街道边上,向黄衣投掷石块,并齐声喊着:“汉奸卖国贼!汉奸卖国贼!……”
  有些妇女沿街站着,一齐向黄衣身上吐唾沫,乱哄哄地骂着:“汉奸不要脸!汉奸该死!……”
  突然,在辽南街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