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四书五经合集 >

第42部分

四书五经合集-第42部分

小说: 四书五经合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原文】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 王犹兴。”
  【译文】
  孟子说“一定要等待有周文王那样的人出现后才奋发的,是 平庸的人,至于豪杰之士,即使没有周文王那样的人出现,自己 也能奋发有为。” 
  【读解】
  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所谓时势造英雄,在一定的时代和环境影响下,在领袖人物 的率领下,的确可以涌现出一大批奋发有为的人物来。   不过,按照孟子的观点,要等到一定的时势,一定的领袖人 物出现后才奋发的,还算不上是豪杰之士。真正的豪杰之士,是 可以造时势的人,是没有领袖人物出现,自己也知道奋发有为的 人。
  当然,孟子所谓“兴”,不一定非指改天换地、改朝换代的大 事,也不一定要求个个都去做那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主要是 指精神方面的奋发有为,乐观向上。说到底,就是要求大家自强 不息,不要以“不能”为借口,这也不为,那也不为。
  只要人人奋发有为,个个都是“文王”。又何必一定要等到圣人出现才来拯救我们呢?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有所者作属权版,作制情倾湖西饮龙由书本
  123456789101112memgzi…118。htm
  上一页
  回目录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原文】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译文】
  孟子说:“仁德的言语不如仁德的声望那样深入人心,好的政 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样赢得民众。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 百姓喜爱。好的政令得到百姓的财富,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
  【读解】
  法家重政令法治,儒家重教育德治。
  政令法治治人,教育德治治心。
  治人人畏,治心心服。
  以儒者的眼光来看,心服才是真服。因此,法治是不得已而 为之,德治才是根本所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这是德治。
  “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这是法治。
  德治法治双管齐下,天下才能大治。
  这是我们今天的看法。 是不是有点亦儒亦法的味道了呢?
  ………………………………………………
  良能良知,通行天下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 良知也①。孩提之童②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 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注释】
  ①良:指本能的,天然的。良能、良知已作为专门的哲学术语,以不译为妥。②孩提之童:指两三岁之间的小孩子。
  【译文】
  孟子说:“人不用学习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 是良知。两三岁的小孩子没有不知道亲爱他父母的,等到他长大, 没有不知道尊敬他兄长的。亲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没有 其他原因,因为这两种品德是通行天下的。”
  【读解】
  良能良知是与生俱来,人人皆有的,正如“恻隐之心,人皆 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 皆有之”(《告子上》)一样。比如说,亲爱父母,尊敬兄长,这 长是人的良能良知,不用教导,不用学习就知道的。进一步推导, 亲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所以,仁义也是属于人的良能良 知范围。这就又回到“仁义礼智,非由外好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上面去了。由此可见,孟子为了推行仁义礼智这些 儒者所崇尚的道德,真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不遗余力。绕过去,绕 过来,从方方面面来论证,最后都落脚到仁义礼智这些天经地义 的道德上面来。由此要求人们行仁义,国君行仁政,天下成为仁 爱礼让的大同世界。
  应该说,儒者的理想是非常不错的,其主张人性向善,主张 仁爱礼让也是很有吸引力的。至于孟子所说的良能良知是否存在, 那就只有各人们心自问,体察自身,从而作出各自的回答了。但 起码的一条,亲爱父母,尊敬兄长,这似乎还是通行天下的伦理 道德。当然,并不排除有所谓件送不孝,大逆不道的特例,而且, 越到现代,这种特例似乎越多起来了。
  ………………………………………………
  操心虚患,多能通达
  【原文】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①。独孤臣 孽子②,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注释】
  ①疢(chen)疾:灾患。②孽子:古代常一夫多妻,非嫡妻所生之 子叫庶子,也叫孽子,一般地位卑贱。
  【译文】
  孟子说:“人的品德、智慧、本领、知识,往往产生于灾患之 中。那些受疏远的大臣和贱妾所生的儿子,经常操心着危难之事; 深深忧虑着祸患降临,所以能通达事理。”
  【读解】
  最粗壮的树,并不是生长在丛林中,而是生长在空旷的地方. 最成功的人,并不是生长在顺境中,而是生长在逆境里。
  清代人石成金《传家宝》说: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弗兰西斯·培根说:
  “顺臣境最易见败行,逆境最可见美德。”
  说到底,都是“生于忧患”。所以不要悲叹出身贫寒低微,不 要抱怨遭人排挤。要感谢命运,感谢困难,甚至,感谢你的敌人。
  ………………………………………………
  大人者正己而物正
  【原文】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 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 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译文】
  孟子说:“有侍奉君主的人,专以讨得君主的欢心为喜悦;有 安定国家的臣,以安定国家为喜悦;有顺应天理的人,当他的主 张能行于天下时,他才去实行;有伟大的人,端正自己,天下万 物便随之端正。”
  【读解】
  人有人不同,花有几样红。
  不仅人各不同,人品各异,就是从政的品格也有高低不同。孟 子这里所列举的,就是几种不同的从政品格。
  “君人者”专以阿谈逢迎为务,尽妾妇以道,是宦官宠臣之 列。
  “安社稷者”是忠臣,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忠也往往有愚 在其中。
  “天民者”替天行道,不限于一国一君,如伊尹、姜太公之类。
  “大人者”有圣德感化万物,领袖群伦,正己而天下平,是尧 舜禹汤文武等人中龙凤,百年难遇一二。
  孟子显然是赞赏“天民”,尤其是“大人”这样的圣贤级人物 的。但不知他会把孔子和他自己放在哪一个等次上?事关圣人,他 既没有说,我们也不好主观臆断,妄加揣测了罢。
  ………………………………………………
  君子有三乐
  【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 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 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注释】
  ①故:事故,指灾患病丧。②怍(ZUo):惭愧。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 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读解】
  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
  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话说:‘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 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作而已。”
  也就是说,一乐取决于天意,三乐取决于他人,只有第二种 快乐才完全取决于自身。因此,我们努力争取的也在这第二种快 乐,因为它是属于“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 在我者也”的范围,而不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 得也,求在外者也”的东西。(见本篇13·3)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陶渊明)
  俯仰无愧,君子本色。
  君子之乐,莫过于此。
  当然,作为教书先生,孟子还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 快乐。如果我们不是教书先生,那除了一乐家庭平安,二乐俯仰 无愧之外,还该三乐什么呢?或者,时代进化了,还有没有四乐、 五乐呢?
  ………………………………………………
  君子本色,表里如一
  【原文】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 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①不加焉, 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 也睟然②,见于面,盎③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注释】
  ①大行:指理想、抱负行于天下。②睟(sUi)然:颜色润泽。 (3)盎(ang):显露。
  【译文】
  孟子说:“拥有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民,这是君子所想望的, 但却不是他的快乐所在;立于天下的中央,安定天下的百姓,这 是君子的快乐,但却不是他的本性所在。君子的本性,纵使他的 抱负实现也不会增加,纵使他穷困也不会减少,因为他的本分已 经固定。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于内心,外表神色清和润泽, 呈现于脸面,流溢于肩背,充实于四肢,四肢的动作,不用言语, 别人也能理解。”
  【读解】
  治国平天下是人间的赏心乐事,也是儒学外治(与内修相 应)的最高境界。但对于真正的君子来说,穷达都是身外事,只 有仁义礼智根于心,清和润泽显于外才是本性所在。
  孟子所描述的,是一个胸怀高远,雍容大度的儒雅君子!外 在形象与内在灵魂统一,表里如一,通体流溢着生命的光辉。
  想来,即便在儒教中,这也不过是一个理想人物罢了!
  因为他已超越了治国平天下的境界,就像尼采笔下的查拉图 斯特拉,站在高高的山上,睥睨着人类。
  但他不是超人,因为他并没有离开人间,没有上过查拉图斯 特拉那座山。
  ………………………………………………
  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原文】
  孟子曰:“易其田畴①,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 或礼,财不叮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 大,无弗与者,至足矣②。圣人治天下,使有寂票如水火。寂粟如 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注释】
  ①易其田畴:易,治,耕种;田畴,田地。②矣:这里的用法同 “也”
  【译文】
  孟子说:“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老百姓富足。饮食有 一定时候,费用有一定节制,财物便用之不尽。老百姓离开了水 与火就不能够生活,可是,当有人黄昏夜晚敲别人的门求水与火 时,没有不给与的。为什么呢?因为水火都很充足。圣人治理天 下,使百姓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