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二战全景纪实 >

第77部分

二战全景纪实-第77部分

小说: 二战全景纪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可是,他们心里纳闷:我们没有打中飞机怎么会有这么多飞行员跳伞呢?当他们还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降落离地200米的德军就向他们扫射,许多挪威士兵就样稀里糊涂地死去了。德军迅速占领了福纳布机场。
  为了庆祝胜利,德军临时拼凑了一支军乐队作为先导,满怀胜利者的喜悦心情,一路吹吹打打地开进了挪威首都——奥斯陆。
  奥斯陆失守后,挪威国王及政府成员撤离了首都,向覆盖着冰雪的北极森林转移。与此同时,德军还冲破英国的海上封锁,袭击纳尔维克、特隆赫姆等重大港口城市。当天中午,挪威海岸港口城市奥斯陆、阿伦达克、克里斯蒂安松、斯塔万格、埃格松、卑尔根、特隆赫姆、纳尔维克等先后陷落。
  就在奥斯陆混战之时,吉斯林闯入电台发布文告,自封为政府首脑,下令全国人民停止对德军的抵抗。由于吉斯林请求过希特勒尽快出兵挪威,并协助制定侵略方案,挪威人拒绝承认他组成的政府的合法性。
  4月10日,德国政府派驻挪威大使布劳尔前往挪威国王哈康七世避难的艾耳佛鲁姆小镇劝降,要求他任命吉斯林担任新政府首脑。这位德高望重的哈康七世当即表示拒绝,他说:“我不能任命吉斯林——一个为我国人民以及人民大议会的代表所完全不信任的人为首相。”哈康七世顽强不屈的态度激怒了希特勒,他下令出动飞机,轰炸了哈康七世所在地——艾耳佛鲁姆小镇附近的纽伯格宋村,企图炸死国王和所有挪威政府成员。
  眨眼间,德军的狂轰滥炸,把纽伯格宋村笼罩在火光和尘烟中。
  由于国王和政府成员事先躲进附近的森林,纳粹军队的阴谋没有得逞。他们站在深可没膝的雪地里,望着纳粹空军的暴行,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只有对纳粹的刻骨仇恨。他们拍掉身上的泥雪,擦干身上的血迹,继续北上,坚持反法西斯斗争。
  整个挪威面临全部陷落的处境。4月9日,英国下达了夺取卑尔根和特隆赫姆的命令,在海上拦截德国军舰。是日下午,15架英国海军轰炸机炸沉了停泊在卑尔根的德国巡洋舰“哥尼斯堡号”。4月10日,由5艘驱逐舰组成的英国舰队开进纳尔维克,袭击了停泊在大港内的5艘德国军舰,击沉2艘,重创3艘,还炸沉了港内所有的德国货船,击毙德国海军司令邦迪海军少将,然后胜利返航。
  4。激战北欧(3)
  但英国舰队刚驶出纳尔维克港湾不久就与另外一支德国舰队遭遇,双方进行了激烈混战。结果英国损失惨重,有2艘军舰被击沉,2艘受重创。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闻讯后,立即组成庞大舰队进行报复。4月13日,曾经参加过日德兰海战的英国战列舰“瓦斯巴特号”与航空母舰“狂暴号”一起,率领9艘驱逐舰,横扫纳尔维克港面,击毁德国驱逐舰10艘,消灭了停泊在港内的所有德国军舰。
  4月20日,英法远征军在纳姆索斯港口登陆,另一支部队在昂达耳斯内登陆,夹攻挪威港口特隆赫姆。由于德军掌握制空权,猛烈轰炸英法军队后方,给英法远征军的增援和后勤供给造成很大困难。德军方面虽然地面部队实力弱于对方,但得到了空军强有力的支持,再加上大胆进攻、迅速出击,弥补了地面部队的不足。结果英法军队伤亡较大,连连败退。无奈,英法远征军分别从上述两地区撤退,转而与挪威军队合并在一起,把进攻重点放在北方的纳尔维克。
  纳尔维克的重要性正如丘吉尔所指出的:“如果我们不能夺占纳尔维克,将成为一个重大的不幸,因为德国将控制铁矿区。”5月12日,英、法、波兰和挪威四国共出动25万人的优势兵力对纳尔维克发起强大攻击,经过15天的苦战,终于夺取该城市。
  这时西欧战局恶化,德军已攻入比利时、荷兰和法国北部,英法近40万大军被包围在敦刻尔克。英法决定把优势兵力集中到法国战区,因而决定将纳尔维克港口予以破坏后放弃。6月7日,英法远征军撤出纳尔维克,挪威国王哈康七世与政府成员一起乘英国巡洋舰“得文郡号”撤退到伦敦,在那里组成了流亡政府,并与英法结成了盟国。
  6月8日,德军重新夺回纳尔维克,2天后完全占领了挪威。
  吉斯林政府并没有得到德国主子的欢心。德国驻挪威大使布劳尔拒不承认吉斯林政府,他在大使馆门前布下岗哨,严禁吉斯林出入。德军总司令法尔肯霍斯特将军也宣布不再支持他。4月15日吉斯林被免职,转而出任主管复员工作的长官。其职权被德国派出的“挪威占领区德国专员”特波文取代,直到1942年德国才重新恢复其首相职位。德国战败后,吉斯林以叛国罪被挪威判处死刑,他的名字被作为卖国贼的代名词,遗臭万年。
  挪威落到了德军的手中,它保障了德铁矿砂供应通道的安全,为德国海军打开了通往北海和大西洋的大门,使德国空军基地与英国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几百英里,为未来的英德空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时,德军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希特勒的铁蹄已经蹂躏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并越过险峻的阿登山脉,进入法国境内,逼近英国本土。在德军咄咄逼人、势如破竹的气势下,英法联军节节败退,溃不成军,正向敦刻尔克沿海地区聚集。
  前线战败的报告不断传到英国,国内各阶层人民情绪激昂,坚决要求抵抗德军的侵略。政府内部出现了一场深刻的骚动,反对党强烈要求下院对战争形势问题举行辩论。因此,在5月7日开始的两天辩论中,不论是执政党还是反对党,都以非常严酷和激愤的态度攻击政府,特别是针对张伯伦首相的攻击更甚。有人说:“看在上帝的面上,走吧!”前首相劳合·乔治也说:“我庄严地声明,首相应该以身作则,首先作出牺牲。因为在这次战争中,没有比首相牺牲自己的职位,更能对胜利作出贡献的了。”
  推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早在1938年,德国法西斯的坦克、飞机、大炮和如蝗虫般的步兵扫荡欧洲时,没有当权的丘吉尔曾告诉人们,德军的下一个目标也许是英国。然而,当时任英国首相的张伯伦并不认为这是正确的,他把希望和平的美意寄托于纸上。
  1938年9月14日,张伯伦第一次赶到德国,向希特勒乞求不要进攻英国。希特勒满足了张伯伦的请求。就在张伯伦回到首相官邸,高兴劲尚未消失之时,德国已把英国作为眼中钉、肉中刺了。
  张伯伦匆匆忙忙地再次赶到德国。希特勒在戈德斯贝格接见了张伯伦。吃了德国人的定心丸,张伯伦的心稍稍平静了些。9月20日,他第三次赶往德国拜访希特勒,再次乞求希特勒,希望希特勒与英国政府签订《英德和平宣言》。最后希特勒同意了。张伯伦从这一纸空文中,深深感谢希特勒的诚意。
  张伯伦回到英国后,趾高气扬地向全国公民宣称:“……《英德和平宣言》的正式签订,乃是我们两国人民永远再不彼此进行战争这一愿望的象征……我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要求同胞们应该去安然地睡觉,战争决不会延伸到英国……”
  张伯伦哪里知道,正是在他处于和平幻觉时,希特勒却凭借《英德和平宣言》这张废纸的掩护,加速了对英国的战争准备。
  历史果真给张伯伦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慕尼黑协定的墨迹未干,希特勒就在1939年3月鲸吞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而且马上又提出波兰问题。就这样,要求一个接着一个地被满足,新的要求又一个接着一个地提出来,希特勒欲壑难填。
  1939年春天,张伯伦开始对政策作了调整。在国内,他宣布重整军备,实行义务兵役制,增加军事拨款,建立适应欧洲大陆作战的远征军。在国外,他同法国正式结成了军事联盟,并对波兰、罗马尼亚、希腊、荷兰、丹麦、瑞士等国提出安全保证,力图形成一个对德包围圈,制止德国的侵略。但是此术已无回天之力,可怕的战争在步步逼近。
  4。激战北欧(4)
  面对国内一片埋怨声,张伯伦于1940年5月10日下午6时,向英王乔治六世递交了“引咎辞职”的辞呈。半个小时后,66岁高龄、已经10多年没有在政府部门任职的丘吉尔被召见入宫。国王以一种锐利和奇妙的眼光注视了一会儿丘吉尔,然后对他说:“你知道不知道为什么我找你来?”丘吉尔顺着他的情绪回答道:“陛下,我简直想不出为什么。”国王笑着说:“我要请你组织政府。”丘吉尔立即表示愿意遵命。当晚10点,他就把5人内阁的名单呈交给国王。
  这样,以丘吉尔为首的战时内阁便宣告成立。
  丘吉尔在大敌当前的严重关头,临危受命。5月13日,新首相在下院发表了施政演讲,宣布了新政府的政策。丘吉尔说:“我没有别的,我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就是用上帝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上还从来没有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这就是我们的政策。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去争取胜利;没有胜利就没有大英帝国的存在,就没有大英帝国所代表的一切,也就没有促使人类朝着目标前进的那种时代要求和动力。我满怀兴奋和希望担负起我的工作。我深信,人们不会让我们的事业遭到失败。在这个时候,我觉得我有权力要求大家的支持。我说:起来,让我们把力量团结起来,共同前进!”丘吉尔这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投身到反法西斯的伟大斗争中去。
  温斯顿·丘吉尔是英国现代史上一位极负盛名的政治家。青年时代,他就立志致力于政治事业。1905年,31岁的丘吉尔担任了殖民地事务部次官这一政府高级职务,开始了他的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政治生涯。此后,他的职位不断提升,影响越来越大,先后担任了贸易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军需大臣、殖民大臣、财政大臣,并两度出任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18—1921年任陆军大臣和空军大臣期间,曾积极策划武装干涉苏联,叫嚣要把十月革命产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丘吉尔自1929年卸任财政大臣。1932年间,有人告诉斯大林,丘吉尔完蛋了,已是强弩之末了。斯大林没有苟同。他预言:“只要英国人再遇上麻烦,他们也许还需要这匹老战马。”1939年丘吉尔重返海军部,但被排斥在内阁之外。这期间,他没有按照惯例退休,而是以一个记者、作家和画家特有的敏锐洞察力来关注世界历史的风云变幻;以一个历史学家和一次大战参加者所具有的丰富经验来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有益的批评和建议,因此,他成为一个声望很高的下院“后座议员”。
  1932年夏,丘吉尔访问巴伐利亚,看到一群群渴望为国牺牲的德国青年正情绪高昂地在大街上游行,他感到德国“战争意识”的重新抬头,并为此惴惴不安。1933年,希特勒上台。丘吉尔清醒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