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二战全景纪实 >

第6部分

二战全景纪实-第6部分

小说: 二战全景纪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还担心自己那些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法西斯党徒们到时候能否打败政府军。
  因为当时只要装备良好的普里埃塞将军指挥的罗马师团出兵干预,法西斯分子的进军就可能被击溃。
  但他同时也知道,要取消这次进军也很困难,因为法西斯分子的狂热已达到顶点。
  27日,墨索里尼忽然改变主意,决定恢复同政府之间的谈判,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这场危机,以免冒政变失败的风险。
  经过一整天的激烈交锋和紧张的幕后交易,法克塔首相同意把财政部、海运部、农业部和殖民地部等4个部交给法西斯党。
  但在最后一刻墨索里尼拒绝了,因为这时他又得到最新情报,得知政府军是站在法西斯党一边的。
  当天晚上,意大利国王艾曼努尔三世召见法克塔首相了解情况。
  经过长时间交谈,法克塔向国王递交了辞呈,但没有被批准。
  28日上午,法克塔首相在几位亲信的怂恿下态度转趋强硬,没有征得国王同意即向全国下达戒严令,命令军队接管各地政府,切断主要城市电话线,炸毁通往罗马的铁路。
  与此同时,墨索里尼也以最高统帅的名义在法西斯党机关报《意大利人民报》上发表所谓《革命宣言》,宣布法西斯向罗马进军已正式开始,呼吁政府军要严守中立,不要干涉法西斯的进军。
  表示法西斯党只反对怯懦无能的政客,资产阶级和工农群众都不要惧怕法西斯党掌权。
  28日,这一天是黑衫军预定向罗马进军的日子。
  尽管政府发布了戒严令,各地黑衫军仍按事先命令向罗马进发。
  为阻止法西斯的进军,法克塔又前往奎里纳莱宫谒见国王,要求批准全国戒严令。
  而胆小怕事的国王却拒绝了法克塔的要求。
  国王这种态度,使法克塔首相大吃一惊。
  原来27日夜间,当法克塔首相离开王宫后,国王又召见了军队的高级将领,询问他们对法西斯进军罗马的态度。
  除了少数人外,在场的大多数将领都表示支持法西斯。
  他们说,宁愿把政权送给法西斯,也不能送给受苏俄支持的左派。
  当天晚上,墨索里尼收到法西斯进军节节胜利的消息,高兴得一夜没有合眼。
  由于政府军和警察不执行政府命令,采取中立立场,黑衫军几乎没有遇到阻击,便兵临罗马城下。
  共产党领导的部分革命群众虽然进行了一些抵抗,但因力量过于悬殊,很快便被法西斯暴徒镇压下去。
  这一天,一群资产阶级政党的国会议员曾前往米兰求见墨索里尼,试图用改组内阁的办法换取墨索里尼同意签订休战条约,但遭到他的无情嘲弄。
  墨索里尼对他们说:“这次我决不放下屠刀,非要获取全部胜利不可。
  我不但希望改变意大利政府的方针,而且要改变意大利人民生活的方向。“
  这些乞求和解的议员们只得悻悻地溜回罗马。
  29日上午,墨索里尼的一个亲信从罗马给他打来电话,说:“国王将委派你职务。”
  墨索里尼在电话里表示:“很好,很好,但我要白纸黑字的确认。”
  还说:“一旦接到国王的确认,我马上去罗马上任。”
  在法西斯势力席卷全国的情况下,国王已经没有别的选择。
  只好指派39岁的法西斯组织创建人墨索里尼为意大利第27任首相。
  29日下午,墨索里尼接到国王首席副官齐塔迪尼将军的电话,通知他前往罗马组织新政府。
  墨索里尼感到意外,兴奋异常,却又要求对方把电话内容以电报形式发给他。
  电报是这样写的:“米兰墨索里尼阁下:国王陛下请您立即前来罗马,因为他想委任您组成内阁。
  顺致敬意齐塔迪尼将军(签名)“当日,墨索里尼驱车离开米兰前往罗马。
  临行前,黑衫军冒着倾盆大雨为他举行了狂热的欢送仪式。
  他到罗马后,立即前往王宫会见国王,并邀请国王检阅了已进入罗马的10万法西斯武装部队,以显示他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11月6日,墨索里尼正式宣誓就职。
  至此,他的武装夺权目的终于达到,意大利开始进入法西斯统治时代。
  墨索里尼的上台,对德国纳粹运动无疑是火上加油,促使他们也加速了夺权步伐。
  3。初露锋芒的希特勒(1)
  1919年秋天,驻慕尼黑德军第二步兵团的情报员阿道夫·希特勒接受一项任务,要他查明一个叫做德国工人党的情况。
  这个小党是由慕尼黑机车工厂钳工安东·德莱克斯勒和报社记者卡尔·哈勒在1919年1月共同创建的。
  当时德国正在魏玛共和国草创时期,国家虽然混乱但却相当自由,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组建政党,仅在慕尼黑正式登记的政党就多达49个。
  9月12日晚,希特勒身穿便衣前往星角啤酒馆,参加德国工人党的聚会。
  参加这次聚会的共有25个人。
  希特勒坐在角落里,听着这些愤世嫉俗者发泄对社会和对他人的不满。
  开始,他觉得会议开得很沉闷,认为这是一个与其他许多新组织没有什么不同的新组织。
  他正想离开时,有个自称“教授”的人站起来发言,建议巴伐利亚邦脱离德国,同奥地利组成一个南德意志国家。
  这一观点同希特勒建立统一的大德意志国的思想大相径庭,因而惹恼了希特勒。
  他不待允许便冲到房间中央对这位“教授”大加痛斥,使在场的人目瞪口呆。
  散会之后,希特勒刚刚走出啤酒馆,这个党的副主席德莱克斯勒便追上来递给他一本自己撰写的小册子,题名是《我的政治觉醒——一个德意志社会主义工人的日记选摘》。
  第二天,希特勒又接到该党领导委员会的一张明信片,说已经吸收他入党,并请他于9月16日到绅士街48号老罗森巴德旅馆出席德国工人党领导委员会会议。
  事情来得很突然。
  没有任何商量,便自做主张吸收他入党,希特勒感到这个小党的做法十分可笑,曾想回信予以拒绝。
  但他那投身政界的欲望又提醒他不能轻率决定,应该好好想想。
  他躺在第二步兵团营房的床铺上,回忆起过去30年的人生历程。
  1889年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勃劳瑙镇的一个日耳曼人家里。
  其父阿洛伊斯是一个磨坊帮工与一个贫家农妇的私生子。
  阿洛伊斯13岁时流浪到维也纳,在那里学会了做鞋手艺。
  后来当了海关警察,不久又被提升为海关职员。
  作为一个来自落后林区的私生子,这无疑是令人瞩目的平步青云。
  阿洛伊斯一生结过三次婚。
  他的第一个妻子是海关关长的过继女儿,因身体虚弱,没有生养就去世了。
  第二个妻子是位旅馆厨娘,为他生了一男一女。
  第三个妻子克拉拉·波茨儿,本是阿洛伊斯的外甥女,两人相差23岁。
  年长的舅舅和年轻的外甥女结婚之后,一连生了5个孩子,但前3个全都夭折,第4个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1895年,6岁的希特勒被送进公立学校去读书。
  在小学期间,希特勒学习勤奋,成绩优良。
  有一次年终期考,12门功课全获满分。
  老阿洛伊斯希望儿子能步自己的后尘,将来当个公务员,因此,在希特勒小学毕业之后又硬让儿子进了林茨州立中学。
  但希特勒并不羡慕公务员,他说:“我一想到将来坐到办公室里成了不自由的人,就十分厌恶。”
  他当时对绘画很感兴趣,向父亲表示将来要当艺术家。
  老阿洛伊斯一听就火冒三丈,当即回答说:“只要我还剩一口气,就决不答应。”
  于是,希特勒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反抗”。
  不过,他知道胳膊扭不过大腿,只能用消极方式进行反抗。
  他的办法是,喜欢的课程就认真学,觉得没意思的就罢学。
  结果一年下来,他的数学和自然史两门不及格,只得留级蹲班。
  1903年1月3日,希特勒的父亲突然发病去世。
  其母克拉拉虽然宠爱希特勒,但作为丈夫遗嘱的继承人,仍然要求儿子读完中学。
  希特勒仍然用荒废学业的办法同母亲对抗。
  1905年,16岁的希特勒得了肺病。
  医生对他母亲说,像希特勒这样的身体,将来不宜坐办公室。
  克拉拉只好让步,同意希特勒离开普通中学,待病好之后去考艺术院校。
  在此后的两三年里,希特勒以养病为名,既不上学,又不学习谋生技艺,整天在风景秀丽的多瑙河畔消遣游荡,陶醉在做艺术家的美梦里。
  在这期间,他学过绘画,也学过几个月钢琴,还曾偷偷爱上了林茨城里一个叫施蒂芬尼的姑娘,但从未当面表示过。
  希特勒后来对人说:“这些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简直好像梦幻一般。”
  1907年9月,希特勒肺病痊愈之后,便挟着一大包自己的画作前往维也纳报考艺术学院。
  但因习作不及格而名落孙山。
  他又想进建筑学院,但因没有中学毕业文凭也未能如愿。
  两次碰壁之后,希特勒怀着不被人理解的愤懑心情,悻悻地回到林茨。
  1908年12月,希特勒的母亲因病去世。
  他含着泪水埋葬了母亲,然后将未成年的妹妹托付给异母姐姐,便提着一只旧衣箱告别乡亲,再次踏上前往维也纳的征程。
  他暗暗发誓,不干成一番事业,决不回来见父老乡亲。
  3。初露锋芒的希特勒(2)
  到了维也纳,他第二次报考艺术学院,结果仍然未被录取。
  此后的五年里,他一直生活在维也纳。
  对于富人来说,维也纳这个奥匈帝国首都是个尽情享受的天堂,是个寻欢作乐的场所,但对希特勒这个空手闯世界的青年来说,这里则是一个艰辛和痛苦的地方。
  他后来多次对人说,这五年是他贫困与不幸的五年,是一生最悲哀的五年。
  那时,他没有正当职业,主要经济来源是那每年300克郎的孤儿抚养费。
  为了糊口谋生,他开始当小工,帮人干些扫地、扛行李之类的杂活。
  后来当所谓“小画家”,画一些风景画或明信片请人帮他出售。
  所得收入非常微薄,不足以填饱饥肠。
  他经常从一个街头流落到另一个街头,白天在小酒馆或候车室里以廉价食品充饥,夜间便睡在公园长椅或随便哪家的大门洞里。
  有一段时间,他还进了流浪汉收容所,掉进了被人看不起的社会最底层。
  希特勒在维也纳虽然囊中羞涩,却有非常充裕的空闲时间。
  他除了逛公园、进剧院之外,经常光顾宫廷图书馆,阅读各种书籍。
  他翻阅过荷马史诗、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但丁的《神曲》、斯蒂夫勒、易卜生和左拉的作品。
  在德国作家中,他读过维兰德、赫尔德尔,歌德、席勒、荷尔德林、赫贝尔、苏德尔曼、霍普德曼等人的作品。
  除了文学著作外,他还阅读了大量政治、宗教和军事书籍。
  其中给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德国泛德协会主席恩斯特·哈泽写的宣扬大德意志主义的《德意志的世界政策》、法国贵族戈平写的鼓吹种族主义的《人种不平等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