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兴唐 >

第480部分

兴唐-第480部分

小说: 兴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弘儿,只是说一说,也让大家探讨一下,不妨。”
得到武则天同意,李威才继续说下去,道:“突厥最强大的时候,东到东海,西到波斯,南到雁门,北到塞北无人之地。甚至包括岭右诸国。石、拨那汗(汉之大宛)、康、曹、米、何、安、史、火寻(花刺模子)、吐火罗、活(悒怛,已灭)、帆延、罽宾、健驮罗、骨咄、护密、俱密、护时健、解苏、久越得健、多勒健、怛没、巴里黑、石汗那、石匿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国家,人种不一,风俗习惯不一,然而几乎全部突厥化。这不算,再来看吐蕃,又吞没了多少部族,可现在有几个部族,特别是核区高原地区,没有被吐蕃化的。再远,还有大食,法兰克、拜占庭,皆是如此。他们怎么统治的,穷征暴敛,很少善待这些部族酋长与百姓!为什么我们中原只能用羁縻?没有了羁縻,连统治都不可能,难道一点吸引力都没有了吗?”
这个问得很尖锐,偏殿里又再次哑然。
“意识!我朝因为耕地原因,禁杀马牛,民间饲养的只是鸡鸭鹅与猪,不饮乳、不吃牛肉、不穿毛料的衣服,食之黍稷,衣之桑麻。又害怕世人重利轻义,重农抑商,税务仅来自农桑租调。现在父皇与母后处理国政,是良政,大臣也尽心尽职,所以国家支出尚能平衡。就是这样,前几年还有放廨钱的事发生。一旦入不敷出,又只好在盐茶酒上打圈子,再次苛剥百姓。这是百姓勤劳,所以政权得以维持。然而夷胡是怎么做的?有的生存环境恶劣,为了生存,能农就农,能牧就牧,能商就商。大食那点大的地方,为什么能这么快扩张,正是有发达的商业系统。各位,休要说大食不好,今天大食国力,不亚于我们唐朝多少了。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对胡人来说,能有什么吸引力?于是只好打,打完了再抚,但无论那一种,都在加重百姓与国家的负担。”
可以说,李威这是第一次尖锐地提出此弊端。
诸人皱了皱眉头,又不能驳。
“这是根本,再说策略,太宗时做得不是很完善……”指边境安塞胡人的,但没有明说。突围回来后,裴行俭婉转地对他才来到青海提出此事,做了批评。然后又委婉说了原因,李靖功还,李世民斥责颉利有死罪五,然封了右卫大将军,突利甚至封了北平郡王,食邑千户,远超过李靖的卫国公与七百封户。阿史那思摩封为怀德郡王,其他降胡诸酋封赏皆高于汉将。
这不仅是拉拢安抚,也是掣肘。
当时诸将能力超群,又立下许多不世之勋,特别是李靖,又不象程知节、秦琼与尉迟敬德那样,是李世民的真正嫡系,高封诸胡,也是一种掣肘与平衡。
后来的策略也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大多数朝臣的想法与后来李威做法一样,化散于中原,强迫这些突厥人汉化,然而最后李世民却采用了温彦博的策略,也是掣肘。温彦博理由很牵强的,说有悖人伦,还让这些部族不能打散,原来什么样,后来什么样,散于边境。又是生活习惯不同,示问今天河南关中有多少汉人是原来魏文帝率领迁来的鲜卑人种?
这是掣肘功盖于世的李靖等将的,而且李靖一还朝,温彦博立即串通萧瑀弹劾李靖治军松懈,致令胡虏奇宝散于乱兵之手。李世民立加斥责,斥责完了再封赏李靖。说到此处,裴行俭一脸仰慕地说道:“这才是帝王心术的生动表演。”
平衡掣肘是帝王必须做的,可要做实事,要分轻重,而不是李治为了权利,什么都不顾了。
后来李世民也意识到有许多麻烦,是塞边,可太重了,终不大放心的。大约此时李世民多半有些后悔,但先前原部不动,现在又不好打散往中原安顿了。只好再次让阿史那思摩率领许多突厥人再次返回草原。
但到了李治手中,又塞了不少胡人在边境,也延用了李世民后来采取的隋朝策略,对草原分化治理。比如扶持傀儡殷王轮与比粟。但做得很不好,比如比粟,漠北九姓本不相属,实力相当,但唐朝却让回纥人为尊,导致了仆固、同罗、思结、拨也固四部反唐,结果天山(内蒙乃于都斤山)让薛仁贵打得很惨。
因此,这个策略也不是很成功的,于其说是拉拢,不如说是强大的武力强行让漠北铁勒九姓臣服的。
没有再说了,毕竟一个是他的爷爷,一个是他的父亲。
而且这两人做得算是不错,自己若没有裴行俭几乎剖心般的开导,同样也没有明白为什么英明神武的祖父大人,为什么犯下了这个看似的低级错误?
但当时是掣肘了,李靖回到朝堂上十分老实,几乎闭门不出,省怕惹祸上身。李威也没有怎么反感,比起汉高祖与朱元璋,对功臣来说,赵匡胤、刘秀以及自己这个素未谋面的祖父,算是做得很好。
可为后代留下了隐患。
于是话锋一转,道:“今天我兵已弱,他兵则强。而且青海屯了重兵勇将,防守吐蕃。再加上裴侍郎前往西突厥,又有论钦陵有可能的挑唆,此时他们不反,还等到什么时候?”
说突厥人会反,是有原因的,但直到今天李威才说了出来。不说出来,这些人也不相信。
郭正一皱着眉头说道:“陛下,那么怎么办?”
吐蕃人野心勃勃,青海未平。西突厥乱象生,新罗北上,再加上东突厥再谋乱,想一想,就让人头痛了。
“没有办法阻止,生活习惯的不同,注定了我朝没有吸引力,想要他们臣服,只有自身保持强大。”然后看着李治,那意思,还是你来吧,不要多考虑突厥人的事了,想一想怎以样使唐朝变得更强大起来。


第521章 东园岑寂(下)
儿子的淡定,让李治有了底气。
有的事看史书很难看出来的,李治早期各个军事方针没有重大失误,是因为有李绩作为头号重臣,在朝中出将入相,再加上唐朝军队还没有真正走向衰落的结果。李绩一死,不仅是对吐蕃,就是西域与新罗,都出现了一系列的失误。这些失误串连起来,从对新罗的无可奈何,西域安西四镇时得时失,到青海大非川之败,也是让东突厥人看到“黎明”的重要象征。
不过自己这个儿子懂。
于是先说了第一件事,先易后难,一开始说兴修水利。这个得罪的利益不多,容易通过。
然而裴炎立即说道:“但朝廷没有那么多钱帛。”
裴行俭所率部队很少了,可既然出征,就得花钱,青海好不容易拿下来的,就是裴炎也不敢大意,拿它当筹码,因此,主动配合地再度迁去了五万多百姓。依然远没有党项人数量多,可当地汉人的比例已经变得可观起来。这又要花钱。
但是若象李威所说,东突厥乱起,将会发生一场更大的战役,国库里那有那么多的钱帛?
李威这才开口道:“前几年裴侍郎传授我兵法时,曾经说过一句话,虽然说不能过份穷兵黜武,但一味防守肯定是落入下风的策略,比如突厥,如果让其坐大,西边到灵武,东边到幽州,二千多里的边境线不得不派重兵防守,那个开支将会……”
几人都默然不语,后果很重的。
李威话锋一转,又说道:“也无妨,吐蕃论氏兄弟因为国内事务压迫,这几年不大可能再兵,除非我们在东突厥又遭到重创,但……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钱帛的事,诸位不劳牵挂,我自有策略。可勘探需几年工夫,必须现在要准备,什么时候朝廷有钱帛,什么时候才可以动工。”
既然儿子做了如此重大的让步,又是为了国家,许多话李治没有说,比如郑家一行,比如钱的事,说出来,李威很麻烦的,无论对倭国的策略,或者再放海客名额。
这一说,裴炎再无疑议。
乘热打铁,李威乘势,让薛元超将诏书写好,递到裴炎手中,明天颁发天下。
裴炎再次狐疑地看了李威一眼,这件事只要钱到位了,就是大功一件,争议又很少,以诏书颁发,不管是不是太上皇想的主意,或者是皇上想的主意,史书记载时,只能将功劳算在太上皇与太后身上。
但这一次皇帝回京后立即谨见,无疑是谈判的,这是谈判的结果?
不大相信,将诏书小心的收了起来,继续观望。
李治这才说了第二件事,用制书与诏书同发,确立军务监与武举,武举时用糊名制度。其实科考也可以用糊名制度,可李治心中也在犹豫不决,一个糊名制度,等于取消了权贵阶级的许多利益,临到头,胆怯了。
就是这样,有了糊名制度,依然还有一些权贵会感到不满。
此事拖了很久,而且各方战事没有停息,缺少将领成了当务之急,特别是东突厥给诸人带来的压力,薛元超没有犹豫,再次将这道制书与诏书同时起草。
李治又说了第三件事。
“不可啊,”裴炎立即说道。
这引发的争议有可能比糊名制更重。
其实这时候裴炎是第一个看出来事情真相的人,皇帝取得了优势的局面,到上阳宫面谈,利用这个局面迫使太后做出让步。但这个让步不是为了他个人的权利,而是为了让这三件大事落实下去。
能想出来,可此事自己绝不能表示默许,不然以后会有许多人痛恨自己。
李威眼中有些不悦,道:“我刚才还说过,为了让蛮夷诚服,我们赏赐他们钱帛,教其种植、务桑织衣,甚至教其子弟文化,各种技术,连造纸的技术都不惜相传授。为什么是枝叶,让其壮大,却损自己的子民?”
“陛下请三思而后行,”裴炎说完后,看着武则天,心里想到,不仅是利益的牵涉,也是关系到你家是不是能长久下去,百姓一起开了心智,如何治理?
但李威根本不相信,后来的宋明清,举国上下皆是普及教育,连范仲淹那样的穷孩子都能读上书,也没有听到过说全国普及了教育后,百姓因此造反,不服皇帝管辖的。并且即便普及,又有几个穷人家的孩子能读起书。只能说是一普及,会有更多寒门子弟得以进入朝堂罢了。
同时也用眼睛看着武则天。
武则天思索了一下说道:“这样吧,先在关中与河南两道普及示范,其他各道州县自由取之。”
关中与河南两道是京畿要地,不怕百姓开化。其他各道自由取之,就象后世的承包到户一样,想普及也可以,不想普及也行。而且牵涉的利益纠纷与产生的疑虑会减少。
李威抚手道:“妙。”
这样的母亲,才是他心中最想要的母亲。
武则天都发话了,薛元超只好再次书写制书与诏书。
三件大事落实下去,李威长松了一口气,做了皇帝以来,这才是真正做的三件实事。
李治看到事情结束,今天他心情不恶,挥手说道:“上酒菜。”
尽兴而欢,宴罢,各自回去。
第二天三道诏书颁发,大家膛目结舌,随着一系列的事情发生,怀州一案迅速结束下来,武全子行凶杀人,被处死刑,秋后问斩,那个庄园吞并的田地与发放了超高利息,全部归还给受害者,人都问斩了,李威那道制书自然成了一纸空文,僵持的局面也就松懈下来。
武承嗣又得到了武则天的授意,香黛不能再纳了。本来心中戚戚,虽然美人是好,自己地位与幸福更好,于是立即应允。只是一个小媵,武承嗣自己不愿意,武则天不能强迫。这件乱点鸳鸯谱的事,自然也就结束了。并且也没有驱逐西方来使。
至于行刺案,没有将它定为行刺案,查得也草草,更查不出来。武承嗣心中有些不甘,然而也不敢较真,真查下去,万一有一个死士咬定是他指使的,自己将会与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