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秦始皇大传 >

第67部分

秦始皇大传-第67部分

小说: 秦始皇大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最想的还是早日息影林下,为你灯下纺纱课子!”齐虹叹了口气:“蒙武,你会不会骂我太不知足?”
  在蒙武和齐虹走了以后,秦王政忽然又想起韩非这个人。
  他笑着对王后说:
  “我军已攻占平阳诸城,如今正在整顿休补,隔进攻邯郸还有一段闲暇时间,要不要找韩非来谈谈以法治国的道理?”
  “我自读他的《孤愤》、《说难》等书以后,也一直想见见他,当面向他请教,只是说要他来,他就会来,没有这么容易,而且也非待客之道。同时,听说他为人甚为孤芳自赏!”
  “这寡人自有办法,请不来一个韩非,寡人如何求才招士,又如何平定天下!”
  秦王政哈哈大笑。
  王后暗暗皱眉。
  第十四章 韩非遭忌
  在秦王政巨大压力下,韩王只得派韩非出使秦国,希望能藉韩非的游说,缓和一下秦军的攻势,让韩国透一口气。虽然韩王安对这位堂兄学者并不抱太大的希望,他总认为韩非只知道谈理论,本身并不通晓权变,而且性急口吃,有时说话会得罪人,但他抱着希望,既然秦王如此看重他,多少对韩有利。
  韩非以前也曾对他多次进言,要他建立制度,注重法治,他总觉韩非立论迂阔,短时间见不到效果。而韩国地小力弱,夹在楚秦两大之间,两强交战,它必须在中间遭殃,如今秦国更是明目张胆,公开宣称要去掉这根哽喉咙的鱼骨,韩非还在跟他说什么人性本恶,需要法律来规范,现在送他到秦国去,至少可落得一个耳根清静。
  秦王政对韩非倒是竭诚欢迎的,在召集百官上殿,隆重的接受韩非呈上的国书后,晚间更以国宴招待,丞相等大臣作陪。
  宴毕,秦王政待群臣散去,单独在南书房招待韩非,连赵高都未带,李斯也未奉邀,两人都是又羡又妒,恨得牙痒痒的。按照秦王和王后的约定,进得南书房的都是贵客,除了两人以宾主之礼相待,奉添茶水都是由王后亲自动手。
  王后也读过他的〈说难〉、〈孤愤〉等书,内心对他敬佩得不得了,甚至为〈说难〉中的弥子瑕故事,触动怀抱而流过泪。能见到作者本人,当然非常高兴,舍不得离开,于是她就留下陪着秦王政,听韩非大发议论。
  秦王政对韩非也是一见就有好感,只见他长得面目清奇,留着三绺清须,悬胆鼻,方口,长眉,一双眼睛黑白分明,充满着智慧的光辉,行止之间自有他的贵族气度。
  韩非虽不像一般辩者口若悬河,说话却也是条理分明,层次清楚,不兴奋激动的时候,口吃并不严重。不过由他两眉间深长的皱纹,秦王政以老人所授的相人术告诉自己,这人很容易兴奋激动,当然口吃的机会也就多了,和这种人辩论,最好的战术就是说歪理刺激他,最好是对他作人身攻击,很快他会气得连一句话都说不清楚。
  当然秦王政不会这样,他请他到南书房来,就是要听他有关建立法治制度的见解。
  因此,他们先交谈了一点天下大势和各人的看法,秦王政从他那里得到不少策略上的好构思,但只要韩非一提到韩国问题,秦王政就将话题转到别的地方去。
  于是,韩非心里明白,秦王灭韩的意志是不可动摇了,他找他谈话完全是为了要和他研究秦国的法治推行。
  他们谈人性善恶问题,谈建立法治制度,韩非的议论都深获秦王政心,王后也在一旁听得入迷。
  “韩先生就留下来协助指导寡人吧。”秦王最后要求。
  “臣有自知之明,著书立说尚能当行,处理政事、待人接物,就非臣之所长了。”韩非推辞说。
  “先生这句话就不对了,”秦王笑着说:“著书立说目的也是为了用世,否则留给虫咬,岂不是白辛苦一场。”
  “各人天生性格和禀赋不同,”韩非微笑着解释:“有的辩才无碍,机智善变,适合奉使国外,不辱君命;有的雄才大略,目光远大,适于为人君筹划策略;有的细心严谨,勤于治事,可为主上牧民施政。”
  “先生自认是哪种典型呢?”
  “臣性急口吃,又多牢骚,只有关在家里著书,舒解一下郁闷了。
  “先生所言恐怕太过谦虚了!”秦王政摇头说:“据寡人所知,先生也曾数度劝说韩王,怎么会没有一点用世之心?”
  “眼看故国削弱,而主上尽用些谄媚阿谀的大臣,臣太过着急,不自量力作些无用之谏乃是有的,至于说参与政事,那就不是臣的本意了。”韩非仍然固辞。
  “其实,”王后在一旁插口说:“请韩先生留下为秦建立或是修改一些秦国刑名制度,那不是两全其美吗?”
  “商君为秦订下的法令制度已经够完备了,”韩非说:“问题是在执行。”
  “难道先生认为秦国执法有什么不妥之处吗?还请指正。”秦王说。
  “执法贵在平等,不能有法外之人,最好连人君也不能例外,”韩非看了秦王政一眼又说:“儒用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权贵显要不服法律限制,执法者多歪曲法令来将就个人,这都是法无法彻底执行的主要原因,所谓上行下效,因此罚应自上起,而不是所谓的刑不上大夫!”
  “先生此言正合吾心!”秦王政击案称善:“今后寡人就要照此做了。”
  “先生言'说难',我们主上倒是很容易说服的。”王后在一旁凑趣。
  秦王大笑,韩非亦不觉莞尔。
  谈着谈着,不觉东方已白,又该是秦王上早朝的时候。
  秦王吩咐近侍传诏奉常,为韩非准备常居之处,他想将韩非留下,收为己用。
  临散前,秦王突然想起一件事问韩非说:
  “姚贾这个人先生可曾听说过?”
  “姚贾此人是臣旧识,甚有才干,”韩非是学者脾气,有话直说:“他曾做过魏国大梁的门监,但常做些收贿买放之事,后来为人告发,逃到赵国,由人介绍在赵王跟前为臣,最后又因事被逐,大王为何问到这人?”
  “哦,没什么,只是顺便问问罢了。”秦王脸上出现了不愉之色。
  其实由于李斯的极力鼓吹,以及姚贾本人的办事能力,秦王政已封姚贾千户食邑,尊为上卿。
  而韩非这段无心的老实话,又由李斯派在秦王身边的耳目传到李斯和姚贾耳中。
  在李斯府中密室里。
  李斯、姚贾和赵高正在烛光中谈韩非的事。
  “根据主上和韩非深谈通宵,王后在一旁亲自添茶水的情形看来,韩非已得到主上的欢心,”李斯紧皱着眉头说:“韩非一受到重用,就没有我辈安身的余地了。”
  “这是你自己引狼入室,怪得了谁?”赵高阴阳怪平地尖声说:“谁教你要在主上面前将他说得那样好!”
  “其实我并没有什么美言,只是顺着主上的意思说了几句罢了,想不到会将这个祸害带进来。”李斯叹口气说。
  “你们还好,我可惨了。真想不到的是我,无端端的他要在主上面前说我的坏话!”姚贾哭丧着脸。
  “先别争论,现在我们三个共同想个办法,看怎么可以除掉这根眼中钉。”赵高阴沉地说。
  三人暂时沉默,烛光在三人脸上晃动,暗亮不定。
  姚贾生得五短身材,却有个特大号脑袋,额头宽广表示他的聪明,眼大,耳大,鼻和口都大,在相人术来说,属于早年得志的奇相,唯一的缺点是眼无定睛,和赵高一样,说话想事,都在骨碌碌的转个不停。
  他们三人如今已结成一党,是秦王政面前最红的亲信。
  赵高不必说了,名虽仍为中车府令,却掌管着秦王的印玺和机要文书,秦王批阅文书,有时还会问问他的意见。
  姚贾负责为秦王献策,举凡军国大事都会出题要他拟订对策,乃是秦王政最信任的策士。
  李斯官居廷尉,总管全国司法,自从司法改制后,全国廷尉以下一直到最低层的亭尉,都形成了一个上下、左右有指挥联系关系的体系,廷尉不但掌握中央官吏的生杀大权,也是全国最高司法首长,权限比以往大得太多。
  最重要的,他还掌握着对国际之间的间谍组织,对客卿还负有监视任务,凡是客卿都对他畏怕三分。
  他们三人联手已将蒙武逼得心灰意冷,自动请求随王翦出征韩国,担任他的裨将。秦王政虽然有点舍不得他离开身边,但念他是将门之后,自小学习兵事,要想大成,当然要先去军中磨练和建功,也就勉为其难地准了。
  目前他们排挤的对象是国尉尉缭,李斯搜集到他以前在魏国任官的优良忠心事迹,用来反证他对魏国太忠,来秦目的值得怀疑。
  秦王对尉缭日益疏远,早想去掉他的国尉职位,一时还找不到人来替代,好在秦王军政大权都是一把抓,国尉只是承他的意旨办理军政方面的日常事务,尉缭暂时换不换没多大关系。
  三人想了很久,姚贾最先开口说:
  “这件事有关我本身,主上不问起,我没有机会辩白,希望两位助我一臂之力。”
  赵高转动着眼睛,拍拍脑袋说:
  “依我的看法,对付韩非还是可用对付尉缭的那一套办法。”
  “你是说搜集他忠于韩国的证据,证明秦国不能用他?”李斯有点不解地问。
  “正是,主上多疑,只要提出证据让他自己去想,不要建议他该怎么做,这样反而最有效。”最了解秦王政脾气当然莫如赵高。
  “其实,”姚贾拍拍大头说:“照你们这种反证法,主上最该相信的应当是我!”
  “为什么?”赵高、李斯同时不解地问。
  “因为我不忠于魏,又见逐于赵,不只有死心塌地地对秦效忠了吗?”姚贾转动着眼睛,摇晃着头,活像舞台上的小丑。这倒是真的!怎么天下会有如此无耻之人!
  但他和他们是站在一条阵线上,要对付那些宗室和旧臣,他只有和他们联手,实际上内心中,他厌恶赵高的丑陋猥琐,也恐惧他的阴险毒辣。至于对姚贾,他怀疑秦王政在用人上面,头脑是否出了问题。就算他不知道姚贾的过去,看这种长相也配食邑千户,拜为上卿?
  不过回头一想,他不觉哑然失笑,姚贾不是他极力推荐给秦王的吗?不是在呈报他过去资料时,有意向秦王省略这两段的吗?
  李斯在烛光下的脸也显得神情不定,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他自己这样做法不也是极其矛盾?虽然他李斯在秦王面前,还不至于像赵高那样像条哈巴狗,或是像姚贾那样装小丑,可是在别人的眼中他像什么呢?
  称得上是自己知己的蒙武,不也是因为他和这两个人合流而疏远他,甚至为了眼不见心不烦而主动请求率兵出征?
  也许,唯一能用来安慰他自己的就是那句话——大海不嫌污流,所以形成其大。人至清就没有徒众,就像水太清不会有鱼一样。
  “李大人在想什么,想得如此出神?”赵高问。
  “哦,我在想,姚兄的话也许有道理,”李斯好久才回过神来说:“我们三人轮流在主上面前说韩非的好话,不断说他如何如何忠于韩国,主上是举一反三的聪明人,他会明察到韩非绝对不会忠于秦国!”
  “我还知道主上是个极端果断的人,自己不能用,绝不会让别人用!”赵高嘿嘿地笑了。
  “不,也许我们不应做得太绝,将韩非撵出秦国也就够了,他到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