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秦始皇大传 >

第54部分

秦始皇大传-第54部分

小说: 秦始皇大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赵高看看兴高采烈的蒙武,很难过这场争论这样快就输给了他!
  蒙武急忙赶往李斯府邸,在半路上他还一直在想如何跟他措辞,因为他认为李斯虽为客卿,官并不大,但偌大府第,说要解散善后,总得费一点时日,诏命上限三天,应该是在第三天走。
  谁知道李斯做事干脆利落,一天之内就将诸事处理就绪,第二天就走了,信到他手上时已是下午的事,现在秦王命他留客,李斯已经走了好几个时辰。
  他望着空洞洞的庭院,想起和李斯的交情,不免有点感伤,但记着秦王的命令,李斯无论在哪里都要带回来,这是一项“绝命”,含有找不到李斯就不要回来见他的意味。
  他急忙又赶到东门,找到司阍察问。门监告诉他,早上辰时李大夫就带着一个家人,驾着一部单马安车出了城。
  蒙武心里越急,越想不出好办法,尽管天已秋凉,英俊的脸上却流满汗珠。小个子的门监看不过去,请他进到门守的小衙门里,为他斟上一杯茶帮他出主意。
  “李大夫出秦一定要经过函谷关,”门官说:“只要交代函谷关的守将注意就好!”
  “你不知道,要下军令须得请到王命,这又得花费时间,同时前命只限三天离开咸阳,李大夫又是书呆子脾气,假若他游兴大发,在秦境游山玩水十天半个月的,我到哪里去找他!”蒙武自言自语地发牢骚。
  “那也是啊,”门官附和着他说:“他若离开大路,不经关卡,在渭水上钓半个月的鱼,主上就会等不及,蒙大人你也就没办法在主上面前交差,那真没面子!”
  “是啊,”蒙武不自觉地也学着门监的口吻:“这点事也办不好,真没面子!”
  “那也是啊,请王命下军令要费时间……”门监沉吟着,忽然他一拍大腿,高兴地说:“嘿,我倒想起一个办法!”
  病急乱投医,他并不指望这个看来呆头呆脑的矮子会有什么好办法,但他还是要姑且一听。
  “请教有何办法?”蒙武拱手行礼。
  “蒙大人,千万别这样客气,大人肯坐下来喝小人一杯茶,就是给小人莫大的面子了,行礼小人担当不起。”
  “请教!”蒙武是急惊风碰到慢郎中,他急欲知道办法,这个小个儿门监却和他歪缠,但是他自己要问别人,他官虽大,也不能翻脸发脾气,他又拱了拱手。
  “大人,”门监连忙摇手制止,他不说答案反而问了蒙武一句:“秦国什么系统最严密,办起事来最快?”
  “缉拿人犯系统吧?”蒙武不懂他问话的意思。
  “对啊!”门监又拍了拍大腿(这老小子真是得意忘形)说:
  “蒙大人去向廷尉报案,说李大夫盗了机密文书出秦,不出三天,哦,他才走没多久,不出几个时辰,不管他在渭水上钓鱼也好,在官道上赶路也好,包管有人送他回咸阳,你只要坐在家里等就好了。
  “这样不好吧?”蒙武犹豫地说。
  “那小人就没有办法了!”门监不说话,露出送客的神色。
  蒙武告辞,门监恭送。
  蒙武上马再仔细一想,稍加修改,这个主意的确可行。他明白,假若直接向廷尉说出奉秦王命找李斯,这位宗室大臣可能阳奉阴违,拖延时间,加上没有王命,说不定根本置之不理,因为李斯在秦王面前言听计从,早已是这些宗室旧臣的眼中钉。往更坏处想,这班人知道秦王急着找他,也许会设法逼他走快点,才好除去这枚眼中钉。
  他向廷尉报案,说是他有份机要文书为李斯借阅,他不小心带走了,希望搜查李斯下落,并暂时扣留,不准出境。
  蒙武是秦王的心腹大臣,这项机要文书当然非同小可,廷尉立即飞出传骑,下令全国侦缉系统,搜查李斯下落。
  蒙武离开廷尉,找了两匹快马,带着一名家人沿途赶去,他默默祝祷:
  “李斯兄,也许会让你受点委屈,但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待见面时再当而道歉吧!”
  果然,他快马直追,沿途打听,一天一夜以后在丽邑县尉衙门见到李斯。因为李斯是名臣,只受到软禁的待遇,准备押送咸阳,但也忍受了几个时辰的惊吓。
  李斯看到蒙武来,高兴地跳站起来,大声向他说:
  “武兄,你来得正好,我奉秦王命离境,这里的县尉却说我私带机要文书出国,将我的行李搜遍了,搜不出还是不让我走,这是怎么一回事?”
  “斯兄,事情一时说不清楚,我这里先道歉,你受的委屈我日后会补偿。”
  蒙武拿出证件证明自己就是报案人,县尉一听是蒙武,连忙赶办领人手续,将李斯交给蒙武带走。
  出得县尉衙门,李斯仍然是一脸不高兴,蒙武陪笑说:
  “斯兄受一点委屈也是值得的,小弟是奉秦王命特地请斯兄回去,一时无法,只有出此下策。小弟赶了一天一夜的路,途中识吃了点干粮,先找家酒家,喝点酒细谈。”
  在一家具有乡土风味的酒馆,两位大臣找个清静雅房,要了酒菜,据案大嚼,菜味本来就不错,尤其是配上古法泡制的汾酒,一面饮酒一面谈未来军国计划和个人抱负,蒙武家人在一旁侍候,不知不觉竟谈到东方发白,意犹未尽。
  据两人日后回忆共同承认,那天他们喝到平生最好的酒,吃到最好的菜,他们对人谈话也从来没有这样坦诚过。
  秦王和李斯谈了一天一夜,蒙武在旁侍坐,三人脸上都未带丝毫倦容。
  秦王政佩服李斯所学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更深通刑名经济,真可与中隐老人品美。更重要的是他热衷名利,可与之有所作为,不像他跟中隐老人初见,老人就已老迈,虽教他各种学问,却并不刻意激发他有所为的雄心,老人只要他凡事顺其自然,水到自然渠成。
  听老人训话如食淡茶白饭,也许是日常必须,不无营养,却食外无味,只是为了有所受益,勉强听下去。好在老人也不愿多说话,凡事点到为止,要他自己去想,要像这样谈一天一夜,恐怕他早睡着了。
  但李斯不一样,他的谈话像烈酒,喝一口就会兴奋,还想再喝一口;他的见解像辛辣菜肴,入口就感刺激,越吃越想吃。
  李斯向他分析了天下大势,说明各国的强处及弱点,结论是:经过秦国这多年的用间和挑拨分化,诸侯各国合纵之约已解,近年来更是互相征伐,血战不已,秦国如今应趁各国兵连祸结,民生凋敝之际,迅速出兵器定天下。
  他又提出:欲灭六国,首先最有利的目标是韩国,因为韩地小民弱,容易征服,在战略上吞掉韩国,一方面可以先声夺人,使天下震恐,另方面师一出即竟全功,对我军士的士气和自信都有增益的效果。
  蒙武在一旁插口取笑他说:
  “李大夫是韩国人,提出首先灭韩的主张,不怕故国父老怒骂吗?”
  “蒙大人差矣。”李斯正色说:“天下本为一,只是周室积弱,历代共主昏庸,才造成诸侯割据、自相残杀、民不聊生的惨况。灭六国统一天下,正是我大王替天行道的义举,因为只有统一,天下才能免却战争之苦。”
  这正合秦王政的心意,他忍不住击案称好。
  “至于我本人,”李斯又继续说:“一向以天下人自居,只要对天下黔首有利,牺牲性命都在所不惜。何况,首先灭韩,也就是首先让韩解除战争之苦,蒙大人要是肯进一步仔细想,也许还会说在下偏袒自己的故国呢!”
  “不错,”秦王政有所悟地接着说:“先攻占韩,在我可以解除尔后出兵赵楚侧背的威胁,在韩也可免去多少年来借道及战祸波及之若,这是一举两得的事。”
  蒙武笑笑不再说话。
  另外,李斯取出几张带来的羊平地理图,他一一展开在几案上和秦王政及蒙武观看。只见这些地理图绘得非常详实精细,举凡地形要点、通路、城市、村落、粮食、水源地等的人口和人力与资源提供能力,全都清晰地注出。
  “先生真是有心人!”秦王政赞叹。
  “臣一向以天下为己志,尤其在秦这几年奉命主持间谍系统,对各国人物、天时和地志,莫不尽力搜集。”
  秦王政点头称好。
  李斯跟着话题一转,谈到秦国内政的种种得失,他总结说:
  “秦地民风淳朴,怯私斗而勇公战,重法纪而不徇私,这是孝公变法所留下的遗风,但自吕不韦当国这多年后,官民风气都逐渐败坏,常发生官商勾结共谋利益的情事。由于工商业发达,各国商人云集,将各国尤其是楚赵的颓废淫乱之风带来,民风走向浇薄自私,唯利是图,追求个人享受,而置国家乡里于不顾,财富逐渐集中于少数人之手,特别是外国商人之手,这种情形继续下去,再过若干年,就会出现农村破产,农民无以为生,集体流入城市,而城市无法容纳,种种乱象将由此而生。”
  “先生认为应该如何防止?”秦王政忧形于色地问。
  “再用商鞅之法,并予加强,重农抑商,以维国本。”李斯简要地答复:“发展国家经济,节制私人资本,以积国富。”
  “愿先生助我。”秦王政诚恳地要求。
  “臣当一一拟定详细计划,再请大王过目。”
  “好!”秦王击案。
  在讨论完敌我情势和内政得失以后,秦王政等三人共同得到一个结论——
  整理内政与并韩同时进行,然后视情况先灭赵魏,再及燕楚;齐国地偏,与秦不接邻而最富强,于最后集中力量灭之。最重要的战略改变是:秦国不再像以前那样蚕食各国,适可罢兵,而是按先后次序,全力整个吞并。
  中隐老人主动派侍僮找秦王政来,在秦王政坐下后,两者有以下一段谈话。
  “听说你和李斯谈了一天一夜,而且很中你的意,是吗?”
  “老爹真是隐者不出门却知天下事,谁告诉老爹的?”
  “宫中正在盛传,何必要人告知?只是我要事先提醒你几句话——水到渠成,顺其自然,凡事强求,必有恶果。”
  “不过,如今诸侯自相征伐,财竭民穷,正是出兵统一天下的良机。”秦王政信心十足地说:“老爹不也是常教我,统一天下,彻底根绝战祸之苦,解救天下人民于倒悬?”
  “秦国不至于财竭民穷乃是凭藉巴蜀富饶的财源。但这几年的连年战争,十五岁以上壮丁死伤过半,你抚死恤伤还来不及,就想出兵征服天下?”
  “时不我予,等到各国休养过来,再合纵对我,就后悔莫及了,我想乘机顺势,也应该是所谓顺其自然吧!”秦王政带调皮意味地笑着说。
  老人长长地叹口气,然后闭目说道:
  “你眼前的神态,使我想起你的先祖秦孝公!”
  “我们两人有何相似之处?”秦王政显得非常高兴,与使得秦国由偏僻附庸一变为天下强国的秦孝公相比,本身就是很大的赞誉。
  “我想起商鞅说孝公的故事。”
  “哦,”秦王政有点失望,但由于好奇,还是说:“愿闻其详。”
  “当年商鞍以孝公宠臣景监求见,头次见面,商鞅言事,孝公不时打着瞌睡,等到商鞅走后,孝公怒骂景监,说他介绍来的人是个疯子,说的尽是狂言乱语。景监以此责怪商鞅,商鞅说,我向孝公说的是帝道,他听不懂。过了五天,孝公主动找商鞅去,这次谈话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