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阀 >

第706部分

宋阀-第706部分

小说: 宋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卫有“便宜黜涉”权,比如这回上书的成都知府,以及三州知州,他可以用反对变法的名义将他们调离,根本不算什么大事。
    【……第七百二十四章西部王文字更新最快……】a!!

第七百二十五章 弄走万俟?
    第七百二十五章弄走万俟?
    甚至,他还可以提请罢免,只是这样作动静比较大,不到万不得已不会用这种方法…g徐卫摇摇头,并没有说话,张庆见状问道:“这股风不遏制,以后事情会更多。”
    “我晓得。”徐卫道。“但调离几个府州长官没有用,根子不在他们身上。”根子当然不在这些官员身上,他们的后台就是宣抚判官万俟?,说得彻底一些,根源在朝廷。如果徐卫想弄走万俟?,不是没有办法,他完全可以有很多理由上奏朝廷,要求调走其人。更何况,现在徐良在台上执政,几乎可以肯定行得通。
    但徐卫不愿意这么干,本来他现在执掌大权,手握重兵,就属瓜田李下,一有风吹草动朝中就有会反应,为了一个万俟?不值得如此。
    “那就把根子都扯出来。”张庆正色道。
    “你有想法?”徐卫问道。见对方点头之后,他想了想,道“去吧,中午再说。”
    马扩的小儿子今天成亲,娶了个商人家的女儿,因此丰厚的嫁妆着实让同僚们羡慕了一把。他虽然是半路出家追随徐卫,但很受重用,官拜宣抚处置司参谋军事,在西军里也享有威名。因此他娶儿媳妇,不光徐卫亲自主婚,很多西军将帅虽未亲至,但一份厚礼总是跑不了的。婚礼办得很风光,酒席也很热闹,百十来桌宾客酒足饭饱散去以后,徐卫和张庆就被请到了偏厅用茶。
    “大王,张机宜,对不住对不住,才把宾客送走,怠慢了怠慢了。”这两个正说闲话时,马扩从外头匆匆进来。红光满面,一脸的喜气。
    张庆一见就打趣道:“你这么精神作甚?又不是你成亲。”
    马扩大笑道:“我怎能不高兴?这天下作父母的,哪个不盼儿女成家立业?今天一过,我就算交待完了。”他的几个儿子要么安排在秦凤,要么就在宣抚处置司,虽说不算什么身居要职,但前途几乎是保证了的。
    “新郎倌作甚去了?”徐卫笑着问道。
    “大王也知道,成亲就那么回事。这正酒一吃完,下午还得祭祖铺新床什么的,反正我是不管了。”马扩摆摆手道。
    “你倒是想管,人家让你管么?”张庆一直开着他的玩笑。
    “你这厮别耍嘴皮子,你那大儿子也快了。到时候,嘿嘿……”马扩笑道。徐卫和他这帮下属,就数他儿子生得最晚,像张庆的长子都已经十几岁了,再过个三四年岂不到替儿子娶亲的时候?
    一阵玩笑,张庆收起笑意,道:“子充兄,早会的时候你看到了吧?”
    “早会?哦,我又不是瞎子。哼,反正自打他来,碰上四川的事就跟灌了粪的庄稼一样,一茬一茬地出来。”马扩冷哼道。“那厮甭说你我,连大王也没有放在眼里过,一门心思都在搅和上了。”
    “这回成都府还有几个州的主官上书,十有是他撺掇的。这么搞下去,不是个办法。”张庆严肃道。
    “大王应该给他提个醒。”马扩正色道。
    “你又不是不知道,他是上头指派来的,为朝廷张目,轻易动不得。”徐卫捧着茶杯道。
    “我倒是有个想法,不知大王意下如何?”张庆试探道。见徐郡王点头之后,他继续道“现在河东府州县的主官倒是补得差不多了,但诸司还都缺着。大王兼任着河东宣抚使,依我看,大王不如上奏朝廷,辞了这兼差。”
    徐卫看他一眼,点头道:“继续。”
    “他的级别在那,等闲位置挪不动。但一路宣抚总还容得下他吧?”张庆道。
    马扩听到这里,有些不明白:“你说让大王辞去河东宣抚使,推荐万俟?接任?”
    “就是这个意思。”张庆道。
    马扩摇摇头:“我看悬,河东新复,百废待举,纯粹就是个烂摊子。这种差事,没几个人愿意接,虽说从川陕宣抚判官到河东宣抚使算是晋升,但他八成不愿意。再说了,河东那地岂是他能够镇得住的?别的还不提,光是河东各路兵马,估计就没有几个鸟他的。”这倒是实情,河东驻军,除了部分西军以外,其他几乎是清一色的义军改编。这些人面对徐卫,自然不敢耍任何花样,但如果换一个人去,恐怕弹压不住。他们在河东跟女真人周旋了多年,说是难听点,匪气难改,万俟?如果宣抚河东,有他受的。
    “不愿意?只要朝廷了话,他不愿意也得愿意,要不自己赋闲去罢!”张庆冷笑道。
    “只是,大王也说了,他是朝廷指派下来的,杭州能轻易变动么?”马扩质疑道。
    张庆笑而不语,徐卫前思后想一琢磨,这倒是个办法。举荐万俟?宣抚河东,能够掩人耳目,六哥在朝廷,批下来问题不大。到时候万俟?如果拒绝任命,就只有赋闲一条路可走。如果是从前,这办法或许得慎重,但现在却不同,一朝天子一朝臣……
    大宋兴熙元年二月,金国君臣收到了大宋皇帝驾崩的消息,这对他们来说是件好事。因为赵谌在位时,一贯对金强硬,坚持以武力收复失土。也正是在他在位期间,宋军完成了从被动防守到趋向反攻的转变。现在他一走,大金国就少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但另一个消息就不那么好了。大宋朝廷拒绝了单方面跟女真人议和,因为宋辽是同盟,如果要议和,金国就得跟宋辽一起谈。这倒大出兀术意料之外,在他想象中,自己几乎是忍痛割肉,拿出来淮西河东两块地盘,如此重利岂无法引诱到南朝君臣?
    如果和宋辽同时谈判,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先辽国会不会坐下来谈,还是个未知之数。其次,就算契丹人肯和谈,大金既许大宋淮东河南,那你拿什么去给契丹人?人家张口要燕云故地,你给么?而且此次对宋和议,最大之目的,在于破坏宋辽之同盟。并不是说大金国让人打得除了求和就没有其他路可走了。现在既然南方不上当,那么和谈就失去了价值,除了加紧准备军事斗争以外,没有其他选择。
    大金国现在面临的局面很艰难。南面要防西军,西面要防契丹,如果说南朝大规模北伐,还得考虑河南河北,确实不容乐观。不过接下来,徐卫和契丹人应该会联手去对付西夏,要破解这个困局,就得从此处着手。
    杭州,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徐良官邸。
    徐六因为拥立有功,晋爵国公,皇帝从新年以来,皇帝赏赐不断,极尽荣宠。他的儿子也因此升了官,徐家端得是风光。这日碰上旬休,他哪也没打算去,就有家里休息休息。
    “母亲。”踏入徐母房中,徐六执礼问安。
    “今日不去上朝?”徐母年近七旬,满头银丝,但身体还算好,耳目也灵光。徐家现在,就剩下这么一个长辈了。
    “儿今日旬休。”徐六回答道,说着上前搀扶母亲坐下。
    “徐四两口子安顿下来没有?”徐母问道。到底是婶娘,总记着侄儿侄媳来了江南这事。
    “回母亲的话,四哥在镇江供职,四嫂和侄儿侄女们,儿已经帮忙在城中寻了住处,安顿已毕,请母亲放心。”徐六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那就好,你二伯那个人脾气倔,又不会为人处世,往年呐,没少跟你父亲闹。不过现在人已经去了,谁还记他的不是?徐四徐九两个小的倒也懂事,你们是堂兄弟,自家人要团结。哎,你哥哥最近怎么没来信?”徐母年纪大了,总爱唠叨,但徐良却认认真真地听着,看得出来是个孝子。
    “最近西边要打仗,估计哥哥军务缠身。不过娘别担忧,哥哥现在是?延帅,不必再作那冲锋陷阵之事。”徐良宽慰母亲道。
    “又打?哎哟,这仗啊打了多少年了?女真人怎么还不消停?”徐母叹道。这些军国大事徐六自然不会和母亲详细解释,再者你说了她也未必懂,因此没多说什么。拜母亲起居完毕,他才回到书房。徐家五兄弟,只有他一个人是走的科举,进士出身,即使如今作了宰相,书本也是不曾放下的,这是深受其父徐绍的影响。
    刚看没几句,仆人在外头道:“相公,有兴元来的信。”
    “哦?拿进来。”徐六放下手中的书,仆人入内呈上书信,他一看封皮就知道是徐九写来的。徐家五兄弟里,虽说只有他一个读书人,但会作人的,就不止是他了。老九这厮别看是个带兵的粗人,心却挺细。平常就算没事,也是书信不断,逢写信必问婶娘安。隔三差五的,使人捎些东西来,不一定都是什么珍贵之物,但母亲每次收了,都要夸赞他几句。
    拆开信来徐卫先问了婶娘兄嫂安好,又再三感谢对于徐胜父子的帮忙。末了,才提到一件事。他打算上奏朝廷,辞去河东宣抚使的兼差,改荐现在的川陕宣抚判官万俟?宣抚河东。
    徐六看罢,就知道堂弟打的什么主意。万俟?是先帝专门安排到川陕的,其目的不言自明,相信这些日子没少给老九添堵。现在徐九打算举荐他为河东宣抚使,其用意,也是不言而喻的。就算把这人弄走,眼不见,心不烦。
    先写信来跟自己打招呼,是希望到时候帮帮忙。这事如果放在先帝驾崩之前,恐怕不好办,没法办。但现在却不一样……
    思量一阵,即提笔给徐卫回信,信写好,刚装上,仆人又来报道:“相公,有客来拜。”
    “谁?”徐良随口问道,他父亲徐绍在世时,这徐府就是门庭若市,现在他又任次相,这宾客自然少不了。
    仆人呈上拜帖,徐六瞄了一眼,面露欣喜之色,吩咐道:“先请他到花厅用茶,我随后就来。”仆人去后,他将徐九的书信收藏妥当,又将回信封好,这才离开书房。
    徐府花厅上,一人坐于客位,下人虽然给他奉了茶,但却摆在旁边没有动。端坐于椅上,神态平静。其人看模样已过知天命之年,两鬓夹杂着银丝,脸上的褶子也掩藏不住。脸庞削瘦,额宽鼻挺,凳下留一把须,梳理得整齐,全身上下都一丝不苟。身上穿着三品以上官员才配的紫袍,腰里的金带和鱼袋也象征着他不凡的身份。
    忽听有脚步声传来,他寻声望去,只见徐六快步而出。站起身来,往前走了一步到厅中,手抬起执礼,却没有急着说话。
    “会之兄,一路辛苦。”徐六满面笑容,几个大步上前来,执住他的手,显得很亲热。
    “见过徐相。”那人微笑道。你道此人是谁?不是旁人,正是前参知政事,秦桧。他本是徐绍的得力助手,后因故被解除“参知政事”,下放地方,作了个西京留守兼判河南府,除了本职工作以外,主要负责修缮皇陵。结果皇陵修毕,满以为可以回朝了,哪知又给调到了南方,继续以三品大员的身份作地方官。
    就这么苦苦熬着,终于熬出了头。徐良向新君赵谨上奏,建议将秦桧召回朝中复任参政,得到了批准。时隔多年,在外头游了一大圈,他终于又回到了权力中枢。想当年秦桧作御史中丞和参知政事时,还是英姿勃,但这些年的抑郁,使得此人苍老许多。或者,就是因为这段遭遇,磨平了他的棱角和锐气,让他现在看起来,就是个平和的老人。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