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阀 >

第703部分

宋阀-第703部分

小说: 宋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孙女进到内间。只见皇帝仍旧卧在榻上,若只从外表看,似乎跟前些天的昏睡没有太大差别。
    “从傍晚开始,圣上的脉象就不太摸得到了,臣恐怕今夜……”宋太医说着,也是哽咽不能语。左右太医、内侍、宫女闻听此言,也是“悲从中来”,永华宫里哭声一片!
    朱太后和张皇后两人靠在皇帝榻前,泪流满面,朱太后更是拍打着心口,悲痛欲绝!就连那皇帝长女,帝姬公主也呜呜悲鸣,哭得泪人一般。
    沈择立在人群中,不住地拿袖拭泪,一阵之后,他抽身出来,对一名下属道:“到德寿宫,请太上皇。”随即,又对另一人道“传我的命令,禁军把住各处宫门,严禁出入!”下属领命,正要离去,他一把攥回来,极力压低声音道“任何人,未奉诏,也不得出入禁中!任何人!”
    “包括……”下属本来还想问得详细一些。但沈择脸色变了,赶紧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吞了回去,低着头步出了永华宫。
    没过多久,太上皇赵桓闻讯赶来,他因腿脚不便是被抬过来的,当内侍搀扶着他进到儿子寝室时,也不禁涕泪俱下。白人送黑人,从来都是最悲伤的事情,哪怕是在帝王之家。就这么一直哭到二更过一半,年轻的皇帝并不有在亲人的悲鸣声中苏醒过来。
    当宋太医再一次摸皇帝的脉象时,手却似摸到烙铁!一下子抽了回来!他瞪大眼睛,嘴唇不住颤抖,强行定住心神再一次伸过去,赵谌已经没有了脉搏!心头狂震之下,作为臣子的他也还没有忘记自己医者的专业,又探了鼻息,结果,气息无全!
    此时,室内的人都处在悲伤之中,还没有谁注意到他的神情异常,除了沈择之外。他又轻轻掀开被子,轻轻俯在皇帝的胸膛,心跳也已经停止了……
    “圣上!”一声悲呼,宋太医扑通跪在了榻前!
    他这一声喊,惊得满室的人抬起头来!太上皇赵桓心头一跳,失声问道:“怎么?”朱太后,张皇后也绝望地等着噩耗。
    “圣上,驾崩了!”宋太医眼睛一闭,哭喊道。顿时,寝宫之内哭声大作!就连在宫门外的内侍宫女也闻声下跪,哭了起来!
    朱太后当场昏厥,被紧急送回德寿宫救治,张皇后只抱着女儿呼天抢地,而坐在榻前的赵桓也禁不住这丧子之痛,老泪纵横。在这一刻,只在这一刻,他心里想的不是权力,皇位,他只是一个痛失儿子的父亲。
    沈择是赵谌在东宫的旧人,追随皇帝多年,极受信任,感情自然是有的。此时也伏在地上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膝行到太上皇旁边,哭喊道:“太上皇节哀,珍重贵体啊!”
    赵桓看起来是悲伤过度,口不能言,只挥着手,指向外头。沈择会意,赶紧起身扶了他,往外间走去,免去看到皇帝的遗体,无法抑制悲伤。到外间坐定后,沈择不停地替他抚着背,哭劝道:“官家殡天,这江山社稷要还靠太上皇主持,万请太上皇节哀!”
    赵桓哭泣不止,频频拿衣袖拭泪,艰难道:“皇帝驾崩,宰执大臣理应立即知情,你赶紧派人出宫,去请尚书左右仆射,枢府签书以上,各参知政事,御史中丞,开封府尹等火进宫商议后事。”东京开封府虽然沦陷,但“开封府尹”这一职一直在设立,以示朝廷不忘故都。按大宋惯例,凡是知过开封府的,一般都会进入中枢权力核心,因此这一职务十分重要,仅次于宰执之后。
    沈择领命道:“遵旨。”语毕,转身踏出了宫门。在永华宫外,他的死堂心腹们已经等在外头。
    “你们分头行事,马上敦请赵鼎徐良两位相公,以及朱李二参政,枢密院签书以上主官,御史中丞,开封府尹进宫。记住,不能有片刻耽搁,你们必须陪着大臣,寸步不离,直到跨进这道门槛。另外,只能是他们本人进宫!明白么?”沈择沉声道。
    “明白!”几名内侍同声说道。
    “去吧!”沈择手一挥,深深吸上一口气,江山不可一日无主,国家不可一日无君,现在最紧要的只两件事,一是确定谁坐大位,二就是筹划操办皇帝的身后事。而前者,明显是最为急迫的。
    永华宫里,哭声一浪高过一浪,纸终究包不住火,皇帝殡天的消息很快就传遍皇宫。但因为人为的阻隔,这个噩耗还暂时没有跨过高高的宫墙。但早已蓄势的各方已经提前作出了准备,只差一个时机。这个时机,就是皇帝什么时候断气闭眼。说起来残酷,但自古以来,最高权力的更迭,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本朝要好一些,在之前的权力交接中,从来不流血,因为大宋一直标榜以“仁”治天下。但这个规矩,却因为上次的政变被打破,尽管死的人不多,只黄潜善王宗?寥寥几人,但性质上,却没有什么区别。
    ……第七百二十二章皇帝殡天

第七百二十三章 新君出炉
    第七百二十三章新君出炉
    徐良这几天睡眠一直不好,晚上一般睡得很晚。今天也不例外,散值以后回到府中,到堂上拜了母亲,吃了晚饭,又去书房看了一阵书,忙活到深夜才歇息。但又翻来覆去睡不着,想起床去吧天又太冷,就这么在床上辗转反侧,惹得妻子嘀咕个不停。
    快到三更天时他才有了些困意,迷迷糊糊地刚要入睡,就听到细微的敲门声。真实他以为听错了没有理会,但随着声音越来越响,他在床上坐起身来问道:“何事?”
    “相公,宫中来人,说是奉诏宣相公火入宫。”侍女在声音在外头响起。
    徐良心头“咚”地一跳,深夜召见,难道是圣上……一念至此,慌得他掀被子就跳下床去,连鞋子也没有穿,就摸黑点上灯,心急火燎地抓过衣服胡乱穿起来。娘子一见,只能眯着眼睛披衣起来,替他帮忙。官袍乌纱穿戴完毕,又套上靴子,就风风火火地往外撵,妻子还在后头喊道:“外头冷,多穿……”话没说完,徐六已经跑得影都没了。
    内侍就等在正厅的屋檐下,甚至没有到厅上坐坐,见徐良出来以后,一人上前道:“奉诏,请徐相火入宫,请。”
    “奉谁的诏?”徐良一边整理着衣冠,一边问道。
    “徐相,请。”对方并不打算回答。
    徐良以次相之尊,岂容你打马虎眼?提高音量道:“你没听到我的话?”他当然知道来的是皇帝宠信的宦官之一,沈择的下属。但他是宰相,根本不会把内侍放在眼里。
    对方僵持片刻,也只能如实回答道:“奉太上皇诏命。”
    “出了什么事?”徐良这才开始往外走。那内侍跟在后头,只道:“徐相进宫便知。”既然是奉太上皇的诏命,深夜紧急召见,徐六心里已经猜到了。出了家门,只见外头停着一顶轿子,那内侍快步过,上前掀起轿帘。
    徐良立在屋檐下,只犹豫了眨眼的工夫,就举步下阶,钻了进去。就在他动身的前后,朝中多名重臣也和他一样,被内侍接往皇宫。到皇宫正门宣德门的时候,他碰到了签书枢密院事,过御河桥的时候,御史中丞又撵了上来。
    几名重臣互相之间并没有交谈,大家心里都清楚,只踩着积雪,匆匆往永华宫赶。离皇帝寝宫尚有距离,他们就隐约听到了哭声,心知不好,不由地加快了脚步!到宫门前,只见内侍、宫女、卫士,无分尊卑男女皆哭。
    “圣上……”徐良暗呼一声,脚步变得迟缓起来。
    内侍入宫中禀报,不多时徐良等大臣被宣入,只见灯光映照之下,太上皇赵桓仍频频拭泪,面容悲戚。见此情形,以徐良以下,几名大臣跪倒在地。
    赵桓目视大臣,哽咽宣布道:“皇帝,驾崩了。”
    尽管早已料到,但当这句话真真切切传入耳朵时,大臣们还是震惊不已!徐良俯下头,闭上了眼睛,身后,传来同僚的哭声……
    没过多久,赵鼎、朱倬、李若冰等先后赶到,闻听噩耗,无不悲啼。皇帝英年早逝,对大宋来说自然是一个损失,国家失去了一个上进勤奋的领袖,大宋失去了一位本来大有可为之君。而对于徐良等大臣来说,这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皇帝,一个象征。如果没有赵谌,如果不是赵谌锐意进取,以恢复旧疆,驱逐北夷,洗雪国耻为己任,可能就没有他们的今天。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更失去一位知己,自内心的悲伤,或多或少,再所难免。
    但这毕竟不是寻常百姓家,所谓情感云云,只能是昙花一般的绽放,随之而来的,就是残酷的现实。
    赵桓止住哭声,沉痛道:“天不假年,皇帝英年早逝,这身后之事还需诸大臣勉力维持。当务之急,是安排皇帝丧事。现在北方使者还在行在,如果妥善处理,也要卿等费心。最最紧要的,民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这事如何处理,我也要和诸卿商议。”
    赵鼎老泪纵横,伏地道:“圣上奋有为,已呈中兴之象,不想苍天无眼,中道崩殂,此非臣等私痛,亦是四海臣民同声悲泣者。然如太上所言,民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臣认为,当尽快议定继任人选,一来可以主持大行皇帝的丧礼,二来也可避免混乱,震慑北夷。”
    老实说,徐良都还在考虑在此时是不是应该把这话说出来,但没想到赵鼎直接挑开。心中佩服之余,也等待着太上皇的表态。
    而赵桓一听到这话,就默然无语,因为赵鼎说得很明确,“继任”,如果太上皇复位,就不会叫“继任”。沈择在旁边听得心急,因为他之前在赵谌跟前极受宠信,很多事情都参与处理,因此成了习惯,此时听赵鼎如此说,就开口道:“官家殡天,然……”
    不料,他刚起个头,御史中丞就厉声道:“太上皇与大臣议国事,岂有中官说话的份!”
    沈择张开的嘴巴一时合不上,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台谏长官,此时竟,竟敢如此对他!短暂的惊愕之后,他一张脸涨得通红,怒火中烧!但对方的话他根本无从反驳,只得恨恨闭嘴。
    赵桓见状,嘶声道:“大行皇帝没有子嗣,以卿等之见,该当如何?”
    赵鼎闻言起身上半身,朗声道:“臣认为,自古父死子替,兄终弟及,大行皇帝既无太子,按理,当择亲王继承大统。”
    赵桓脸色突然变得很难看,因为赵鼎此言,直接就排除了他复辟的可能。心里虽然不快,但此时此地都不好表露,遂道:“理是这个理,然我育三子,今丧其一,还有嘉王赵谨,延安郡王赵训。嘉王年十八,延安王年十五。这,国赖长君,又尤其是眼下的局势,恐非嘉王和延安王能够承担的。”
    所谓“国赖长君”,就是说国家要靠成年的,有经验的君主来治理。但严格说起来,嘉王赵谨十八岁,延安郡王赵训十五岁,都不是小孩子了,按古礼,如果作皇帝,赵谨已经到可以亲政的年龄,而赵训也相差不远。国赖长君这一说,有些道理,但恐怕理由不够充分。
    赵桓说出这段话,其用意已经昭然若揭!
    大臣们心里自然明白这一点,徐良立马就道:“回太上皇,嘉王和延安郡王虽然年浅,但大行皇帝只此两位皇弟。”言下之意,别无选择。我就不信你太上皇会亲口说,不如我来复辟。
    果然,赵桓这些大臣顶得不知该如何开口。若是从前,他在朝中还有些追随者,不好说的话可以有人代劳,可现在,除了身旁的沈择以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