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阀 >

第452部分

宋阀-第452部分

小说: 宋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敢,枢相请”秦桧站在屋檐下的台阶之下没动。
    折彦质倒不再矫情,径直往里走去,秦桧更谦虚,请枢密院两位同僚走了之后,他再跟在后头。不晓得是福州的馆驿太过简陋,又或是折枢密故意要低调,他不但没住独立的院落,甚至连个套房也没有,他住的这地方只能算一间,只不过中间有屏风挡了一下,里面睡觉,外头接客。而且外头还摆着一张文案,案上,纸笔未收,一文尚残,也不知写的是什么。
    折彦质上前,不着痕迹地将未完成的奏章盖上,而后招呼秦桧道:“来来来,坐下说。”
    分宾主落坐,那两个枢密院的官员便向折彦质报告了一些本司事务。其实现在枢密院算个俅,名义上掌全**务,可西军你管不了,东京留守司不存在了,御营司七零八落,枢密使唯一还吃香的,就是详议司成员之一。可问题是,详议司都让耿南仲搞得快名存实亡了。
    等那两人把话说完之后,也自觉地告辞离开,那房中,就只剩下秦桧了。他和折彦质除在公务上的往来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交情,严格说起来,御史台和谏院的长官,一般都不会跟朝中重臣有太过密切的往来,因为他们本身属于监察部门。
    “枢相在镇江,力挡北夷进攻,功不可没,值得庆贺。”秦桧这个开场白不算精彩。
    “哦,职责所在,不敢居功,唯将士用命,上下一心而已。”折彦质不冷不热地回应道。
    秦桧闻言又道:“今赖相公之力,江南得以保全。金军已然撤退,而相公精忠,又亲自来迎官家回去,这份忠义,让下官十分感佩。”
    这回,折彦质连话也不说了,只是点点头而已。
    秦会之七绕八绕,终于把话绕到了正题上:“不过,枢相有所不知。我等早就敦请官家率宗室,百官离开福州返回。但因为官家染疾在身,寻常见不得,便想通过耿相。可耿相对此事似乎不太热心,一直没有明确的态度。正好,枢密相公来迎官家回归,因此下官特来拜会,请教一二。”
    折彦质听了之后,一言不发。他名义上是来迎天子回归的,可实际上,是来探听消息,说得直白一些,是探探耿南仲的态度,看他有没有什么针对自己的打算,同时,也观察一下官家是什么意见。
    因此,当秦桧提出这个问题时,他不甚热络,只是随口道:“这战事已经结束,金人也已北撤,该回自然是要回的。”

第四百九十一章徐原祸事
    第四百九十一章徐原祸事
    秦桧一听,忙顺着他的话道:“哦?这么说枢密相公也赞同官家回镇江?”
    折彦质摆了摆手,摇头道:“南北议和,战事已经结束,朝廷有很多的事情急需处理,一直呆在福州甚为不便。但回不回镇江,几时回,这须得商量着来,尤其要考虑到官家目前御体欠安,不能操之过急。”
    秦桧虽然是监察部门的头头,但他跟手底下那班直言敢谏,宁折不弯的言官们不一样,他是个明白人。折仲古到福州来,打的是迎圣驾回行在的旗号,这说明他就是来接官家回镇江的。可现在,他却这么说,什么意思?
    他之所以坚持要求回镇江行在,原因在于自官家率宗室群臣到福州以后,事情就是一团糟,该有的规矩都没了,耿南仲一伙人大有支手遮天的架势。看谁不顺眼,找个理由就给你贬出去,别的就不说了,连有拥立之功,一直对官家忠心耿耿的何灌都倒了台,还有什么是耿南仲不敢干的?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后果非常严重所以,必须回镇江行在去,一切都要恢复正常才行
    “这个当然,只是,福州暂避之地,终究不是正经所在。现在朝中有人建议回镇江,有人提议去四川,意见非常林林种种,可上头也不召集群臣商议。或许枢密相公不知道,官家许久不临朝,连详议司也是多时不开。一应军国要事,都是耿南仲下手札,这不是长久之计。”秦桧索性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折彦质还能不知道这些?他跟耿南仲一直都不和,对方上台执政,还没有动到他脑袋上来,跟他在镇江府领导抗战,而且卓有成效有直接关系。之所以来福州,就是了争取主动。而且他明白一个道理,耿南仲就算在东宫陪太子整整十年,就算官家再信任他,没有天子的授意,他敢这么干么?
    前天去面君,官家说得最多的,就是检讨。检讨什么?检讨登基以来的大政方针,说是不顾实际,急功近利,才会有这一连串的失败。又说宋金实力相差悬殊,若非要与对方硬拼,大宋讨不到好处。今后,对于金国,要更有策略一些。
    这个话虽然说得隐晦,但折彦质却听出来一个意思,官家被打怕了。用皇帝自己的话来说,朕从东京退到江南,又从江南退到福建,要是再退,难不成退到海里去?
    从这些话里,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耿南仲敢大肆贬谪主战派大臣,那其实都是官家的意思。目的只有一个,让所有人都明白,打不得了,再打连南方都得丢了。
    可能是为了安抚折仲古,赵桓当时还表示,说他这回在镇江主持军政,阻挡金军过长江,劳苦功高,不愧是国家的柱石之臣,这朝廷的兵旅之事,朕还需要多多依靠你。
    一听这话,折彦质心里就有底了,他知道不会动到他头上来。既然得到了皇帝这个态度,他又怎么会再跟代表皇帝的耿南仲对着干?
    不过,秦桧这个人,从地方上一直干到台谏长官,名声还是不错的。而且他跑来见自己,也并非为了私利,若不劝劝他,一直这么强硬下去的话,很可能就是耿南仲下一个目标。
    一念至此,折仲古沉声道:“会之啊,蔡京你知道吧?”
    这不是废话么?蔡京谁不知道?大宋到今天这个地步,不说是这个奸贼一手造成的,但也跟他有莫大在的关系。那厮善于猜度上意,投太上皇所好,毫无作为臣下的原则,由着太上皇性子来,好端端一个江山,弄得满目疮痍
    “这个下官自然是知道的。”秦桧一时不明白折枢密的意思。
    “蔡京当年也是一身兼两相,总管三省事,权势可谓熏天了吧?但结果如何?”折彦质问道。
    秦桧不说话了,蔡京的结果是死于被贬途中。折枢密的意思是,作为臣下,你哪怕权力再大,但你的权力是来自于哪里?那是皇帝给你的,要收回去,也是皇帝一句话的事。蔡京当年的所作所为,言官们没少弹劾他,但有太上皇护着,谁也动不了他。今天的耿南仲,就和当初一样,皇帝要用他,他才能这么兴风作浪。
    “下官明白枢密相公的苦心,只是,下官身为御史中丞,这纠劾之责始终避不开。”秦桧说道。
    “形式所迫,谁也无可奈何。”折仲古轻笑道。而后站起身来“有时候退一步,也不见得就失了原则。”
    秦桧知道对方是要送客了,倒也识趣,马上起身道:“下官谨记枢相教诲,贸然前来打扰,还望相公莫怪。”
    “哪里,但愿你真把本相的话听进去了。”折彦质笑道。
    “下官告辞,枢密相公留步。”秦桧一拱手,退出了房去。
    折彦质目送他离开之后,转身回到文案前,又拿出那道没有完成的奏章来。上面的内容让人非常意外,竟是请辞枢密使一职
    五月,赵桓病情好转,能在内侍搀扶下勉强行走几步。针对朝中百官舆情汹汹,都在议论该往哪去处一事,他不得不出来表态,说是长江以北已是金人势力范围,再回镇江府已经不合适,众卿议一议,另外选个地方吧。
    大臣的意见总的来说,分成三派,一说迁行在往杭州,二说入四川驻兴元,三说往鄂州。选杭州,是为了继续经营江南钱粮重地,至少要维持现在半壁江山的局面。选四川,则是为了依靠西军图存。大臣们的奏章中说得非常清楚,如果入蜀驻兴元,就可以“前控四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也就是说,前面有泾原、环庆、秦凤、熙河四路西军,后面是物产丰盛的四川,再加上经济发达的荆襄等地,大事可定。至于选鄂州,纯粹是为了避开金军的锋芒。
    讨论一开始,就没谁搭理鄂州,群臣们争论的焦点,就集中在去四川还是留江南上。同时,这也是两种观点的争锋。留江南,是为偏安,不想离开这繁华富庶之地。去四川,是为偏霸。兴元府,也就是后世的汉中市,宋时属利州路,归四川宣抚使管辖。如果将行在迁到兴元府,“前控四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就能对中原形成威胁。
    支持这两个地方的大臣争执得相当激烈,皇帝一时也难以决断。偏生这个时候,徐绍和许翰从陕西回来,同时也带回了西军战败,主力遭受重创的消息
    朝中炸开了锅这还争得脸红脖子粗,想要依靠西军呢,结果西军让女真人都打残了震惊之余,皇帝百官最关心的就是,几十万西军,怎么就败得这么惨?
    徐绍上书请罪,将此次反攻的缘由和经过详细上报,请求处分。皇帝百官都不胜唏嘘,你这一败倒不打紧,可从今以后,我们就没有任何力量去跟女真人抗衡了……
    赵桓又急又恼,西军一败涂地,陕西还靠什么去抵挡女真人?如果将来陕西丢了,就直接威胁到四川,四川再丢,金军顺着长江打下来,那还有什么事?
    在怎么处置徐绍的问题上,朝中意见不统一。西军大败,虽然主要责任在他,但徐绍是为了缓解东南的压力,也实属出于无奈。既然根本宋金和议,他陕西宣抚处置使的差遣已经免了,那就不要再深究了吧?毕竟徐绍这些年还是数有大功于朝廷的。
    但耿南仲等人认为,由于徐绍的行为,导致西军主力遭受沉重打击,丢失大片领土,罪大恶极说不上,但责任绝对逃不过,应该严办。建议把他贬到外地安置。
    赵桓经过再三考虑,给徐绍挂了个闲职,没有再深究此事。原因嘛,当初朝廷并没有明确要求徐绍要怎么样,但他一回陕西,就准备反攻牵制,缓解南方的压力,动机是非常良好的。再说,宋金实力差距在那里摆着,如果追究徐绍损兵折将,丢失土地城池的责任,那中原江淮也丢了,怎么说?都严办?
    耿南仲见徐绍过了关,很不爽利,又指使人揪住徐卫。说徐九在反攻中任都统制,总管全军,战败之责他应该负吧?建议解除徐卫兵权,给他个闲职。
    赵桓却觉得,徐卫总归还是太年轻,志得气满,轻敌致败,过错当然是有的。但他和姚平仲在战败之后,迅速收拢兵力,坚守凤翔府,挡住了金军入蜀的步伐,过是过,功是功,还是要分清楚的。此时,朝中百官也是一片反对之声。说徐卫久在陕西,熟悉军情,不能一棍子给人打死,陕西还是要依靠这些年富力强的将帅。甚至连跟耿南仲一个鼻孔出气的黄潜善,也替徐卫说话。
    虽然朝中意见都不支持解除徐卫兵权,但前线将帅打了败仗,不处理就无法严明军纪。最后的结果是,徐卫被降三官,充利州观察使,从正三品,降到了从四品,还仍任秦凤路经略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对姚平仲等西军战败将领的处理,都比照徐卫的标准。
    陕西的事情一处理完,行在的地点争论也有了结果。既然西军大败,元气已伤,那到兴元府就什么意义了,朝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