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阀 >

第313部分

宋阀-第313部分

小说: 宋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该哥哥对你说,金军势大。长安就靠你了。”徐良拍着堂弟的肩膀道。他这是准备去泾原见徐大。徐卫虽然决定保住长安,但毕竟与金军兵力有所悬殊,为了保险起见。徐良自己提出来,往泾原去见大哥,跟他商量商量,是看回师,还是怎样。
    徐卫点点头,转身看了数百步外如潮的人群,表现得十分平静。徐良一见,忍不住笑道:“我说九弟,你比我小七岁,却已经作到一路帅守,如今李宣抚又要承坛拜将。你就没点表示?”
    徐卫苦笑一声:“救火的事。总少不了我,也不知幸与不幸。”
    徐良左右一张望,靠前仁小步。低声道:“民心可依,长安军民之前饱受惊吓。你这个时候站出来登高一呼,率军抗敌!无论胜改,小徐经略相公的威名,注定震动全陕!而且你的身份特殊,经此一事,在陕西还有谁能动摇得了你?曲端?呵呵,他不是数次违节么?待哥哥回到东京,便可禀明父亲大人,调曲端去留守司,要不然就干脆一点,调他去镇江拱卫行在,如何?”
    徐卫笑了笑,不置可否。
    徐良见时候不早,遂跨上马背。身后卫士也都上马,向堂弟作别道:“好生用兵!莫负了二伯一世英名!”
    堂兄本是一番好意,可在徐卫听来。怎么就那么不顺耳呢?我大大小小的仗也打了不少,死在我手底下的女真人也有以万计算吧?怎么人提起我徐九,还说是徐彰的儿子?就不能说徐彰是徐卫的父亲?莫非,我那个老头子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颠峰?
    徐良自然不明白堂弟心中所想。又嘱咐几句之后,调转马头,狠抽一鞭,绝尘而去!
    徐卫目送他离开,回过身,深吸一口气,大步前往拜将台!,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叫,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三百四十八章 众望所归
    阳早凡钻讲了乌云层中了“广袤的野外!中。大风吹蛔午碘,猎猎作徐家军和种家军组成的一万校阅部队,穿着锃亮的铠甲,整齐地列成四阵,环绕拜将台。将士们的目光都汇聚在那座高台之上。就在今天,我们的统帅将要担负起守卫长安古都的重任。金狗猖狂。数年之间,拔燕云,陷两河。扫荡中原。践踏陕西!家国社稷。到了危如累卵的地步!
    廊延沦陷,长安告急,关中八百里秦川沃野有覆亡之虞!国难当头之际,诸军不以大局为念,先后撤退。唯我虎捷与两万秦凤之师直面金贼!敌虽众,不足惧,城虽残,犹可为,但有英雄登高一呼,我辈便血洒疆场又何足惜!
    与军队的决绝不同,长安的百姓心情更为复杂。数日来,他们在疑虑、不安、惊恐中度过,直到宣抚司布文告,号召军民一心,共赴国难”惶惶的人心才稍稍稳定。今日出城而来的人终究有多少,不得而知,但此时若有人进长安城,便会现,十室已空六七。
    无数道目光射向那座三丈高台,这个时候,拜将台已经出安本身的意义,成为长安军民的希望所在。无论男、女、老、幼。都等待着。尽管我们或许不能帮他什么小但至少可以给他一声欢呼。
    拜将台下,徐卫一身戎装,历年征战所养成的威武仪态此时表露无遗。他不需要声色俱厉,不需要横眉竖眼,他只须静静地站着,身后十几员勇将的簇拥足以说明问题。高台上,陕西最高长官李纲身着紫色常服,上戴直脚慢头,金带,鱼袋,玉剑,一样不少。在陕西几年的呕心沥血,让这位忠直之臣苍老不少。可此时,他布满沧桑的脸上。出奇地平静。
    一声巨响,震动天地,炮起时,万众肃静!
    宣抚判官王庶,将三柱清香点燃,交到李纲手上,后者举香头额,一连三拜,动作一丝不芶,既虔诚又严肃。待清香入炉,又以水酒洒落高台。
    诸般仪式完毕,王庶送上一张锦帛;李纲双手接过,问天一拜。而后展开,声传四方。
    “大宋立国,凡一百七十载,祖先苦心经营,遗留吾人之基业,危在旦夕!女真者,本山林之秋夷,寒茹毛皮,渴饮兽血,所谓不类人也。宣和中,朝廷为复中华之旧疆。成神宗之遗愿,与女真饰结盟约,共伐契丹。然此秋夷蛮种,不通教化,全完信义,狼烟未熄,刃血未干,便以残暴不仁之师,南下入寇。数年之间,堂堂山河支离破碎,浃殃之民流离失所,中华有史数千年,此诚未有之变!”
    “陕币,为炎黄手创华夏之圣地,中华源之根本。今金寇狰狞。攻陷廊延,寡廉鲜耻扣张逆者。竟曲膝而降,委身事贼!敌酋粘罕。凯觎关中沃野已久,嘟延陷。其必渡渭而扣!纲不才,承天子命守牧一方,今当军民之面,指天盟誓,与长安共存共亡!若怯战避敌,人皆可骂!人皆可诛!然纲书生之辈。不知兵法,不识戎器,古来征战皆赖良将,视今陕西诸路,可谓良将者,当推徐卫!卫籍大名,其祖历代从军,为行伍世家,父彰,征战西陲多半生,敌闻风而丧胆!及至金贼南来,奋然而起,以老迈之身出山领军,一战潢关,二战帝陵,追残敌于河北,剿顽寇于山东,威名赫赫。世所共钦!天子谓,国家之长城,军中之元勋!卫有其父之风。忠勇冠于诸军,今纲承古制,筑拜将台,拜卫为左骁卫上将军。重组永兴军路,以卫充“权永兴军路经略安抚司公事”马步军都总管,知京兆府,辖京兆河中二府;陕、同、华、耀、邻、耽六州;清平。定戎二军。”
    “诸军,并听苹制!共抗金贼。守土卫民!徐卫,登坛受印!”
    话音落时,徐卫在万众瞩目之下迈开脚步,抬阶而上,所过处,甲士皆垂致敬!登上拜将台,李纲已经手揍永兴军帅司大印迎镂,诸司长官都随侍左右。停步于台阶尽头。徐卫深深呼吸一口,紧握刀柄。昂而上。
    至李纲面前,两人对视,李宣抚面露欣慰之色,沉声道:“子昂终不负我。”
    “卑职当尽全力。”徐卫说罢。垂下头去,平伸出双手。当感觉手上沉甸甸时,他知道,这方代表着陕西辖区最大,人口最多的帅司大印。已经到了他手里。
    接过帅印,后退两步,再转身向西,举起印匣,遍示军民。刹那之间,诸军欢声雷动三刷乎“威武,!而外围的百姓,也献卜了自内心的欢啤巾出厂,若惊涛拍岸,其势,若九天奔雷!直入云霄!
    李纲也不禁为之色变!什么叫民心?这就叫民心!民心的向背,决定着天下的兴亡。今天,万千军民对徐卫欢呼,所敬者,岂独紫金虎一人?这敬的是守土抗战之英雄!这说明,天下之人,莫不期望抗击金贼!但愿,镇江行在的人,也能明白这一点。
    欢呼声仍在继续,并没有丝毫减弱的趋势。将士们高举着兵器,威武之声充塞四野!拜将台上的官员,许多都是年过半百,但也为这激昂之势而热血沸腾!就凭这气势,我还就不信干不过女真人!
    当然,也不乏“清醒。者。李宣抚一通慷慨激昂的陈词,稍微有点血性的,都会被他煽动起来。可问题是,打仗光凭热血它也不行啊。金军打下廊延。其兵威如日中天。紫金虎能不能扛住,还是个未知之数。这凡事,期望过甚,最后总不免失望。咱们还是谨慎乐观吧。接下来,就是跟李宣抚谈谈,让徐卫守在长安城就行了,反正他是京兆知府,嘿嘿,二十几岁的京兆知府。邪了。紫金虎守长安,咱们宣抚司、制置司、提刑司、转运司还是撤往秦州为妥,万一徐九战败。陕西的行政军事机构也不至于瘫痪。
    永兴军路,始置于熙宁五年。几乎占据陕西半境,因当时的京兆府叫“永兴军。而得名。最盛时,辖区包括四个府,十五个州,九十个县。随着朝廷政策的修改,以及战局的转变,永兴军路中,陆续分出去嘟延路,环庆路,但仍然为陕西第一大路
    及至李纲宣抚陕西,河东已经沦陷半壁,徐卫所在的定戎军,抚关中平原入口。为了最大程度地简化机构,利于调动,李纲得到朝廷许可。拆分了“永兴军路。”除了组成陕华路外,余下的府州各隶环庆秦凤两路。
    现在,他重组永兴军路,其目的很明显,就要保卫长安。徐卫的新衔也很值得研究。先是“左骁卫上将军。”宋承唐制,也设有十六卫上将军、大将军、将军。但只是虚衔,一般都作为武臣的赠典或者安置一些退居二线的军队元老,称为“环卫官”。虽然这个头衔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但它是区别阶次。划定待遇的重要依据。比如徐卫的官阶是按他“承宣使”的头衔来定的。为正四品,现在李纲拜他为上将军,就升了半级,为从三品。不但待遇提升,连官袍也要换成代表最高官阶的紫色。因为宋代官般制度。九品以上青,七品以上绿,五品以上朱,三品以上紫。而在宋代,一个武臣升到了三品以后,就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卡。因为要再往上,就是被视为武臣最高荣耀的“节度使”能“建节。成为节度使,是一个武臣升迁的极限。因为宋代“崇文抑武”文臣最高可以作到一品,而武臣一般来说,只能升到“太尉”正二品。当然不排除一些实在功劳太大,或者是极受皇帝宠信的武臣,可以得到加官,比如少保之类,晋升一品大员。但那毕竟是少数,所以,武臣们把“建节”看成是极体面,极风光的事情。
    但很多武臣,终其一生,有可能就卡在徐卫现在这个个置,怎么也上不去。好比后世地方上,五十岁你升不上去,就只能干到退休。以及部队上,卡在大校军衔,晋升不了少将,当不成将军。
    综上所述,徐卫二十多岁,就已经到这个地位了,除了赵家宗室以外。全国也没几咋。
    再看“权永兴军路经略安抚司公事小”叫人摸不着头脑,既然徐卫得到“马步军都总管”这个差遣,为什么不直接叫“永兴军路经略安抚使。?陕西所有大帅,按规矩都兼任本路马步军都总管的啊。
    这也是有原因的,如果一个路的帅守出缺,又因战事紧急,必须要有人主持本路军事,行大帅职权。怎么办?本路的宣抚使就用“便宜行事。的特权把他暂时任命为“权某路经略安抚司公事”暂掌帅印,等到朝廷正式任命下来,再称“经略安抚使
    眼下,东京留守司和镇江行在,都远隔千万里,战况又这么紧急。所以李纲暂时命徐卫主持永兴军路军事,并同时向东京留守司和镇江行在上书,请求正式任命。
    弈旬书晒细凹姗不一样的体蛤

第三百四十九章 定戎大撤退
    二知是不是徐卫带兵在外的缘故,反正定戎知军衙“业糟。随时都有人进进出出,而且从这些人的穿戴来看,有军官,有佐吏,还有平民。街的情况就更乱了,一些有门路,消息灵通的,再加上有几个钱的人,早就拖家带口往长安去了。这些人临走之前,甚至不惜低价变卖家产,比如一栋楼,搭上后院,怎么着也得五六百贯吧?三百贯要不要?不行?一百贯房契拿走!
    纸终究包不住火,到了七月中下旬,谣言满天飞!说是女真要准备进取关中平原了,宣抚司已经决定撤离长安,没人管咱们死活了。恐惧象瘟瘦一样在定戎和华州蔓知…
    “张机宜!张机宜!”定戎军通判辛赞,追在张庆屁股后头,不住地唤着。这位兢兢业业的佐官看样子在外头跑了不短的时间,身上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