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阀 >

第27部分

宋阀-第27部分

小说: 宋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穿过庭院,便瞧见那何家小姐正送郎中出来。见了她二人,含笑一福,执礼甚恭。徐王氏徐秀萍见她如此礼貌,更是喜欢,上前一左一右围定,七嘴八舌的话起家常来。那何姑娘起初还应付着,可徐家两个妇道越说越不着边际,她一个未出阁的黄花闺女如何招架得住?推说母亲需要照料,逃跑似的离开了。
    回到房中,那何母业已苏醒,只是惊吓过度,气血仍虚,起不得床。见女儿满面羞色入内,奇怪的问道:“女儿,你这是怎么了?”
    “徐家姑嫂与女儿玩笑,母亲不必担心。”何姑娘倒上一杯清茶,递到母亲面前。
    那何母面色一沉:“这乡下地方,村妇粗鄙,休要与她们多嘴多舌。”
    何姑娘笑道:“母亲过虑了,那徐家姑嫂都是热心肠,并无恶意。”
    “你懂得甚么?等我身体稍稍好转,便回东京。到时给这家点银钱就是,不要节外生枝。”何母接过茶杯,颇为严肃的训诫道。
    何姑娘了解母亲的性格,随口应下。人家好心收留,即便要走,也应该跟主人当面拜谢才是。这乡野山民,虽则粗俗,却都是些善良纯朴之辈,强似那东京城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人。
    到了傍晚,她正与母亲说着闲话,那徐家嫂子却亲自送来了饮食并询问了何母的病情,十分关切。再三谢过后,徐王氏方才笑咪咪的退出门去。扶了母亲下床,二人正待用饭,便听得前头喧闹。
    何母心中不喜,放下碗筷道:“你去看看,到底是乡下人,不懂规矩。”
    何姑娘打开房门,便听见那徐家大姐的大嗓门在叫道:“快些进去!都淋成落汤鸡了!赶紧回房换身干衣裳,给你留着饭呢!什么?和黄知县吃过了?”料想便是那徐九剿贼归来,也不知他是胜是负?
    正想着,徐九就出现在眼前。浑身湿透,一步一个脚印,头贴在脸上,那张轮廓分明的脸或是经过无根之水的洗涮,分外白净。何姑娘看得心里没来由的一慌,赶紧掩上房门
    第二更到!

第三十八章 兵精粮足钱管够
    白马沟一役,徐卫亲率小股队伍成功引蛇出洞,杨彦领两都人马经山间小径抄贼寇后路。待群贼夺了粮食欢天喜地往回搬运时,他已经布好阵形,而徐卫也率队迂回登上沟顶。此时,马泰则率手持重兵的骑卒从三里之外直扑白马沟。三头围堵,活脱脱一出瓮中捉鳖。而张庆此时,只率数十弓骑奔贼巢而去,并不恋战,且射且退,调虎离山。此役,靖绥营歼灭一百八十余人,生俘两百三十余人,余众溃散。自身阵亡八人,伤四十余人,其中有十余人为自伤,战绩可谓辉煌。
    但徐卫并不觉得高兴。其一,对手是未经训练的流寇,胜之不武。其二,靖绥营目前几无军纪可言,自己率队伪装客商逃散时,有一人贪图斩级赏银,置可能暴露伏兵的危险于不顾,返回杀死一贼,取了级才归队。其三,靖绥营目前的实力,剿灭这些流寇或者还行,但跟女真铁骑比起来,相差太远。
    距离金军南下攻宋,只有两月有余。当务之急,第一是继续扩充部队,并严加训练;第二是通过各种途径,征集军需物资,包括武器,装备,马匹;第三,则是重中之重,人才,包括军官,文吏,铁匠,军医,甚至伙夫。第一点倒不难,老爷子是西军宿将,可以参谋顾问。第二点难度颇大,朝廷有言在先,只管粮草军饷,其他一概自理。第三点就更让他头大了,大宋百姓成千上万,河北自古地灵人杰,人才不在少数,可人家凭什么投奔你?有那能耐去投禁军待遇岂不更好?
    就在他焦头烂额之际,老爷子帮他一个大忙,一纸书信,召来了籍贯大名的几员旧部,负责训练士卒。而马泰的老子是庄中铁匠,技艺精湛,把分散在附近各村庄的同门师兄弟召集起来,投奔靖绥营。又有从运河南下,在夏津上岸的杭州富商,听闻徐九壮举,慷慨解囊,资助银钱两千贯,上等好铁一千五百斤。
    解了燃眉之急,徐卫便将精力全部放在训练士卒上。这时,他未经训练便拉起队伍作战的好处就出来了。那在战场上见了血的汉子,不亚于浴火重生一次,精神头大不一样。加上徐卫用献金垫付的赏钱,更是极大的激励了士气。加上指挥使本人,与士卒同吃同住,甘苦与共,谁不奋力效死?以致夏津县境内的治安状况大为好转。
    这日,晴空万里,一碧如洗。麦场之上热火朝天,一个个**上身的士卒高声呼喝,勤加操练。徐太公那几员旧部,都是西军中低等军官,因伤返乡。这几人从前军阶虽不高,但训练士卒却是把好手,被徐卫委任为教头,专管刀枪器械训练以及排兵布阵。几名教头延续了西军作风,对待士卒极其严苛,稍有不如意,便鞭打脚踹。徐卫从不干涉,在宋朝如果去讲自己从前那时代的“人性化”,那等着全军覆没吧。慈不带兵,这些士卒绝大多数都是目不识丁的老实农民,站个队都分不清左右,你能指望轻言细语的开导?就得打!打怕了自然就记住了!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放在哪个时代,都是不变的真理!
    徐卫领着军官们,光着膀子,一人扛一截盆口粗的木桩,围着麦场挥汗如雨。其他人倒好说,马泰身体肥胖,越跑越慢,被徐卫杨彦两个足足了三圈。可不要小看马泰,这厮从前虽然胆小怕事,但那是性格使然,不代表他没有真本事。在徐家庄,论武艺,徐卫要数第一;论箭术,张庆当仁不让;论悍不畏死,没人强过杨彦;要说到骑术气力,谁敢跟马泰比?别看他肥头大耳,形如弥勒,在马背上跟平地里没区别,尤其臂力过人。白马沟一役,他亲手杀了六人,这也是为什么他老子巴巴赶来投奔徐卫的原因。儿子一下挣了十八贯赏钱,他得打多少铁才能换来?
    “徐副使,徐指挥,徐大人,徐九哥,不行了,真不行了……”马泰一屁股坐在地上,气喘吁吁的说道。
    那马大牛四十多岁,满面胡须,一身肌肉硬得像铁块一样,皮肤经长年累月的炉火烘烤,黑中泛红。此时正从打铁棚里出来,见儿子坐在地上,上前就是一脚:“个没出息的吃货,起来起来!看人徐副使,比你还小一岁半呢!”
    “他爹是五品大官,我爹是打铁匠,能一样么?”马泰反驳道。
    马大牛一怔,又踢一脚:“嘿,倒怪起老子来了……”见徐卫过来,也不搭理儿子,迎上前去唱个肥诺,拱手道:“徐副使,那杭州富商所献之铁端得是上等好铁!新铸了几件兵器,您和众位都来瞧瞧,看趁手不趁手。”
    徐卫等人,卸了木桩,随他进入打铁棚下,只见那木架上摆放着几件刚刚铸好的兵器。杨彦二话不说,大步窜过去,抢起一杆枪,紧紧握住道:“都别跟我抢!这柄我看上了!九哥,你肯定不喜欢这玩意吧?又难看又难使……”
    那杆枪,枪头似马项,两侧有弧形曲刃,头尖尾大,枪杆长八尺,尾部有樽,为宋军制式兵器“枪九色”中的一种,为名曲刃枪。
    马泰还没选,他爹就从架上取了一柄全铁铸造的开山大斧扔过去,嘴里骂道:“都怪你祖父给我取这破名,大牛,生个儿子也跟牛一样,拿去。”马泰裂嘴一笑,执了巨斧,一通横扫,呼呼生风,乐得杨彦直呼凉快。
    张庆老早就盯见一件兵器,此时上前取过,似戟非戟,似刀非刀。说它是戟,那枪头却似剑,又长又宽;说它是刀,偏枪头下又有月牙刃。全长七尺,名唤“戟刀”,为“刀八色”之一。
    “哎,九哥使什么兵器?”杨彦突然问道
    第三更到!兄弟们如果看得欢喜,不妨推荐,收藏,打赏一番,多谢!

第三十九章 江湖豪杰来相助
    马大牛一笑,招呼一个人过来,五十出头,独眼塌鼻,其貌不扬,一直缩在旁边,屁也不放一个,委实是个老实巴交之人。
    “这位和我出自同门,手艺却强我百倍。他重操铸锤,亲自为徐副使铸造了一件兵器,师兄,还不快些取来。”马大牛介绍道。那汉子应了一声,麻溜的跑到兵器架旁,从地上拾起一个包裹来。
    “好东西!”杨彦压根不知道是什么,抢先赞了一句。
    那汉子将外面缠绕的布打开,露出一柄刀来,杨彦又抢了一句:“好刀!”
    “娘的,你看完再说成不成?”徐卫笑骂道。说归说,笑归笑,这刀甭说是不是好刀,光看模样就挺唬人。刀身长四尺,宽五寸,刀背厚两指,刃口极薄,刀头往上呈圆弧状翻卷,饰以一颗兽头包裹。与刀柄相接处,又是同样的兽头吞口,柄长一尺,后接长樽。这刀全长五尺,介于长短兵之间,非常适合劈砍。徐卫接过刀,感觉分量颇为沉重,应是双手使用。
    马大牛让师兄介绍一番,那汉子却憨厚的笑笑,不一言。前者摇了摇头,说道:“此刀并非军中制式,名狻猊刀,非力大者不能用。吹毛得过,斩铜剁铁,刀口不卷。”
    徐卫听到此处,失笑道:“应该还有一样,杀人不见血吧?”那水浒中,杨志卖刀,说宝刀有三样好处,第三点便是杀人不见血。
    马大牛一愣,陪笑道:“杀人不见血,是淬火之时加了东西。徐副使是堂堂正正的好汉,我这师兄哪敢造次?”他这话虽说得隐晦,但却不难明白,所谓的“加了东西”应该是指淬毒。
    四人都有了趁手兵器,杨彦等三个迫不及待的奔出去,在麦场上操练起来。徐卫则嘱咐几名铁匠,抓紧时间休整大名府分拨的那批老旧装备,马大牛等人连声称是。正说话时,一人奔进棚内,姓周名基,与他哥哥周熊同为都头。他两兄弟的父亲是徐家庄猎户,生长子时,猎到一头熊,遂给长子取名周熊。生次子时,运气不济,只射到一只山鸡,于是给次子取名周鸡。乡下村夫,并不讲究,名字越贱越好养,倒也没谁在意。升了都头后,徐卫实在觉得不像话,才征求了他父亲意见,改名周基。十六岁,英气勃勃,孔武有力。
    周基奔入棚内,拱手大声道:“徐副使,有人投军!”
    徐卫一听,喜上眉梢,急忙奔出去。那麦场边上,立着二三十个面生的汉子,正观看着场中士卒操练。徐卫赶了上去,周基对其中一人说道:“这位便是我们靖绥乡勇营的指挥使。”
    那人三十左右,身高仅五尺出头,又极瘦弱,须泛黄,一双小眼都快睁不开了。见了徐卫,上下一通打量,纳头便拜:“见过大人!我等前来投军,愿为大人效死!”那二三十汉子一见,跪倒一地。
    徐卫也不叫起来,朗声问道:“你等从何处来?因何投军?”
    “我等从高唐县来,听闻大人招兵买刀,奉命剿贼,特来投奔,为的是杀敌报国!”那五短汉子跪在地上,大声回答道。
    徐卫听罢,冷笑一声:“杀敌报国?果真如此?打哪里来,回哪里去。”
    那汉子闻言,抬起头来,见徐卫这般神情,讪笑道:“大人法眼如炬,那小人就明说了。只因从前在高唐时就听说夏津有条好汉,姓徐名卫,排行第九,武艺了得,为人仗义。近来又闻得徐九被朝廷封了官,正招募敢战之士,清乡剿贼。所以领了乡里三十余人前来投奔,图个三餐温饱,按月领钱,听说斩一级,可得银钱三贯,岂不强似窝在地里扒粪刨土?”
    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