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阀 >

第192部分

宋阀-第192部分

小说: 宋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得出来,徐卫张庆两个都不想让事情看起来太过正式,因此没穿官服,青衣纱帽,折着西川折纸扇晃晃悠悠进来。满屋的客商都起身行礼,他二人也客场地相还。坐定之后,先请了茶,继而徐卫开口道:“今天本官请诸位掌柜主东来,挑明了说,就是为了解县那十几口炭井。”
    虽然明知道是为这事,但“炭井”两个字一入耳,所有人还是禁不住心里颤了一下。
    “朝廷的制度,诸位都知道。民办。只是,炭井大小也就十七口。这僧多粥少,各位呢又诚心诚意。搞得本官是半个月没睡好觉。”徐卫打着哈哈。一众客商也陪着笑,都说大人勤于政务,实在是官员楷模,我等之福云云。
    “本官想了许久,觉着这个事,包给谁都难免被人说是非。斟酌再三,抓破了头皮,总算合计出个法子。下面,请张大人给诸们说说。”徐卫说罢,便瞧向张庆。
    张庆到不急着说,从腰带上取下一卷纸张来,按人头放一张,客商人拿起一看。那纸上把解县境内十七口炭井都按产量大小标了号,大通丰利自然是排前面。在项目之后,留有空白,要求填写承包价格。
    待完之后,张庆不慌不忙坐回位置喝了口茶,这才道:“诸位都看清楚,这上面十七口炭井都在。你想包一处也罢,全包也好,填上价格。当场开示,价高者得。”
    众人一听,都觉得新鲜,这叫什么法子?不过细想一下,似乎也合理。这官府自然是想拿最高的价。但高到多少却不一定,总还有个参照。比如我寻几个相熟的一商量,故意把价压低一些,你也没奈何不是?正打着这主意呢,只听那张大人一声吆喝,突然从外头窜进来一群士卒,才进来二话不说,先把那明晃晃的钢刀给“唰”地一下拔出来,然后奔到各客商面前,来了个人盯人。
    商人们正吓得不轻时,又听张庆道:“未免有人舞弊,窜通起来压低价格。今日知军衙署包下了这酒楼,各位掌柜都有单蒋,可前去细细思考斟酌,填写完毕之后,交给门外把守之卒。待九份文书齐备后。现场公示决定。”
    话一说完,便由九名士卒跟押犯人似的将一干客商带了出去。徐卫看也不看一眼,只顾喝茶打扇。他倒是悠闲,可就苦了九名商人。现在每人一间房,压根没法找人商量。而且,这九名商人都是单独打着旗号前来,也没谁说要联合承包。即使有人拿到了那文书之后,临时起意还找人压低价格,可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就让当兵的带走了。
    呆在单间里,绞尽脑汁,把各种可能都想尽了,还是不敢随意乱填。写低了,你承包不上,白忙一场。填高了,那可是钱,不是土疙瘩。亏不死你。再三考虑下,有的人干脆放弃了大通丰利这样的大炭井。转而盯上了一些规模较小的。
    还有的人心存侥幸,偷偷打开门想浑水摸鱼。刚露出半个脑袋,就听
    看着那张一丝不芶的脸,还有那把看一眼都能割破眼皮的利刃,忍不住吞了口唾沫:“上,上茅房。”
    这徐知军的部下倒也通情达理,把身子一让:“我陪你去。”
    就这么折腾了将近两个时辰,九份文书才算全部交齐。等回到雅座,先前还意气风的客商们就跟赶了几百路似的,个个耷拉着脑袋。
    张庆将九份文书平摊在桌面上,每一张都有各掌柜的私印,作不得假。而后,他逐份逐项地审核价格。记录下每一处炭井的“中标者”下面九位商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他,迫切地期盼最后结果的出炉。当然毫无悬念,最大的两个炭井。都由胡茂昌中标,而且,他的价格只比第二名高出千贯不到,而他。又是最后一个上交文书的。
    这事一敲定之后,凡是承包到炭井的商人便开始雇佣炭工,这事还的求徐卫。解县百姓是逃散一空。现在那里的劳动力都是归徐卫节制的乡兵,他不点头,你找谁干活去?胡茂昌倒挺积极,自己承包的炭井还没有开工,就已经从京兆方面调来了大批泥瓦匠,徐卫又从乡兵中提了些身强体壮的帮忙,开始修建营房。此事在军中传开之后,上到军官。下到士卒,个个欢喜。
    转眼间到了十月,陕西方面开始派人到各府、州、军、县考核官员政绩。到了定成军以后。官员们现原华阴县境内,户口恢复很快,农桑水利逐渐起色,走商贩货也日渐兴旺。
    而原解州境内,虽说受战乱破坏较大,但因为徐卫组织了乡兵屯垦。又将炭井复产,预计两年之内会有较大恢复。因此给出了个中上的评价。
    而整个。陕西方面,得益于李纲在民政方面的努力,粮食丰收,赋税充实,对夏县作战。又取得几次较大规模的胜利。赵桓亲点的大臣巡视陕西之后,回到东京上报说。官家用李纲宣抚陕西,实乃英明之举。赵桓一听,本来就是有意将李纲下放到陕西,现在就更没有调他回京,重掌大权的打算了。皇帝还特意问起了徐卫和姚平仲等年轻将领的成绩,当听到徐卫兵务民政都处理得不错,姚平仲在陕州练了精兵万余人,都是步伍整肃,杀气腾腾后,大为欣喜。专门就此事对枢密使徐绍说,他日复河东,联必使此二人为先锋。
    可刚。欢喜没几天,就从北方传来一个惊天的消息。说是女真人现在借助高世由,李植二人以及大批投降官员,已经掌控了两河大部分地区。有意在这两人里挑选一个,建国号称帝。消息一传出来,真假姑且不论,就已经让大宋君臣心急如焚,而且不论主战主和。
    丢失城池土地,折损兵马粮草。他们可以不计较,不在意。可一旦有人借越称帝,那就是挑战皇权,这是历朝历代最不能容忍的。大宋朝自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夺了大位以来,世世代代最怕被自己人占了江山。现在,如果大宋的叛臣被立为皇帝,而且在大宋的故土上开国,这让赵家颜面何在?因此,赵桓一面急遣使臣入金关切此事,一面下令给陕西宣抚使李纲,让他挑选精兵强将。如果时局有变,即挥军入河东。无论如何,绝不能让大宋故有领土之上,又冒出一个,朝廷来。
    在徐卫看来,女真人这招并不新鲜。历史上,在攻破了东京,灭亡了北宋的当年,他们就立了张邦昌为帝,国号大楚。可是张邦昌久为宋臣,自然知道这事是绝计干不得地,因此仅仅做了一个月皇帝就请来了当年宋哲宗的皇后孟氏,由她垂帘听政,后来又正式把皇位还给了南逃的赵构。女真人恼羞成怒,两年多以后,又用大宋叛臣刘豫建立了伪齐,与南宋对抗。
    不过,朝廷这回如此焦急地要用兵。却让他有些意外。但转念一想。也不奇怪。历史上,赵构是一路南逃到杭州,自顾且不暇,哪还管的了伪朝伪军?而赵桓则不然,因为自己在那儿大扇蝴蝶翅膀,他免于与其父赵估同被掳往北方的命运。而东京也免遭沦陷,西军又几乎没受多少损失。所以,他还有这个底气,气急败坏之下,愤然要用兵了。
    十一月初,徐卫接到命令,让他以河东义军总管的身份向河东南部各府州义军布动员令,准备配合官军作战。十一月中旬,又接军令。他和徐胜、姚平仲三将,各率精锐到修州集结。但却不是他们去打仗的,李纲在命令中说得很清楚。“耀兵于河东,以慑不臣”说白了,就是去装装样子,搞搞演习,吓吓女真人及其愧儡。不要乱搞,我盯着你呢!因为有了这个指示,三大将谁也没当真,拢共一万人不到跑到绎州,号称五万,并宣扬说要直捣太原。(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6柑办山叭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阅读最新董节就洗涧书晒细凹口氐姗)”说齐伞

第二百三十六章 议升官
    别说,他们几个带兵往绎州集结,真就让河东李椎“荆人敌一般。平阳府北部的李军全部收缩兵力,退回了威胜军,固守城池备战。而山东的徐彰也命侄子,东平府兵马都总管徐洪,济南府都总管关胜二将,引兵往北京大名府集结。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关胜,就是《水浒传》中梁山马军五虎将坐第一把交椅的大刀关胜之原型,为山东骁将,别悍异常。徐彰统兵山东以来,备受重用。
    高世由是文臣出身,反倒比武臣出身的李植胆大。立即增兵前线,摆出一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架势。两**队虎视眈眈,剑拔弩张,准备一决高下。与此同时,大宋派出的使节星夜嫌程赶往金国境内,却一路频遭骚扰,截留,最后音讯全无。东京方面苦等消息,在第一批使节启程后不久,又派出龙图阁侍制,假礼部尚书洪皓为使,改走河东。他先到修州,见了姚平仲徐卫等将,直接言明“此去恐无复还之日,诸君努力。”
    果不其然,洪皓一行经过李植掌控地区,李军慑于姚平仲等南军大将在边境集结部队,没敢动他们。可刚到代州即被扣留,所带器物皆为金兵抢夺一空,洪皓本人更是被押解前往云中,见到了粘罕。粘罕丝毫不理会他对于是否有意立伪帝的质问,逼迫他到李植麾下去作官,许以转运使等要职。洪皓严辞拒绝说:“臣万里衔命,决不偷生鼠狗间!”
    粘罕大怒,命卫士“执剑夹承”作盛胁。洪皓浑然不惧,厉声道:“姚徐诸将已厉兵边陲,国相岂能安坐乎!”
    粘罕气得连帅案都踢作两段。狂吼道:“早晚必执紫金虎!”遂命将宋使推出帐下斩,随行官员大多骇得面无人色,独洪皓高声抗辩。全无惧色。时韩昉滞留粘罕军中,备询南朝军政大事,见洪皓如此行为,赞道“真忠臣也”并向粘罕求情,才免了一死,被扣押下来。
    使臣接连失去音讯,让东京朝廷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接连下令给陕西的李纲,山音的刘豫,要求他们密切关注河东李值,河北高世由,有任何风吹草动,务必银牌快马报往东京。
    靖康四只岁末,金国以南朝屯兵边陲,行挑衅之举为由,下令高世由李植遣军年之。高世由对于此事十分积极,命其子高麒,侄高平统,兵七万余,经运河东渡,重入大名府。高世由较之李植,虽然不熟军务,但河北一地,在两次金军南侵中,投降的宋军将领士兵是最多的。
    女真人决定利用高世由之后,将南军悉数交付予他。而他本人也利用这段时间,大肆吞世义军,招募流民贼寇,现在已经号称马步军三十万。就因为这一点。东京朝廷任命的北京留守司官员,都以种种理由搪塞推辞,不去赴任。
    高世由也知道现在坐镇山东,负责军务的是太尉徐彰。可他更清楚现在山东境内是“盗贼”当初南朝调青州沧州之兵以援真定,结果惨遭失败,而山东之兵,大部分又在两次勤王之事中离开故土,终不得还。因此他认为,就算徐彰再能征惯战,总不能画饼充饥吧。
    这一次,倒的确让这厮猜中了。徐彰赴山东就任时,只带了区区几千兵,时山东境内简直厮摊烂泥,偌大的地区,兵不满万,而且都龟缩于大城之中。一些规模稍小的乡镇,甚至县城,俱为贼寇所占。徐太尉到任后,立即集合能战之兵,整顿部队,严肃军纪,继而以雷霆之势扫荡山东群贼。贼寇但闻官军至,皆争相言说,此太尉兵,莫敢挡也。虽然剿贼成功,也收编了一些进入部队,可现在徐彰麾下能用于作战的士兵,不到两万人,甚至不如他小儿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