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人类史上七大帝国的没落 >

第17部分

人类史上七大帝国的没落-第17部分

小说: 人类史上七大帝国的没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大四年正月,武宗死于大都,年三十一岁。爱育黎拔力八达以武宗册立的储君身份入主朝政,是为元仁宗。按照事先约定,仁宗应以武宗长子和世剌为皇位继承人,但重握大权的仁宗不肯将权力拱手让人,立己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是为元英宗。徙和世剌于云南。和世剌不服,发生叛乱,逃往阿尔泰山以西。

神器频移

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亲军将领铁失等以阿速卫亲军为外应,发动政变,在上都南坡截击皇帝行帐,杀害了元英宗和丞相拜住等人,史称“南坡之变”。

南坡之变后,诸王安梯布华奉皇帝玺绶北迎忽必烈太子真金之孙、甘麻刺之子、晋王也孙贴木儿来承大统。九月,也孙贴木儿即位,是为泰定帝。同月,泰定帝继续留任英宗旧臣及谋害英宗之徒,以期笼络两派朝臣,同时重用晋王府的旧人倒剌沙等,初步稳定了政局。

仅一个月后,泰定帝就下诏处死了铁失及其党羽,抄没家产,为英宗复仇。继续重用英宗、拜住时代的儒臣,同时继续清洗铁失党羽,开始封赏讨逆有功诸臣,大量提拔晋邸旧人,任命倒刺沙为中书左丞相。

泰定元年(1324年)正月,泰定帝以前丞相拜住之子答儿麻失里为宗仁卫亲军都指挥,彻里哈为左右卫阿速亲军都指挥使,并将远迁诸王统统召回。接着,立芭芭罕氏为皇后,皇子阿拉吉伯为皇太子,封武宗次子图帖睦尔为怀王。第二年,命怀王居于建康(后来倒剌沙等为防止武宗一系重登帝位,又将怀王从建康迁往江陵),并派使者赴漠北周王和世剌(图帖睦尔同父异母兄)府邸,以图和解。年底,和世剌遣使表示和好。

泰定五年(1328年)春,泰定帝在打猎时患病。这时,武宗旧臣、握有兵权的枢密院同知燕铁木儿与诸王满都等密谋政变,拥立武宗后裔。三月二十五日,泰定帝从大都赴上都,倒剌沙、满都等扈从。燕铁木儿随安西王阿剌忒纳失里留守京师。七月初十,泰定帝死于上都。倒剌沙、梁王王禅、辽王脱脱等执政。燕铁木儿与阿刺忒纳失里在大都秘密召集武士,准备政变。

八月初四黎明,百官汇集于兴圣宫。燕铁木儿率阿刺铁木儿、索伦赤等17人手持兵刃,大呼立武宗之子为帝,有不从者斩。当场扣押中书平章乌伯都剌、伯颜察尔等人。然后,占领内廷,查封仓库,收缴印信,召集百官入朝听命。任命前湖广行省左丞相别布华为中书左丞相,太子詹事塔失海涯为中书平章,前湖广行省右丞带还为中书左丞,前陕西行省参政王布廉吉台为枢密副使,与中书右丞赵世延、同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翰林学士承旨亦列赤、通政院使寒食分典机务,调兵守卫京师及附近关口。同日,燕铁木儿派前河南行省参政明里董阿、前宣政使答里麻斯里赴江陵迎怀王图贴睦尔入京,秘密诏示河南行省平章伯颜派兵护送。

这样长时间的拖延,没有人入主主持大统,燕铁木儿的政变能成功吗?

初五,发钞赏赐宿卫京师的军士,开始在居庸关、卢儿岭、白马甸、泰和岭、迁民镇等地布防。初七,再派使节撒里布华等南迎怀王,同时放出话说怀王已至京郊,以安民心。初九,明里董阿到达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将京师情况告诉伯颜。伯颜也是武宗旧臣,当即表示全力支持。他扣押了反对的官员,调兵遣将,征集粮草,派勇士5,000人先行迎接怀王,自己率大军随后接应。不日,明里董阿等到达江陵,偕怀王启程进京。十八日,怀王因陕西官员反对政变,传令伯颜兵屯潼关。第二天,在上都的诸王秀满等人图谋响应大都政变,事情泄露被杀。二十二日,在上都的阿建卫指挥使脱脱木儿率部投奔大都,燕铁木儿命其守卫在北口。第二天,上都诸王及执政大臣分兵进攻大都,两个集团终于兵戎相见。这时,上都集团得到辽东、陕西、四川等地诸王、官吏的支持。当两军初战于宜兴州时(今河北滦平北),上都兵败。紧接着,怀王图贴睦尔到达京师,入居大内,京师军心民心终于安定下来。

中国卷 第三编千年后的一声长叹(11)

这时,上都军的主力由梁王王禅等率领已逼近长城。九月初一,燕铁木儿亲自督师居庸关,派撒敦率兵偷袭驻扎在榆林(今河北怀来官厅水库东岸)的上都军。撒敦军获胜,一直将王禅等追到怀来。燕铁木儿还派斡都蛮率兵进攻驻扎在陀罗台的上都诸王梅里铁木尔部,也获胜利,并活捉了梅里铁木尔等人。同日,倒剌沙在上都立皇太子阿拉吉伯为帝,改元天顺。拥护上都的陕西军进入河中府(今山西水济县)。初三,怀王、燕铁木儿又一次调兵增援京师、潼关等地。同日,上都诸王也先帖木儿、辽东平章图满迭尔等率辽东兵攻入迁民镇。诸王八剌马、也先贴木儿率兵攻入管州。十二月,大都枢密院同知脱脱木儿与辽东图满迭尔部激战于蓟州(今天津蓟县)两家店。

九月十三日,在燕铁木儿等人一再请求下,图帖睦尔即位,是为文宗。文宗登基时表示即位只是为了安定人心军心,等到其兄周王和世剌到京立即让位。第二天,封燕铁木儿为太平王,统军迎击辽东军。后又任命燕铁木儿为中书右丞相兼枢密院事,统掌军政大权。十六日,上都王禅军攻下居庸关,守军溃败。王禅带部队到达大口,燕铁木儿驻守榆河关(今北京昌平南),十九日,燕铁木儿在榆河击败王禅,直追至红桥北。几天后,两军再战于白浮之野(令北京昌平东北),燕铁木儿大破上都军。同日,枢密院同知脱脱木儿与辽东军战于蓟州檀子山。第二天,王禅等逃往昆山(即昌平狼山),并收集溃散的部卒,整军再战,与燕铁木儿军相持于白浮之西。这天夜间,撤敦、脱脱木儿两军前兵夹击,王禅部大败,降者万余人。王禅单骑逃走。十月,大都军包围上都,倒剌沙出降被杀,天顺帝不知所终。两都之战宣告结束。

文宗稳住局势后,效法当年仁宗派使节到西北恭请其兄和世剌来京继承大统。但和当年没有实力的仁宗不同的是,文宗拥有燕铁木儿的鼎力支持,让位只是做做姿态。可和世剌却不识时务的立即南下,并于天历二年正月在漠北即位,是为元明宗。八月,文宗和燕铁木儿北迎明宗,相会于旺忽察都之地(今河北张北北)。欢宴数日,明宗暴崩,文宗重新登极。

激烈的皇位争夺,使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权危机不断,严重地内耗了元王朝的实力,造成政局频繁混乱,这在中国历代史上也是少有的。这不能不说是这个异族入侵的民族在制度创建上的缺失和苍白,钱穆先生曾经评价说:“元代入主中国,经历一百余年,中国自秦汉以来传统的文治政权的意识,始终未接受过去。他们的政治,始终不脱古代贵族封建、武装移植的气味。然而当时一般社会文化、经济的水准,却比春秋时代在贵族封建下的农民,高出百倍。蒙古人的倒退政治,到底不能成功,因此社会变乱百出。”可谓一针见血,从根基上点出了它的不足。

3。汉化迟滞———覆亡之根

东汉魏晋时期,中国第一次掀起广泛向异国学习的高潮,佛学东渡,翻译勃兴。近代以来一直到现在,是我们第二次取法于人,西学东渐,热浪一波一波。可见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民族是离不开其他民族的精神滋养的。元朝时期,作为相对落后的蒙古民族,又是怎么样接受汉文明的呢?

*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的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这条规律用在中国,是元王朝因为汉化迟滞,旧制长存而导致其还没有达到盛年就奄忽沟壑,代之而起的是彻底的汉文明之王朝;在清王朝那里,却是相反的景象,几代帝王的极力汉化,甚至不惜附庸风雅造就了另一个盛极一时的王朝,实际上就是完全被其所征服的文明反征服。但这并不是说元王朝的皇帝就从来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努力,而是说他们努力的保守性和不彻底性。

在忽必烈之前,蒙古诸帝一直以草原为本位,汉地的管理十分混乱。忽必烈与前任相比,受过更多的汉文化影响,才开始发现前代政治之失“武功迭兴,文治多缺”。其后的一些皇帝也和乃祖忽必烈一样,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吸取了汉人的传统政策,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上没有改变其游牧狩猎民族的本性,对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汉文明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始终没有建立起一套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中国卷 第三编千年后的一声长叹(12)

再加上蒙古国横跨欧亚,除汉文明外,还受到吐蕃喇嘛教文化、中亚*文化乃至欧洲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这对汉文明的接受自然形成阻力。此外,蒙古王公贵族在元朝政治生活中的巨大影响,特权利益的保留,也是汉化不能彻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这个外来入侵的政权,在汉文明的土地上始终没有结婚生子,而是昙花一现,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美中不足

蒙古国刚建立,对怎么样统治中原就有过争论。成吉思汗裂土分封,毁农田为牧场。窝阔台执政时,大臣别迭提议:“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和成吉思汗一脉相承,得到了窝阔台的认可。但遭到耶律楚材的极力反对,他对窝阔台进言说:“陛下将南战,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以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并果真征收了如数的税额。

等到忽必烈建立元朝时,北方“王公大人之家或占田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孳畜”。忽必烈在即位时所颁布的诏书中就强调新王朝的创建原则是“祖述变通”,即继承蒙古旧制,参用汉化改革。其二元性和不彻底性是十分明显的。中统三年爆发李叛乱后,更增加了忽必烈对汉臣的疑忌,汉族官僚纷纷从重要岗位上被排挤出去。汉化推行处于停滞状态,就是不可避免的事了。但是在他统治时期还是有计划地推行了一些“汉法”,采用了部分中原王朝的统治政策和典章制度,收到了一些效果。

元朝的国号取自《易经》“大哉乾元”,定为“大元”,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它的影响。另外忽必烈一即位,即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王朝年号纪年,定年号为“中统”,此后他还吸收了中原的一些朝仪祭典等。

忽必烈以前的蒙古国时期,中央官制十分简略,虽吸收过一些金朝的旧制,但没有固定下来。忽必烈在汉臣的帮助下,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官僚体制,完善了中央官制。他设立中书省总理政务,中书令为长,下设左右丞相(右为上),又设平章政事,参知政事为副相。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立枢密院掌管军事。长官由皇太子兼任,实际是虚衔,实责由两名副使承担。设立御史台负责监察。纠察百官善恶,谏言朝政得失。下设殿中司主管朝廷百官,察院主管地方。又设宣政院兼管宗教和吐蕃政务。地方上设立行省———行中书省,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职责与中书省同,总理一地区政务。省下设路府州县(府不遍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