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 >

第42部分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第42部分

小说: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一江山总攻前夕,1954年8月13日军委下发的《关于对台湾蒋匪军积极斗争的军事计划与实施步骤》中规定的斗争方针仍然是,先打弱小之敌占沿海岛屿,打则必胜,逐岛攻击,从本年度起,到1957年逐步解放浙闽沿海岛屿。(注:《第一任国防部长》198页)这里所说的逐步解放浙闽沿海岛屿,当然也就包括大小金门了。只是在一江山一战之后,才引起了台海斗争的各方在政略与战略的调整和变化。

这大概也佐证了毛泽东自己的话:“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最后的结果是圆满的。每当我和父亲谈论历史,每当我刨根问底,试图从他那里揭开隐藏在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时,他总会说:“我没有第一手材料,无法回答。还是留给后人研究查证吧。”时光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笼罩在台湾海峡上空的面纱已经揭开了,人们终于可以通过大量解密了的文档,了解到当时各个政治集团鲜为人知的背景。

后来知道的事实是,美国一直都在策划让台湾彻底脱离中国。

从1947年开始,美国就提出了台湾由联合国托管的动议;1948年底,美国开始散布“台湾在‘法律上’还不是中国领土”的言论。1949年3月,美国务院新闻发布人称:“台湾地位在战时与库页岛完全一样,其最后地位将由一项和约决定。”1954年初,美国提出将中国大陆沿海岛屿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试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

美国人也太天真了!太一厢情愿了!他蒋介石何许人也?为了寻求美国的保护不假,但要以分裂自己的祖国,背叛自己的民族为代价,蒋介石能干吗?蒋介石不是汪精卫,不是溥仪,他毕竟当过北伐的英雄,是领导过中国抗战的委员长,他能把自己绑在历史的耻辱架上吗?他对美国人说了:“NO!”

1954年2月28日,蒋介石在台北举行的“国父纪念日”大会上就国际形势发表长篇讲话,强烈谴责在外岛“停火”和“两个中国”的设想是“荒谬绝伦”,称“大陆台澎均我土地,中华民国领土不容任何人割裂”,斥责提出此主张的“民主国家”是“不守正义”、“不讲公理”、“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的“自私自利者”。

现在看来,蒋介石还真是条汉子!因为反对台独,蒋介石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凸显出来。这是一个各种政治利益交织的一仗。因此,金门必须留在蒋介石手里。金门在,蒋介石就不会和美国人穿一条裤子,台海国共两党之争就永远是中国的内政。

打,要打痛,打出自己的威风来;但不能打跑,不能把美蒋打到一块去,不能打出两个“中国”来。大陈岛作战方案恰好符合了后来国家大战略发展的要求,打中了美蒋分歧的死穴。

5 目标,一江山

炮兵指挥员的口令是:“目标,一江山,高地,两个齐射,放!”航空兵指挥员的口令是:“目标,一江山,分三个批次,起飞!”登陆兵指挥员的口令是:“目标,一江山,成展开队形,冲击!”……

一江山岛成了整个大陈战役的首要的突击目标。

但是,把攻打一江山岛作为整个战役的突破口,却费尽了周折。

从宁波驱车向南沿着去温州的高速公路跑上两个小时,就到了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长三角南翼的城市台州。在台州海面,星罗棋布地散布着106个大小岛礁,主岛大陈,成众星捧月之势。这里是浙江最大的渔场,在历史的鼎盛时期,它曾是个繁华的海上渔镇。战前,蒋介石偕宋美龄专程上岛,临海伫立,家乡奉化虽只一水相隔,但已成千山万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往日繁华,已是过眼烟云。他站立的这块石头,被当今有些商业头脑的人,包装炒作一番,成了大陈旅游一景。

1951年9月,胡宗南进驻大陈;1953年8月,刘濂一接替,增调了四个军官战斗团,守军总兵力达一个加强师18000余人,同时又整编了流窜的海匪武装共6个突击大队,并配有海军10艘战舰。建立起以大陈为核心,包括鱼山、一江山、披山、南麂山等岛的大陈防卫区。美国也在岛上设立名为“西方企业公司”的情报机构。大陈成为了蒋介石在浙江当面反攻复国的指挥中心和海军进攻大陆沿海的前进锚地。

华东军区作战会议曾几次研究过这个问题。父亲在回顾这件往事时说:“当时争得比较凶的是首战放在哪里打。”

总参作战部副部长,当时的浙东前线总指挥部参谋长王德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在先攻上下大陈或先攻一江山岛或先攻披山三个方案中,开始主张先攻大陈的占多数,他们认为敌指挥中心在大陈,只要当胸一拳,毁其心脏,其余岛屿,自可不战而得;主张先攻披山的也不少,认为该岛守敌较弱,容易取得首战的胜利;根据敌情、地形和可能集中的船只等情况而选择一江山为进攻目标的,却不是很多……”(注:王德《华东战场参谋笔记》)

很明显,这次战役的基本形势对我军是有利的,优势在我一方。大陈守军不足2万人,且又分踞于6个岛屿,岛间首尾相距正面达200公里,各岛无法在战术上取得配合和支援。同时,这个敌人远离台湾,按当年装备的性能,海上航行要10~20个小时,飞机支援的留空时间最多也就20分钟。没有航母这个作战平台,支援大陈的远海作战是无法想像的。在大陈海域,我军完全可以取得制空、制海权。

敌方的强项是,经过多年设防,已构建形成了永久性的防御工事。地堡、堑壕、雷场、各种障碍物遍布整个岛屿和水际滩头。敌火力密集,且有坦克作为反突击的力量,敌舰驻防大陈海区,与陆上相互呼应。大陈各岛四周全系岩岸陡壁,纵深山地纵横,海面遍布暗礁,利防而不利攻。

我方的困难是,大陈主岛距离大陆50公里以上,只能靠舰炮和航空火力支援,而用于火力支援的舰只和轰炸、强击航空兵又不足,难以形成对上陆部队有效的火力掩护。

基于对敌我双方基本情况的分析,作战会议形成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是,以突袭的方式,使用一部兵力攻击大陈外围的一江山岛,吸引敌注意,集中主力直取上、下大陈,在敌人没有做出反应前,一举攻占大陈。

另一种意见是,战役分3个阶段。首先以海、空军和岸炮部队实施预先打击,夺取战区制空、制海权;然后攻占外围屏障一江山岛,建立炮兵阵地,摧毁大陈防御体系;最后发起对大陈主岛的攻击。

会议上,争论是激烈的,气氛是紧张的。不难看出,争论双方潜在的立论基础是对使用兵力数量和可能的评估上。

按照我军解放战争和入朝作战的经验来看(那时我军还没有作战条令),予敌3到5倍的优势,这一仗就可以打了。持一举攻占意见的同志认为,现在无论在兵力还是在火力上都远远超出这个比例,应该是有胜利把握的。何况,直取大陈可以保证战役的突然性,而分阶段的行动,等于把意图告诉了对方。愚蠢!

反方当然也不示弱。华东军区的所在地南京,是何许地方?是当时军事思想最为活跃的地方。江南多才子,这且不说,重要的是,新中国的第一所高等军事学院建在这里,由我国着名的军事家刘伯承元帅执掌。华东和其他战区的大批的部队指挥员和高级参谋人员来到他的麾下,按现代战争的标准,回炉锻造。刘帅年轻时毕业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在这所学院的大门上写着这样一段赫赫有名的话:“一切战术要适合一定的历史时代,如果新的武器出现了,则军队的组织形式与指挥也要随之改变。”这大概就是刘帅办学的宗旨吧。虽然取得政权才短短的几年,但人民解放军中新的因子生长起来了。有这么一部分人,他们开始直面一场新的战争,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和挑战曾经有过赫赫战功的前辈们了。

他们首先对使用的兵力兵器做了详细的计算。海上的登陆作战和我们过去习惯的陆地攻防作战有着本质的不同。由于没有地形可以遮蔽和利用,部队的战场机动完全要靠火力来掩护,也就是说获取绝对的海、空优势,是登陆作战最基本的条件。他们是这样计算的:

从世界主要国家军队渡海登陆作战的原则看,登陆和抗登陆双方的兵力对比通常是3~5比1,也就是,防御方如果是一个师,进攻一方至少应该是3个师以上。同时,按美军在仁川登陆的情况看,一个登陆兵通常需要5~7个保障兵。摆在华东军区面前的问题是,打这样的一场仗究竟需要动用多少兵力呢?

据此,大陈守军一个加强师约2万人,我方登陆部队则应在6万~10万人,保障人员应不少于30万~70万人。如果取其下线,按6万登陆兵计算,那么需要多少登陆舰艇呢?一艘登陆艇装载50人,一艘登陆舰是500人,再加上火炮、装备,这样算下来,仅装载登陆兵的登陆舰船就不下几百艘,这还不算其他战斗舰艇和辅助舰艇。

再者,大陈岛是个不足15平方公里的小岛,敌人苦心经营多年,部署完善,工事坚固,火力密集,属于要塞式的防御。对这样的岛屿进攻,在作战样式上,华东军区当时给它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称之为“对中等筑城海岛的进攻作战”。(注:华东军区《大陈战役总结》)现在看来,这应该是个创举,它在登陆作战中引进了一个新的概念。这与美军的诺曼底登陆、仁川登陆,以及我军对海南岛的登陆在作战性质上都有本质的区别,这些属于在宽大正面的作战行动,突袭成功的可能性大,主要战斗发生在抢占滩头后抗击敌人的反突击阶段。而大陈和一江山作战,近似于美军硫磺岛、塞班岛作战,主要在于抢滩上陆,夺取滩头阵地。由于敌人部署密集,上陆地段狭小,突袭的可能性很小,只能强攻。再则,大陈与金门不同,它远离大陆50多公里,我军炮火无法掩护,全靠海空军的火力,无形中增大了对装备兵器的要求等级。对这样一个小岛,兵力多了摆不开,少了突击力量不够,只能是在狭小正面上,多波梯次地投入,这就更加增大了在战役准备阶段隐蔽企图的困难和航渡中编队组织的难度。这样一分析,直接攻打大陈,显然是胃口太大。因此,战役的首次突击目标应该是大陈外围的一江山岛……

华东的作战参谋们对组织这场战役的分析,在当时应该是很了不起的。在短短几年内,就由指挥筹划单一陆军的运动战,发展到诸军兵种的合同作战。当然,现在下这个结论还太早,一切要看这一仗打得怎么样才好说。

但他们竟遭到了斥责:“你们吃了几碗干饭?给老子上课啊!”

是啊!这些分析,这些名词,听起来是那么的陌生,甚至都有危言耸听之嫌了,也不看看是在谁面前掰呼?

“首长啊!这可不是您当年啊……”参谋长王德这句多少带有打圆场的话还没讲完,“啪”的一声,有位首长拍了桌子:“我他妈操你姥姥的!”

“不他妈就是两万吗,老子一仗就消灭了他十几万。不要在这里长别人的威风。我就不信,还有操不开的X!”首长真的动肝火了。

父亲在晚年回忆时是这样表述他当时的意见的:“直接打大陈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