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不容青史尽成灰 >

第138部分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138部分

小说: 不容青史尽成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宇文护作为宇文泰的侄儿,在历史上大大有名,有个绰号叫“屠龙第一人”。因为他接了宇文泰的班后,一口气连杀了3个皇帝,先是逼着已经是傀儡的西魏恭帝退位并杀之,扶持了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为帝。这个宇文觉也是个有主意的人,不甘心受宇文护的摆布,在皇宫内招募兵马,时刻准备发动政变解决宇文护。但宇文护哪里有这么容易解决,得知情况的宇文护,索性又把宇文觉送上了西天。之后他又立了宇文泰的另一个儿子宇文毓。宇文毓是个很低调的人,对宇文护很尊重,起初宇文护很满意,但不久之后就不放心了。公元557年,宇文护假装说要把权力还给宇文毓,其实是和宇文毓客气客气,宇文毓哪里懂这个,干脆和宇文护不客气,借机收回了宇文护的大权。这还了得,宇文护牙一咬,又把宇文毓给毒死了。公元561年,宇文护扶持宇文泰的四儿子宇文邕即位。宇文邕看着老实巴交的,说话也不多,貌似是个好糊弄的人,登基之后也很听宇文护的话,北周政权就这样稳固下来了,之后是宇文护12年掌权的时期。

虽然后世对宇文护的评价不高,甚至许多的历史学家说他是“权臣”、“逆贼”,但是在国家建设方面,他却是一个对新生的北周政权贡献颇多的人物。他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宇文泰的政策,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特别是他把所管辖地区的耕地数量,作为考核官员的重要标尺,甚至给每个地方官都分配了土地,要求官员们主动下田生产。同时,因为宇文护是篡权而起,名不正言不顺,因此他更需要汉人的支持,他在位期间,废除了西魏征兵的许多门槛,大量的汉族农民可以继续进入西魏军队之中。对于西魏军队的统治机构八柱国,宇文护也竭力拉拢,抬高汉族军将的地位,尤其是允许汉族人在鲜卑族做统帅的军队里为将,打破了关中鲜卑军阀赖以生存的门第结构。如上种种,皆对后来北周的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千算万算,宇文护还是漏算了一个人,被他一直当做傀儡的宇文邕。

从公元561年开始,宇文邕整整做了12年的傀儡皇帝,在这12年里,隐忍的宇文邕一直在寻找着机会,公元573年,机会终于来了。宇文邕得到了亲弟弟宇文直的支持,兄弟俩一起策划,利用宇文护觐见宇文邕的时候发动政变,一举将他诛杀。从此之后,宇文邕真正掌握了大权,这位忍了12年的北周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周武帝。

【四】

在历史上,北周武帝的知名度,有时候要远远高于他的父亲宇文泰,论原因,首先一条,就是他完成了宇文鲜卑全盘汉化的最后一步。公元574年,即北周武帝亲政的第二年,他对文化进行调整,确定“三教顺序”。所谓三教,就是当时的儒教、道教、佛教,在北周武帝的排序中,儒教被排在第一位,佛教被排在了最后一位,这就意味着北周政权,已经成为一个以儒家文化为正统的政权,而不是先前汉族士大夫眼中的异族政权。与此同时,他开始全面纠正其父宇文泰时期的“胡化”政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勒令麾下诸军队大量释放奴婢,将常年战争中被掳掠来的奴婢全都转化为自由民,由国家发放土地,并从中挑选精壮入伍,这些得到宇文邕“解放”的人口,自然有很高的积极性,从军打仗更是身先士卒。如此一来,北周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升。

宇文邕时期,北周和北方的老邻居北齐之间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宇文泰时期,北齐强而北周弱,当时的宇文政权,每年冬天都要把与东边交界的黄河河冰捣碎,防止敌人借机入侵,而到了宇文邕时期,攻守却易形了,换成了北齐捣碎河冰,防止北周入侵。宇文护时期,就发动了两次攻打北齐的战争,虽然都遭到了失败,但是双方强弱的大势已经发生了转变。比起北齐政权的民族冲突以及上层矛盾,这时候的北周政权更团结也更有生气。这样的大好机会,宇文邕当然不能放过,公元576年,北周武帝发动了征讨北齐的战争,先经过浴血奋战占领了北齐的要塞晋阳,然后回师东进,一举攻破北齐的首都邺城,北齐末帝高伟束手就擒。这是公元577年正月的事情,这件事情的结果,是使中国北方再次统一,而盘踞长江流域的南朝,也注定朝不保夕。

宇文邕在统一北方的同时,将占领北齐地区的“杂户”也一并免了,如此一来,北周很快赢得了北齐的人心,特别是北齐境内汉族的支持。当然,不支持的人也有,比如那些世家大族们,因为“杂户”原本就是他们的财产,现在却统统被赋予了自由民的身份。宇文邕做的另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就是灭佛运动,从公元566年开始,当时执掌政权的宇文护,就在北周推行灭佛运动,勒令北周境内的僧尼必须限期还俗,从事生产,寺庙所掌握的土地必须归还国家,由国家统一分配给老百姓。到了公元577年灭北齐后,宇文邕又把这个政策在北齐推广开来,当时曾有僧侣出面劝阻,宇文邕回答说:“佛是从胡地来的,我不是胡人,所以不信。”从小读汉人书籍长大的宇文邕,此时俨然以汉族帝王自居了。从宇文护开始到宇文邕的灭佛运动,虽然对佛教文化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但是在当时,它让200万人从此从事生产,成为向政府纳税的对象,对于当时北周的国力提升,确实有重要作用的。

如果历史没有意外的话,统一北方的宇文邕,完全可以顺势南下,一举平定南陈,完成一统中国的大业,但是意外偏偏发生了。公元579年,为了解除南征的后顾之忧,宇文邕发兵攻打突厥,病逝于出征的路上。北周历史的拐点就这么产生了,即宇文邕后成为北周皇帝的宇文赟,即历史上著名的昏君北周宣帝,在位时以荒淫著称,大权很快被汉族杨家所掌握。后来北周宣帝在公元579年禅位,不久后去世,幼帝宇文衍被杨坚操纵,很快被废,宇文家族苦心打下来的江山,就此姓杨了。

说起北周宇文家族被杨家取代的原因,自然有很多,但根子上的一点,却是宇文邕种下的。公元573年,宇文邕下了一道命令“军士为侍官”,也就是说,地方军阀的士兵,从此直接属于皇帝,国家的所有军队,从此由皇帝直接掌握,这是宇文泰的府兵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却为杨坚夺权帮了忙。因为从此以后,只要掌握了中央的最高权力,也就意味着掌握了国家的兵权,地方军阀再也不能威胁中央,这样权臣篡位,难度就低得多了。果然,杨坚凭借着外戚的身份,趁着皇帝幼小的机会,很快就轻松地取而代之了。中国的统一大业,也就因此成了“宇文栽树,杨家乘凉”。


第二十二章 琅琊王氏的存亡之道

王衍和王导是如何一手缔造东晋王朝的呢?那得先从王导、司马睿一行初到江南时的南北情况说起。

此时在北方(长江以北),东海王司马越成了八王之乱的最终胜利者,可他接手的国家,内是因连年战乱而满目疮痍的社会,外有匈奴、羯族、鲜卑等异族铁骑的虎视眈眈,可谓危在旦夕。面对每况愈下,朝不保夕的形势,司马越和他的政治盟友王衍制定了屯兵中原、荆州、青州宛如“狡兔三窟”的整体防御计划;同时,又命王衍堂弟王导携同琅邪王司马睿南下江东,坐镇建康(今南京市),与湖北、湖南遥相呼应,保卫司马越的大本营徐州(今苏北地区),并同中原地区互成犄角。

此时在南方(长江以南),以“顾、陆、朱、张”为首的土家大族,也明白连年战乱,又受到强大游牧民族威胁的中原王朝大势已去。此时他们面临着两种选择:一,在江东找到一个类似当年孙坚父子式的英豪人物,带领他们重新割据自立,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江南土家大族的利益,此为上策。二,接纳南渡的晋皇室和中原士族,与他们共建政权,并在新政权中得到权位和经济利益的充分尊重,此为中策。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他们并没有在南方找到一个类似孙坚父子式的英雄人物;如果贸然逞强,割据自立,实在太过冒险,于是他们便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中策,即与中原士族共建政权,共享利益。

王导和司马睿便是在这样的南北环境下,来到江东的。

一个成熟的赌徒在下注前,总要先观察一段时间局面;政治人物在决定站哪个队时,同样如此。起初,江南士族对初来乍到的王导和司马睿也有怀疑,不知这些从前在北方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中原豪门会如何看待自己。所以,也就没有太多主动的积极表示。

那么,在这种有些僵持,处于试探阶段的交往中,王导是如何做到“Ice Break”,如何为司马睿在江南打开局面,取得南方土家大族支持的呢?

王导首先用吴语扣开了江南人士的心扉,打消了他们的疑虑。王导一到江南,便苦练吴语,小有所成后,便立刻用还不太标准娴熟的吴语主动同许多江南人士交谈。那些江南人士们,听到赫赫有名的中原第一家族,琅邪王氏的名士,竟主动用吴地方言同自己交谈,无不感到深深的触动,感到了王导对他们的尊重和王导的一片赤诚,渐渐地对王导和王导极力推崇的司马睿有了好感,开始频繁交流,并且渐生爱戴之心,拥护之意。

王导不但自己和江南人士用吴语交谈,也鼓励其他北方人士学习吴语,并多用吴语同南方人交流。很显然,这样一种“入乡随俗”的友善表示,大大消除了南北人士之间的隔阂,拉近了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取得了南方人士对司马睿、王导一行人的好感和支持(王导安排司马睿和众中原名士在建康城举行华丽隆重的车骑游行,以吸引南方士族侧目之事,后经多位名学者考证,确定属后人加工创作,所以笔者在此不录)。

那么,在王导、司马睿一行人渐渐在江南立稳脚根之时,中国北方的情况又怎么样呢?

公元311年,匈奴首领刘聪遣多路大军入侵中原,先是大将石勒在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鹿邑),围歼晋中原主力10余万人,太尉王衍、36位王爷、以及众多当时名士都不幸遇难。同年,匈奴另一大将刘曜又攻陷晋都城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并在京城里大肆烧杀抢掠,屠杀3万多士兵百姓。可以说,当时的中原在异族铁骑的蹂躏下,已经由中华文明的摇篮变为了满是烧杀抢掠的人间炼狱。大量汉族百姓、士族子弟为了躲避强盗的洗劫,恶魔的追杀,不得不背起行囊,携妻带子,举家南渡长江,流落江南。这一年,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面对源源不断南下避乱的北方老乡,冷静、沉着的王导显示出了一个成熟政治家的气度和智慧。他向司马睿提了三点建议:一,设立侨州侨县以安置大量的北方难民;二,选拔其中有威望,有才干的士子,为我所用;三,要求南下的北方大族在圈占田产时,尽量避开江南土家大族的势力范围,不要去触及他们固有的土地利益。

后来,这三项建议被司马睿一一采纳,并成为推动东晋立国的关键性因素。第一,侨州侨县的设立,使得大量北方难民在南方有了栖身之所,点燃了他们重建家园的希望,他们自然对司马睿感激拥护;另外,北方流民的涌入,为开发经济落后的江南,带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