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朱元璋 >

第164部分

朱元璋-第164部分

小说: 朱元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标说:“应当重赏云奇。”
  朱元璋说:“就封他为内宫监左少监吧。”
  徐达说:“当务之急是收拾胡惟庸和他的死党。”
  朱元璋对徐达说:“你马上带御林军和五都督府的兵,将胡府团团围住,凡与他有牵连的,一网打尽。”
  朱标说唯恐杀戒一开,收不住,便开脱地说,去贺喜的,不一定都是他的死党,有的是隶属关系,有的是畏于他的权势不得不巴结他,不该不分青红皂白。
  朱元璋不悦地说:“差点人头落地了,你还在为歹人说话。”朱元璋从怀中拿出一个纸卷来,交到徐达手上,说:“朕心里有数,这单子上的人都是跑不了的。”
  徐达一看:“天哪,侯爵一大半都谋反?还有六部九卿,真太可怕了。”
  朱元璋说:“你快去吧,朕在这里看着。”
  徐达高喊“遵旨”,快步跑下城门楼梯。
  朱标莫名惊诧地问朱元璋:“父皇早有准备?怎么名单就在怀中?”
  朱元璋说:“你以为胡惟庸那么容易得手啊,朕睡觉也都睁着双眼的,不然早人头落地了。”
  朱标说:“看来我是多余担心,一场虚惊啊。”
  朱元璋居高临下望着丞相府,显得很悠闲。只见包围的军队里外三层,连院墙上都站了兵。
  他看见徐达坐在古井旁,正指挥士兵抓人,一批批都绑上了,他似乎看到了胡惟庸。
  朱元璋忽然对朱标说:“这是河豚丞相。舍命吃河豚,河豚到底是有毒的。”
  朱标有点不明白,怔怔地望着朱元璋。
  第九十章
  胡惟庸一案斩杀三万人头,如果那时有吉尼斯大全,朱元璋将首开纪录。也有幸存者,一个是皇上的儿女亲家,一个是太子的师傅,出于不同的理由,都不言谢。
  胡惟庸案牵连的人犯真是太多了,新设的锦衣卫诏狱和刑部大牢塞不下。又加上京兆尹的监牢,还是塞不下,朱元璋下令把城外的几座兵营都临时改成监押人犯的地方。
  陈宁是仅次于胡惟庸的要犯,他倒显得很从容,他是在“喷酒”的古井旁就擒的,他让徐达转告朱元璋,他不要任何人审他,只想面见皇上。
  朱元璋说了这样一句:开恩的时候,也兴让犯人自己挑个死法呢,他立刻传旨,亲审陈宁,他相信陈宁是想供出内幕来。
  陈宁被单独押了上来。
  朱元璋凌厉的目光审视他良久,问:“你要单独见朕,有什么话要说?”随后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朱元璋说:“朕本想去品尝一杯古井佳酿呢,井里喷酒谁见过?想必陈爱卿偏过了?那井酒的味儿一定甘冽而香醇吧?”
  陈宁说,这当然是一场骗局,他说皇上洪福齐天,命不该绝,他陈宁才有今日之祸。
  朱元璋说:“朕以为你到现在还会告诉朕,喝不到那井里喷出来的酒,会终生遗憾呢。”接着他咳了一声,声调中含有几分伤感地说,他待陈宁并不薄,奈何追随胡惟庸谋逆造反?
  陈宁说,走到这一步,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说他不是来苟且求生的。
  “那你来干什么?”朱元璋问。
  陈宁说:“臣自知罪孽深重,不敢求饶,有几件事,想告诉皇上,这也是我一点追悔之心。”
  朱元璋说:“朕不妨听听,你说吧。”
  陈宁说:“逮捕的胡党中漏了几个人。”
  朱元璋问:“哪几个?”
  陈宁说他怕万一有漏网的,日后又是皇上身边的隐患。
  朱元璋说:“你说吧。”
  陈宁说:“宋濂的儿子宋慎是胡惟庸一手提拔的,他给胡惟庸送过礼。”
  朱元璋关心的是宋濂是不是胡党?
  陈宁说:“胡惟庸想拉他,说先拉过他儿子来,老子自然向着我们。”
  朱元璋又问:“还有谁?”
  “廖永忠。”陈宁说他是假疯,胡惟庸最先看出来的,他恨皇上对他下狠手,说是卸磨杀驴。胡惟庸一找上他,廖永忠和他一拍即合。
  朱元璋说:“驴并没杀,现在看,不杀是错了,朕早该想到他是假疯。朕所以疏忽了,是因为朕低估了他,这样一个有勇无谋的人,竟有如此高超的金蝉脱壳本事,瞒过了朕的眼睛。”
  陈宁说:“还有一个林贤。”
  朱元璋问:“明州卫的林贤?”
  “是,”陈宁说,“他替胡惟庸去日本借兵,扮成来朝贡的使者,届时行刺。胡惟庸安排,不管那时他在与不在,都要按计划干。”
  朱元璋问:“日本使者什么时候到?”
  “快了,”陈宁说,“不出十天准到。”
  “还有吗?”朱元璋问。
  “还有在蓝玉军中的封绩,他被胡惟庸派到元朝逃散人员那里去借兵。”
  “封绩在蓝玉那里?”朱元璋说,“这么大的事他怎么从未奏报?”
  陈宁说:“其实蓝玉更恨皇上,这原因,我不说,皇上自己也知道。”他指的显然是郭惠的事。
  朱元璋问:“蓝玉也和你们联手了?”
  “那倒没有。”陈宁说,胡惟庸和蓝玉交往不多,不敢贸然行事。
  朱元璋突然问:“李善长的弟弟陷得那么深,李善长不知道?”
  陈宁道:“他是装聋作哑。我们派李存义去游说李善长三次,胡惟庸去过一次,答应事成后封他淮西王。还送他一对乾坤剑,是汉高祖定天下时的宝物。”
  朱元璋说:“李善长没有答应,是吧?”
  “剑,他收了。没置可否。他说他老了,不愿意闹出事来。”陈宁说。
  朱元璋用意不明地笑起来,他说:“李善长还是有分寸的,他毕竟没从贼嘛。”他目视着陈宁,忽然问:“胡惟庸和真妃勾结的内幕,你不也知道吗?”
  “知道得不多。”陈宁说,“胡惟庸讳莫如深,只知道有几次的消息都是达兰派小太监送出来的。我想,达兰是想借胡惟庸的势力,在皇上面前抬潭王吧。”
  朱元璋问:“你说了这些,想求得不死,是吗?”
  陈宁说:“不,臣不过是茶陵一平民,跟随皇上,得皇上赏识,让臣任知府,枢密院都事,中书参议,当过兵部,吏部,户部,礼部四部尚书,可以说位极人臣。臣原来叫陈亮,陈宁的名字还是皇上给改的,臣这样的人都附逆谋反,皇上留我一命,我也无颜活在世上啊!”说毕大哭。
  朱元璋也掉泪了,他说:“借你人头警世吧,朕也不会徇私的。”
  朱元璋很想知道胡惟庸此时所思所想,他并不看重胡惟庸的口供。本来已经睡下了,好长一阵子不能入睡,便索性爬起来,命令升堂,在奉先殿里审胡惟庸,除了几个贴身小太监,就只有朱标在场了。朱标近来身体欠佳,总是不住地咳嗽。
  胡惟庸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朱元璋好像第一次发现,他不单鬓角有了白发,连下巴上的胡子也有些许白茬了。
  胡惟庸与陈宁截然相反,显得很冷静,咬紧牙关一声不吭。
  朱元璋问:“别人都招了,你不招也没用。”
  胡惟庸梗着脖子不出声,不是看天棚,就是看地板。
  朱元璋问:“达兰和你有过什么默契?她生的孩子是不是陈友谅的?”
  胡惟庸望着他冷笑。
  朱元璋问:“是不是?”
  胡惟庸早扭过头去。
  朱元璋说:“你是非逼朕对你用刑啊。来人,上刑。”
  胡惟庸被装进一个滚笼中。这是一个用木板做成的圆形中空笼子,每块木板冲里面都有钉子,人一装进去,立刻扎得浑身冒血,人也疼得乱叫。
  朱元璋说:“滚笼没滚之前你说出来,还能少遭点罪。”
  胡惟庸咬着牙瞪着眼,一声不吭。
  朱元璋一挥手,几个太监推动了滚笼,滚笼从台阶向下滚,一路叫声一路血,台阶全染红了,吓得朱标以袖掩面,根本不敢再看了。
  朱元璋降阶来到胡惟庸面前,血肉模糊的胡惟庸仍瞪着眼睛看着朱元璋。
  朱元璋问:“你还不想说吗?你的同党全在朕的名单上,一个也跑不了,你不说也是枉然。”
  胡惟庸拼命咬着嘴唇,强忍剧痛。
  朱元璋无奈了,叹口气,对太监们说:“送回刑部大牢,叫太医弄点治红伤的药。他不能这么便宜地死了,行刑那天,朕要让天下百姓看着活着的胡惟庸怎么个死法。”
  胡惟庸眯着双眼,甚至有点幸灾乐祸地看着朱元璋。
  朱元璋心有所动,说:“哦,是了,朕明白你这眼神,你是在嘲笑朕,别高兴得太早,是不是?”
  胡惟庸露出了鄙夷的冷笑。
  朱元璋却说,胡惟庸高兴得太早了,几天后不是明州卫指挥使从日本借兵回来的日子吗?你胡惟庸等不到他来救你了,朱元璋说他已派人去捉拿反贼林贤了。
  如一阵风吹灭了胡惟庸眼里那盏带着一线希望的小灯,那里面是绝望的黑洞洞了。
  朱元璋说的不是假话,奉旨带兵前往明州的大将沐英正在明州港守株待兔呢。
  林贤倒很准时,东海的风浪都没有拖延他的行期,这一天他率的日本使团准时出现在微微涌动的海平线上。
  一艘挂着日本旗的日本使者官船正向岸边驶来。
  船甲板上有一根大烟囱一样的金色巨烛,是贡品,巨烛上有“大明皇帝万寿无疆”的字样。
  日本大和尚如瑶和明州卫指挥林贤站在桅杆下,望着越来越近的灯火闪烁的海岸。
  僧人打扮的如瑶说:“如果我杀了你们皇上,你不能食言啊!”
  林贤说:“别说五台山啊,把九华山、普陀山都给你当道场也是一句话的事呀!那时他就不是丞相,而是皇帝了。”
  这条外交使船刚一靠上明州卫所口岸,四面围上来好几条兵船,林贤刚问了一句:“怎么回事?”
  沐英带人跳上船来,大喝一声:“反贼林贤,奉旨来拿你!”
  林贤急忙拔剑,但很快被制服了,如瑶和手下的人全都当了俘虏。
  与此同时,致仕在家的宋濂也是祸从天降,他们父子被一条索子锁了,解往京师,理由很简单,他儿子宋慎曾经在胡惟庸那里当过两年幕僚。
  宋濂说:“我早对你说过,不要与胡惟庸走得太近,怎么样?老夫的一世清名,也跟你葬送掉了。”
  宋慎还抱有一线希望,父亲毕竟是太子的老师,也教过皇上,能不能对他格外开恩?
  宋濂并不抱多大希望,只好听天由命吧。
  一听说宋濂也被胡惟庸案株连并已押解进京,朱标忧心如焚,他不得不到奉先殿去见朱元璋了。
  朱标满脸泪痕地进来,肃立一旁。
  朱元璋问了一句:“你怎么了?”
  朱标说:“父皇不是让儿臣参与审胡案吗?我简直吓呆了,老师宋濂也在劫难逃,开国元勋一半都抓了,连我郭兴舅舅都会谋反吗?”
  朱元璋说:“看看你这个样子,人家磨刀霍霍,你还在这儿发慈悲。朕知道你准会来求情,特地给你准备了一件东西。”
  朱元璋转到了屏风后头,用手绢垫着,拿出一个刺多得惊人的蒺藜棒,扔到了地上。
  朱标不解何意,望着朱元璋。
  朱元璋令朱标把棍子捡起来。
  朱标犹豫了一下,伸手去拿,却被利刺扎痛了,尖叫一声,血也从手上淌下来,忙扔下棍子。
  朱元璋又用手绢垫着拿起了蒺藜棒,用宝剑上下削了几下,把木棒子表面的刺全削掉了,棍子变得光滑多了,他把棍子递到朱标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