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煮酒论道 >

第10部分

煮酒论道-第10部分

小说: 煮酒论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貌莆铮虑椴幌M栌盟耍且膊皇峭耆咀约旱牧α坷锤鞒苑梗灰蕴拔畚凹形煊谑浪祝膊皇翘乇鸸制В芩娲罅鳎约翰⒉荒檬裁粗饕猓膊惶乇鸬乇墒幽切┶泼恼撸浪椎木袈徊蛔阋匀盟醯糜形Γ谭6运此狄膊⒉皇且恢中叱埽朗欠俏薹ㄇ郑感『痛执笪薹ǘ攘俊L担骸拔虻赖娜耍磺竺赖伦罡呱械娜瞬磺笥兴茫蟮碌娜送醋晕摇!闭獠攀亲罡叩木窬辰纭
  道法自然,凡事无可无不可,无是无非,潇潇洒洒,无行无迹,如云如水,这正是道家人物的风范。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六、勘破生死的困惑--了身达命(1)
人人都怕死,但人人都难逃一死。道家不像道教那样鼓吹长生不老,白日升天。但是道家教人用旷达的心胸来看待生死,勘破名利关,只是小休歇,勘破生死关,方是大休歇。现代社会发展到了今天,许多神话中的描述都变成了现实。千里眼和顺风耳有什么好稀罕的?手机网络就能办到。“朝游北海暮苍梧”难吧?过去这只有神仙才能办到的事儿,现在我们依靠飞机也是家常便饭。但是,“生、老、病、死”之苦,这个当年让佛陀抛弃王子的荣华去苦苦思索的问题,在21世纪依然困扰着人们。无论是打工仔还是老板、大盖帽还是破草帽,男女老少,众生平等,在“老、病、死”三字面前,都是既害怕又无可奈何。
  秦始皇当年兵威雄于天下,扫灭六国,建不世之功业,正所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但是,在“病”、“死”二字之前,秦始皇也是无能为力,缥缈的海上仙山哪里去找?长生不死之药又安在?正如江淹的《恨赋》中所说的:“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鼍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射雕英雄传》中写成吉思汗病重将死时,将金国献纳的玉盘和明珠全都甩了出去,然后恨恨地说道:“纵有明珠千颗,亦难让我多活一日!”是啊,这些英雄一句话就可以使几十万人流血丧命,却无法让自己多延一日之命,纵有千金万银,到得头来,连吸上几口气都是那样艰难。正所谓:“自古帝皇将相,圣贤豪杰,奸雄大盗,元凶巨恶,莫不有死!”
  笔者觉得,人世间如何没有了“病”、“死”二字,那么世界三大宗教的影响力恐怕要暴跌甚至崩盘。“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终有一死这个亡命牌插在每个人的身上,也迫使不少人收敛起贪婪骄横之心,向神佛之属低眉顿首。不少宗教也以此降服芸芸众生,佛家和基督往往讲天堂地狱之类,佛家更是讲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而道教(注意,并非道家)往往强调炼丹养气,长生不老,飞升成仙。所以上至帝王下至捐门槛当替身的祥林嫂都对神佛既敬又怕。大家看我国名胜古迹中保存历史比较久远的多是佛道两教的建筑,应该也有此原因。
  对于生死这个人莫能解的大难题,儒家的孔圣人以一句“未知生,焉知死”轻轻地躲过,而道家是不会回避这个问题的。道家采取的是一种非常超然的态度,认为生死乃是天地间自然的变化,生不足喜,死不足痛。道家并不刻意地求生避死,而是勘破生死之念。
  有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就是庄子的妻子死后,庄子不但不哭泣,反而鼓盆而歌的故事。原文是这样的: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说来庄子并非是那种视“升官发财死老婆”为乐事的人,就庄子的穷劲儿,恐怕也没有能力再娶了。庄子只是觉得人生中生和死都是很自然的事情,这当然超乎了一般的世态人情。好朋友惠子就不理解,责难他说:“她和你一起生活,生儿育女这么多年,你不哭,已很不对了,反而鼓盆(古人以盆作乐器)而歌,岂非有违人情?”,庄子解释说:“她刚死去,我怎么能不感叹呢。但是推究起来,人本来就是没有生命的,不但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骸,没有形骸也没有气。她在恍惚间变为气,气变为有形骸,形骸变为有生命,现在又变而为死,这种变化就像四季的运行一样,是自然而然地运行的。她现在已经安然歇息于天地之间,而我却哭哭啼啼,我认为这样是不通达天命的,所以我不哭。”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六、勘破生死的困惑--了身达命(2)
庄子对他老婆这个样子,对自己的死也是如此,《庄子·列御寇》篇中说: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庄子要死去了,他的徒弟想用传统的方法厚葬他。庄子说,我用天地当棺木,日月就是我陪葬的连璧,星星就是珍珠玛瑙什么的,万物是送葬的物品,这不都齐了吗,还要什么别的东西做什么啊?徒弟说,虽然这样说,但是我担心乌鸦什么的吃了先生你的身体啊!庄子说,露在外面被乌鸦吃,埋地下被蝼蚁吃,不给乌鸦而给蝼蚁,这么偏心做什么?庄子笑谈死后之事,表现得非常旷达洒脱,我想庄子一定不会让徒弟们给他守丧三年什么的,也不会反对弟子们在他死去后也鼓盆而歌。
  说点题外话,由于后人实在难以理解庄子齐生死为一的思想,所以自行发挥,将此事添油加醋,弄成一则假新闻,最有名的就是《警世通言》上的第二卷“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一篇了。上面把美女们糟蹋得不轻,先说一个少妇手拿扇子扇坟头,原因是她坟中的老公留下遗言,要等坟头干了,她才能再嫁,她等不及了,就来“扇坟”。庄子的老婆也被说成是个水性杨花的女人,长得虽然“肌肤若冰雪,绰约似神仙”,但也存心不良,在庄子死后没有几天就爱上了楚国来的什么王孙(其实是庄子变化的,这里面庄子是神仙)。她听说楚王孙治病必须要庄子的脑髓,就不惜拿巨斧劈开棺木来取庄子的脑髓。最后庄子突然活过来,她又惊又羞,上吊死了。庄子也对女人彻底失望,鼓盆而歌,从而大彻大悟。这篇文流毒甚广,甚至改编成戏剧之类传世,严重损害了庄子夫人的名誉权。
  其实这篇文章的作者要说文笔还过得去,写写通俗小说当个小报记者还可以,但在道家思想上的见解却非常浅薄,一味胡拼乱凑,说得大错特错,完全按照自己的浅薄理解来乱写的。这人知道有庄子化蝶这回事,却不明白庄子是讲“万物一也”的齐物论思想,就说成庄子是“白蝴蝶采百花之精,夺日月之秀……后游于瑶池,偷采蟠桃花蕊,被王母娘娘位下守花的青鸾啄死。其神不散,托生于世,做了庄周。”完全是《西游记》中的套路,他也理解不了庄生视死如归的思想,认为庄生死了老婆,却鼓盆而歌,必定是其妻极不贤良,就编出来一套奸夫淫妇的话本来,又因袭了《水浒》中一向轻视女人的套路。这只能说明道家这种对生死超然的思想一般人是难以理解的。
  好了,闲话不多扯了,我们来看一下道家对生死的态度:
  1生不足乐,死不足悲
  道家认为生和死都是自然的一种形式,所以不必过于迷恋生,过于恐惧死。《庄子·齐物论》: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这里庄子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个叫丽姬的美眉,可能接受了不正确的性知识,把结婚看得非常恐怖(看来古时也有这样的事情,笔者小时候看过一个小说叫《五个女子和一条绳子》,里面的这五个女子听说嫁了男人后会被“白天打,晚上压”,吓得都上吊死了),于是嫁给晋国国王时吓得哭湿了衣襟。但是真正结了婚后,才觉得并不是那样可怕,甚至还挺爽。而且住进后宫,吃肉喝酒,所以就后悔当时为什么要哭呢?庄子就此发议论道,现在人人像丽姬怕出嫁一样怕死,但谁知道是不是死就真的那样可怕,怎么知道死了的人不后悔当初拼命地留恋人世呢?
  还有一篇故事,是《庄子·至乐》里面的: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
   。。

六、勘破生死的困惑--了身达命(3)
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矉蹙頞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是说庄子到楚国去,看到一个骷髅,他用马鞭子敲敲骷髅说:“先生是因为贪求生计而死,还是因为国家灭亡,遭受刑罚而死?或是行为不端,愧对父母妻儿而自杀?或是冻饿而死?还是到了岁数自然老死的?”问了这些后,庄子胆也挺大,就拉过这个骷髅当枕头睡觉。到了半夜,骷髅托梦给庄子说:“听你的谈论像个巧辩之士,你所说的这些,都是活人的负担,死后就什么也没有了。你想听听死后的快乐吗?”庄子说:“好啊”。于是这个骷髅说:“死了后,上无君王,下无臣子,也没有四季寒暑的侵扰,放纵自在,以天地为春秋,即使是当国王的快乐也比不上啊!”庄子看来不信,就试探骷髅说:“我让生命之神恢复你的形体,长好你的骨肉肌肤,让你回到父母妻子和邻里朋友那里去,你愿不愿意?”结果骷髅紧皱眉头(晕,骷髅也有眉头?)说:“我怎么能放弃君王般的快乐而重返人间的劳苦呢?”
  这个寓言虽然说得有点夸张,但是还是说明了庄子对于生死的态度,那就是死未必如人们想象得那样可怕。庄子曾说过:“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是说那些一味追求长寿的人,老得都严重脑痴呆了,满嘴角流哈喇子,拉得屎尿满床的,还坚持多喘几口气,何必呢。
  当然,庄子也不是教唆人们都去厌世轻生,去割腕跳楼。因为人生普遍地“贪生怕死”,庄子认为矫枉必须过正才这样说吧,笔者也不大信死了后却比活着HAPYY得多的事情。一般人听了这些后,只不过对死亡的恐惧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