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家长的革命 >

第14部分

家长的革命-第14部分

小说: 家长的革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辉煌转瞬即逝,卡尔上研究生院一年后,对数学再也提不起兴趣,不久转入法律学院,但很快也对法律失去了兴趣,至此再也不想动脑筋,再也不想思考问题。最后曾经的天才从事办事员工作,远远地偏离了他父亲的培养轨道。
  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的做法与卡尔父亲的做法恰恰相反。徐达章是一名民间画师,在当地小有名气。耕作之余,在镇上以教学和鬻字卖画补贴家用。
  家里挂满了父亲的字画,幼小的悲鸿耳濡目染,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要求学画时,却被父亲温和地拒绝了:“你应当好好用功读书,因为要想成为一个画家,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两年后,9岁的他才如愿以偿,开始从父习画。
  我们首先来分析徐达章的做法为什么和现代家长的做法大相径庭呢?原因就在于他意识到对孩子的培养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即使以后孩子能取得一定的成就,他的心理却未必健康。不少天才的身心健康受损,在不幸中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些天才因为父母特异的教育方法,成了杰出人物,但是他们的一生却很不幸。英国文学家约翰·拉斯金、哲学家尼采等人的一生遭遇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拉斯金是由母亲精心培养长大的。他母亲从来没给幼小的拉斯金买过玩具。母亲每天早上花几个小时和儿子一起读《圣经》,拉斯金只上了几个月的学,大部分教育则是在家中进行的。
  他18岁考入牛津大学。母亲在大学附近租了一间房,密切关注儿子的生活。
  尽管拉斯金最后成了文学家,但他的婚姻生活并不美满,妻子离他而去。在晚年,他说道:“我所受的教育,一般说来是错误的,而且也是不幸的。”据说,他在长大以后曾经多次发疯。尤其在临死前的一年,他因精神极度错乱而痛苦不已。
  尼采的母亲则对他进行早期教育,要求尼采按照她的意志行事。结果,尼采变成了一个认真、深沉、懂礼貌的孩子。他不同于别的孩子,做事刻板,绝对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因此,周围的坏小孩都取笑他,结果他45岁时发疯,由母亲和妹妹照看,第二年死去。
  教育“抢跑”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
  “抢跑”将扼杀孩子的兴趣和智慧。孩子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这对其成才是极为重要的。家长和教师的天职就是保护和培养这些好的心理品质。“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郭沫若这句话指明了一条规律:兴趣是成才的起点,是驶向知识海洋的“快艇”,是走进知识殿堂的“入门证”。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如果家长只有望子成龙之心,但不讲究教子成才之术,一味“抢跑”,结果只能亲手熄灭孩子的智慧火花。
  自然界万物都按照生长规律自然生长,人类为万灵之长,也自有其发展规律。为促其生长予以施加外力,倘若施用的外力不当,就很容易出现倒退甚至“枯萎”现象。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
  因此,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以这个规律为依据,提出教育要求,先了解孩子的现有水平,包括身心发展水平和所学知识的实际水平。立足于现实,在此基础上再谋求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应该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孩子知识,培养他的能力,不能急于求成。同时要注意巩固效果,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千万不能贪多求快,否则孩子会惧怕、厌烦甚至反抗,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啊。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无视爱好却搜寻天赋,现代版的“有眼无珠”
天赋,就是孩子本身存在的一种潜能,如果没有,它是学不来的;如果有,它是抹不去的,但却有可能被埋没。
  在教育行业,我的角色就是一位咨询师,当哪家有什么问题的时候,我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建议。但家长们常把我当成“识货的老手”,有的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我的办公室,让我帮忙“掌眼”,鉴定一下他们的孩子有没有什么天赋,弄得我哭笑不得。
  我能够理解,如果自己的孩子没有那方面的天赋,家长们却逼着他成为一个天才,往往只会毁了一个孩子;如果孩子有什么天资没有被及时发现,耽误了学习的机会,将来一家人都会抱憾终生。所以,如果真能一眼就鉴定出“真伪”,岂不省事?
  问题就在于,孩子的天赋是很难三两下就鉴定完毕的。还记得贝多芬的侄儿卡尔吧,他也能弹琴,但是并没有成为伟大的钢琴家的天赋,贝多芬只相信自己的判断,结果逼得卡尔想要自杀,多么悲惨。怎样鉴定出自己的孩子没有天赋,关键就在他成长的少年时期。这里可以给家长们一些具体的参考办法,是美国耶鲁大学的罗伯特博士提供的“孩子各方面天赋的特征”。
  1.善于记忆诗歌和富有情趣的台词。
  2.很少迷路,尤其是女孩。
  3.能注意到别人情绪的各种变化。
  4.经常问“这件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之类的话。
  5.动作协调优雅。
  6.能很好地按调子唱歌。
  7.经常问雷鸣、闪电、下雨等关于大自然的问题。
  8.你改用了讲述故事时常用的一个词时,他会纠正你。
  9.学习系鞋带、穿袜、骑自行车很快,且不费力。
  10.喜欢扮演角色、编故事,且演得、编得很像样。
  11.乘车的时候会说“去年冬天奶奶带我来过这地方”。
  12.爱听不同的乐器演奏,并能根据音色讲出乐器名称。
  13.擅长画地图、绘物体。
  14.好模仿各种表情和各种体育动作。
  15.按规格、颜色收藏玩具。
  16.善于表达做某件事的感受,如“这样做我很高兴”。
  17.很会讲故事。
  18.喜欢评论各种声音。
  19.与某生人见面时会说出“他使我想起了小明爸爸的样子”之类的话。
  20.能准确地说出他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如果你的孩子表现出如上情形的话,他可能已显露出出色的能力和才华了。
  就我的研究来说,其实生活中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在这上面的20条中找到那么一两条甚至更多吻合的地方。回想一下你的孩子在入学前,是否有这些表现,相信很多家长都会说“是”。难道我们已经埋没了孩子的天赋?恐怕确实如此。对于孩子还很小的父母来说,这几条标准真的是鼓舞人心,也许家里的宝贝会是一个“练武奇才”,只要指点得当,就能成为武功盖世的豪侠。
  怎样引导孩子的天赋,或者,怎样挽救已经被忽视的天赋?那就是先学会欣赏。欣赏孩子,孩子才会欣赏自己。不管你是否真正挖掘到孩子的天赋,至少你给了他积极向上的想法,而这将一直影响着他的成长。
  西方人说,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就会另外打开一扇窗。发现孩子的天赋,可能是一个比较曲折的过程,很多人都会在并不擅长的地方投入感情,但这绝对不会浪费的。
  美国前国务卿赖斯被称为“白宫中的黑玫瑰”,她出生在种族歧视很严重的美国南部,母亲是一位钢琴教师。在赖斯4岁时,她已经掌握了一些曲子,她和全家人都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成为职业钢琴家。在16岁那年,赖斯进入父亲所在的丹佛大学拉蒙特音乐学院学习钢琴演奏,她以为将来有一天,自己能到卡内基音乐厅这样的音乐圣殿中独奏。
  但是现实是,她并没有音乐天赋。怎么知道的呢?
  在大学学习的一个暑假,她参加了一个音乐节,当她看到“那些11岁的孩子们只看一眼,就能演奏我要练一年才能弹好的曲子。当时我想,我不可能有在卡内基大厅演奏的那一天了”。
  音乐家的梦想破碎了,但赖斯没有完全放弃钢琴,而是将它当成自己的业余爱好,保留至今。其实赖斯的爱好很广泛,她喜欢看体育比赛,受过多年专业花样滑冰训练。她曾经每天早上4:30就起床,去溜冰场练习步法。受父亲的影响,她对美式橄榄球也十分感兴趣。直到她开始关注美苏问题,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特长。
  赖斯曾经说:“如果我能够当上美式橄榄球联盟主席,宁愿不当国家安全顾问。”她在父母的支持下有众多的爱好,虽然都没有发展成为专业特长,但丰富了她的生活。她上大学的时候,肯定不是窝在宿舍里看电视、聊天、无所事事的那种孩子。
  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只有那些在艺术、科学等领域突出的人才有天赋。谁能说会做包子、会理发不是天赋呢?特定的天赋是可遇不可求的,广义的天赋却存在于每一个孩子的身上,不要拿着宝石的标准去寻找美玉,让你的孩子作自己吧。
  

小世故和小人精……催熟的果子不会甜
“就他那成绩,能进重点,不说大家也知道,不就是走关系嘛!不过也正常,我们家是没这个条件,如果有条件,我干吗不用,不用白不用。”一个六年级的孩子说完这些话,稚气的脸上满是淡定!
  看着黑压压的人群,我的心情有些沉重。
  等大家安静下来了,我问:“大家知道各个时代的童谣吗?”
  谁也没想到我一上来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有些意外。
  我自顾自讲了起来: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这是20世纪50年代的童谣。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是60年代的。
  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这是70年代的。
  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是80年代。
  到了90年代,又变成了上学最早的,是我;回家最晚的,是我;玩得最少的,作业最多的,睡觉最迟的,最累最困的,是我是我还是我。
  今天的歌谣是什么?你们知道吗?今天的歌谣是:今天的阳光多么灿烂,我们的学校破破烂烂。100个同学,99个笨蛋;10个老师,9个土蛋。
  哄堂大笑,笑完,只见有的家长嘴角流露出几丝无奈,还有的家长摇了摇头,觉得好玩还是感慨?
  “崔老师,你跟我们说这些干吗?”有位家长在人群里闷闷地说了一句。
  我没有往声音的方向看去,只是问:“大家都是聪明人,一下子就能听出歌谣的时代性,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歌谣的背后代表了什么?为什么今天的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现在的孩子多聪明!哪像我小时候,傻乎乎的什么都不懂。”
  “是啊,现在的孩子个个都像小人精,怎么懂得那么多,特别是人情世故说起来一套一套的,我们平时也没教他们啊!”
  “无师自通!”立即有一个声音跟着。
  人群又哄笑起来,大家都有同感。
  “孩子们用熟悉的内容形式,加上很多调侃因素,追求好玩、搞笑、流行、时髦。这其实也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说到这里,我故意卖了个关子,也琢磨着怎样说出这些家长不愿意听到的话。但没办法了,想解决问题就要下猛药!
  看着大家期待的眼神,我狠下心,终于说了出来:“因为他们不再天真,不再无忧无虑,而是充满了成人式的世俗和玩世不恭!”
  这句话果然如重磅炸弹,人群顿时像炸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