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1139部分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1139部分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吵吵闹闹中,赵顼下旨,选了一些就近的岛屿试验。

果如郑朗预料。许多酸儒大肆反对,可各个富豪权贵们却是很欢迎。甚至许多宗室子弟也在到处游说。他们是想不到,暂时他们能呆在京城,但未来他们有钱有势,士大夫还让他们呆在京城?

前面试验,后面就有无数人挤破头,想得到这个岛主的资格。这件事甚至惊动了河湟与西夏的一些权贵。

听到此事,郑朗长松了一口气,这是他末了的最后一件心愿了。

至于收复幽云十六州,以他的年龄,不可能能等到。就是等到了,说不定那时候他早就到了八十多岁。郑朗是想活到八十多,九十多,但可能吗?

……

又一年的春天来到。

远处积雪未融化,郑朗来到丰州视察,他马上要做一件大事。

忽然一匹铁骑飞快而来,到了近前,马上兵士翻身下马,递了一份情报给郑朗。

李宪与赵煦在边上好奇地探头看。

情报上写着一件事。

郑朗未离开西北,正是宋朝统治基础未牢固。大部分对宋朝抱有敌意的部族被镇压了。但还有。另外就是一些忠于西夏皇室的人。

过了这么多年,仍有许多原来的西夏贵族与大臣,时常进兴庆府皇宫参拜李秉常。

看到宋朝统治越来越牢固,其中一些人急了。这些人先后在暗中联手,想做什么情报上未说,但这些人动静越来越大。

看到赵煦在看,郑朗索性将这份情报递给赵煦,问道:“六皇子,他们要做什么?”

“谋反。”

“可是现在人心所向对朝廷有利,他们手中没有军队,没有多少部族支持,有什么能力谋反?”

赵煦想了一会儿道:“难道是……契丹?”

“中的也,契丹敲诈了我朝三百万缗钱,得到一批财富,这几年杂粮渐渐普及,终于沉不住气了。”郑朗微微笑道,这个小赵煦资质不错,十分聪明,不亚于少年时的李贵。越是如此,郑朗对赵煦越慎重。

“那要通报陛下。”李宪道。

“肯定要禀报陛下,不过河北河东不要紧,河北河东百姓忠于朝廷,因此契丹动手,还是集中兵力西下,与这些人里应外合。”郑朗顿了顿,又说道:“但他们来得好!”

ps:今天本书完本。新书裸奔中,我又不喜欢宣传,只好求自己的书友顶一顶,求一下各位书友手中的推荐票,评价票与收藏,顶上分类榜单。



 九百二十九章 雪(大结局五)

郑朗盯着北方茫苍苍的阴山,又说道:“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海外。 //”

“设立镇远监有许多用意,钱帛不是朝廷的难题,”出售了部分岛屿,收得四千多万缗钱,看似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实际相比于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点钱实在不算什么。

但有了这个钱,足以供给宋朝远征的军费。

并且还有一个用意,这些年因为欠负,又发动了数次大型战役,整个国家过得苦逼无比,元丰五年伐夏战争时还没有还清楚,又因为战争积下新的银行欠款小说章节。

直到去年秋后,才终于还干净。郑朗不在京城,据说当天从三司得知这个消息后,高滔滔与赵顼差点喜极而泣,然后于宫中大宴群臣。高滔滔亲自抛头露出,举杯对群臣说道:“今天哀家大喜,终于将仁宗皇帝与先帝的欠负还干净了。”

主要是赵曙时积下的欠负,不过赵曙终是高滔滔丈夫,挂上仁宗,赵曙责任要小一点。

这个过程整整花了十五年,而非是韩琦所说的五年时光。当然,这中间还做了许多大事,将熙宁七年大旱化解,收复河湟与西夏。

然后在今年元旦时,赵顼难得一回,拿出一千万缗钱赏赐官员将士。

这个偿还不难得,难得的是一直未从百姓手中剥削而来的,国家在这十几年中过得紧巴巴的,但民间经济却地蓬勃发展,民间有许多权贵大贾积累了可怕的财富。

这个财富不疏导出来,也会是很可怕的。

当然不能往房地产上疏导,也不能往股票上疏导。

镇远监便会在中间起一个作用,除开始时,朝廷会派官兵镇压,随后不仅将经营权。包括管理权,治安权,等等,一起交给各岛主。各地有耕田,有矿产,有香料,有当地特产,能发展种植养殖业,工商业。但不是交了拍卖钱后就不花钱了,想要从这些土地上变出财富。先前还要投资道路水利开垦。需要投入更多的钱帛下去后,才能有回报。

郑朗说要善待中原迁移过的百姓,并且制订种种政策保护。其实不需要,暂时间各岛主也会善待之,难道让当地土著人替他们管理?

但这非是在岭南,而是在海外。

若日子勉强能过得去,谁愿意离开故土到海外?甚至有些百姓宁肯乞讨都不愿意去,并且国家是如此的太平。

朝廷也不管,想要动援他们去。各个岛主只能动用那些赤贫户过去,想他们生存下来,必须要管他们吃喝住用,就是这样。还没有多少人愿意离开,结果又承诺种种好处,才有部分百姓离开,并且多是东南沿海地区的百姓。这又要花上一批钱。那么国内积累的财富压力便疏导开了。

其实难就难在开头,因为平安监,与海外来往密切。过了数年之后,这些迁移百姓在异土他乡生活越来越好,也就会有更多的贫困户愿意离开家园,到海外讨生活去。

不过现在人口压力并不大,至少十年内人口增涨不会带来显著的矛盾。

去年通过后,腊月开始骚动,但结果不是太理想,面积不小,朝廷允许的迁移的户数也不少,各岛主用尽了各种手段,真正让各岛主迁出去的百姓只有数万户,而非是朝廷规订的七十多万户。

赵顼为此,还写信拿郑朗开了玩笑。其实他心中还是很高兴的,这说明了朝廷对百姓的吸引力,百姓对朝廷的认可。

经济上没有为宋朝带来难题,甚至会赚一点,就是以后,朝廷也未指望它能赚多少钱,但海外的开发,会使工商业更加繁荣,那么商税也会逐步增加,朝廷会得到隐形的一些收入。

难的是表面上的军队。

拿了各豪强的钱,朝廷需要出动军队去海外,这让契丹会产生一些错觉。

其实契丹人若是这样想就是错误了,现在的海外是指南洋,天气湿热,朝廷出动的禁兵并不多,多是从南方用厚帛半命半雇性质,调过去的乡兵以及雇佣的一些民兵。

整个宋朝军事力量重心还是在北方。

现在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办法对付,一个立即将这些反叛分子抓捕起来,没有他们做内应,契丹又不敢出兵。一个坐视他们发展,引契丹军队西下,战上一战。

郑朗将这些情况分析一遍,然后问道:“六殿下,你认为应当如何?”

这就是郑朗的启发性教育。

“与契丹人战能胜否?”

“若说以前,我朝未与契丹签订澶渊之盟时,实际双方交战互有胜负,不过高梁河之战,让大家皆蒙上了阴影。但公平来说,契丹军队战斗力那时还是在我朝军队战斗力之上的。但现在我朝兵器远比契丹先进,河湟伐夏之战,对许多将士进行了实战锤炼,得到西北,也得到了大量骑兵,契丹主庸臣暗,不及我朝政治清明,若没有其他因素,我朝军队与契丹相比,能略略占据上风了,至少双方能持平。”

“那么可以打一打。”

“说说原因。”

“战争需要钱帛的,我朝将欠负偿还了,不用担心钱帛。”

“也能算一个原因。”

“灵夏路百姓不及河北河东忠诚,不过朝廷尽了善意,这里算是我朝的大半个主场。”

“也能算。”

“多年生活在契丹阴影下,如今国力强盛,也应当打一打,洗刷这个阴影与以前的耻辱。”

“不错,它算是一个重要原因。”

“还有郑公的军事能力。”

“呵呵,军事非是我长,不过有一人。”

“谁?”

“章楶。”

伐夏战争中,章楶调到北河套,心中有些怏怏不乐,不过看到王郭的下场,现在心中应当幸庆了。其实郑朗对章楶很看重,甚至认为举宋能超越章楶的只有二人。岳飞与孟珙。不是说其他人不行,潘美、杨业、李继隆、曹玮、王韶、狄青、韩世忠、狄青、李宝、刘錡、余玠、杜杲都能算是一代名将,但这些人与章楶相比,不会超出太多。至于曹彬与刘光世、张浚,好洗洗去睡觉了。

郑朗又问道:“殿下,国家财政情况虽转好,可国库并没有多少盈余,与契丹爆发战争可不是花费几百万缗能解决的,会达到几千万缗,甚至几亿缗。若是那样。又该当如何?”

赵煦深思,显然这个问题超出了他年龄的范围。

大半天后赵煦反问道:“郑公,那应当如何?”

“速战速决!”

“而且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张元吴昊这两个汉奸,西夏确立了正统,尽管我朝花了无数钱帛,甚至陛下认同老臣的建议,将整个灵夏路盐政采用了通商法,化解盐政矛盾。但还有一些贵族对旧夏国念念不忘。未平之前。可以镇压,平定后只能安抚。可这些人一直心怀复国梦想,又有契丹在边上侧应蛊惑,终是灵夏路的隐患。未发作。不好动手,一动手会让百姓怨恨。一爆发,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镇压,将这一弊端彻底解决。”

郑朗开始坐下来思考。

向赵煦说了很多。仅是一个灵活的教育方式,以他十岁的年龄,郑朗不可能指望赵煦会有什么好办法的。

倒是李宪激动了:“郑公。要让我做监军。”

“你不怕啊?”

李宪郁闷地不能回答。

……

天气眨眼之间就到了四月。

郑朗写了一份辞表:臣年幼泼赖,后自持文字轻俏,奈章献太后仁宗皇帝拨臣于郊野垄亩之中,以少年知太平杭州之重任,臣越加轻薄……反正是他得到几个皇帝重用重负,没有做好,犯了很多错误,如今天下略略太平,而且也老了,请求赵顼准许他致仕。

赵顼不同意,写信责备郑朗,夫子说国家清明,当出世治国治民,你在西北活得活蹦乱跳,为何置国家百姓不顾,要求致仕?朝野内外更无人嫉功弹劾你,朕不准,还得给我在工作岗位上站好着。

郑朗又写奏折,说当年伐夏未开始时,老臣就说过,等到西夏事了,臣要告老还乡。如今灵夏路太平无事,臣有言,必须遵守。

赵顼没有回话,在朝会上,又在报纸上就郑朗这件事发起大家争议,是誓言重要,还是国事重要。

前面消息传出,不仅是灵夏路百姓挽留,其他各路百姓士子纷纷上书请求朝廷挽留郑朗。范仲淹德操好,可人过于峭凛,郑朗脾气却是很好的,改革引起许多争议,但他并没有一刀切断,反过来用了各种手段化解。恨的人少,爱的人多。就是人在西北,偶尔也在国事操劳。并且为了国家风里来雨里去,哪里需要立即到哪里,从不计较官爵名位。

到达他这个高度,那是需要仰望的,甚至朝中士大夫攻击王韶郭逵高遵裕,都没有敢攻击郑朗。

特别是灵夏路百姓,郑朗手段不算软,比如伐夏时的残酷镇压,但治理时却是十分地用心,处事公正,呆在灵夏路这几年,足迹踏遍了灵夏路十五州军每一个角落,替各部族调解矛盾纷争,向百姓问寒问暖。

而且与其他汉官不同,郑朗对羌人、蕃人从来没有抱有什么岐视感,至少做到了赵顼所亲书的那几个大字:尊重、互助、友爱、共赢!

闻听郑朗要致仕,离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