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天工 >

第71部分

大明天工-第71部分

小说: 大明天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时候,温让听说天津三卫的屯兵开始开挖沟渠,要引水泡地,顿时大喜,这些水车终于有出路了,卖给卫所,还可以提高价格,赚上一笔。
    “三爷,不是本官不帮忙,实在是兵备道贾大人有交代,水车的事情咱们不用管,他老大人已经从华夏工场订制了最新的风神二号风力水车,咱们只要挖好沟渠就是了。”天津卫指挥使无奈地摇了摇头。
    华夏工场?风神二号?温让那个气啊,他已经找过千户、佥事,甚至直接找到了卫指挥使,可还是没用,因为天津兵备道才是最大的官,而且是文官,说话要比武官管用很多温让决定直接去找贾之凤,他认为以温氏在天津的影响,足以让贾之凤改变主意,最多他按照原价转让就是。
    正文 第九十四章 华容道
     更新时间:2009…6…5 20:13:37 本章字数:3602
    “温家那么多田地,区区十几架水车怕是不够啊!”对于温让拐弯抹角的说辞,贾之凤虽然听得明白,却想反过来说服对方:“这十几架水车,能够为温家浇灌上百顷田地,温员外远见卓识,本官佩服。”
    “这个……”温让脸色尴尬,勉强笑了笑:“草民听说大人组织屯田,急需水车,毕竟天气渐寒,河水就要封冻了,故而愿意将这些水车转让,以助大人一臂之力。”
    “不必了,”贾之凤笑着摆了摆手:“华夏工场的制造速度很快,不日便有两架水车到位,已经够用,毕竟田里的沟渠尚没挖好!”
    “倒是温员外准备了这么长时间,这沟渠也该挖好了吧,赶紧引水浸泡,明年便是十里稻香,畿辅的江南,届时本官一定会为你们温家旌节表彰。”贾之凤诚恳地说道,他已经将屯田看作是一项势在必得的政绩,不管是为了个人前程也好,为了大明、百姓也好。
    “嘿嘿,大人说得是、说得是……”温让只好点头应是,万般无奈地碰壁而回。
    天气越来越冷,沟里的水已经开始结冰,李彦让长工们收起水车,看着拆下的布帆,开始琢磨着风车的其它用途,。随着《华夏商报》越卖越好,亏的钱也就越多,必须得想办法补上这个窟窿。
    二丫的房间里生了炭炉,李彦坐在旁边烤火,顺便拉着家常:“书吉最近没怎么来?”
    “嗯,”二丫应了一声,继续趴在桌面上画着什么。
    李彦张开双手摆在炭炉的上方,抬头看向二丫:“你们的事情怎么了?”
    “啊!”二丫娇躯一抖,撇了撇嘴,抬头白了李彦一眼:“你就别瞎说了,有什么事情你问他去。”
    “哦。可是他让我来问你啊!”李彦无奈地笑了笑,他和夏书吉说过这件事,夏书吉说他年纪还小,再等一两年。满十六岁就来提亲。
    再过一两年。二丫就十七八岁了。在这个时代已经是老姑娘。不过在李彦看来。这个年纪还算很小。也并不在意。只要二丫与夏书吉不在意就是。
    只不过夏书吉最近来得少了。李彦就担心会出什么问题。所以才多问了一句。
    二丫咬了咬嘴唇。甜甜地笑道:“三娃。你可别尽说姐姐。最近陈媒婆来过。一定要给你说门亲事呢!”
    “陈媒婆?”李彦厌恶地皱了皱眉头。脑海里浮现出当初那个和严明一起逼二丫退婚地那个婆子:“这些人啊。以后别让她来了。”
    李彦看了看二丫。从炭炉旁站了起来:“二丫。你没事也出去走走。别管那些人嚼舌头。”
    李彦走到二丫身边。看到她面前地纸上用铅笔画了一条河。河边矗立着一座风车。很是形象。
    如今《华夏商报》所需的插图,大多是由二丫绘制而成,不知道她以前是不是偷着画的,画出来的图让见多识广的老师傅也交口称赞。
    二丫也不像以前那样,不好意思让别人看她地作品,伸出小手将画稿铺开在桌上。甜甜地笑道:“三娃,你姐姐这些画得好不好?”
    “好!”李彦笑着摸了摸二丫后脑,看着一张张铺开的画稿,突然心中一动,拿过一张白纸,用铅笔在上面大略画了几条线。
    “二丫,帮我画幅画,”李彦将画了线的纸放到二丫面前:“就是这个样子,四乘四的格子。你随便画什么。但是要这每个格子都有图,并且图案不能相同。哦,是彩图!”
    二丫通常是用铅笔绘画,临时要画彩图也没有颜料,还是用铅笔绘出图案,另外打出整齐地格子,在上面画了一架风车,细节上完全符合李彦的要求。
    李彦拿到画纸以后,不禁大喜地夸赞二丫:“姐啊,你画得太好了,真是个才女。”
    李彦拿着画来到木作坊,最近锁具坊做了几把高级的弹子锁,营业额与利润有所增加,但很有限。木作坊现在没什么业务,木匠们也都很着急,没有活就意味着拿不到奖金,他们可就指着这个过年呢!
    “东家,是不是有事情做了?”看到李彦出现,李大为和几个木匠马上迎了过来。
    李彦点了点头,将画纸递给李大为,然后给他们解释道:“看到这个没有?一块正方形的薄木板,上面画一幅画,切成十六个方块,这十六个方块嵌在一个木槽里,相互之间用锲子与槽卡在一起,但又可以自由滑动……”
    李彦所说的,就是滑动拼图,李大为闻言点了点头:“就像华容道那样。”
    李大为所说的华容道,是中国一种传统玩具,类似于拼图,有五乘四共二十格,其中的图块大小不等,四块一乘一,代表四个小兵;四块二乘一,代表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四大将;一块一乘二,代表关羽;最后一块二乘二,代表曹操。
    游戏地玩法,就是让被包围的曹操,通过拼图式的平移,从唯一的缺口中脱逃。
    通常来说,华容道因为有缺口,并且有两个空格,会被制作成棋纸的形式,在纸上平移方块。而李彦所说的拼图,则要能拿在手上,每个方块都要可以向四个方向平移,制作要求无疑高了很多。
    制作要求高,但并不是不能做到,只是全手工制作,效率比较低。
    要提高效率,只有摒弃手艺,而采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李彦宁愿放弃这个项目。
    好在,拼图的制作虽然精细,但工艺并不复杂,除锯切而外,主要是打出滑槽和锲子。
    李彦面对的难题,也是曾经遇到过的,那就是精细化加工。
    精作坊虽然通过提高测量精度,可以使工件地制作精度达到很高的水准,这种方法已经在整个工场推广,但仍然是手工生产,要达到标准精度,必须不断比对与调整。
    毕竟,人手的操作精度很有限。
    在测量精度得到保证地情况下,必须提高操作精度,李彦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
    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除了提高工匠的手艺,就是用机器或工具来代替手工。
    看着木匠小心翼翼地操作锉子,李彦开始设计能够用来加工槽与锲的工具,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想办法将木板固定,锉子也固定,然后想办法让锉子动起来,避免用手去操作。
    这样一来,只要机器的稳定性能够保证,加工出来的尺寸就可以控制在误差范围以内。
    至于锉子如何运动,无非也只有两种,转动式与往复式,都要做出来看看。
    要想制造出可用地机器,显然要比制造拼图本身更加困难,石柱子负责《华夏商报》的编撰以后,兼管工场的郑书对拼图的市场价值也持怀疑的态度,原因也很简单,效率低、价格高,买的人少。
    郑书对目前的经济状况再度发出警告,随着《华夏商报》的发行在北直隶布点基本结束,意味着预收款增长变缓,资金会变得更加紧张。
    此外,夏熙也向李彦提出,打算到静海县开设分店,彦熙楼最近的分红可能也会受到影响。
    “资金入不敷出,必须开源节流,”郑书面无表情地说道:“其一,要节流,但凡不能创造收益,虚耗钱物地,应当尽量减少,须知仅《华夏商报》一项,每月就要补贴几十两银子,几个作坊浪费地物资又是几十两。”
    所谓浪费,其实都是李彦让工匠们试验造成的,往往以失败居多,譬如开始地几套车床,还有不断进行的改进,确实靡费甚多。
    “其二,要开源,眼下仅有庄园的暖窖、锁具坊的弹子锁有稳定收入,木作坊、精作坊、华夏社皆无收入,徒耗钱物,”郑书毫不客气地说道,将没有对外业务的精作坊也划入“吸血”的一类。
    “呵呵,没有播种,哪来收获?”李彦笑了笑,信心满满地说道:“放心吧,都到年关了,也是收获的季节了!”
    郑书皱着眉头,疑惑地看着李彦,在心中将李家的产业又过了一遍,不知道李彦所说的收获来自哪里。
    李彦站起来拍了拍郑书的手臂:“放心吧,就明天,我去城里一趟,应该能弄些银子回来。”
    郑书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李彦在城里的关系他都知道,骆养性大手大脚,从来没有余钱,夏熙要开分店,恐怕也没有银子,难不成去向兵备道贾大人商借?擅于计算的他也不知道李彦会从何处搞到银子。
    PS:以下为多出的字数
    友情推荐大篷车巨巨的新书《蓝衫传说》书号:1257371
    依托跨越千年的见识,贯通南北,纵横天下,欺大辽,压大金。逼西夏、灭倭国,在北宋的天空下,演绎出一段神奇的传说。
    正文 第九十五回 广而告之
     更新时间:2009…6…6 16:22:32 本章字数:3334
    随着网点的延伸,《华夏商报》的单期发行量已经达到四千多份,其中北京城就有一千多份,相对应的是北直隶几十个府县,也有一个城十几份的。
    网点的增加,意味着发送费用的提高,仅仅是这个环节,华夏社每个月都要拿出一百两的真金白银,而北直隶地区销售的四千份报纸,总计不过一千两左右,还要被书铺抽去一成,每个月的亏损都在一百两左右,这还不算印刷坊不断折腾新工具的投
    “东家,其实报纸完全可以提高价格,”李小为为了报纸的发行,在外面奔波了一个多月,刚回到天津就被李彦叫过来议事。他对《华夏商报》的销售情况了如指掌,不仅华夏社亏钱,书铺一份抽一厘,好一点的一个月也就赚几钱银子,微薄得很,要不是能靠着这个笼络那些主顾,书铺也是不愿意做。
    就算是拿了大头的天津驿站,几十个府县城送下来,也是没什么赚头,好在他们用的是公家的系统,银子却可以自己留下一些。
    “而且……”李小为抬头看了李彦一眼,嬉笑着说道:“呵呵,其实咱这个报纸还是挺出名,有许多人想在上面登自己的文章,甚至还愿意出钱……”
    “这些不要考虑,”李彦摇了摇头,正色道:“记着,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不要因小失大,有些原则是不能丢的,对自己、对良心,都是好事。”
    “谨遵东家教诲。”李小为连忙站了起来,笑着说道:“呵呵,小的也就是随便说说。”
    李彦伸手示意他坐下,对李小为还有包有才说道:“钱的事情不用担心,只要报纸地销量上去,就能赚钱,现在还是量少了,你们想想看,哪个府县识字的人没有几百上千?”
    “识字的人是不少。可一升米一份报纸,呵呵,买得起的人不多,”李小为嬉笑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