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天工 >

第68部分

大明天工-第68部分

小说: 大明天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又觉得李彦说得太容易了:“好是好,老夫在卫里还是能说上话地。只是,锦衣卫那边……”
    “放心吧,晚辈在锦衣卫那边还是能说上话的,”李彦总觉得老头语气怪异,不由自主学了一句。
    “哦,那就好!”李老太爷有些不悦,觉得李彦说得太轻松,不知道能否做到。
    不过,他也只是尝试一下,并没有抱太多希望,加上性格问题,也不好意思多说什么,还觉得面子上不好看,干笑了两声才道:“以后有什么事,都可以来找老夫,老夫在卫所里还能说得上话,李茂虽然在南方做官,不过本地地官吏也要给点面子。”
    “你这动静闹得大了,官面上没人照顾着可不行,”李老太爷说了这些话,才觉得腰杆又直了些,他毕竟有个县丞地儿子,要说到巴结,也是李彦来巴结他才是。
    李老太爷这么想着,说话也流畅起来,反而显得更加自然,露出他原来当兵时的风采:“这事情你看着办,能成就成,不成就算了,反正是个军余,不用打仗就好。”
    说着又叹了口气:“哎,也不知道辽东什么时候能太平,吾家李二与你大哥,都葬在辽东,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接他们回来安葬。”
    李彦与李家老大并没有什么感情,可看着老头强忍泪水,也能感受到对方悲凉地心情,不由温声说道:“老太爷您请放心,三爷爷的事情,三娃一定会办好的。”
    “呵呵,那就好、那就好,办不成也无所谓地!”老头也觉得情绪有些激动,连忙借着喝茶做了调整,对于李彦地话,他也只能听着,相信他会认真去办,能不能办成可就难说了。
    “三娃,你小子出名了,今天咱们不醉无休,”骆养性大声嚷嚷着从外面闯了进来,似乎没有看到一旁的李老太爷和李盛,扑上来抓住李彦的肩膀摇了摇:“哈哈,大哥早就说过,你小子不是池中之物。”
    “大哥,你在说什么呢?”李彦龇了龇牙,想着最近也没做什么能让骆养性吃惊的事情。
    李老太爷看到骆养性举止癫狂,不禁从鼻孔里发出一声冷哼:“三娃,这个小子是谁啊!”
    “你又是谁?”骆养性似乎才看到屋里还有其他人,大咧咧地反问了一句,不等有人回答,已经从身上掏出一叠纸,拍在李彦胸前。
    “看看,快看看这个,三娃你写的策论登在邸报上了。”
    邸报?刚要发作的李老太爷顿时打了个激灵,他知道邸报是朝廷发给百官们看的,上面登着的都是大官的奏疏,像他儿子那样八九品地小吏,甚至是州县官员的奏疏,也基本是不可能登上邸报。
    能登上邸报的,可都是皇上阅览过地。朝廷认为很重要的,还没听说有谁的策论能登上邸报,这怎么可能?难道这个李三娃能通天吗?
    李老太爷这边惊疑不定,李彦已经接过那份邸报看了看,原来是朝廷议事的时候。有人提到了《天津商报》,上面确实摘抄了报纸上的一些内容,并提到商报地主编是李彦。
    李彦倒没有觉得如何。大略看了两眼,抬头看到李老太爷吃惊地样子,便给骆养性介绍道:“大哥,这是小弟同宗地老太爷,那是他地小儿子,天津卫地军匠。”
    “老太爷,这是俺的义兄,锦衣卫千户骆养性。”
    “啊。原来是骆大人!”李老太爷连忙拱了拱手。能做到千户,已经可以在卫里说上话,通过这个门路,说不定真能将他小儿子的军籍调过来。
    “大哥,老太爷的儿子是天津卫的军匠,手艺不错,小弟想要过来,你看行不行?”李彦又紧接着说道,觉得这辈分挺讨厌的。总不能让骆养性也跟着叫老太爷、叫爷爷。
    骆养性倒是不在乎,大咧咧地说道:“既然是三娃宗里的长辈,就是俺骆养性地长辈,这件事好办,明个和张文学说声便是。”
    看来这个锦衣卫千户与天津卫地指挥使交好,那就好办,李老太爷心中一喜“那就谢过骆千户了。”
    骆千户?李老太爷突然想起卫所里有人说起过,天津锦衣卫有个姓骆的千户,是锦衣卫指挥使的儿子。莫非就是这个骆千户?
    “哈哈。你们要谢就谢三娃吧,以后有什么事情尽管说。都是一家人,哈哈!”骆养性大声笑道。
    李老太爷越想越觉得骆养性就是锦衣卫指挥使的衙内,想到能巴结上这层关系,不禁喜笑颜开:“呵呵,那老朽可就不客气了,骆大人和三娃真是亲热啊。”
    李老太爷说笑着,看向李彦的目光也变得异样起来,看到李彦和骆养性有事,正想告辞,外面突然有家丁来报:“少爷,天津兵备道贾大人派人送来了请帖。”
    天津兵备道?李老太爷这回又生生打了个寒颤,天津兵备道是天津地区军民政务的最高官员,天津卫指挥使的直接上官,而且还是文官,比县丞不知高出几个等级。
    “三娃,这个贾之凤也想要屯田,请你去肯定是为了这事,说不定还是京里的意思,”骆养性呵呵笑道。
    这话听在李老太爷的耳中,可就更加不得了,原来李三娃不仅认识这些大官,还能参与到朝政中去,能以庶民身份参与朝政地,那岂不是、岂不是东林的那个顾、顾什么来着?
    李老太爷心中想着,后背不禁弓了起来:“三娃,你有事,老朽这就告辞,李盛的事……”
    “老太爷,你就放心吧,”李彦笑了笑,这回李老太爷再无任何怀疑,真的放下了心思,也庆幸今天走了一趟,不仅解决了小儿子的难题,还重新与李家结上关系,以后大儿子的升迁,说不定还能起到作用。
    这个时候,李老太爷再没觉得面子上不好看,就算要请晚辈帮忙又如何,那可是能在邸报上发表策论,认识锦衣卫的衙内,天津兵备道亲自发来请帖的人物,能够求着,还是他的面子。
    朝廷地邸报一发,《华夏商报》立刻变得天下皆知,本身就是个新鲜物,容易引人关注,又在朝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论是反对者也好,支持者也好,甚至是中立者,都开始关注这份类似于邸报地民间小报。
    明代的言论氛围通常比较宽松,《金瓶梅》可以出,《焚书》也可以出,但人治地缺陷就是太随意,譬如李贽半辈子都在宣扬异端,一直安然无恙,到老了却因为政敌报复,惨死狱中,对方找到的理由,便是他的异端学说。
    再比如明代的讲学氛围很浓厚,但也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禁毁书院的行动,张居正做过,魏忠贤也做过,都是缘于政治斗争。
    万历末年的政治氛围相对来说,较为宽松,以东林书院、关中书院、江右书院、徽州书院为代表的书院讲学正处于鼎盛时期,朝中的政争与民间清议往往互为表里,这期的邸报一出,很快有人对《华夏商报》的立场表示赞赏,同样的,也会有很多人进行反对,但没有人会忽视这份小报。
    有不少的人选择写信给李彦,阐述自己的看法,李彦就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将这些看法,不管是哪种立场的,都刊登在报纸上,并在报纸上声明,凡是寄给报社的,均默认为同意在报纸上发表,如果是寄给李彦个人,只有特别注明的才会在报纸上发表。
    采用这种做法以后,报社收到的函件一下子就多了起来,报纸的版面也顺势增加到十六个页面。
    与版面同样在增加的,还有《华夏商报》的销量,一下子从两百多份,飙升到五百份,然后是加印,逐渐增加到六百份、八百份、一千份,直到一千两百份,销售的范围主要是在北直隶各府县、山东、河南,以及南直隶地区。
    在南直隶的一些地方,甚至出现翻版的《华夏商报》,特别是江南一带,本就是刻书印书最发达的地区,不仅有翻印,还出现很多类似的小报,有《金陵闻报》、《江南新报》、《姑苏报》等等。仅仅是一个月后,一份重量级的报纸终于在无锡问世,那就是东林书院主办,高攀龙主笔的《东林报》。
    《东林报》凭籍东林书院的影响力与人脉,几乎发行伊始,便立刻超越渠道并不完善的《华夏商报》,成为发行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报纸。
    不过,《华夏商报》借着先行者的优势,以及鲜明的办报特色,海纳百川的各色内容,依然在逐渐扩大着自身的影响力,成为少数可以与《东林报》相媲美的报纸之一。
    而随着这一切的发生,李彦也终是名动天下。他也知道,他真的撬动了历史,然而历史到底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他还是不敢确信。
    天津兵备道衙门的后院,现任兵备道贾之凤府第的客厅中,李彦端起酒杯,向桌上的贾之凤、河间府通判卢观象敬了敬:“贾大人、卢大人,草民敬过两位大人,祝两位大人一展宏图,步步高升。”
    贾之凤与卢观象听到这番直白的恭维,都是微微一笑,端起酒杯相对而饮,贾之凤放下酒杯,微微笑道:“贾某但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是足矣。”
    卢观象笑着对贾之凤道:“贾大人高风亮节,乃是吾辈楷模。”
    “卢大人见笑了,”贾之凤在这里官位最高,举手投足都是潇洒自如,他笑着看向李彦:“依本官看来,三娃才是吾等的楷模,身居乡间,以一份小报搅动政局,造福百姓,实乃千古罕见,千古罕见啊!”
    李彦连忙端起酒杯:“贾大人见笑了,草民不过是偶尔兴起,胡闹而已,那上面的观点,也不过是采自各位大人,草民实在是算不得什么,算不得什么!”
    贾之凤笑着摆了摆手:“三娃你不用自谦,这份《华夏商报》,可谓开天下之先河,广载天下近事,则阅者知全地大局,与其日新月异之迹。为士知强盛弱亡之故……好,甚好啊!”
    李彦淡淡地笑了笑,知道贾之凤请他来赴宴,定然不是为了讨好他,肯定还有其他的事情。
    “三娃,”果然,酒酣耳热之际,贾之凤突然脸色一正,对李彦说道:“朝廷有旨,向本官与卢大人询问畿辅屯垦一事,本官想问问你,对此事可有什么条陈?”
    PS:友情推荐《覆唐》,书号:1190112
    且看秉行着低调才是最牛逼的炫耀这一句话的穿越者张宏;
    如何从泛泛布衣贫寒少年之辈最终俯瞰大唐天下;
    终将颠覆万古流芳的开元盛世。
    正文 第九十二回 发行渠道
     更新时间:2009…6…4 23:12:44 本章字数:6623
    “大人见笑了,草民不过是想着朝廷的政策、诸位大人的思虑、还有圣人的教化,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渠道,为更多人所知晓,免得民间蜚短流长,再被居心叵测的小人利用,将好好一件事说坏了,”李彦笑了笑,趁机给报纸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这样的包装,对于贾之凤、卢观象这等儒生应该很有作用。
    果然,贾、卢二人相视一笑,贾之凤抚掌赞道:“说得好,说得好啊,三娃你日后要多刊登君子之言,让宵小无所遁形,此所谓亲君子,远小人也,愿与三娃你共勉。”
    李彦会意地点了点头:“草民一定谨记大人教诲,亲君子,而远小人。”
    “是共勉,共勉,哈哈!”贾之凤笑着摆了摆手,虽然以他正四品按察副使、兵备道的身份,远远高过李彦这个不入流的锦衣卫小旗。只不过李彦毕竟考过童生,又弄出《华夏商报》这样一份引发天下士林关注、朝廷重视的报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