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天工 >

第66部分

大明天工-第66部分

小说: 大明天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彦见温让真的想要买水车,心念急转,脸上却微笑着说道:“员外的意思。木作坊做出的水车,你都要?”
    他不是想将自家的水车都买了囤起来,然后销毁吧?李彦觉得有些奇怪。不过只要对方肯给银子,当然没什么问题。
    “只要三娃你做得出,也愿意卖,温某都要,而且越快越好,”温让笑了笑,风车这种大家伙。制作不易,并不是想快就能快的。
    虽然弄不清楚温让地意图。李彦还是答应下来。木作坊是华夏工场人数最多地作坊。除了承接内部地活计。一直没有什么业务。这还是他们地第一单生意。
    与温让所认为地不同。木作坊生产风力水车地效率相当高。水车本身地构造并非很精密。木作坊按照标准化要求制造出地部件。基本上能够一次性达到装配要求。
    技术科拥有“风神一号”地全部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木作坊可以很快加工出标准规格地部件。其中数量最多。也是最复杂地木链。原本很麻烦。如今使用锯床。反而是最简单地工序。
    只用了三天时间。木作坊就组装出一套风力水车。李彦通知温让来取货。没想到对方真地是二话不说。给了银子取货。并且还要订购两台。
    李彦开出地价格也很高。温让毫不犹豫。一口应下。倒是让李彦赚了一笔。
    每天傍晚。李彦与手下地几个管事都会坐到一起。讨论一下当日地各项事务。安排第二天地计划。包有才也会将当天打听到地消息告诉大家:“最近。外面有不少传闻。说是温家也打算开发水田了。”
    “有些不太对劲。”石柱子抬头看了李彦一眼:“依骆大人、夏员外的说法,温家这些地主应该反对屯垦,而且上次他们也确实砸了咱们的水车,做出反对的姿态,为何会突然转变态度,还要向咱们采购水车呢?”
    “从邸报上的信息来看,关于屯垦地争论还是非常激烈,并不明朗,温家为何要这么做呢?”石柱子拿起一份邸报,不解地问道。
    自从上次事件以后,李彦意识到朝廷的政策也会对自己造成影响,便每天要看邸报,也让石柱子他们都要看。
    “或许,他们有把握,认为朝廷不会进行屯垦,”郑书扳着手指,缓缓说道。
    “温让这个人,最得温家太爷的喜爱,因为他几次出手,兼并了不少土地,温家这些年来新得地田地,十之八九是此人用的手段,这一次,怕也是一种手段,”郑书冷冷笑道。
    “不错,应该就是如此了!”石柱子放下邸报,大声说道:“一旦朝廷决定屯垦,势必要清理畿辅一带的荒地,那这些荒地原本的主人,所能得到的补偿怕是有限,特别是那些中小地主,屯垦水田投入太大,又无法得到足够的补偿,必然急于将手上地田地出手,温家正好趁机买进。”
    李彦略略一想,还真的就像郑书和包有才所说的那样,不然温家的态度不会突然发生变化,温让要买那些水车,怕也是要造势。
    “嗯,不管他们要做什么,对咱们来说,倒也是个机会,”李彦突然笑了笑,这个温让,算盘打得很精,不过有句话他们可能没不知道,那就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包有才,这些日子,你要密切关注周围的田地价格,看看有哪些人想卖地的,有合适的,咱也买!”李彦笑着说道,温家不是想要低价买田么,他可以买,自己也可以。
    至于买田的银子,还要温家送过来,李彦又对石柱子说道:“木作坊那边你交待一下,抽出足够的力量来生产风力水车,温家既然要买,那咱们就多卖他一点,多赚他一点。”
    包有才与石柱子听得明白,相视一笑,齐齐点了点头。
    “还有,关于温家买水车这件事,咱也要对外面大肆宣扬,”李彦微微笑道,温家想要造势?那他就要推波助澜,不过,温家估计早已经在宣扬了。
    李彦可还记得,温家当初还砸了他地水车,就算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能给温家造成点障碍,他也很乐意。
    李彦拿起桌上地邸报,这是骆养性让人抄写后送来的,同样地邸报在天津兵备道衙门里也有,而且还能抄出来。
    明代的邸报,大体由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令和题奏,再由提塘抄出,经过筛选和复制,传发到省,再传到府县,通过辗转抄录,在官绅中传阅。
    邸报每天一期,每期三五千字不等,内容包括皇上的旨意、起居信息,官员的任免,臣僚的奏疏,军事信息,甚至一些可能是地方官奏疏中出现的社会轶闻。
    邸报本是发给各级官吏阅读,以了解朝政的,民间想要抄读,并不容易,要么是像李彦这样,“里面有人”,或者通过贿赂,直接从衙门里炒出来;还有些地方有专门的抄报行,可以花钱去买,甚至“订阅”,这已经有些类似后来的报纸了。
    “这个邸报是个好东西啊,你们说这样一份东西,如果印出来卖的话,会不会有很多人要看?”李彦拿着那叠邸报,笑着问道。
    “东家是想办一个抄报房?”石柱子眼前一亮,出声问道。
    李彦笑着摇头,用手上的邸报点了点包有才:“不是抄报房,是咱们自己办报,内容的一部分可以是邸报上,还可以使包有才打听来的,只要是会买报的人喜欢看的,咱们都可以有。”
    包有才兴奋地笑道:“少爷,你放心吧,街上的闲人可多了,就对那些乱七八糟的消息感兴趣。”
    “可有多少人会花钱去买?”郑书冷静地开口说道:“这份邸报,可以从兵备道衙门抄出,通常来说,每一期也不过抄出去十份左右,少爷办报,又能不能达到这个数量?”
    “不一样的,”李彦解释道:“邸报太贵,抄一份得二三两银子,就算是常年订阅,每月也要十几两,如果是咱们办报的话,印刷成本没有这么高,以书籍来说,一厘银子可以印两到三页,如果一份报做成八个页面的大小,印刷成本也就是两三厘,再算上其它的费用,每份卖一分银子,应该可以保本了。”
    “一分银子,价格不算高,我所担心的是,想看报的人、能看报的人,这个基数有多少,简单来说,认识字的人,会不会太少?”李彦看了看包有才:“这份报,想着能有五百个订阅,就可以了!”
    包有才认真地想了想,沉吟着说道:“天津这个地方,总有十数万人,能认识字的,估摸也有好几千,一成不到,一百人中四五人识字还是有的,再有一**买报的话,便能有五百订阅,再算上周边及来往客商,应该没有问题。”
    李彦一直重视用数字来分析问题,现在大家讨论事情时,说话都有了郑书的风格,总是将数字挂在嘴边,不过包有才的话里,还是臆测的成分多了些。
    十多万人口,识字率又不足一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办报,是不是划算呢?李彦不禁思量起来。
    PS:以下是多出的字数
    这一章参考的东西多了点,所以发晚了,希望大家喜欢。
    1、关于印刷的价格,参考了当时图书的价格,万历版20卷本的封神演义75万字,每卷四千字左右,“半叶十五行,行三十二字”,取单页四百字,即100页每卷,价银二两,每页一厘。又有1611年《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大全》2800页,价银一两,故取印刷成本价为一厘两到三页。
    2、抄邸报的价格,《金瓶梅》里面的西门庆花了五两银子。
    3、关于办报的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正文 第九十章 报纸发行
     更新时间:2009…6…3 0:23:23 本章字数:3414
    “一天五百份,每份银一分,总计五两,需要探听、编写、印刷、发卖等七八人……”郑书扳着指头算道:“亏钱的可能,高达八成。”
    包有才和石柱子也点了点头,他们也能够算出,这样办报根本无法赚钱,还不如抄报房,就是抄抄邸报,一份卖个几两银子,再加上平常订阅的也有十份左右,做得轻松,也能赚钱。
    “不用算了,”李彦笑着摆了摆手:“这报纸啊,咱们一定要办,还要好好办!”
    作为穿越者,李彦太知道媒体的力量了,甚至被称为立法、司法、行政以外的第四权力,掌握了媒体,便等于掌握了话语权,既然明代的官府对出版的管制很宽松,他当然要试试。
    当然,他也知道言论这玩意,基本上是一把双刃剑,搞得不好,伤不了人,还会伤了自己。
    包有才他们都不解地看着李彦,明知道不赚钱,为什么还要做呢?
    不过,在见证了李彦身上发生的诸多奇迹以后,他们也已经习惯不去多问,只要按照李彦的要求去做,等待奇迹的发生便是。
    至于印刷的问题,李彦一直在着手解决,如今已有所进展,他以五笔字型的编码、拆字方法为基础,整理出繁体字的拆字编码规则,并将字母代码用数字及天干地支的组合来代替,这样一来,只要检字工能够根据字型拆分、编码,就可以顺着编码去检字,甚至不一定要认识字。
    又根据新的编码方式,对检字转轮进行改进,使用了新的滚柱轴承和弹簧,前者让转轮的转动更加灵便。后者则使得字模可以自动弹出,配合清晰规范的排列方式,使得检字的效率大为提高。
    改进了检字的方式以后。活字印刷的效率大为提高,利用活字排版印刷报纸地条件也已经成熟。
    李彦亲自担任总编,并以石柱子作为编写组组长、包有才作为采风组组长,次日便编写好一期报纸的内容。
    这期报纸采用连续折页地形式。类似于官员使用地那种奏章。一共有十二个折页。其中第一页是报头、版画。并用寥寥数语重申办报地宗旨。是为了让农人、工匠、商人知道天下地事情。命名为商报。自然更加侧重于商情。
    随后两页。摘抄了邸报上地一些内容。涉及到大明当前地重要新闻。并以大篇幅摘抄了直隶巡按卢谦关于直隶屯田地奏疏。以及朝廷对此事地态度。
    接下去地两页。就是一些地方上地新闻。内容也涉及到屯田。其中地一则消息就说到月牙河畔地风车。报道了华夏工场制造风车地情况、温家大量采购风车地情况。并以另外一篇短文。介绍了风力水车地作用。
    再接着就是民间地新闻。比如天津大户崔家老太爷过八十大寿、大直沽彦吉酒坊酿造出“黄金酒”。另外还做了一个专题。以采访地形式。登出一些百姓对于屯垦水田地想法。
    这一期商报地内容。差不多都是围绕着直隶屯田这个主题。从头至尾。作为报纸地编纂者。都没有表达自己地立场。但是通过摘抄、采访地内容。想要表达地东西。却很立体地展现出来。
    报纸地最后。则刊登了几则广告。包括彦熙楼地新式菜肴、彦吉酒坊地“黄金酒”。以及华夏工场地风力水车。
    这期报纸一共印刷五百份。为了能够得到一个好地开始。李彦组织了二十多人的销售队伍,除了争取一些书店的支持。还深入到酒楼、码头甚至街市发卖。
    “卖报!卖报!《华夏商报》,十文钱一份!”
    “每天捧读华夏报,家中就知天下事,十文钱一份,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知晓!”
    温让最近很忙,在他的指使下,温家靠着白河的几块田头都竖起了高大的风力水车,这么一来,很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