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天工 >

第229部分

大明天工-第229部分

小说: 大明天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彦希望对些体系进行梳理,形成金字塔式的政治机构,各种协会、会社吸引商人、士绅和读书人加入,成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像华夏社这样的精英会社要注意吸收精英,作为中坚阶层存在;此外还需要一个组织性更强的会社,将那些目标明确、信念坚强的人员吸收进来,成为核心力量。
    晚明文人结社已经比常见多以文学制艺的名义出现当然像李彦他们这种极受瞩目的高官显然也不适合加入会社,作为指导倒是可以的。
    华社原本是出版、发行报刊的报社,因为吸纳大量的撰稿和编审,后来又办了华夏学堂,俨然成为温和新学的发祥地这里出去的人,因为思想上同传统的士大夫、官吏有所不同渐形成了一个华夏系。
    与复辽系比较起来。华夏系组织更松散。充其量就跟当初地东林党差不多。李彦地意思。是在华夏社下。增加一个华夏学社华夏学社。来吸引华夏系中想更开明地那一部分。
    此。他们手上地一些学堂及华夏社设在各地分支。也可以组织相类似地学社当然名字可以不叫华夏社。而且最好是不要叫。但是在目标、组织原则方面。可以尽量一致。各社再以联盟地形式。形成一致步调。这就是将来地中坚力量。
    华夏学社地组织构建。李彦交给了夏熙、宋钟国。夏熙在华夏社中影响很大。而宋钟国在这方面更有经验。毕竟现在地讲武堂体系。他曾经全程参与。非常熟悉。
    而讲武堂作为军中体系。将独立存在。
    以华夏社和学堂为中心。构建各地地学社。形成中坚力量。
    而其中地精英分子。则可以挑选出来。加入华夏学社。并依托华夏书院。进行交流沟通。
    而像李彦他们这些核心层,基本上就会涉及到很多私密,将限定为一个规不大的小圈子,李彦正式定下名字,就叫共和社。
    虽然说最终商定的架构,距离李彦理想中的目标还要差很多,不过通过这些复杂、分散的会社,基本上能够对下面的成员和组织形成影响,并在需要的时候,取得一致的步调,应该说也是挺大的进展。
    “咱们结党、结社,根本目的还在于团结,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来实现咱们的蓝图,”餐桌上,大家也只是讨论基本的原则和方向,至于细节,那还要继续研究和完善,不过时间上也会比较紧,李彦希望能在明年春天的国士推选中,就发挥作用,如果能够在国士院中控制局面,那自然最好。
    说到国士推选,大家神色都挺严峻的,毕竟他们在地方上的影响还比较弱,如今只有依靠华夏社,还有工商行会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希望有更多的“自己人”,能够给推举上。
    晚宴过后,李彦特地将夏熙、石柱国、宋钟国给留了下来,商量国士推举的事情:“如今地方上已经开始运作,不过最后的操作方案还没有出来,眼下看来,最可能拥有推举
    举权的,首先是有功名在身的士绅,举人以上功名、的朝廷官员,这些是毫无问的;秀才、监生基本上也能够获得资格;童生就很难说,我是倾向于到了一定年纪的童生,也都可以参加推举,特别优异者,也可以被推举。”
    夏熙点了点头说道:“拥有推举权者越多,则于华夏社的成员更有利,毕竟经商者声名往往能够布达州县,获得更多的票数。”
    “然也,若是人多,则不容易为收买、串连,而报刊更容易发挥公而告之的作用,”石柱国也点头称是。
    “石社长说得好,若只是举人、官吏,肯定让那些老腐的家伙占了便宜,”宋钟国咧嘴笑道。
    李彦点点头,能够让更多的人拥有推举权,自然是他想要达成的目标,不过,朝中的阻力也很大,有人认为进士、举人和秀才都有一张相同效果的推举票,这简直就是没有上下尊卑。
    有些观念要改来很难,何况地方上如何操作也是一个问题,因而这第一次国士推举,所涉及的范围必然有限,也就是说,能够参加推举的人群,会受到一些限制。
    “最可能的,还是拥有秀才上功名者,以及各地的乡老、有名望的士绅,这就可能扩展到祖上三代以内有功名的人家,总而言之,你们先根据这个情况,推演一下最终的结果,年前怕是就要定下来,咱们得有针对性地想些办法!”李彦想了想说道。
    “此外,就是有望的乡绅如何界定,估计会以在乡间所行善事等为主,譬如捐赠、捐建桥梁、道路、学堂等等,”李彦笑了笑,历朝历代,都有“捐”这一说,譬如国子监监生的身份本来很清贵、重要,监生可以直接参加会试,监生就有“举监”、“贡监”、“捐监”之分,而到了清朝,都可以直接捐官,这种为乡里捐建桥梁、学堂,给予乡绅的名号,可谓理所当然。
    夏熙笑了笑道:“这个事,可以让商会出面,所谓日行一善,想来很多人是愿意的。”
    李点了点头,若是这一条能够确定下来,那么很多商人就可以成为国士候选人,无非就是花点钱而已,却能获得可观的政治、社会效益,有实力的商人,自然愿意。只要能成为候选人,接下去发挥的空间就很大了。
    李彦又和众人商量了一些他的细节,如今具体的操作办法在内阁尚没有商定,他们也是就可能的做法进行商讨,评估可能带来的影响,力争对己方更为有利。
    此是将一些要做的事情先行布置下去,可以和会社的组织在一起办,能否组织好这次全国性的推举,显然还有很多要做的事情。
    因为年后很快就要展开国士的推举,李彦找了个机会,在内阁会议中,提起有关国士推举的议题。
    按照有明一代的惯例,推举、包括科举这些都属于礼部操办,李彦提出,国士院的地位超然,再由礼部来操办,显然并不合适,而国士院事关国家法度、未来大计,因而提议专门设立一个机构,进行操办,待推举结束以后,可成为国士院的下属机构。
    此外,就是对于推举过程的监督,则应当由三法司抽调精干力量,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推举行为进行审查,以确保过程的公正、公平。
    因为之前已经有所沟通,并且围绕国士院是不是要办,国士院能有哪些权力,朝野内外曾经爆发过一场持续很久,一直到现在都还在进行的论战,对于这些大的原则和方向,已经达成共识,所以很快就首先确定下来。
    正如李彦所预想的那样,争论的焦点,首先就出现在推举人、候选人的资格上,这个问题,同样争论很久,但却一直无法形成妥协和一致。这一次,李彦放弃了原先一直要求尽量放开这两种权力的做法,同意提高门槛,还是将推举人的资格限定在考中院试,获得秀才功名的士绅。
    除了这些有功名的人,三代以内出过举人的家族,可以增加一人参加推举,五代以内有过进士的家族,同样可以得到一个名额。
    而李彦所关注的“名望卓著”的乡绅这一点,竟然也没有什么正义,只要是捐建桥梁建筑、出资兴办学堂的乡绅,经乡老推举,地方官认定,也可以获得相应的推举和候选资格。(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正文 第二五一回 风起
     更新时间:2009…12…21 22:58:14 本章字数:3658
    样的条款,所遗留的漏洞无相当之大,按道理说,举,再经地方官照规则认定,流程还算比较合理。只不过华夏的传统,向来没有按照成文法办事的习惯,“官”字两张口,更是说什么就是什么。
    李彦也知道短时间内,想要在全国范围建立一套完备的推举制度,并不现实,如今也只有尽量完善。
    内阁会议既定,几个人说了点场面话,李彦和王国兴率先离开,孙承宗、叶向高、朱延禧等人却坐着没有动,这些朝廷的重臣,都已经上了年纪,可谓老成持重。
    刘一抬起头,目光微微一扫,笑着说道:“如今咱们还能坐这里,明年可不知道会怎么呢!”
    “以刘大人的声望和资历,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孙承宗笑了笑,李彦他们走了以后,剩下来的却以他最为年轻,但他却是内阁首辅,名义上在众人当中的地位最高。
    朱延禧低垂着帘,脸上古井无波,沉声说道:“明年如何,本官难以预计,然则今日这番商讨,却令本官大为意外。”
    朱延禧说着,抬头看了看对面的叶向高、韩,还有坐在他身边的刘一,话中的意思,却是奇怪叶、韩等人,竟然会支持李彦提出的大部分推举方略。
    “朱大人不是同意了么?”叶向高略略抬了抬眼帘,这位前内阁首辅勉强支撑着起复进京,身子看上去虚弱得很,多说两句话,就有点气喘吁吁的样子。
    “阁老还要保重身子才是!”孙承宗在旁关心了一句。
    叶向高摇了摇头:“老夫老啦年也想在这内阁尸位素餐,李三娃所作所为,老夫总觉得看不透,说权臣吧,也并不如何揽权;说不是吧,又总是上下折腾;说他忠,却让皇权集于内阁;说他不忠用律法保障大统传承,其所作所为,无一不令人匪夷所思又看不出私心何在,老夫如何能够反对?”
    “所谓道自在人心。三百国士。万千士绅。总能保我大明道统才是。”叶向高好不容易说出这一大段话。突然发出一阵激烈地咳嗽。
    其他人都默然不殿中只有叶向高地咳嗽声在那里回荡。
    李彦对今天地会议此顺利也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他和王国兴一前一后走出殿门。突然莞尔一笑。回头对王国兴道:“咱们觉得有些事对咱有好处。别人也有同样地想法呢!”
    “大人说地是东林?”王国兴如今执掌五军都督府。他之所以能够进入内阁。还是因为李彦提议在内阁中常设一位勋贵而获得机会。王国兴地存在可以说代表了一部分勋贵地利益。
    李彦点了点头。东林名动天下。他们在民间地声望。未必会比华夏社弱。现在地规则相对来说还是公平地家都有机会。
    李彦回头看了王国兴一眼:“勋戚那边。现在压力挺大吧?”
    王国兴脸上露出一丝无奈:“都胡作非为惯了了那些有抱负的,谁也不愿意放弃特权取更为自由的发展机会。”
    王国兴犹豫了一下:“大人,在下无意中听家里有人说起乎以后士绅也要征税?”
    “有这样的传言?”李彦微微一愣,回头问道。
    “似乎是!”王国兴点了点头。
    李彦眉头渐渐皱了起来,士绅不纳粮,这是历朝历代的规矩,本意是为了体现对读书人的尊重,普通人家,只要考中举人,就能免去赋税,有很多地方,只要中了举人,就会有很多人入籍投靠,为的就是让名下的田地,不需要缴税。
    李彦刚出宫门,就看到包有才等在外面,知道肯定是有什么事情发生,就让王国兴也一起去了兵部的衙门。
    李彦身兼内阁次辅、兵部尚书,平常就在兵部衙门署理事务,商议各种大事。
    “大人,现在京城中的富户当中,突然流传一个消息,说是大人要左大人清丈土地,为的就是要从明年开始,向士绅征粮,”包有才急忙赶过来要说的事情,竟然就是王国兴刚才提到的。
    “可曾查了这个消息的源头?”李彦神色冷淡地坐了下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