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天工 >

第167部分

大明天工-第167部分

小说: 大明天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样的情况下,西线的兵力部署一下子根本没有到位,才让建奴骑兵抓住了侧翼的空当。
    此外,建奴竟然会驱赶百姓在阵前充当炮灰,这也是骆养性他们战前没有想到过的,紧张的战场形势让他不得不向中间收缩兵力,使得侧翼的空当进一步变大。
    真正激烈的战斗也就是西线左翼的这次交锋,至于正面,等到建奴的骑兵一走,汉军立刻崩溃,武装整齐的重步兵只能驮着沉重的铠甲去抓捕俘虏。
    虽然此战算不上完美,不过终究是以不大的代价,达成了战前的目标,并且占领了义州这座位置很重要的城池,按照参谋部的构想,这座城池将成为复辽军在东江的重镇,以此拒建奴于鸭绿江以西。
    按照复辽军的战守思路,义州城距离鸭绿江边还有一里多路,并不是最佳选择,理想的状况应该是依河而守,所以东江卫打算在江边修建一座堡垒。
    攻取义州城,使得东江的战线向前推了一大步,使得东江的攻防态势一下子发生重大变化,从退守一隅,到划江而治,与建奴隔江对峙。
    义州之战,骆养性邀请了朝鲜的一些官员前线观战,一天之间攻取义州,也向朝鲜展示了复辽军的实力。
    朝鲜的李朝在这个时候对明朝还是很顺服的,他们的制度文化大多学自明朝,所以都很容易接受对方。
    李彦与骆养性都发现在朝鲜做事,有时候要比在国内更加方便,譬如骆养性这个副将,在朝鲜人看来,就是大明的大官了,他说出来的话,朝鲜人都是恭恭敬敬。
    这次大战以后,朝鲜人在敬服的同时,又多了些敬畏,骆养性想要在义州作什么,朝鲜人无不同意,到了最后,朝鲜的国王索性要让骆养性兼着巡抚义州、铁山地区。
    正文 第一七二回 战情发展
     更新时间:2009…8…11 0:29:06 本章字数:3596
    建奴虽然全民皆兵,但毕竟人口基数少,很多地方又是新近获得,内部不稳,也不可能真的将适龄男子统统抽调,所以建奴的动员规模通常也就是十万出头,全部动员,也能有十几万的兵力。
    这个兵力,已经和明军同一时间在辽东的投入规模差不多,纵观辽战历史,明军在辽东的兵力也总是维持在十几万,萨尔浒、辽沈,包括广宁都是差不多,每一次战败以后,明朝又会动员,抽调兵力再次组成辽东军团。
    这样的态势有些像添油战术,其实是受制于后勤供给的能力,明朝几乎是倾国之力,才能在辽东维持十几万的常备军。
    当然,官僚体系内在的耗费也占去了很大一部分份额。
    建奴用兵通常也会受到后勤保障的限制,但他们的保障体系更为粗放,往往都会以战养战,所以动员的能力会强出许多。
    天启二年正月,建奴全面动员,在广宁一线投入七万余兵力,一举攻占辽西重镇广宁,而在岫岩、凤凰城、宽甸一线,也动员了两万多兵力,以震慑东线,试图逼迫复辽军进攻盖州一线。
    加上盖州、海州、辽沈一线,以及北线的常规兵力,此次建奴动员的总兵力已经达到十万以上,差不多接近其最大动员能力。
    与之相比,明军在辽西一线就有十万出头,蓟州镇、天津、登莱也都有备兵,加上辽南、东江,为辽战配置的兵力已经达到熊廷弼所要求的二十多万。
    当然,这二十多万之中,实际兵额可能也没有这么多。还有很多是在后方的,一线兵力也就是和建奴差不多。并不占什么优势。
    而在具体战事之中。明军往往又是分兵设防,建奴则会利用机动优势,形成局部战场上的兵力优势,大部分明军的战斗力又不如建奴,失败几乎就是必然地事情。
    与建奴相比,明军的优势在于帝国地广袤国土所代表地国力。明军不仅在辽东投入重兵,在西南,奢安之乱也已经如火如荼,四川、贵州、云南、湖广等西南省份,也已经成为另外一个战区,大明在同一时间,开始了两场迁延日久的战事。
    而在明帝国地各省。也有大量地常备兵力。包括最为精锐地九边。所以明朝在每一次失败以后。都可以从地方上补充兵力、粮饷。再度组建起十万左右地辽战军团。
    哪怕是在松山之战以后。所谓大明最后一支战略机动力量被歼灭。到了明朝灭亡地时候。吴三桂手上也还有着数万关宁铁骑。
    但正是在这种类似于添油地过程中。明军从来未能建立对建奴地优势。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失败。然后抽空了关内地实力。最终走向灭亡。
    天启二年正月地战事。似乎也和往常一样。努尔哈赤雄才大略地集中七万兵力。猛攻广宁。熊廷弼、王化贞极为愚蠢地败退回山海关。广宁一战。其战果甚至让努尔哈赤都感到意外。
    同样会让他感到意外地。就是辽南复辽军并没有进攻盖州。而是调集了六个营。两万多战兵。加上辅兵超过五万多人地总体规模。在东江发起了一场局部会战。
    在辽南战局地推断中。努尔哈赤错误估计了辽南军地规模。他以为辽南军力也就是那一万京营。殊不知在过去将近一年地时间里。复辽军利用兵战俱乐部。复制复辽军地成功模式。吸纳辽东兵和辽民。规模已经扩大到七个营。虽然其中有四个新编营。但像东江营、复州营这样上过战场。并且成立较早地新编营。其战斗力也是不俗。
    就算是成立时间最短的镇江营,也因为中高级将领,以及营伍的骨干都是老兵,其实在也不容小窥。
    经过义州一战,镇江营也算是经历了战火,虽然他们并没有参加决定性的西门大战,但是此战的胜利,也让他们的心气提高到一定程度,或拥有一些老兵才有的战场气度。
    复辽军在攻占义州以后,只是略略休整,隔天,也就是正月二十七日,一次开拔,从义州越过鸭绿江,兵锋直指河西的镇江堡。
    与此同时,西路军在孤山立下大本营后,又在五重河与哨子河交汇处地刘家坳建立营寨,以选锋营左哨领金州营左右掖驻防。
    刘家坳营寨以传统地木栅为主,关键地方用水泥板构筑,外围用铁丝网、壕沟、拒马构筑,大军在此一共花了三天时间,也就是从二十七日开始,选锋营与灭虏营开始向东移动。
    阿敏坐镇凤凰城,调兵遣将,本打算趁着明军进攻岫岩的时候,向南迂回,切断明军与海上地联络。
    到时候从辽西返回的建奴主力,会从耀州、盖州一线直插岫岩以西地鹰纳河,堵住明军西撤回金州的退路,从而歼灭辽东唯一有战斗力的这支京营精锐。
    但是从二十四日开始,情势急转直下,先是辽南来的明军并没有急着进攻岫岩城,而是在岫岩城与凤凰城之间的刘家坳修筑营寨。
    侦察显示明军在刘家坳聚集了一万多兵力,而且有几千骑兵,岫岩城大部分是步兵的两三千兵根本不敢动。
    就是阿敏知道了明军在刘家坳的举动,知道这是辽南那支京营精锐,也没有轻率地扑过去,虽然明军在刘家坳修筑营寨有些反常,一旦建成,对建奴的威胁也很大,不过只要辽西的主力回来,这支过于深入的孤军也只有灭亡一途。
    随即,阿敏就更不敢动了,二十五日上午,他就收到镇江堡送过来的消息,说是数千明军在鸭绿江对岸出现,随时可能踏冰过河,而更多的明军则出现在对岸的义州城附近,将义州城围得水泄不通。
    阿敏就纳闷了,他不明白怎么会有这么多明军,他面对的根本不是一万精锐,而是数万大
    阿敏很快意识到这其中精锐可能只有一万,其他都是临时凑起来的杂牌军,但是他还是不敢乱动,因为几个方向上的侦察结果都表明,那些明军都不是善茬。
    纪律严明、队列整齐、装备精良,更重要的是士气特别高昂,大军所在,嘹亮的军歌此起彼伏,绝对不同于往日所见到的那些明军。
    阿敏并没有立刻向镇江堡、义州派遣援军,而是命令宽甸、凤凰城附近的后金军向凤凰城集结,秉承建奴的作战传统,他所做的第一件事,还是集中兵力,并加强骑兵的侦察、骚扰,以寻找明军的破绽。
    不过这一次,建奴这样的行动也遭到了强有力的狙击,西路军的主力是灭虏营和选锋营,除了在刘家坳和孤山各留下选锋营的一哨火铳手、一哨长枪兵以外,西路军一共拥有老营兵八个哨,以及金州营的两个哨,其中灭虏营是复辽军中唯一的骑兵营,虽然他们依然还有一哨长枪兵、一哨火铳手只是骑马步兵,不过三个哨两千余骑兵,足够在大军周围撒开一道大网,使得接近这张大网的建奴骑兵遭到灭顶之灾。
    选锋营的骑兵虽然能够截杀建奴的小队骑兵,但他们的出现本身就暴露了大军行动的方向,到了这个时候,阿敏也已经明白过来,辽南军的目标根本就不是中部的岫岩城,而是东部的镇江堡,甚至可能就是他现在所在的凤凰城。
    虽然无法弄到明军兵力的确切数字,阿敏估计从刘家坳、孤山一线东进的应该是明军在辽南的主力,也就是那支京营精锐,大致在一万人左右,这个估计与实际情况类似,这支明军的实际兵力是十个哨,也就是七千战兵,加上五千多辅兵,也就是一万出头。
    从侦察的情况来看,阿敏认为这支明军确实很强大,他们的骑兵很勇敢,素质也很高,而且作战手段多样,在数量差不多的情况,建奴精骑竟然也是占不了多少便宜,对方打不过就走,然后借着地形放冷枪,或者不停游走,等待更多的骑兵扑过来。
    这通常是女真人喜欢的作战方式,却在对方的骑兵身上出现,阿敏觉得很头疼,要知道对方不仅有骑兵,更有传说中一千步兵打垮了八百骑兵的主力火铳手与长枪兵,阿敏手上眼看着已经有一万兵,大致和对方差不多,但也不敢随便出击,这毕竟不是以往可以随便捏的软柿子,乌尔古岱可就是在这支军队面前,损失了六千多人。
    阿敏此刻还有另外一种选择,那就刚刚打下义州,过了鸭绿江的明军东线,这支军队的骑兵很少,这和阿敏想的差不多,既然南线是明军的主力,那么东线就应该是明军的一些杂兵。
    但是东路军摧枯拉朽般地打下了义州,而且义州城的守军一个都没逃出来,这让阿敏又是心生疑窦:这支杂兵的战斗力,真的不值得一提吗?
    阿敏本想着集中兵力先吃掉镇江堡外围的这支明军,但是明军的南路,也就是他们主力,又以极快的速度东进,其方向直指凤凰城与镇江堡之间的险山堡。
    要是镇江堡外的这支明军实力不弱,不能很快灭掉的话,那么后路便要被截断,会遭到明军的夹击,阿敏立时有些投鼠忌器。
    正文 第一七三回 恶劣形势
     更新时间:2009…8…12 0:38:20 本章字数:3523
    阿敏经过仔细考虑,最终还是决定出击,阿敏认为明军虽然有一支实力不俗的精锐轻骑兵,但是数量太少,其主力还是步兵,后金军完全不用担心机动跟不上。
    因此,阿敏不认为明军有能力截断其退路,在凤凰城、险山堡、镇江堡一线,完全是后金的内线,即便是明军主力插入凤凰城与镇江堡之间,阿敏也完全不用理会,他可以撤向宽甸地区,依托建州进行反攻。
    在分析了明军动向以后,阿敏令大军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