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碎片:另类全唐诗品读 >

第19部分

大唐碎片:另类全唐诗品读-第19部分

小说: 大唐碎片:另类全唐诗品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炎樱峦耍虼艘槐咛槐咝槟庾糯底嗍钡闹阜ā4送猓菟敌诨瓜不堆菹罚⑶蚁不栋绯蠼牵钡较衷谙肪缃缁故且蕴菩谖媸Α0猜簧骄廴涸舸笱缬谀坛嘏希铝罨嚼凑庑┍宦拥睦质Γ盟谴底嗟羧酥恕S胁簧倮嬖白拥芟嗍永嵯拢羧四张纬龈值断嗤玻懈鼋欣缀G嗟睦止ぴ僖踩滩蛔×耍种械睦制魅釉诘厣纤さ梅鬯椋嗽诘厣衔飨虼罂蓿ǖ笔毙谖魈尤胧瘢T羧舜笈铝罱罅说踉谔ㄗ由希楦钪舛馈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逆贼猖狂的洛阳(2)
当时的王维,被安禄山贼兵拘禁在菩提寺中。说来安禄山和后来的日寇汪伪政权之类差不多,也要拉拢一批文化名人作点缀。于是,当时像王维、吴道子、张璪(画家)、杜甫等人都被看押,然后逼他们出任伪职。老杜名气当时远不及前面诸人,所以对他的防范极松,老杜就趁机溜了出来,逃到唐肃宗那里。但王维却没有办法溜掉,他性格优柔,也没有勇气像颜真卿、颜杲卿一样刚烈赴死,他的反抗是消极的--他服药下痢,让自己变得病怏怏的,以为贼人就会饶过他。但贼人可不讲那些人道主义,还是强迫他就任伪职。于是,王维又遭受了一次政治上的“强奸”。闻一多先生说过,李白“在乱中的行为却有作汉奸的嫌疑”,杜甫“表现他爱君的热忱,如流亡孩子回家见了娘”,至于王维却似他诗中曾写的息夫人,是“反抗无力而被迫受辱的弱女子”。却说王维被拘禁在寺中,好友裴迪冒着危险来看望他,这个裴迪后来和王维一起隐居辋川别墅,一起畅游山水,是王维平生的铁哥们。王维听裴迪说了凝碧池畔的惨剧后,感慨悲泣良久,口占(不用纸笔,随口吟出)了这首诗。
  从诗中也可以看出王维的性格,这里面并没有金刚怒目般的痛斥,有的只是像小女人一样的哀怨。也难怪,王维本来就是一个温润如玉的才子,并不是那种披肝沥胆刚烈忠直的侠士。王维只是像息夫人一般消极地反抗,在某些人看来未免有点于节行有亏。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主动向安禄山伪朝投怀送抱的也不在少数。像张说的两个儿子张均和张垍,玄宗对他们恩宠非常,张垍是当朝驸马,娶玄宗的女儿宁亲公主为妻,玄宗特许他在后宫内置别院,赏赐珍宝无数。但这俩人事到临头,却主动投降了安禄山。安禄山封他们为宰相,这哥俩恬不知耻,得意洋洋地当了伪职。后来收复洛阳后,玄宗气得非要杀掉他俩,但唐肃宗念在张说的面子上,饶其不死,流放远处。
  王维原来在大唐当的是给事中一职,安禄山照样封他这个职位,官职虽然没有变,但心情却天差地别。这些日子里,王维肯定是强颜欢笑,低调处事。收复洛阳后,凡是“陷于贼”的官员都定了罪,有的斩首,有的绞刑,有的杖打。但王维却因有人证明他吟过本篇这首诗而被宽赦,再加上他弟弟王缙请求削爵赎其罪,所以朝廷特意宽赦了他。大概王维平日里温厚待人,性格和善,所以大家也都不忍为难于他。然而,这也成了王维一生中的污点,王维自己也上表悔罪说:“臣闻食君之禄,死君之难,当逆胡干纪,上皇出宫,臣进不得从行,退不能自杀,情虽可察,罪不容诛……仰厕群臣,亦复何施其面。距天内省,无地自容……”所以,王维后来更加看淡世事,诵经奉佛,在山水田园中了却残生。
  “疾风知劲草,板荡知忠臣”,安史之乱正像一场狂风,有人在风中折断,有人在风中折腰,让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显出了原形,也让头脑发昏的玄宗认清了好多人的真实面目。可惜,他知道得太晚了。
  

乱出风头的李白(1)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安史之乱中,李白这位“诗仙”又在做什么呢?说来太白的性格,确实浪漫的成份太多了一些。对于安史之乱,李白的诗中虽然也有“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样的句子,但总体来说,其诗中悲天悯人的同情心不是太多,反而倒有一种技痒难忍,终于可以一展身手的兴奋。在太白看来,恐怕是“天下大乱,形势大好”。
  安禄山贼兵肆虐中原时,诗仙太白已经续娶了夫人宗氏。说来李白和宗氏还真有点浪漫爱情故事的意味。李白醉游梁园(汉朝时梁王刘武的庄园)时,一时兴起,挥毫在一堵粉墙上写下了那首有名的《梁园吟》,此诗《唐诗鉴赏词典》等书上都有,写得确实不错,这里不再复录。写完之后,太白扔下笔就走了。
  可巧,宗楚客(就是中宗一朝中的权臣,曾当过宰相,但名声不好,是奸臣之类)的孙女宗氏,也来游园,一下子就被李白的诗句吸引住了,马上就成了忠诚的“白粉”。唐代在粉墙题诗的习惯,大概就像我们现在网上BBS发帖一样,大家随便写,当然良莠不齐,好的坏的都有。为了方便别人再题,“墙主”是要定期用白石灰将旧题之诗擦掉的。宗氏正看得入神呐,这边跑过来个小伙计拿着石灰刷子就要刷,宗氏连忙喝住他,但小伙计不买帐,说这墙又不是你的,凭什么不让我们“刷新”。宗氏一赌气,就拿出“千金”来买下了这堵墙。当然,这里的“千金”,恐怕是虚指,反正宗氏掏了不少钱,将这堵墙买了下来,当为事实。于是留下“千金买壁”这一雅事。太白当时都五十岁了,原来的妻子已经去世,听说有佳人欣赏自己,当即不失时机地去上门提亲。宗氏的岁数不详,可能也未必是初婚,她也是喜欢道教神仙的人,两人志同道合,一拍即合。
  安禄山的贼兵攻来时,李白和宗氏一起南下避难,逃到安徽的当涂,后来到了江西庐山隐居。太白曾写过一首诗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话是这样说,但本来打算“巢云松”的太白,一听说永王李璘来召他出山,立即乐得蹦高,宗氏夫人拽都拽不住。李白还非常牛气地对宗氏夫人说:“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意思是说,我李白这一去,如果封侯拜相,拿着斗大的黄金印回来了,你还会不会像苏秦的老婆一样不下布机?(苏秦第一次去求功名失败,狼狈而归,苏秦的老婆不答理他)其实人家宗氏夫人的主张是对的,李白这次行动,黄金印的没有,手铐脚镣倒是沉甸甸地带上了。
  这永王李璘,据说小时候几岁时就死了母亲,他哥哥肃宗对他很亲切,经常抱着他一起睡觉,开元十三年三月,被封为永王。唐玄宗跑到四川去时,确实有过诏书,让李璘任江南一带的“四道节度采访使、江陵郡大都督”等职。但李璘来到江南一带,乘机招兵买马、聚草屯粮,壮大自己的势力。当时江淮一带物产丰富,李璘就萌发了割据江东之心。后来,唐玄宗将皇位传给唐肃宗后,曾下诏让李璘回四川朝见。但李璘根本不听,擅自引兵沿江而下,甚至杀掉不听他指挥的丹徒太守,充分暴露出他想割据一方、分裂唐室的野心。但这时候李白却应他的召募,投入他帐下,不免有点不分是非。当时,玄宗尚在,肃宗本来就是太子,名正言顺,大唐国土,满地狼烟。像张巡等忠臣烈士,正苦苦地以残兵病卒,死守着那绝地孤城。永王兵精粮足,不北上抗贼,反而打内战,实在不能算是正义之为。
  后人对李白这个行为也颇多非议。苏辙曾不无讽刺地说:“永王将窃江淮,白起而从之不疑。”朱熹说得更直接:“李白见永王璘反,便怂惥之,诗人没有头脑至于此。”但苏轼曾为他辩白,在《李太白碑阴记》中说:“太白之从永王璘,当由迫胁。不然璘之狂肆寝陋,虽庸人知其必败也。太白识郭子仪之为人杰而不能知璘之无成,此理之必不然者也。吾不可以不辨。”就江湖夜雨看,苏轼的辩白无理无据,不能成立。从本篇引的这首诗和李白的“永王东巡歌”的其他诗句,明显能看到李白并非被“胁迫”。比如“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这“龙蟠虎踞帝王州”之类的话正是大谈金陵的帝王之气,李白很明显就是把李璘当皇帝来吹捧,大有怂恿之意。《韵语阳秋》中也说李白这些诗是:“若非赞其逆谋,则必无斯语矣。”李白一贯地头脑冲动,碰上了李璘,以为能给他提供大展鸿图的机会,看本篇李白这首诗,写得确实很浪漫潇洒,什么“指挥戎虏坐琼筵”,把打仗当成请客吃饭。“南风一扫胡尘静?”李璘先被高适等率领的朝廷大军扫干净了,李白也成了阶下囚。
  

乱出风头的李白(2)
历来附逆之罪,都是难以饶赦的大罪。李白被关在浔阳狱中听候处理。李白这时立马改了口气,给御史中丞宋若思的书信中称:“属逆胡暴乱,避地庐山,遇永王东巡,胁行,中道奔走,却至彭泽。”(《为宋中丞自荐表》)把投奔李璘的行为说成是被”强迫”的。当时,宗氏夫人听了,连忙四处奔走,托关系营救。李白对此非常感激,他写过一首《在浔阳非所寄内》,所谓“非所”,其实就是牢狱,只不过说得好听点罢了,诗中有一句是“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意思是说好老婆你像当年的蔡文姬一样为了自己丈夫求情赎罪(文姬归汉后再嫁董祀,董祀犯了罪,曹操欲杀他,文姬亲自求情,方才得免)。李白又写了《狱中上崔相涣》,求当时的宰相崔涣。诗中低三下四吹捧崔涣:“贤相燮元气,再欣海县康”。宋若思对李白还是不错的,并没有为难他,还将他放出来当自己的幕僚。李白自然非常感激,写了篇名为《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参谋府因赠之》的诗。
  但朝廷终不饶恕李白,判他长流夜郎。夜郎在贵州省,当时非常荒僻,且多瘴气,古人防疫能力、卫生条件都非常差,因此流放到这里的人实在是九死一生。李白的夫人不放心他,派自己的弟弟宗嫌陪送。可巧,到了白帝城这个地方,恰逢皇帝改元,大赦天下。太白高兴极了,写下我们小时候就背过的《早发白帝城》,顺江而下,一路撒欢,回到了江陵(现在的荆州市)。
  此后,太白并未就此一蹶不振,还屡屡求人荐引。但太白有此“前科”,没有人敢用他。太白失意之中,漫游洞庭湖等地,终于病死在当涂。
  从太白晚年这手政治方面非常失败的“棋”来看,不能不承认,太白在搞政治方面的“段位”还是相当低的。永王李璘,名不正、言不顺,也没有什么大的实力,太白却头脑发热,以为遇到了“明主”,可以实现自己当三国时的诸葛亮、东晋时谢安一样人物的理想。实在天真的可以。反观后世的唐伯虎,虽然一开始被蒙住,投靠了宁王朱宸濠,但当他发觉宁王有谋反的异志后,就装疯卖傻,甚至佯醉“露点”裸奔。宁王无奈,打发他走了。不久,宁王就因造反被杀。唐伯虎却因慧眼远祸,得保平安。反观李白,永王李璘反相已露,李白却不分青红皂白,飞蛾扑火一般地去趟这个混水,没丢了脑袋其实就够幸运的了。
  看来诗仙太白,实在不是搞政治的料,也是,诗人的浪漫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