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成功学全书 >

第93部分

成功学全书-第93部分

小说: 成功学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善于把握时间。时机是事物转折的关键时刻。抓住时机可以牵一发而动全局,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效果,促进事物的转化,推动事物向前发展。错过了时机,往往会使到手的成果付诸东流,造成“一着不慎,全局皆输”的严重后果。所以,成功人士必须善于审时度势,捕捉时机,把握“关节”,恰到“火候”,赢得时机。
要善于处理两类时间。对于一名成功人士来说,存在着两类时间:一类是属于自己控制的时间,称作“自由时间”;另一类是属于对他人他事的反应的时间,不由自己支配,称作“应对时间”。
两类时间都客观存在,都是必要的。没有“自由时间”,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不能自己支配时间,不是一名有效的领导者。但是,要完全控制自己的时间在客观上也是不可能的。没有“应对时间”,都想变为“自由时间”,实际上也就侵犯了别人的时间。因为个人的完全自由必然会造成他人的不自由。
要善于利用零散时间。时间不可能集中,往往出现很多零散时间。要珍惜并充分利用大大小小的零散时间,把零散时间,用来从事零碎的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要善于运用会议时间。召开会议是为了沟通信息、讨论问题、安排工作、协调意见、作出决定。会议时间运用得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大家的时间;运用得不好,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浪费大家的时间。
三 穿越时间遂道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提高,时间的价值,犹如核裂变反应,正以几何级数成倍增长。现代一台纺纱机一小时纺的纱,抵得上古老的纺车嗡嗡响一年;拖拉机一人一机,一天能干完牛拉犁几个月的工作量;乘超音速飞机数小时可以从西半球飞到东半球,而当年周游一国竟耗去大半生的时间。。。现在,一小时所创造的价值,比古代不知要高出多少倍。托夫勒在谈到电子计算机所起深刻作用时曾指出:“20 年来,用术语来说,计算机科学家已经经历了从毫秒(千分之一秒)到毫微秒(十亿分之一秒)——几乎是超越人类想象能力的对时间的压缩。这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全部工作寿命,就算80,000 个工作小时(每年2,000 小时,40 年,可以压缩为4。8 分钟。”社会学家曾估计:“今天社会在3 年内的变化相当于本世纪初30 年内的变化、牛顿以前300 年内的变化、石器时代3,000 年内的变化。”
时间的增值效应,正在引起一连串的链式反应,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工业上,丧失一分一秒,就可能倒闭破产。正如美国汽车大王福特二世所说的那样:“企业成功与高速度之间的关系,比起与任何其他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来都要密切。”
至于商业,更是争时如争金。为了捕捉瞬息万变的商业信息,日本贸易振兴会不惜巨资,在全世界182 个地方设立了调查点,按不同的商品和地区进行分类,出版专门性的商业情报杂志,并开展“委托调查”的业务,根据企业的委托要求,利用海外情报网络有针对性地组织商场调查,收集信息。
所谓信息,就一般定义而言,是指社会共享的人类的一切知识,以及从客观现象中提炼出来的各种消息和情报。信息贯穿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教育、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一切领域。尤其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正在进入信息时代。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目前,全世界发表的含有新知识的论文平均每天有近14000 千篇,平均每天有800—900 件专利问世。全世界每年出版55 万种图书,平均每一分钟就出版一种新书。近20 年来,每年形成的文献资料页数,美国约1750 亿页,前苏联约600 亿页。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组的统计,科学知识的增长率,从60 年代以来的9。5%,发展到70 年代的10。6%,80 年代则达到1265%。过去每隔10—15 年人类知识就要翻一番,如今3—5 年就要翻一番。化学杂志参考文献的实用期,约有50%不到8 年就得更新,而物理杂志参考文献半数以上都是近5 年内发表的。有人统计,人类全部科技知识总量的80%都是本世纪产生的。
信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现代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新形势,要求我们每个人在时间运用上要运筹帷幄,精心安排、组织工作,珍惜时间,善用时间。只有这样,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节 善于利用闲暇时间
盗贼利用时间,谋士创造时间。有效率的成功人士既是谋士又是盗贼,他们能从无关紧要的事或休闲活动中窃取时间,创造精彩人生。
有时你会听到这样的说词:“等我有空再做”。这句话通常表示“等手上没什么重要的事情时再做”。但事实上,没有所谓“空”的时间。你可能有“休闲”时间,却没有“空”的时间。在休闲的时候,你也许会躺在游泳池边尽情玩乐,但这绝不是“空”的时间。你的每一分钟都很值钱。
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有一个成功的诀窍:变“闲暇”为“不闲”,也就是不偷清闲,不贪逸趣。爱因斯坦曾组织过享有盛名的“奥林比亚科学院”,每晚例会,与会者总是手捧茶杯,边饮茶,边议论,后来相继问世的各种科学创见,有不少产生于饮茶之余。据说,茶杯和茶壶已列为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项“独特设备”,以鼓励科学家们充分利用余暇时间,在饮茶时沟通学术思想,交流科技成果。“闲不住”的人们还在闲暇时间里积极开创自己的“第二职业”。在概率论、解析几何等方面有卓越贡献的费尔马,他的第一职业是法国图卢西城的律师,而数学则是他的“第二职业”。哥白尼的正式职业是大主教秘书和医生,而创立太阳系学说却成为了他“第二职业”
的研究课题。富兰克林的许多电学成就是当印刷工人时从事“第二职业”的成果。“闲不住”的人们还在闲暇时间里虚心向社会上的能人贤者求教。托尔斯泰曾在基辅公路上不耻下问,请教有丰富生活经验的农民。达尔文曾在科学考察途中,拜工人、渔民、教师为师。不甘悠闲,不求闲情,已被革命家和科学家视为生活的准则。
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度过闲暇时间的方式。有人利用闲暇时间博览群书,汲取知识的甘泉;有人利用闲暇时间游历名山大川;有人利用闲暇时间广交朋友,撒下友谊的种子;有人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美术创作,摸索篆刻艺术,构思长篇小说,让思维张开想象的翅膀。。当然,也有一些人的闲暇时间是白白流逝的。他们或堕入“三角”、甚至“多角”的情网,或沉溺于一圈又一圈的纸牌“漩涡”,或陶醉于“摩登”、“时髦”的家具摆设,或无聊地徘徊于昏暗的街灯之下,人们生活灭亡于英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接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
事实正是这样,无所事事、进而无事生非所造成的悲剧难道还少吗?有人曾多次到监狱进行调查,让130 名青年犯人回答有关闲暇时间的若干问题,结果89%的人说,他们犯案作科都是在闲暇时间进行的。63。9%的人说他们入狱前的业余生活是庸俗无聊、低级趣味的,总想寻求刺激,折腾闹事。
85%的人说,他们所以犯罪,基本上是因为在闲暇时间结交了思想落后、品质恶劣的坏朋友。  

 
第三节 合理安排时间
集中精力在能获得最大回报的事情上;别花费时间在对成功无益的事情上。
一 不要沉湎于过去 
目前是一个令人苦恼的时代。许多人都在等待机会,希望将来出现对他们有利的光明前途。其他人则希望时间能倒流,回到以前那种“美好的古老时光”中,当时理发只要2 分钱,空气也清新宜人,生活简单而舒服。
今天,如果你拿起报纸,翻到社论版,你可能会看到象以下这样的东西:
这个世界对我们来说,太大了。太大的变化,太多的犯罪,太多的暴力与刺激。你全力以赴,却总是落在人后。不断地遭受压力,想要跟上别人。。然而,到头来,你将迷失方向,科学上的发现及发明不断地推陈出新,令你惊愕不已,不知所措。政治界的变化如此之大,你虽然努力要记住谁上台了和谁下台了,却徒劳无功。一切事情都使人承受着沉重的压力。人类再也无法承受更多的压力了。
这篇社论,读起来就象是上周或昨天晚上才写的。但事实上,它却是写于150 多年以前。刊登在1833 年6 月16 日的《大西洋日报》上。那正是许多人所谓的“美好的古老时光”。
对你我来说,这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能从这里面学到什么呢?我相信,这篇简单、不完整的社论,虽然已有150 多岁了,却能教导我们明白一项成功秘诀。
拿破仑·希尔在美国各地高中学校的研讨会及毕业典礼上演讲时,总喜欢把学校外面的真实情况告诉学生。并向他们说,我们不会在将来“熔毁”
或被“炸成灰烬”,这些将成为我们明日领袖的年轻一代,似乎并不相信他的说的话。拿破仑·希尔告诉他们:“你们是我们历史上最幸运的人,他们一年看到的变化,比我们的祖父一生所看到的还要多。所谓的“美好的古老时光”事实上并不象大家所说的那般美好。”他们听到拿破仑·希尔这些话,眼睛瞪得好象铜铃那般大。
拿破仑·希尔向这些美国年轻人解释所谓“美好的古老时光”,就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朝鲜战争期间的那些日子。拿破仑·希尔谈到在本世纪之初,马匹因为染上霍乱,而在纽约街头暴毙的情况。
拿破仑·希尔告诉他们:“在那些古老的日子里,我们总是用一个大木桶洗澡,用的是在烧炭或烧煤的炉子上加热的热水。在那些古老的美好岁月里,我们洗澡的水就是在我们之前洗澡的人所留下来的同一桶热水。如果在你前面洗澡的是你的叔叔,而且——命运很会作弄人的——他是一位养猪的人,那么,你的衣领不会留下一圈污垢,反而你的身体会留下一身污垢,愈洗愈脏。在那些美好的古老的岁月里,流行小儿麻痹、白喉以及猩红热等可怕的疾病。那时候的人从来就不曾听过沙克疫苗这种东西。在40 年代以及50 年代初期,在酷热的夏季里,我们竟然不敢到社区游泳池游泳,或是去电影院,因为我们担心会感染小儿麻痹症,以至半身不遂、残废,甚至死亡。”
当拿破仑·希尔这样告诉这些年轻人时,他们甚至不知道他究竟在说些什么。
他们也从未听说过,在大战期间实行配给制度,必须在汽车挡风玻璃上贴上A、B 或C 的贴纸,凭这些纸条在每个月内购买几加仑的汽油。
拿破仑·希尔向他们出示1857 年11 月13 日,《波斯顿环球报》的头条标题,结果他们都看傻了。这个标题是这样子写的:《能源危机如火如荼》,下面的小标题则写着:《全世界将陷入黑暗?鲸油短缺》。同时向这些美国高中孩子描述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当年在那个阴沉、冰冷的11 月早晨,一眼看到这个头条标题时的反应情景。“嗨,玛莎,”那位男士可能会这样向他的妻子大叫:“你看到报纸了吗?我们已经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能源危机了。”
这些孩子开始了解,并过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