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再造神州 >

第921部分

再造神州-第921部分

小说: 再造神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刻在御书房内的都是大宋位高权重的官员,文臣这边由总理大臣司马风为首,御使院掌院兼监察大臣乔行简,巡察院掌院叶谦,财政院掌院李碧如,外交院掌院文贵,刑部尚书上官天南,大理寺卿韩清,司部尚书宋世贤,工部尚书李金,户部尚书赵尔琢,农部尚书郑清之,新任吏部尚书吴潜等重臣紧随,至于武将这边,只有军务大臣吴武,作战部尚懿,军情部鬼影三人代表军部,至于那些领兵大将,按照惯例,是不能参与这样的内政决议。
  因为是接待外国使团,文贵是当之无愧的主导,他首先开口:“陛下,蒙古刚和我方大战一场,实力虚弱,听说这次派出使节团有商讨两国结亲之议,估计是想和我大宋修好,不知陛下有何意见?”
  我没有答,反看向司马风,他是总理大臣,不拿出个决议来也不像话。
  司马风只是微微一沉吟,就站出来道:“微臣以为,西北大战虽胜,但也是耗费了举国之力,如今各地刚受水灾,正需恢复民生,也不宜节外生枝,依照微臣之见,此事应该可行。更何况若能和蒙古缔结和约,加上彩云公主已经收复山东,河北,辽东,以及东北大部,可以说北方屏障已经完全归于我手,以彩云公主之能,想必也不惧蒙古来犯。我等正好利用和约,和蒙古通商往来,一来窥探彼之虚实,二来也可将我大宋物产送达蒙古,换入我大宋急需的牛羊马匹,以充实国力,彼此得益,确为上佳。只是蒙古狼子野心,又和我大宋有着血海深仇,就算和约签订,也不能不对其有所防备。还请陛下决议。”
  司马风所言正是老成谋国之论,获得大多数的与会人员同意,后来又有几个人发言,大多不出司马风所言,都认为应该暂时和蒙古和谈,借用这个机会恢复国力,以待蒙古的报复。
  这话让我的听的大为欣赏,经过那场血夜清洗,建康朝廷终于焕然一新,没有了那些口吐白痴之言,却还振振有辞的所谓忠臣,所有人都明白到自己的位置,以及该如何说辞才能让我满意,让我深切感受到上有好,下必同的真意。
  **也许不是最好,但要让一个衰弱到已经充满懦夫的朝廷站起来,**,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手段,不过仅仅只是手段,不能将其做为常规,但也不能在稍微有所起色的时候就放手。
  对这点,我很有体会。
  见我默默思索,所有人都不敢打扰我的思路,好半晌,我才抬起头,淡淡道:“总理大人老成谋国,正是我大宋之福,只是总理大人有所不知,对方结亲之意是双方面的,一方面,他们想将被朕俘虏的前蒙古监国公主阿刺海别吉嫁给朕,并派出所谓陪嫁送亲人员,混入我大宋,伺机刺探我大宋各方面情报,另一方面,他们还想用大量的牛羊马匹以及金银珠宝打动大宋,让朕答应把彩云公主嫁入蒙古,不过他们只要彩云公主孤身入蒙古,不需要我大宋的陪嫁和其他。”
  这个消息让司马风等大臣大为震惊,好半天巡察院掌院叶谦才站了出来,义愤填膺的说道:“微臣一直认为这些蛮邦不可深信,微臣听说这个史天泽以前就是蒙古那边的重臣,如今投靠我大宋,说不定也是迫不得已下的举动,不能不防。”
  文贵也想了想,站出来道:“阿刺海别吉虽然也是蒙古公主,但微臣听说,她曾经嫁过人,而且已经被我大宋俘虏,蒙古却想用她换取彩云公主,真是好算计,简直就是视我大宋无人,微臣认为,万万不可答应。”文贵一直从事外交工作,加上深受我的熏陶,深知国家利益交换上的一个等价原则。现在蒙古想用一个俘虏的公主,换取大宋一个统兵公主,那是绝对行不通的。
  这两人发言后,其余大臣也纷纷开腔,大都认为此事太过不可思议,一个败军之将还敢如此妄想,简直就是想欺辱我大宋。
  在众多官员的慷慨陈词后,一直保持沉默的李碧如上前一步:“陛下,微臣得知彩云公主北伐后,就一直留意北方的钱粮动向,根据微臣调查,彩云公主这次北伐,并没有让朝廷支付一文钱,一粒粮,只有军部送过一批军械。如今彩云公主北伐成功,河北,辽东,东北等地都归入朝廷之手,虽然朝廷已经派梅大人过去整顿几地军政,但据微臣所知,火凤军团通过这次北伐,早已获得大量钱粮囤积,其量极为巨大,足以支持整顿几地。
  如今朝廷接手几地军政,却要建康支付钱粮物资。微臣实在想不通,既然火凤军团手中就有大量的钱粮物资,为何还要朝廷支付这些钱粮物资?虽说倭国远征军的归来,带回巨量的金银,让建康财政大有好转,但这些金银如今并不能在大宋直接流通,只能做为朝廷储存,更何况现在大宋各地百废待新,所需款项甚多,微臣殚精竭虑方能保周转无碍,如今又要加上北方数地,微臣不仅感到力难胜任,也觉此事不妥,所以想一并恳请陛下裁定。“
  李碧如话一出口,所有人安静下来,大家都知道彩云在河北做的事情,也知道此事对朝廷的影响甚大,但因为陛下的纵容,以及彩云的功劳,他们想说,却不知该如何说,此刻听到李碧如从钱粮方面入手,隐晦指出火凤军团的威胁,这让他们颇为高兴。
  我看看众位大臣,对他们的心思十分清楚,不就是担心彩云造反吗?虽然我有十足信心驳斥他们的言论,但此刻李碧如从钱粮方面一说,却也让我感到有些为难,目光转到吴武身上。
  吴武见我在看他,目光微微缩了缩,竟然不想开口,这让我意外之余,也恍然,他是要在这个问题上避嫌,反到鬼影见到如此,站出来说道:“陛下,军事不比民政,能够及时见效,更何况北方地域辽阔,陛下雄心万里,当然不会视而不见。如今彩云公主收复北方,正是我大宋前所未有的喜事,比之陛下的西北大捷也不逊色,正该再接再厉,将北方收到大宋治下。只是北方被蛮邦统治甚久,恐有不服我朝王化的举动,正要火凤军团以强兵震慑,以免这些人蠢动。现在朝廷困难,火凤军团自筹钱粮也是无奈之举,更何况朝廷已经将北方的军政收归,火凤军团将来终归要靠朝廷支援,当下的举动,只是为了维持北方稳定而不得已为之,还请陛下明鉴。”
  我大喜的扫了一眼鬼影,阻止了李碧如的说话:“朕已经下令要对山东河北辽东等地进行整顿,火凤军团也将裁撤大量的军士,至于彩云所囤积的钱粮物资,的确另有他用,这关系到对付蒙古的整体战略,你就不要再管了,至于新收复的北方用度问题……”我考虑片刻,当即决定,“将朕在西北的一些缴获,加上彩云送回的战利品,除去一些军部所需外,其余的都卖到民间,相信可以解决这些困难。”
  李碧如迟疑片刻,还是点头允许。
  其他人见我如此,也不好多说,更何况火凤军团毕竟是在裁编,彩云又没有任何反叛意思,还立下如此大的功劳,再追究下去只怕要被人认为猜忌功臣,对人对己都不好。
  反到是我,见这些大臣竟然没有一味追究彩云胆大妄为,到让我惊讶一番,感叹现在朝廷的明白人终于多起来,让我可以轻松轻松。
  又和他们讨论一会如何整编火凤军团的问题后,我谈起史家兄弟归宋的问题。
  史天泽等人从山东到两淮,最后前来建康,一路声势极大,几乎半个东南都知晓,如此大的声势,如果朝廷不给个明确的说法,只怕也不好交代。但若是这件事情做的好,那意义可就深远,远的不说,就说金国西夏,想必那边的将领也多少有些不同心思,将来两军对垒,这就是可以决定彼此消长的一个诱因。
  在场无一傻蛋,都知道此事对大宋的意义,因此都有些谨慎,吴武因为是分内的事情,首先开口:“陛下,史天泽三兄弟,久在蒙古麾下,这次投宋,也是因为彩云公主攻破中都,三人走投无路的结果。对我大宋有多少忠诚之心,恐怕很难说,若马上委以重任,只怕有问题。”
  “不然!”刚接替史嵩之成为吏部尚书的吴潜站出来反对,“史家兄弟投宋,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但此事已经哄传北方和东南,相信不久河南西北也会闻之,如果我们慢待他们,只怕会让其他有心归宋的他国将领心生疑虑。以微臣意见,不仅应该重用,还要让他人感受到我大宋对其的重用,此举可以在不动声色之间瓦解敌方斗志,可比十万大军。”
  司马风微微皱眉,没有说话。其他人有赞同,也有反对,从军事方面来说,重用一个不知心思的降将,万一以后造成什么问题,只怕会让己方出现重大损失,但从政治意义上来说,当其他人得知降将也可以在大宋得到重用,那对他们的冲击肯定会巨大,特别是那些有才能,但又不想一路走到黑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不要以为人人都是忠心无比的贤人,是人都有私心,求生怕死是人之常情,如果加上高官厚禄的诱惑,那就更能拉拢人心,取得你所想像不到的成绩。为上者,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忠心耿耿,那是不现实的,最有利的做法就是用其才,束其人。
  无论是曹操的唯才是举,还是刘备的德才兼备,都不是选拔使用人才的好标准,就我看法而言,最好的标准是做出一定钳制后,用人不疑,如同孙权一般。
  只是这个钳制度要把握好,太紧,则失去人才本身意义,太松,却又容易助长一些其他问题,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定规,只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
  史天泽有才干,彩云甚至称他有丞相之才,别的我不清楚,但我知道,这个史天泽在以往的历史中,曾经担任过忽必烈的丞相,根据史书评价,其表现极为优秀。不过也是,能被忽必烈看重的人,肯定在某方面有着过人之处。
  至于他是否忠心的问题,我并不认为他真的就忠心我,但他是个明白人,只要大宋一直保持着上升的势头,他一定是大宋的忠臣良将,甚至其表现比很多人都会出色。这样的人不是枭雄,但无一不是世事明达之辈,其才干可通文武,上马治军,下马理民,归朝让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到。
  从这个意义上讲,史天泽是大才,而且是不得不让人重用的大才。
  眼见其他人还在争论,我也不打扰,只是默默考虑到底该如何对待史天泽?
  不知争论了多久,司马风上前做出定论:“无论是重用还是闲用,都有利弊,不过微臣以为,史天泽等人是北地汉人,而北方先归于辽,后归于金,其后又被蒙古占据,近日方才被我朝廷大军收回。要说史天泽他们对我大宋多么忠诚,微臣第一个不信,但他既然选择投宋,而且是不辞辛劳的从北方一路南归,无疑证明他是一个明白人,知道我大宋统一天下之势不可避免,既然如此,微臣相信他也会做出明智选择。若陛下还不放心,不如让其和蒙古使节见面,以窥其心,不过此一来,到显得我大宋有些小气!”
  我一听,顿时大喜,连声说道:“小气不小气到不用多做计较,这样一来,还可以解决蒙古使节的问题,就这样办。”
  一有决定,我立即下令道:“接待蒙古使节的问题还是文贵出面,据说这个使节是从北方星夜奔赴大宋而来,仅仅二个多月,就从北方草原赶到大宋,还真是辛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