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科幻恐怖电子书 > 东北谜踪(大清龙棺) >

第168部分

东北谜踪(大清龙棺)-第168部分

小说: 东北谜踪(大清龙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耍刺斓佬惺隆庖痪涿煌访晃驳幕埃孟窀久挥兴低辏叶伎戳思甘炅耍裁豢闯稣饣坝惺裁瓷钜狻5故钦庥∥模慈梦矣行┮馔狻1鸬牟凰担驼饷队耒艏复蔚南В复蔚某鱿郑旧砭图叽嫔剩腿搜拔丁!
  我和大牙一听这个,也比较感兴趣,就让董三爷详细说说看,我俩也当学习学习。
  董三爷呵呵一笑,说是权当故事听了,倒也是个乐子。据说当年元军攻破了南宋的首都临安,在宋元最后一次海上大决战中,宋军失利,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自尽了。一个自称是开国功臣的曾孙的人拿着一枚玉印在街市上叫买,大元朝开过功臣伯颜命御史中丞崔彧买下了这块玉印,后来发现这竟然就是传说中的传国玉玺。从此,这传国玉玺便成了元朝的国宝了。
  而明太祖朱元璋灭掉了元朝以后,元顺帝退居漠北,同时也带走了传国玉玺。朱元璋曾经派手下的大将徐达深入漠北,追击遁逃的蒙古朝廷,希望能得到传国玉玺,但是明军最终还是空手而返。
  所以整个大明朝,二百多年,十六个皇帝,没有一个皇帝拥有过传国玉玺。据说退居漠北的元顺帝,有一次带着这玉玺去狩猎,结果把玉玺给弄丢了,到了最后连蒙古人也不知道玉玺的下落了。这下,传国玉玺再次流失了。
  一直到明朝末年,据说草原上有一个牧羊人在放羊的时候,发现自己有一只羊三天三夜不吃草,不停的用蹄子刨地。牧羊人好奇,就挖地三尺,竟然找到了失落多年的传国玉玺。于是,他把这玉玺献给了元朝皇室后裔博硕克图汗。
  后来这玉玺世代相传,到了林丹汗的手中。在皇太极扫平蒙古的时候,打败了林丹汗,林丹汗走死青海打草滩。在这场战役终,传国玉玺被多尔衮得到了,并献给了皇太极。
  皇太极认为这是天命所归,于是第二年就登基称帝,把国号改成了大清,至此,传国玉玺归于满清。
  听到这里,我心里突然有些疑惑,多尔衮得到后怎么会献给皇太极了呢?这多尔衮不可能不知道这枚玉玺的意义,他怎么能这么轻易的就拱手让于旁人了呢?这事儿要是细想实在是让人有些生疑。
  董三爷说完这些后,苦笑了一下,告诉我们,他其实对上面写的是什么意思也并不太在意了,毕竟都是几百年的事情了。但是突然有一天,他意识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怪就怪在这块羊皮纸是努尔哈赤亲手所写,印章也是他亲自加盖的,可是历史上明确的记载,从明代开始直到皇太极登位之间,在这段历史时期中,这枚传国玉玺可是一直都流落在民间呢。
  努尔哈赤那阵子,这玉玺应该还埋在地底下呢,真要是埋在地底下,那这印章不就是出了奇了吗?
  我和大牙这才【炫】恍【书】然【网】大悟,说来说去,终于说到正题上来了。想想也是,本来当时还深藏在地下的“传国玉玺”怎么会突然出现在了努尔哈赤的手上了呢?那历史上记载的那个草原牧羊人从地底下挖出来的那只“传国玉玺”又是从何而来呢?怎么竟然会出现两枚传国玉玺,肯定是有一个真,一个假了。


第三卷 汗王宝藏 第二十九章 赝品
  董三爷一直在看着我俩。笑着也不说话。直到看到我和大牙的表情缓和了一些后,这才微微一笑,告诉我们,他也是偶然间才意识到这个问题,这才觉得这件东西有些蹊跷,竟然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而且可有更能上面的文字只是为了掩人耳目,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而真正的目的所在,就是这枚印文。
  我这才如梦初觉,明白为什么董三爷会突然拿出这个让我们看,想必是他早就怀疑努尔哈赤到了传国玉玺,但是这玉玺在正史中却没有记载,这就是个难解的迷,估计十有八九与他的那份失踪的遗诏有关。
  那这枚玉玺会在谁的手上呢?假设是给了多尔衮,多尔衮为什么又要把它献给皇太极呢?而且还宣称是牧民放羊时挖到的,这又是顾忌着什么呢?
  一个疑问接着一个疑问,接踵而来。
  我偷眼看了一眼董三爷,心里忐忑,董三爷凭白无故的为什么要告诉我们这些呢,他又有什么目的呢?我也就留了个心眼。来了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就等着董三爷先吭腔。
  董三爷给我们倒了一杯水,然后直了直身子,看了我们一眼,不急不慢的告诉我们,他也算尽了最大的努力,把能找到的资料几乎都找遍了。传国玉玺这东西,自秦代起,各朝各代都有仿制或是自制,有些甚至记载说是拿去帝陵里面陪葬了,历中上出现的传国玉玺算起最少也有二十来个了,真真假假,也是难以区分。
  正史上曾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是秦始皇命人把“和氏璧”琢磨成玉玺后,有一次,他南巡到了洞庭湖,突然之间,风浪大作,眼瞅着这船就要被浪打翻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秦始皇拿出了玉玺,扔入了湖中,这湖水立刻就风平浪静了。
  这玉玺有没有这么大的神通暂且不论,按理来说,这玉玺扔入湖中应该也算是泥土入海了,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八年以后。当秦始皇再次出门巡狩至华阴时,竟然有人在路边又将玉玺献上,献完后,那个人立刻就消失了,玉玺失而复得,又回到了秦始皇手中。
  很多专家认为,八年后重得玉玺的这种说法有些不太可信,过于玄幻,经不起推敲。一至认定除了秦代的那个是真的,现在还在太湖底下以外,其余后朝代再出现的所谓的传国玉玺全都是伪造的,也就是说二次献上玉玺,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大牙瞪着眼睛听了半天了,听董三爷说完后,晃着脑袋看了看我后,问董三爷:“三爷,您相信这东西扔湖里还能被人捞上来不?”
  董三爷笑了笑:“既然人可以扔下去,那么应该人还可以捞出来。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我倒是觉的,玄是玄了些,但是未必就不可行。”
  听到这里。我表示赞同的点了点头,几千年以来,老祖宗不知道干了多少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也留下了许多至今未解的谜团,智慧恐怕未必像是生产力一样随着发展而发展,我倒是觉的人类的智慧反而在随实社会的进步在倒退。
  当然了,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秦始皇当初就根本没有扔过玉玺,或许他只是想神化一下自己的皇权统制,而故意编造出来这么一个故事,这也是情有可原,他那人一生中信神信鬼的,这事估计也干得出来。当然如果当初根本就没有“扔玉玺镇湖水”这件事,那八年以后再重新献上就不那么神奇了,因为玉玺本来就在他的手上。
  董三爷看了看我们,然后又接着说道:“大清时,紫禁城藏御玺共有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即是‘传国玉玺’。乾隆帝儒雅风流,在古玩赏鉴上也是行家里手,颇好考据。经他鉴定,那方‘传国玉玺’竟然为赝品,实在是出乎所有人的所料。直至民国成立,清廷退位,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这才再一次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自然真假也无法考究了。”
  我听董三爷说了这么半天,一时也想不透他有什么目的,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只好接着话音问道:“三爷,照您这么说。那‘传国玉玺’企不是当年多尔衮献上的就是个假的,是赝品了?”
  董三爷呵呵一笑:“我觉的在那个历史时期,玉玺的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皇太极要借这玉玺归属后金的噱头,借以让天下臣民都知道他皇太极做皇帝那是天命所归,他就可以堂而皇之的与大明王朝分庭抗礼,从而顺理成章的完成登基称帝了。”
  听董三爷这么一说,我和大牙也觉的有些道理,这传国玉玺对于皇太极来说,真可谓是望眼欲穿,梦寐以求的东西,就算明知道这枚玉玺是假的,那也是巴不得的。
  历史证明也是如此,确实是皇太极得到这方玉玺之后,手下的那些臣子就见机行事,纷纷奏请皇太极,劝说皇太极要“仰承天意,早正大号,以慰舆情”。两个月之后,皇太极就在后金群臣三呼万岁声中,趾高气扬地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随之宣布国号为“清”,改元崇德。
  董三爷说完这些后。微微笑了笑,然后盯着我们说:“事实上,我也仔细的对比过元代以前的和清代的玉玺拓片,偶然之间,让我发现了一点点的不同,这一点差异极其细微,刚开始也以为是偶然,不过对比过多次之后,我相信,这点偶然并非是偶然。”
  说到这儿,他用手指着羊皮纸上的印文。告诉我们,清代能找到的印文拓片,他几乎都找到了,与这张羊皮纸上的印文相比,篆文“天”字的最后一笔,竟然都比当前的这印文朱砂印记要明显,颜色略重一些,对比过多张以后,发现这绝不是偶然。
  后来他又找到了一些元代以前的玉玺印文拓片,这才发现,在元代以前的各朝代留下的玉玺印文,几乎与这张羊皮纸上的印文特点一样,都是这一笔比别的笔划要略略淡上一些,明显与清朝的印文不一样。
  我倒吸了一口冷气,大吃一惊,看着董三爷问道:“三爷,您的意思是说,乾隆爷说的没错,清代的那枚玉玺就是赝品?”
  董三爷看着我,淡淡一笑,微微的点了点头。
  我渐渐的有了些眉目,莫非这董三爷贪图这传国玉玺?可是这胃口也太大了吧,这玩应儿在哪儿谁知道啊,就算是知道在哪,也没有理由告诉我们俩啊?
  我眼珠一转,冲董三爷微微一笑:“三爷,不怕您笑话,我们哥俩一根肠子通到底,根本就看不出来个眉眼高低,听您讲了这么多,不知道您有什么打算,是不是有什么事啊?”
  董三爷赶紧冲我摆了摆手:“不瞒两位小兄弟,我还没有痴心妄想要去要寻找这传国玉玺,只不过心里一直感谢二位对我的帮助,见你们对珠子的事情比较在意,也帮不上什么忙。我突然想到这件东西,一琢磨。这些事情毕竟都是一个年代的事情,或许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仅此而已。”
  我一听,倒是说的也是合情入理,不管真假,听着很就感激,于是赶紧连声的道谢。
  坦言这些事情对我们来说肯定会有所帮助,只不过我们也并不是想要翻翻历史的旧帐,改变什么事情。只是我们的朋友因为这珠子才发生了意外,以前也不便直说,所以一直也没有讲,我和大牙只是觉的人死的不能不明不白,这才想尽最后一点力,自己图个心安,也为死者尽尽力,这才帮着查查。
  董三爷听我说完小宝的事情后,连连的叹气,告诉我们,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生是奋斗,死是休息,也要想开一些。为朋友这的番情意谁都理解,不过凡事也要尽力而为,古人的智慧有时不可小估,活着才是最重要的,谁也不希望为了死人再赔上性命。
  这几句话说的十分中肯,让我感觉董三爷似乎真的对这些事一无所知,越来越感觉我们倒是错怪了他。可是如果不是他,那是谁在我们背后捣鬼呢?听董三爷的意思,珠子和令牌他是不知晓的,也就是说这些东西根本就没有传到他的手上,很有可能连他父亲都不知道,那这珠子和令牌既然在董喜的手上,难道这董喜真的是“武曲”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