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穿越清朝当皇帝 >

第69部分

穿越清朝当皇帝-第69部分

小说: 穿越清朝当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况现在地中国,远还没有达到以一国之力左右世界局势的地步,甚至说连自保都有问题。英国这些年在西藏的问题上一直小动作不断,一会借口勘测西藏与印度分界线,私自派遣武装打击抗英的土司势力。一会又以开发道路的名义。派遣勘探队,对西藏的地形地貌和生物、矿产资源进行测绘,而另一方面,英国又不遗余力地帮助日本发展海军,不仅帮助日本训练海军军官,还帮日本建造了吉野、浪速、秋津洲这三艘最先进的巡洋舰,其目地不言而喻,那就是打压中国。实现他们所谓地地区平衡。中国要想打破这样的封锁,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更何况,如今考虑第一次世界大战还为时过早。摆在关绪清面前的中日甲午战争已经迫在眉睫了,不过照目前的情况看,不论是海军实力还是陆军素质大清远胜于日本。小日本是否还敢像历史一样在朝鲜问题上跟大清过不去还不置可否,打不打的起来还不知道呢。
因而在这种时候,中国更不能直接站到英国的面前,几百年来,凡是敢于和约翰牛直接对抗的,都倒在了他们的脚下,其中包括像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罗曼诺夫王朝领导下横跨欧亚的俄国。以及这次自己即将访问、现在正如日中天地德意志第一帝国。缅甸战争之所以能打赢,是因为光脚不怕穿鞋的,以当时中国的国力,英国人如果全力以赴,未必不能重演前两次鸦片战争的结局。但付出的代价必定很大也就是了,因为中国是极端封建集权的独裁统治,而且中国的社会经济还是以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所以只要中国皇帝坚持作战,要想让中国崩溃是一个很难地事情。在当时国内经济出现混乱、各殖民地遭受攻击,又没有外力可借的情况下。英国人还是审时度势地放弃了缅甸,夺回了伊朗、阿富汗、土耳其。
但中国不可能永远都停留在小农经济的社会,中国要发展。必然要加大商品流通、改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对外贸易的比重,一旦社会发展到那样的地步,英国人可以扼住中国喉咙地手段就多了。到时中英如果再次交战,英国只要把中国沿海的那些工厂一炸,将海港一封,已经习惯了面粉、火柴、牙膏、肥皂这些生活资料的人民就会起来造反。
所以在中国还没有完全强大到不惧外敌侵犯的时候,必须找一个国家,代替自己吸引英国人的目光。关绪清选择地是俄国。这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领导下地俄国就已经从克里米亚那场导致一位沙皇自杀、整个黑海舰队沉没的惨痛失败中缓过劲来。1877年第十次俄土战争,俄国利用巴尔干斯拉夫人地民族解放战争,打着“解放”的旗号,对土宣战。俄军在罗马尼亚军队和保加利亚军队的配合下,接连攻克普列文、索非亚和亚得里亚堡等土军驻扎的重镇,若不是后来英国干预得及时,俄国恐怕已经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海峡。不过这次战争也使得俄国在欧洲获得了比萨拉比亚南部,在亚洲获得了巴统、卡尔斯、阿达等地,并将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这两个主要由南斯拉夫人组成、信仰东正教的国家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俄国人如此高调的豪取强夺已经引起了英国人的不满,在土耳其、阿富汗等英国殖民地反俄的情绪相当高涨,关绪清看准了时机,欺骗了俄国公使,假意结盟。通过俄国牵制英国,让自己轻松夺取缅甸。并让英国人替自己狠狠第教训了这匹恶狼。
这三年来,俄国人到处遭到英国、法国的排挤,经济、军事一落千丈。不过凡是都有两面性,就在事事不顺的时候。俄国人索性单一的发展海军,原来排名世界前三的海军开始复兴,从第十次俄土战争结束到如今,短短不过十年时间,俄国就建成了叶卡捷琳娜二世号、格奥尔基。波别多诺塞茨号、切斯马号、西诺普号、亚历山大二世号、尼古拉一世号、十二使徒号、甘古特号共八艘大型战列舰,加上1872年建造的彼得大帝号和明年即将服役的纳瓦林号,俄国的战列舰数量一下子达到了两位数,要知道这些可都是超过万吨的大家伙。
有了强大的海军,俄国人开始更加执着地追求他们通往各大海洋的窗口。在波罗的海沿岸,他们吞并了立陶宛王国,并在那里修建了大型的造船厂;在北冰洋沿岸,他们从瑞典手中抢过了芬兰;在太平洋沿岸,他们租借了济州岛;而在上一次的俄土战争中他们差一点打通了前往地中海的道路。四大洋中,他们在三大洋上都拥有了港口,剩下的就只有印度洋,而似乎他们离这个目标也不远了。在阿富汗和伊朗,俄国窥视的特别厉害,始终保持着相当的兵力,或许对上次被英国人击败还耿耿于怀,特别是在西线面对德奥意三国同盟,东线面对蒸蒸日上的中国均无进展的时候,他们把所有的实力都放到了中东的赌盘上。
而这样做大大破坏了英国地传统势力地盘。特别是威胁到英女皇皇冠上的明珠——印度。这样的对手正是吸引英国人目光的绝佳目标,当英俄展开全面对抗的时候,中国正好可以躲在俄国人身后安心修炼内功。那样等英国收拾完俄国人后,在想起中国的时候,会发现中国已经不是他可以随便揉搓的了。
正是秉承着这样地外交政策,关绪清这几年一直对英国保持强势,而对俄国则适当地妥协。即便俄国还是时常出兵在东北大肆抢掠,但关绪清只是让总理衙门对俄国大使提出了几句云淡风轻的抗议也就过去了。果然,约翰牛被俄国人吸引了大部分的精力,他们忙着拉拢土耳其和日本,以牵扯俄国人的势力,对付陆权国家,他们传统上是不会赤膊上阵的。至于中国,也就顾不上了。故而才有了中国这几年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
不过随着今年德、奥、俄三国再保障条约地到期,一切局势又有了新的变化。这份在俾斯麦倡议下,由德、奥、俄三国皇帝亲自签署的边境安全保障条约,使得三国在西线关于波兰、巴尔干等问题上取得了谅解,俄国得以专心向东方扩张,而德国领导的三国同盟集团则在欧洲一家独大,彻底孤立了德国的宿敌法国。这本来是皆大欢喜的局面,但在一手签订这份条约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后。局势有了稍稍的变化,在亚历山大二世以前地每一任沙皇都秉承着与德国亲近的外交政策,罗曼诺夫王朝的历代沙皇连续迎娶了九位德国公主,这本身是三帝同盟的基础之一。然而,继承亚历山大二世帝位的亚历山大三世本却迎娶了一位丹麦妻子。在来自丹麦地妻子的影响下(其时丹麦在普丹战争中失败,被迫割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对俾斯麦及威廉一世的德国产生反感。加之德、奥、意秘密召开的两次地中海会议,在对巴尔干、小亚细亚和北非的势力瓜分从根本上侵害了俄国地利益,使得原本稳固地同盟出现了裂痕。最终。俄国拒绝签订再保障条约。而被孤立绝望的法国拉拢了过去。如果历史真地按照这样发展,俄国将很有可能改变他现在的扩张方向。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对巴尔干的争夺上来,这样必然使英国大松一口气,而且因为中国的关系,英法在中南半岛没有了矛盾,两国提前走到了一起,英国也甚至有可能联合俄国从南北两个方向上瓜分中国,就像历史上他们曾经秘密筹划的那样,长江流域归英国,长城以北归俄国。
这样的事情对中国自然是大大的不利,关绪清出访德国的主要目之一就是希望能在这件事情上想一些办法。其他人去都不合适,唯有他自己,即明白其中的关窍,说话又足够份量。
此时关绪清身着龙袍,独自一人屹立在“镇远”号的舰桥上,任由海风吹得衣角猎猎作响。虽然已经是北洋舰队最大的军舰,但在狂躁的大海面前依然颠簸的很厉害,不要说随关绪清一起出访的皇后和一些官员,就是北洋海军学堂新毕业的几个海军军官也吐得厉害。但关绪清却仿佛没事人一样,让镇远舰自邓世昌以下都倍感佩服,一代圣君就是有过人之处。
关绪清是从京城坐火车到塘沽上船的。如今满洲铁路(从北京到齐齐哈尔)、南满铁路(奉天到旅顺)、京浦铁路、京汉铁路、陇海铁路、沪杭铁路都已经修通,在德国工程师鲍宁主持设计下,中国在长江上建起了第一座大桥,也是中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双用桥,江宁长江大桥,加上一些还没有并入大铁路网的地区性铁路,如:衡粤铁路(广州到衡阳)、粤南铁路(从广州到潮州)、川西铁路(从成都到绵竹)等等,大清的实际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了日本和印度,位居亚洲第一。
除了这些,计划中已经从广州府修到湖南衡州府的粤汉铁路也将于两三年内通车,届时不仅武昌和汉口之间将建起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长江大桥,中国也将拥有第一条贯穿南北的铁路大动脉。而贯穿西南四省湘缅铁路(从长沙到仰光)和经广西进入安南的南疆铁路(从长沙到西贡)也已经破土动工。这两条铁路修建的意义自不用说,两越与缅甸都是新近收回的土地。因为就历史上看,两个地区也属于不服王化地边疆地区,加之近两百年几乎没有受到中央的控制,所以这里的地方分裂势力还是很大的。
因而关绪清采取了大量的安定和同化措施,除了在两越开府建省、在缅甸设置驻缅大臣,在两地强制实行了汉语和汉字普及,还迁移了大量百姓以改变两地的人口结构。这自然触动了如安南旧王室、缅甸各族土司等地方势力的固有利益。两地这些年冲突时有发生,越南还爆发了由原安南亲王阮时恩领导地叛乱,幸亏刘永福处置及时,借用驻岘港水师地力量,一举剿灭了匪首,才没有酿成大祸。这样看,两地社会动荡是毋庸置疑的,一支有力的军队。无疑是短时间内压服这样反抗情绪的最佳手段。但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如果处处都需要重兵驻守,即使养上一千万军队也不够,而国家现在正是大力发展经济,追赶欧美列强的时候,养这么多兵无疑是不现实的。因而,一条可以随时调集大量兵力的铁路线便成了解决方法。
感谢大家的订阅,谢谢了,来点鲜花更好了





逐鹿东亚 第一百零五章 出访德国
泡书吧 更新时间:2011530 2:50:43 本章字数:3889

“嘟……”作为旗舰的镇远号拉响汽笛,舰队驶出渤海海口,进入黄海。远远的,从威海卫的方向,驶来两大五小七艘军舰。当先两艘体
型庞大的,是与定、镇同属萨克森改进型的两艘一等铁甲舰济远和威远,平直的船舷是它们的形状看上去更像一个修长的铅笔盒,而不是后世
那种两侧隆起的棱形结构,据说俾斯麦为了获中国庞大的造舰买单,曾亲自过问定、镇二舰的建造情况,而事实上这一级铁甲舰也称得上是整
个八十年代德国造船工业的扛鼎之作。
7335吨的排水量,厚实而锃亮的装甲看上去让人无比踏实,装甲堡和水线带装甲组成的完美防护给他们提供了极大的存活能力,想当年在
黄海海战中,定远和镇远加起来中弹接近400发,依旧巍然不动,顺利驶回旅顺,被中外称之为“不沉之舰”。至于火力方面,虽然由于速射炮
出现后,清朝政府仍然没有对其进行改装,使得定、镇二舰这方面不如他们在防御方面耀眼,但其按棱线分布的4门3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