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科幻恐怖电子书 > 卜案:大唐李淳风传奇 >

第26部分

卜案:大唐李淳风传奇-第26部分

小说: 卜案:大唐李淳风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

尉迟方抑制不住低呼出声:石门以及门旁地面,到处都是暗褐的血迹。

“嗯,看来那日净修被杀,就是这里。”青衫男子不动声色地俯身察看地上印痕,而后又站了起来,伸出手。

“刀。”

尉迟方连忙递过。李淳风示意校尉站在一边,先仔细看了看石门周围,确定之后,将刀插入门缝一扳,立即闪身。如前所料,并无机关暗器之类,这才来到门前将之拉开。

映入眼中的是一具尸体,俯卧在地上,灰衣,黑发,身形瘦小,看起来是个少年。把松明插在地上,蹲下身来,轻轻拢起乱发,显出一张皱缩着的可怕面孔。皮肤已经呈现出泥土一般灰黑颜色,因为腐烂的缘故,嘴唇扭曲,露出毫无光泽的牙齿。另外半边脸则被虫蚁啃噬得残缺不全,看不清相貌。视线停留在尸体脖颈中,那里挂着一根褪色的红绳,中间已经断开,断痕处却还很新,将它拈起收入怀中。

尉迟方看得毛骨悚然,忍不住道:“他……他是谁?”

“此人有头发,看样子并非沙弥僧侣。照尸体情形,大约死于三四年前。”

这才站起身,扫视室内。乍一看,空空如也,但地面有痕迹,像是新近有人来过,而房屋正中则有一个土台,像是曾经用来安放什么东西,此刻却什么也没有。

摇了摇头,李淳风道:“看来你我来迟了。这里原本应当有奇特物事,也许是宝藏,也许是其他。净修与元觉,应当就是先后发现了这里的秘密而遇害。”

正要向内走去,脸色突然一变,转头道:“小心!”

话刚出口,沉重的石门已向尉迟方倒了下来。不及多想,校尉顺势一滚,轰地一声,石门落地,震得黄土飞扬,还没起身,一件冰冷的东西已经搭上了自己的咽喉。感觉到喉头传来彻骨寒意,不敢有丝毫动作。勉强侧过头,顺着筋肉干枯的手,看到一人灰衣衣袖,手中利刃隐隐闪耀。

叹息随之响起,“既入佛门,何必执着?”

阴影中的人顿住了,过了片刻,才用嘶哑的声音道:“世人皆执着,岂独于我?”

即使性命掌握在那人手中,尉迟方还是忍不住叫了出来:“昉熙大师!”

第十一章 烈焰

一点不错,那苍老的声音正是昉熙特有。

“果然机警,竟能猜到是我。”

“其实也只是略懂医术,”笑吟吟地望着暗影中人,李淳风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他手上的凶器,“眼为心苗,心主血行,若一个人长期卧床,双腿血脉不通,不会有你那样锐利的眼神。而且,这慈恩寺本是你化缘重建,塔下机关暗道也只有你最清楚。”

“不错。”声音恢复了冷淡,“十年前,正是太子命我重建慈恩寺。”

“十年前?”尉迟方失声道:“你说的太子,莫非是……”

“当然。宗室正统,李唐太子,还有第二个么?”

李淳风慢慢点了点头,“果然是隐太子的人。那么,这密室中隐藏的,也就是隐太子留下之物了?”

“哼,李世民这乱臣贼子,早就有弑兄谋逆之意。太子英明,怎会不知?为防万一,他将珍宝藏匿于此以作后路,嘱咐我看守。”松明跃动,照出昉熙那张皱纹密布的老脸,原先圣洁之气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种扭曲的狂热,“于是我便假装瘫痪,守在这里。元觉这畜牲不守清规,勾引女子上塔幽会,我岂不知?但他心怀鬼胎,特意宣布此塔为禁地,不许人上塔打扰,却正中我的下怀。”

“净修、元觉两人都死在你的手中?”尉迟方忍不住出声。平日见昉熙,正是行将就木的一名老僧,却没有想到竟然有这等力量连杀二人。觉察到了他的疑问,昉熙勒住他喉头的手蓦地一紧,登时就像被铁箍箍住一样,喘不过气来。

“年轻人,你是不曾听说过我,但你总该知道太子当年倚为膀臂的东宫护卫,其中最机密的一部便由我主事。这些年来,虽然因为走火入魔腿脚不便,武艺却不曾丢下。净修本是我昔日部下,他贪图荣华,要将我出卖给李世民那窃国贼子,这种背主求荣的东西,本不该活在世上!”

看了尉迟方一眼,李淳风暗示他不可轻举妄动,同时不动声色地缓缓移向靠墙一侧。

“说元觉不守清规,大师你呢?冯嬷之事,又作何解释?”

老僧明显呆了一呆,“什么冯嬷?”突然恍然大悟,道:“是郡主府那个妇人 ?'…'”

“不错。那个魇魔偶人是你交给她的吧?”

“对,对,想起来了。”老僧冷笑道:“她来寺中,心事重重对我忏悔,说她恨极了自家主人。”

“为什么?”尉迟方刚喘过一口气,听到这一句又叫了起来,“她……怎会恨拂云郡主?”

“我怎知?”昉熙不耐烦地说道:“但她既然如此说,我便成全于她,将魇魔人交给她,嘱咐她放入府中进呈的物品之中。”

“但你跟拂云郡主又有什么仇恨,为何要如此陷害她?”

哼了一声,昉熙脸上显出咬牙切齿的神态。

“那小贱人不顾姐弟之情,得知事变消息之后,将当时在她府中做客的太子幼子承义殿下杀了,献给窃国贼邀宠,正该千刀万剐!”

“你胡说!郡主绝不是这样的人!”

情绪一激动,尉迟方挣扎了一下,刀锋划破颈上皮肉,渗出血来。见此情形,另一人连忙转移话题。

“那么地上这少年呢?也是你杀死的?”

“当然。”昉熙傲然道:“凡是闯入这地道的人,都要死!这少年是三年前,太子被杀之后两天闯入这里,也是死在此处的第一人。我见他年轻,阳气重,特意将这尸身留在此处看守门户。”

李淳风眼中显出一丝了然之色,嘴唇动了动,又咽了下去。最终还是说道:“如今珍宝又在何处?”

“自是到了它该去的地方。”老僧一双光芒锐利的眼已经变成血红,“李世民这乱臣贼子,很快就要报应临头了!你们也是,甘心做他的走狗,便只有死路一条!”

手中刀失控地要割破尉迟方喉管,就在此刻,李淳风闪电般伸手,在墙上一扳,二人身后突然发出隆隆巨响。昉熙无意识地转头看去,却是刚才倒下石门缓缓立了起来。这一分神稍纵即逝,机会难得。尉迟方身手矫健,岂能放过,脑中尚未反应过来,身体已本能动作,左肘一抬击向昉熙腹部,右手顺势扳住他持刀的手。

情急出手,自然不遗余力,未料到这年老僧人竟是神力惊人,丝毫不肯放松,而是更紧地箍住了自己。两人在地上翻滚纠缠,尉迟方力气虽大,却因为手臂被圈在内侧,无法用上劲力,怎样也不能挣脱。颈上压力陡增,眼中只见到老僧那张扭曲的面孔,看起来犹如鬼魅。

“杀……”

从残缺齿缝中吐出这个字,紧紧扼住尉迟方的喉头。校尉艰难地伸手想要扳开,脑中一片混乱。突然身上那人停了一下,然后慢慢松开手,一颗光头沉重地耷拉了下来。连忙推开,狼狈爬起,却看见酒肆主人正随手扔掉手中一块石头。

“君子动口,小人动手。本以为有尉迟在,便可放心做君子,”拍了拍手,酒肆主人摇头道:“看来还是不成哪。”

尉迟方惊魂未定,顾不得他话中调侃意味,先看地上,老僧昉熙已经昏死过去。伸手探了探鼻息,确定人还活着。李淳风则取下松明,仔细查看方才那块石头,石上血迹殷然,颜色却陈旧,想必净修与元觉正是死在此物重击之下。

“现在怎么办?”校尉一面伸手抚着自己颈项,一面心有余悸地望向老僧。

“管它怎么办,先离开此地再说。”男子举起松明朝门口走去,光线照耀着的墙壁上,赫然有一条暗道,想必昉熙便是由此而来。顺着暗道曲曲折折走了一段路,有一条斜向上方的阶梯,一路爬上去,移开顶上的活板,光线随即射入:上面竟是一间禅房。

“难怪他出现的那么突然。”长吁一口气,尉迟方有重见天日之感,“原来这暗道直接通向昉熙房中。”

“嗯”了一声,李淳风转向他,“尉迟打算怎么做?”

猝不及防,尉迟方呆了一呆,“什么意思?”

“我是说,这件事你要如何处理。”

“当然是向本官报告。”校尉回答得不假思索,“事关重大,密室中财宝又不知落到何处,难保还有其他密谋,这些事都要着落在昉熙身上。”

酒肆主人再次嗯了一声,语气却不置可否。

“不过,还是有些地方不甚明了。”校尉一边思忖一边说道:“昉熙杀了净修,是因为他想要向官家告密。但元觉又是为何被杀,难道也是隐太子的旧部?”

“元觉是因为发现了秘密,才遭到灭口。净修遇害那天,昉熙从地宫中将他尸体运上来,伪装成坠塔现场,却大意地将血迹留在了石碑机关上。恰好被元觉看到,于是他好奇窥探,从密室中尸体上取下了这玉佩,也招来杀身之祸。”取出怀中玉佩,李淳风若有所思。

“可是石碑上并没有血迹啊。”

“当然有。你可记得第一次见到石碑时碑上有不少灰尘,方才再看却光洁如新,必定有人特意擦拭过了。寺中这几日连连有人死去,正是混乱之时,若无特别原由,比如掩饰血迹,谁会去擦拭一块平日无人注意的石碑?”

“但那样的话,他为何不将发现告知我们?”

“因为他心怀鬼胎,生怕暴露自己的恶行。”把玩手中玉佩,李淳风道:“如今已知道,山上那具尸体就是桃蕊,也是元觉的情人。他诱拐了这名俗家女子,最终又因为害怕事情暴露而扼死情人。此事与昉熙的阴谋原本无关,元觉之死,更像是冥冥中的天道报应。”

“那么冯嬷呢?她又因何身亡?”

“冯嬷的尸体并无外伤痕迹,现场种种迹象都与自杀吻合。目前看来,她应是为昉熙所骗,谋害主人,此后一方面担忧事情败露,一方面也是心中有所愧疚,终于投水自尽。”

“可是,”想起了昉熙的话,尉迟方道:“冯嬷为什么要恨自家主人 ?'…'”

唇角露出一丝微笑,眼中却无笑意:“这就要问另一个人了。”

“谁?”

这句话李淳风没有回答,而是一拍额头,道:“唉呀,险些将大和尚忘了。”

一经提醒,尉迟方也记起了在外面放风的玄奘。连忙出了禅房,向塔的方向奔去,突然之间停住脚步。火苗从地底窜起,正在吞噬塔身。烈焰夹杂着黑色的烟尘升腾而起,火势异常凶猛,仅仅一会儿工夫,一切便笼罩在熊熊大火之中,什么也看不清了。

第十二章 造化

贞观三年五月,长安城中慈恩寺失火,大火焚烧三日夜,将慈恩寺塔化作焦土。上皇其时本欲临寺礼佛,终因此事而罢。寺主昉熙于大火之后不知去向,据说已于塔中坐化。又有传言,说昉熙大师道行深厚,功德圆满,因此涅磐于火中。皇帝降旨,追封其为护国大圣禅师,拨款重修慈恩寺塔。

世事至此,仿佛已将终结。

烈日下,荷花舒展着花瓣,早已不是先前初吐时怯怯模样。风动莲叶,传来沁人心脾的幽香。粉红与淡白,星星点点散布在绿叶碧波之上,亭亭袅袅,看起来有一种自在风韵。青衫男子独立水畔,深吸一口气,合上双目。面上无喜无怒,眉宇间却有寂寥之色。

“李兄。”

转过头,便看到一张清水脸儿。

“郡主。”

女子笑容乍展,正如莲之初绽,“为何不入水榭?”

“不必。”

回话的人神情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