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直面内心的恐惧(完整版) >

第4部分

直面内心的恐惧(完整版)-第4部分

小说: 直面内心的恐惧(完整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避风港

我们将继续探索完全不信任别人,觉得不受保护的先天、后天以及后续的发展原因。这股不安促使人格分裂者发奋寻求安全感,因此成就出特殊才能——理智又冷静。这样才能在芸芸众生中有个比较好的避风港。感性、感觉会造成不安,所以他们只追求保证可以得出结论、让人百分之百放心的“纯粹”的知识。看到这里我们不难明白,人格分裂者为什么能够全神贯注于科学研究,因为他们从中获得安全感,并且得以暂时不理会自身的感受。

相对于理智的发展,属于感情的部分却退缩了。因为在感情关系里需要一个“你”,或是一位伴侣,以便传达情感和感觉。智力高人一等,情感方面却很迟钝,这是分裂人格的特色。他的情感处于未开发状态,有时候会停滞枯萎。这使得他们拙于人际来往,在日常生活中制造出无穷无尽的难题。与人相处时,他们缺乏一种“中音”,体察不出细微的枝节,即便最单纯的关系也有可能问题丛生。试举一例:

一位大学生必须上台做口头报告。他一向没有朋友,因为他总是过于“自大”;藏在骄傲背后的,其实是缺乏安全感。所以,他没有想到可以向同学打听一下,应该怎么做口头报告。这个问题啃噬着他,问题的重心是他本人,而非报告本身。他非常没把握自己上台解说时,能否让听众满意;他时而想象同学们对他佳评如潮,但转瞬又自卑极了;上一秒钟他显得超凡杰出,似是旷世天才,下一秒钟又跌落平庸与不足的深渊。其实,他只需要把自己的报告和其他同学比较一下就好了。但是他想,在同学们面前问起这件事多尴尬呀,而且自己也觉得难为情,他不知道这再平常不过了。他没来由的过度恐惧都是因为不与同学往来而起,如果他和同学培养出自然的合作关系,这些力气就可以省下来。

对人格分裂者而言,类似的情形和行为模式不胜枚举,在日常生活中平添了许多无谓的困扰。然而他们却一直看不清,自己的问题在于人际层面,而非能力不够。



恼人的渴慕:分裂人格的感情世界

分裂人格者心力交瘁,只为了证明自己值得人爱。

前面已谈过,精神分裂的人在人际关系上特别麻烦:上幼儿园、加入班级社团、进入青春期、与异性来往、和伴侣的关系等等。别人越接近一步,他就越害怕、越退缩,当他想亲近某人时,爱人以及被爱可能产生的风险来势汹汹,袭击着他,以至于别人眼中的他,充其量像个渡口。



爱与被爱

父母、照顾者与人格分裂者童年时期的相处情形,和早期分裂人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早日发现可望在分裂人格深凿之前,减缓其严重程度。如果一个小孩在幼儿园或小学里交不到朋友,别人以及他自己都觉得他像个局外人或独行侠;青春期的半大孩子不热衷与异性交往,只是埋首书堆中,排斥任何与人接触的机会,以做手工艺或从事其他活动自娱,始终独来独往;如果这时期他的人生观一片晦涩,独自苦思生命的意义,不与别人交换意见,这些都是警讯,父母应该寻求咨商。

紧接着青春期之后是与异性交往,这为人格分裂者带来更多的问题,因为我们将与心仪的人的心灵以及身体都十分亲近。每一次邂逅,自我以及独立同时受到波及,我们希望更保有自我。邂逅往往如同攀岩,我们无从预知会发生什么问题,也不太会保护自己,只觉得苦涩和痛苦。一个分裂人格者如何表达自己渴望亲近意中人并与之分享亲密关系和爱情?日渐强烈的情欲又如何启齿呢?到了这个年龄,前文提过的人际网络出现破洞,缺乏“中音”,使得分裂人格者在与人交往时笨拙不堪,尤其在建立两性亲密关系时,更是困难重重。在这样的关系中,他也少了一个调和自己举止的中间色调:既非勇于追求的征服者,亦非乐于奉献的迷人角色。深情款款、言语或情感上的示爱,对他而言都很陌生,他不懂得体贴,没有融入另一个人个性与感觉之中的能力。



责任与情感

在恼人的渴慕以及害怕亲近的冲突中寻找解决办法,看起来很难。通常分裂人格者采取简单的策略,譬如态度冷漠,要不就是维持纯粹的性关系,并且不带任何情感。他的伴侣之于他充其量是个“性爱物品”,只满足他的生理需求,除此之外,他了无兴致。也因为他与伴侣之间没有真正的情感,换情人像换衣服一样轻松平常。他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免得越陷越深,面对感情他手足无措又缺乏经验,总以为爱情很危险。所以,当异性表示倾心于他,他便将之推拒于门外,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负起责任,被人喜爱让他觉得尴尬万分。

一个男人走进婚姻介绍所,翻阅相簿,想从中选一位最不合他意的小姐;这么一来,她就不可怕,不会挑起他的情感。

只有当女人知道她永远不会再见到这个男人时,她的身体才能够和他缠绵。

一位已婚的男士在与自己家庭所在的同一个城市里还有另一栋房子,当他觉得需要保持距离时,就躲到这栋房子里,没有人找得到他,直到他再度兴起回家的念头。他必须这么做,好赶走一些和妻子以及家人之间过多的亲近与需求(家人因他经常逃跑而寻求更密切的联系,他于是更想逃了)。

这些例子让我们看出,分裂人格者多害怕与别人有关系,被人套住,被说服;明白这一点,我们才能掌握他们怪异又费解的反应。

分裂人格者只属于自己,并且只信任自己,不管是真实的或纯属臆测的侵扰与干涉、外来者意欲跨越他孤立的藩篱,他都高度敏感,据此保住自己的凭依。这样的行为举止当然很难与人互信互赖,遑论发展亲密关系。义务责任之于他形同束缚,要付出的太多,特别是与伴侣之间,伴侣需要他只会使他不耐烦。对责任与义务的畏惧顷刻间膨胀,当这种畏惧变得无穷大的剎那,他甚至会在教堂里或法院结婚公证处转身逃跑。

一位年轻男子因为女友催促而订婚;他们交往数年,但他还不想定下来。他带着戒指来找她,两人一起庆祝订婚。他离开的时候,把一封写好的信投到女友的信箱,信里他取消了两人的婚约。

分裂人格者有这类的举止一点儿都不奇怪,他们可以是远方极好的笔友,但一旦要进一步交往,立刻闪人,并且把自己封闭起来。



性与爱

前面提及人格分裂者的性关系中抽离了感情因素,他的情欲体验也很孤绝;伴侣只是“性爱物品”,而他的情感生活只能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他对温柔的前戏一无所知,不懂情欲,只是依着自己的需求找伴侣,然后直接达到目的。亲密行为变调,令伴侣感到痛苦;他的方式粗暴,使伴侣身体疼痛。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是他希望借此看出伴侣的反应。需求被满足之后,越快离去越好;“事后”在他的性行为上表示“恨不得立刻把她丢出去”,这正是一位担心伴侣向他表露情意的分裂人格者典型的态度。

更棘手的是,分裂人格者根本不相信有人会爱上他,于是把夹杂在爱与恨之间的矛盾转嫁到伴侣的身上。他不断地针对自己的怀疑做测试,要求提出翻新的爱的证明,以便消弭心中的疑点。再发展下去,极有可能变成精神上或实质上的性虐待狂,而他的行为则越来越危险;他轻视、低估伴侣表现爱意的盟誓和讯息,推敲再三,疑神疑鬼,或者恶魔似的曲解。譬如伴侣忽然浓情蜜意,他的解读是对方良心不安,有罪恶感,不然就是企图贿赂(“你到底想要做什么?”“你是不是想弥补什么?”)。抽象的心理联想,提供了这类解读无穷无尽的空间。小说《安静枕头》(Das Ruhekissen)中,罗塞弗特(Christiane Rocefort)刻画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关系,尤其淋漓尽致的是,读者看到原本可爱的女主角,长期与分裂人格者在一起之后,最后包容力荡然无存。

分裂人格者也经常用一贯的玩世不恭捣毁伴侣的温柔,因为这样对方才不会对他了解太深。每当伴侣要向他倾吐时,他便把对方置于一个会受伤的处境,他的态度、表情或者言语都充满了讽刺、愚弄:“你的眼光像狗一样忠诚”、“你应该知道自己有多可笑”,或者“别再说你多爱我,直接进入主题吧”等等。

这么一来,伴侣的爱当然被有系统地摧毁了,除非伴侣的能耐超乎寻常,任劳任怨,出于罪恶感或害怕失去这份爱;不然就是有其他的动机,必须容忍一切,也或许是被折磨时会得到些许快感。否则,伴侣到最后应该会撤退,开始痛恨精神分裂的情人,但分裂人格者却把这视为一种胜利,(“现在你可要露出真面目了”),殊不知正是自己让伴侣变成这样的。斯特林堡(Strindberg)自传体的小说中有许多这类分裂人格的战术,对患者的生活背景、人格发展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另外,例如《女孩的儿子》(Der Sohn einer Magd),博格(Axel Borg)动人的小说《在开放的海边》(Am offenen Meer),对分裂人格的描绘都很逼真写实。

冷漠的感情持续发展下去,会走极端的偏锋,变得病态,甚至会导致强暴以及强奸杀人。分裂人格者对伴侣的恨以及报复行动并没有很清楚的意识,它只是原始的童年印象再现,心理学上称之为“转译”,因此而展开报复。这些没有完全融入个性、被分离开来的冲动是最为危险的,这种报复的冲动使他们无从体会伴侣的感受和情感,有可能会犯下不可饶恕的任何的暴力罪行。

分裂人格者不易与伴侣建立亲密的关系,要找个伴儿也很困难,只好独来独往,当自己的朋友,满足自己的需求。不然他就找替代品,譬如崇拜偶像。迷恋偶像还是无法帮助他培养爱人的能力,因为他的爱仍然残缺,也难以表白。

分裂人格者的性发展往往不脱稚气,即使个性截然不同的人也一样。有时候他们倾向把未臻成熟的小孩或青少年当成性伴侣,认为这样可以减少心中的疑惧,并且取得孩童的信赖。



奉献与猜忌

爱和希望奉献的欲望一再被压抑,有的时候会转化为无以复加的醋劲儿,甚至嫉妒到要发狂。他觉察到自己有多么不可爱,没有爱人的能力,很难留住喜欢的人。因此,他所到之处必须嗅出情敌的气味,他以为这些对手比他高明,也比他值得爱;这通常不无道理。伴侣没有恶意、很自然的举动都会引起他的高度戒备,刨根究底,坚称伴侣心怀不轨。他越是胡思乱想,两人关系就会变得越糟,终归破裂。当他兴味十足地摧毁两人的关系时,自己其实也很痛苦,但他别无选择。他的动机大致如此:如果我不再被人所爱,宁可自行摧毁,虽然这令我痛苦不堪,但至少我是行动者,而非坐以待毙。如此一来,不难理解为什么正当他希望爱与被爱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却一点儿都不可爱。与其倾力追求心上人然后被抛弃,他宁愿选择让爱人渐渐远去。小心翼翼不让自己失望,这对分裂人格者而言很平常,他们大部分下意识地观察、考验伴侣:如果我这个样子他还是爱我,那才是真正的爱。分裂人格者心力交瘁,只为了证明自己值得人爱。极端的猜忌和吃醋会导向谋杀:如果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