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穿越之我是良妃 >

第138部分

穿越之我是良妃-第138部分

小说: 穿越之我是良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胤眩拓返i虽然获得了自由,到底是带着流放性质的,故土难离,虽然对胤禩有所感激,到底也是有一些怨怼,对胤禩也恭敬而疏离,他们可不是德妃,不知道深浅的胡乱探胤禩的底线。

他们虽然占了长子嫡子的身份,到底是被康熙圈禁过,名声已经毁了你,也算是胤禩大度,不怕他们作乱,还要助他们立国,就算是将来他们有了自己的国家,胤禩也是正统,也要奉他为主――人家可是康熙名正言顺的禅让皇位的,跟他们阴谋篡位活着顺利接位可不能够比。

就算是他们将来立国,跟胤禩并肩称帝,也永远不可能越过胤禩去,毕竟,没有胤禩的资助,他们是永远不可能有任何作为的,康熙下的圈禁的命令,就算是把他们囚禁致死,胤禩也不会担半分的名声,人家胤禩放了他们,就等于是再生父母了。蝼蚁尚知道报恩,何况熟读四书五经的皇子皇孙,何况,现在他们连国门都没有出,以后还要仰仗胤禩提供兵马粮草,自然不敢有任何不敬的举动了。

带着宜贵太妃上路,自然走的更慢,胤禩虽然多次行走于大清和沙俄之间,以前也是行色匆匆的没有时间赏玩风景,这次也是沾了宜贵太妃的光,一路观光,悠哉而行。宜贵太妃见胤禩纵容她,也提出了想看几处风景名胜,可否绕行,胤禩征求了胤眩拓返i的意见,他们也没有反对,除了胤眩肟┏前觳睿返i几乎就没有离开过京城,虽然也跟随康熙南巡北巡,可是那里有那么自由,看到的风景名胜有限。

何况打仗并不是一戳而就的事情,兵马虽然是现成的,粮草却要时间筹备,何况胤眩拓返i还没有具体确定到底是要往哪个方向打,跟胤禩离的太近了怕影响他将来的发展,离的太远又担心供给麻烦,对西方到底不熟,胤眩拓返i决定先派人过去看看再说。

西方可不比高丽,他们重信仰,本不久不那么重视皇室,对于谁当皇帝都无所谓,只要能够给他们带来好日子就行,有胤禩的例子在先,新国家百姓优越的生活做对比。胤眩拓返i派去的探子原本忧心忡忡的遮掩耳目,生怕被人暗地里杀害,没有想到的是,他刚刚踏上异国的土地,就被人热烈欢迎,谁让大清的名声远播,象征着富裕和强盛呢?

这几个从来没有离开过过门的对胤眩拓返i也忠心耿耿的下属,如今对胤禩也不得不佩服起来,心里也放下了那一丝猜忌,高丽跟大清接壤,胤禛出兵又早,在高丽受到的抵制早就传到了胤眩拓返i的耳朵中。人家高丽因为早早的收到了消息,对胤禛也不敢反抗,但是也不欢迎,早就把财务人马转移到暗处,利用百姓们跟他抵抗,所以胤禛虽然带着大军一路入了皇城,得到的也是空城一座。当地的百姓,有能力的也都逃往各处,首选地自然是大清,没有能力的,也都把恨都转移到了胤禛身上,他们是不敢恨胤禩的,人家胤禩是流放兄弟,可是没有给他们指定目标啊,没有看到胤眩拓返i都选择西方了吗?

这些小老百姓们配合着隐藏起来的高丽部队,时不时不时的来点起义,暗杀刺探一下胤禛及大清的底线。要是能够把胤禛杀死,或许大清还会感谢他们替他们除了一害,也不会迁怒攻打他们吧?

胤禛已经骑虎难下,值得费心尽力的安抚百姓,捕杀作乱的“乱贼草寇”,人家是正经的国家军队,那里那么容易剿灭的,所以即使胤禛又跟弘旺借调了一倍的人马,也无法一下子把乱民杀干净。那些被派到高丽的大清士兵也怨声载道,埋怨胤禛害得他们死伤无数,谁都知道胤祯登上倭国都没有一个死伤,胤禛还没有踏上高丽的领土就伤亡了不下百人,都是一些陷阱和暗器,连人都没找到。

作者有话要说:弘蛟可不笨,自己从小就被父母送回大清,虽然有卫琳琅和康熙看顾,但是每天相处时间最多的还是弘旺,可以说是他看护着长大。大哥弘旺兄代父职,从小替自己背黑锅,打群架,事事都以他为先,兄弟二人的感情自然不必说。只要不谋朝篡位,弘蛟绝对有信心哥哥不会亏待他,过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生活,更不必天天熬夜批折子,连个宫门都没有时间出。

弘蛟被卫琳琅和弘旺、康熙等人给宠坏了,身上没有长子的压力,可不比弘旺那边做事周到负责。康熙为了国事弄的几十岁了连一个囫囵觉都睡不得,弘蛟可没有什么忧国忧民的意识,为了他人来折腾自己。

胤禩想带着弘蛟的愿望是好的,可是事实操作起来却又有些难处,弘蛟被送回大清多年,那边的将领恐怕也不易服从他,何况,父母又生育了弟妹,从小就被将官百姓们所熟知,他们恐怕跟得民心一些。

弘蛟从小在皇宫长大,对皇家的隐私也知道不少,胤眩拓返i的下场他也看见了,自然也不想步入后尘。大哥作为长子,理应接受父亲在大清的皇位。那边的江山是在他回大清之后拼下的,自然要留给弟弟们。

自己嘛?还是逍遥自在的当个铁帽子王好了,吃穿不愁,富贵永享。

胤禩见弘蛟跟自己疏远至此,连富察氏也不惦念,心里一阵唏嘘,当初只想着长辈们的心思,根本就没有顾及孩子们的心,才有了如今的疏远。好在他们兄弟二人和睦,弘旺处处都看顾这弟弟,倒比他这个父亲都尽职尽责,胤禩叹了口气,跟着胤眩返i,胤禌,胤祺的大部队,奉着宜贵太妃西行。

宜贵太妃早就羡慕卫琳琅可以跟着康熙走遍天下,她没有那好运气可以跟康熙白头到老,却自认为养了三个好儿子,一样可以带着她游历天下。

胤禟那个不听话的是指望不就了,好在还有胤祺和胤禌孝顺自己,只是皇亲国戚离开京城都是要经过皇帝御批的,要是她想出去'·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走走,弘旺是她的孙子辈,她提一提,弘旺应该不会不答应。只是,宜妃可不是那么没有头脑,看胤禛的事情她就不得不有所顾忌,到底她生养的是儿子不是公主,行事方面都需要有所顾忌,绝不能够因为自己的一点兴趣爱好连累了儿子们。

可是年纪越大越惦记儿孙,胤禟虽然从小就淘气,没少把她气的半死,可这个孩子除了任性顽皮倒也没有做过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事,其他的两个儿子连同自己都沾了他的光。宜妃知道,若是没有胤禟跟着胤禩出生入死,她顶天是个太妃的称号,两个儿子也顶多封个亲王,胤禩绝对不会给他们一人一个铁帽子王爷的。

所以,即使知道此去或许会给康熙和卫琳琅的二人世界带来一定的不便,宜妃也忍不住跟胤禩请求,想要去看看胤禟。胤禟的长子虽然送了回来,可他后面的几个孩子宜贵太妃是一个都没有见到,胤禟可不像胤禩,隔三差五的给宜贵太妃送信报平安,道思念,。

倒不是说胤禟不惦记宜贵太妃,每次有人回来大清,他让人捎给宜妃的礼物可也不少,可是胤禟顶多就是让人带带话,很少带上自己的亲笔信,跟宜妃道道思念,安慰母亲的心。还是后来宜妃跟卫琳琅抱怨,卫琳琅又在信里告诉了胤禩,胤禩督促胤禟,胤禟才不得已的给宜妃写了几封信,后来大多还是让九福晋代笔,他看后签上自己的名字而已。

九福晋到底是儿媳,隔了一层,原来跟宜妃也不怎么亲近,平常写信,除了例行问安,也就是报告胤禟和孩子们的近况,生怕字里行间无意中得罪了宜妃,巴不得信写的越短越好,所以宜妃经常眼巴巴的看着卫琳琅那厚的不能在厚的家信眼红不已。

原本她想胤禟了还可以找卫琳琅聊聊,自从卫琳琅离宫,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其实每天无事找宜贵太妃唠嗑的太妃们不少,谁让卫琳琅跑了,能够跟胤禩表忠心的就只有宜贵太妃了呢。

宜贵太妃性格虽然爽朗大方,却也是容不得人在她面前作威作福,现在又有胤禩撑腰,她可不比康熙还在的时候,要低声下气的忍耐。康熙和卫琳琅不再宫里,富察氏也没有回来,凭着胤禟跟胤禩的关系,宜妃成了后宫第一人。小佟佳氏虽然是康熙的表妹,也是贵太妃,还是由贵妃升任的,可谁让她连个子嗣都没有,自然无法跟宜贵太妃这个凭着儿子后来上位的贵太妃比肩了。但宜妃也知道分寸,绝对不会做让胤禩厌恶的事情,尤其是弘旺的福晋,正牌的太子妃后来的皇后,不好做的事情,都由她来代劳了。

比如,训斥德太妃。

德妃自从胤禩即位,也顺理成章的升任了太妃,在康熙朝她被压制的厉害,性格也被磨砺的厉害,胤禩初即位的时候,她还老实。等到胤祯软磨硬泡的跟胤禩借兵,德妃就跟疯了一样,找各种借口污蔑胤禩,说他容不得兄弟,借故置胤祯于死地。也不肯遵从胤禩放太妃出宫的命令,死活赖在宫里,生怕胤禩绝了胤祯的供给。

胤禩不假辞色的训斥了她几回,又下令禁她的足,也不管事,德妃跟市井泼妇一般,隔着宫墙把污言碎语都倒到胤禩身上,弄得宫里服侍的宫女太监当值的时候都用棉花堵着耳朵,生怕听到这些不堪入耳的话,连累自己也被胤禩厌弃。后宫里的主子们更是闭门不出,前朝也隐隐传来了一些不利于胤禩的话语,胤禩实在无法,他又不能够把德妃如何,后来还是把胤祯的几个小儿子扔到德妃的宫里,跟她一起关禁闭,才让德妃消停了些。

等到胤祯在倭国站稳脚跟,隐隐有立国之势的时候,德贵太妃完全忘记了当初是如何指责胤禩的,一副自己也是太皇太后的嘴脸,竟然在胤禩面前拿捏起来,自然也不会把太子妃,弘旺的福晋放在眼里了。

宜贵太妃跟德妃斗了几十年,自然看不惯她这种人,碍于卫琳琅的太后地位,她并不是真的后宫之主,也是自持身份,犯不着跟她计较,可是自从胤祯掌控倭国的消息传回来以后,德妃就开始造势,要胤禩也封她为皇太后。

你的儿子是皇帝,要封也是他给你封,干嘛要让人家的儿子来封你,宜贵太妃气不过,跟德太妃顶了几句。本来宜贵太妃住在宫外的儿子府邸,跟德太妃也碰不上几回面,可是德太妃在宫里也没有人肯搭理她,终于在一次例行的皇家聚会上,爆发了。宜贵太妃自然不会示弱,立即回以颜色,仗着自己的身份,狠狠的训斥了德太妃一顿,德太妃虽然但是处于下风,却不吸取教训,开始把矛头瞄准宜贵太妃。

虽然宜贵太妃有三个铁帽子亲王的儿子,可一个皇帝儿子也不是呢?德妃自认为身份比宜贵太妃高,却要给她行礼问安,心里自然是不服气,加上康熙和卫琳琅都不在宫里,胤禩基本不踏足后宫,太子妃到底矮了她两辈,不好过于苛责于她,德太妃有恃无恐,自然就不把宜贵太妃放在眼里。

再说,宜贵太妃身上明显的标上了卫琳琅的标签,德太妃一直以为要不是胤禩横插一脚,康熙的皇位非胤祯莫属,没看胤祯才带了区区几万人马,就让倭国臣服于脚下吗?

卫琳琅自然也是母凭子贵,要不是她有一个下作的儿子,逼的康熙离宫,谋取了皇位,如今的皇太后一定是她的。碍于胤祯还需要大清的支持,德太妃不敢跟胤禩明干,自然把一股怨气都发到了宜贵太妃身上。

宜贵太妃骄傲了几十年,还从来没有人如此不顾脸面的跟她挑衅,自然不会饶过德太妃。何况压制住了德太妃,也算是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